1973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踏着英雄的足迹前进
——记“欧阳海班”的先进事迹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为抢救人民列车壮烈牺牲。
在欧阳海牺牲十周年的前夕,我们访问了英雄生前所在的部队。欧阳海的共产主义精神如同烂漫的山花,遍地开放。特别是“欧阳海班”,正踏着英雄的足迹奋勇前进。
象欧阳海那样热爱人民
“欧阳海班”的战士,象欧阳海那样,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走到那里,为人民服务到那里。
欧阳海牺牲后,他的弟弟欧阳湖接过哥哥的枪。他以欧阳海为榜样,助人为乐,热爱人民。一次,欧阳湖外出执行任务。在列车上,他热情地为旅客端茶倒水,协助列车员拖地板、擦玻璃。列车到站,他发现一位大嫂带着两个小孩,又拿着大捆行李,就为大嫂抱孩子,扛行李,一直把母子三人送出车站。
去年初,“欧阳海班”随着部队来到淌泥河地区野营训练。一天中午,全班同志在搞完训练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块地里的玉米苗被洪水冲得七倒八歪,有的玉米苗连根都冲出来了,土坎也崩塌了一大段。他们立即停住脚步,动手扶苗培土。没有工具,就用双手抠土挖泥,手指磨出了血也不在乎。收拾好两亩多地的玉米苗后,他们又搬石垒墙,把被洪水冲垮的土坎修补好,才高高兴兴地赶回连队。
“欧阳海班”发现驻地玻底生产队自然条件比较好,可是生产却上不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战士们利用晚上和休息时间,深入生产队,走访贫下中农,宣传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指示。他们帮助生产队办起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和干部、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毛泽东思想使大家心明了,眼亮了,揪出了一个挑拨干部闹不团结、破坏农业学大寨的富农分子,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从而提高了阶级斗争觉悟,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团结。“欧阳海班”的战士们,还跟这个生产队的领导和社员一起,制定了农业学大寨的规划,利用施工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今年以来,全班为生产队修整大寨田二十多亩,送肥三百多车。在“欧阳海班”的帮助下,这个生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团结一心,大干苦干,粮棉产量一举跨过了《纲要》。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欧阳海班”的战士们,时刻不忘老班长的格言。有一天,“欧阳海班”正在进行射击训练,附近贫农五保户刘大娘家突然失火。英雄的二弟、班长欧阳江叫了一声:“跟我来!”战士们个个象小老虎一样冲下山坡,与烈火搏斗。欧阳江两手被烈火烧起了一个个血泡,战士成观志被烧塌的柱子砸破了头,他们全然不顾。扑灭了烈火以后,他们又当场把平时节省下来的一百五十六元钱,送给了受灾的刘大娘。
象欧阳海那样忘我战斗
“欧阳海班”的战士,象欧阳海那样热爱人民,也象他那样热爱革命,忘我战斗。十年之中,他们有八年施工在崇山峻岭。他们大干、苦干,年年都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
一九六九年,正当党的九大胜利召开的时候,“欧阳海班”所在连队接受了一项紧急施工任务。在三百多米高的陡坡上,机械暂时无法安装。是等,还是干?“欧阳海班”在给党支部的决心书里写道:“我们老班长常说:‘干革命,就是要干!干!干!’他总是要求自己为革命多干活,多贡献。为了早日完成施工任务,与帝修反抢时间,我们就是要学习老班长大干快干的革命精神。没有机械不能等,就是赤手空拳也要干!干!干!”
当时,除班长曹光潮外,都是首次参加施工的新同志。为了帮助大家尽快掌握打锤技术,曹光潮一个一个把着手教。在教新战士打锤的过程中,他亲自掌钎,手上常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却从来没有叫过苦,皱过眉。同志们感动地说:“曹班长和老班长一样不怕苦!”在曹光潮的帮助下,新同志很快掌握了打锤、掌钎、装药、放炮等技术,一个个成了施工场上的突击手。
新战士杨春明,开始打十六磅的大锤,一口气只能打三四十下。他想起老班长当年一口气打三百五十锤的事迹,决心向三百五十锤的目标攀登。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天天打锤,一上工就抓住锤把不放手。虎口震裂了,坚持!手臂震麻了,坚持!腰扭酸了,坚持!他硬是练得一口气打了三百五十锤。但他并不满足,继续苦练,后来竟一口气打了五百锤,打进炮眼五十厘米深,创造了震惊全团的最高纪录。大家向杨春明学习,你追我赶,很快突破了老班长创造的纪录,人人都能一口气打三百五十锤以上。
施工作业中,“欧阳海班”的战士们连续作战,争分夺秒,就是吃饭也怕耽误了时间,来回跑步走。全班八个人,原来两钎两锤,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多放炮,快掘进,他们改为三钎三锤,使工效成倍增长,进度一跃再跃。在“欧阳海班”的带动下,全连也出现了跃进的局面,一天总掘进由三十厘米猛增到三米。当机械安装完毕投入施工的时候,工程已完成了一大半。原计划半年完成的任务,仅用了三十九天就完成了。
马不停蹄,人不下鞍,连队又投入了新的战斗。“欧阳海班”还是一马当先。连队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年半的施工任务。
象欧阳海那样读书学习
欧阳海由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靠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他只上过一年半学,看书很吃力。但他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的一些章节,写下了许多心得笔记。
十年来,欧阳海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一直鼓舞和教育着“欧阳海班”的战士们。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他们始终如饥似渴地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有段时间,连队进行紧张的营建施工,“欧阳海班”担任了装运河沙的突击任务。为了施工学习两不误,班长裴根清和大家商量,把全班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利用装车的空隙时间分组读书,座谈体会。白天未学完的内容,晚上接着学习讨论。平时,他们能够这样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在远离营区,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是这样。一次,连队冒严寒、踏冰雪,进行一百二十里的长途奔袭演习,担任收容任务的“欧阳海班”,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了,虽然大家很疲劳,但想起老班长欧阳海深夜坐在路灯下读书的情景,便自觉地认真学习起来。
欧阳海说:“学习如同钻探石油一样,钻得越深,越能找到知识和精髓。”“欧阳海班”的战士们十年来刻苦学习的情形,也象钻探石油一样。特别是经过批林整风,“欧阳海班”的战士们对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防止受骗上当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刻苦钻研的劲头更足了。新战士刘副贵,在读书中碰到问题,总要来它个打破砂锅问到底,因此,大家亲切地称他是刻苦读书的“小钻头”。在批林整风中,他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懂得了在历史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有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也有资产阶级的,这些乱七八糟的“社会主义”,都是假社会主义。他还把《共产党宣言》、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结合起来学习,步行了四十多里路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进行了社会调查,弄清楚林彪一伙鼓吹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在一次批判会上,他愤怒地说:“老机会主义鼓吹‘社会主义’,是反对无产阶级起来革命,维护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林彪鼓吹‘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妄图把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亲手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重新扶植起来,复辟资本主义。这些统统都是骗人的假社会主义,害人的真资本主义。”他想起旧社会祖父给地主当长工活活累死,全家逃荒时两个姑姑被饿死的苦难家史,看看新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全家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深深感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从此,他更加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决心为解放全人类苦练杀敌本领,读书、工作的劲头也越来越足,入伍不到半年就入了团,还立了三等功。
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欧阳海班”茁壮成长。十年来,四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许多同志立功受奖,他们班的代表还四次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爱民气象台
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红日东升,晴空万里。渤海之滨、塔山脚下的登沙河盐场上,一座座盐堆闪烁着耀眼的银光,一块块盐池漾起阵阵涟漪。
盐场革委会的值班室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革委会的王主任拿起耳机,一听就是附近空军气象台同志的熟悉声音:“明天上午,盐场一带将有五十毫米左右的大雨,请你们立即做好准备。”
“这样好的天气还会下雨?”王主任疑惑地看了看窗外象海水洗过一样的天空。但他想到气象台几年来一次次准确的预报,就立刻把大雨警报通知了各单位。
第二天上午,果然大雨倾盆,降雨量达五十一毫米。
空军某部气象台,给盐场提供天气预报已经多年了。过去,这个气象台只是把保证部队飞行的一些气象预报供给盐场。后来,他们发现,部队飞行训练的气象预报,满足不了盐业生产的需要。于是,专门组织了气象小组,深入盐场,摸索保证盐业生产的气象预报。
气象小组在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中了解到:如果降雨量少于八毫米,把盐扒出池来,就会影响盐的产量和质量;如果雨量超过八毫米,就要立即把盐扒出池,串成堆,大部分卤水也要放下井;如果雨量超过三十毫米,就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才能减少损失。一句话,准确地预报降雨量,是发展盐业生产的重要保证。
在党支部领导下,一场为支援盐场生产而掌握当地降雨量规律的战斗打响了。报务组在抄收各地的天气情报时,主动增加了一项降雨量;观测组改变了过去不飞行就少观测的习惯,随时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预报组订出了“总结历史上的降雨量规律,对比预报中的成败事例,经常开诸葛亮会”的具体措施。全台人人都在为掌握降雨量规律而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又一次为盐场提供可靠的天气预报。
几年来,登沙河盐场的产量不断上升。去年,他们提前五个月完成了国家计划。盐场领导给部队送来了一封又一封感谢信。气象台的同志把人民群众的赞扬当作鞭策,不断用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来要求自己。不管任务多繁重,工作多忙,大家都把“为人民管好天”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们说:“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心里高兴。”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夜海深情
中秋的一个夜晚,连云港上空乌云密布,七级大风掀起滚滚巨浪。
午夜时分,海水已经落至低潮。这时,只见港口挡浪堤坝尽头,有一点微弱的光亮在不停地跳动。这是附近渔村里四个十来岁的男孩:薛刚、肖军、马继红和马继永,正肩挎鱼篓,手提防风灯,乘风赶潮,在这里捞取海产。他们不停地捕捞着在礁群中爬行的螃蟹,浅水里胖大的蛤蜊,礁石上一簇簇的海蛎子。涨潮了,海水淹没了低矮的礁石,他们不理会;漫过了膝盖,他们再往高处走走。
海水已经涨到了大半潮,孩子们还没有注意。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肖军猛一抬头,发现周围那些张牙裂嘴的礁石不见了,他们四个站在一块孤礁上。潮水急速上涨,眼看这唯一露出水面的孤石也要被海水吞没。四个孩子急了,扔掉防风灯,跳下海水,奋力向海岸游去。最小的马继永刚跳进水里,蓦地一个浪头扑来,把他冲出四、五米远,两只小手在水面上拚命扒了一会,渐渐沉下去了。刚爬上堤坝的马继红,一眼看到弟弟被浪头卷进了海底,心里一急,跳水去救,一个回浪把他卷进了大海深处。薛刚下水前去抢救,也被回旋的潮流冲得在水中团团打转,挣扎了一会就精疲力尽了。
“救人哪……”肖军顺着堤坝边奔跑边呼喊。
附近停泊着海军某部的三四○三号船。正在甲板上执勤的一个新战士,听到隐隐约约的呼救声,急忙回舱叫起了战友们。副指导员陈祝明当机立断,命令做好抢险准备。
安排就绪,陈副指导员和副船长钟洪臣、信号兵栾竟国一道,飞身跨上堤岸,朝着呼叫方向飞奔而来。他们碰上连跑带喊的肖军,不等他说完,就冲向海滩。
夜海漆黑,除了浪击堤坝,一窜丈把高的水柱以外,什么也看不到。副船长钟洪臣和栾竟国,抢先跳进没顶的水中,顶风击浪,奋勇下潜,在水下四处摸索。近岸的礁群摸遍了,还是不见人。钟副船长钻出水面,猛吸一口气,再次潜入水下。天寒风冷,他的手脚已经冻麻木了。突然,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从头上掠过,正待抓住,猛的一个浪头扑来,又脱手滑掉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猛子扎过去,紧紧抱住小孩的双腿,就势用头把他顶出水面,奋力向岸边游去,由站在近岸的陈副指导员接上堤坝。这第一个被救出海的是马继永。钟副船长一刻没停,返身游去,继续寻找另外两个孩子。
与此同时,信号兵栾竟国,也在顽强地同风浪搏斗着。他三次潜游,都没有找到孩子。他露出水面,只觉得头昏目眩,手脚不灵。火热的无产阶级感情在他胸中燃烧。小栾屏住气,又一次钻进水中。刚游了几步,被一个海底涌浪猛地推在暗礁上,尖利的海蛎子皮扎进他的脚脖子,伤口浸在海水里,象锥扎刀剜一样疼。他全然不顾,继续在水下游着,摸着。突然,透过浪幕,栾竟国恍惚看到眼前水面露出一只小手。他疾速钻过一排浪头,一把抱住了正在随浪漂流的小孩,顺势往腋下一夹,游过林立的礁群,双手把他托上了堤坝。
这第二个被救起来的是马继红。现在水中只剩下小薛刚了。茫茫夜海,风急浪高,水上找,水下摸,杳无踪影。这时,机帆班长王其礼和其他三个同志驾着舢板,穿风破浪地赶来了。几只手电筒交叉着来回地搜索海面。战士们站在舢板上,手持抢险救生器材,随时准备跃入海中。钟副船长和栾竟国,手攀船舷,冒出头来,吐出了几口咸涩的海水,已经有点昏迷的神志清醒了。他们知道,小孩在水中多待一秒钟,就增加一分生命的危险。两人互相鼓励,振作精神,又向深水区游去。借着流水的鳞光,栾竟国忽然发现,一个小孩正在水中窜上窜下,两只小手无力地扒着,越漂越远。他使出全身力量,一气游过去,用脚踩着水,腾出双手把孩子擎出水面。舢板上的同志闻声赶来,把薛刚救上小船。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落水的三个孩子相继被救上来了。可是由于落水时间过长,已经被水呛得奄奄一息,生命处在危险之中。累得精疲力尽的干部战士们,赶忙弄出了灌进三个孩子肚子里的海水,一下一下地施行人工呼吸。好一阵,三个孩子才呼出了一口气。同志们又赶忙解开自己的衣服,轮流把冻得嗦嗦发抖的孩子抱在怀里。三个孩子终于慢慢睁开紧闭着的双眼。他们躺在解放军叔叔的怀里,听着咆哮的浪声,激动的泪水滚滚而下,余惊未消的脸上露出无限感激的深情。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苹果熟了的时候
往年苹果熟了的时候,总有许多佳话相传。今年,佳话又续新篇。
去年初,解放军某部二营移防来到河北滦平县二道营大队。在修建营房时,大队党支部书记老贾指着紧靠营房的苹果树,对副营长徐合玉说:“这苹果树也交给你们营吧。”
徐副营长一听,忙说:“苹果树是贫下中农的集体财产,这那行呢!”
老贾笑着说:“这苹果树离我们队远,没人照应,已七、八年不结果了。现在正好挨着你们营房,就交给你们算了。”
徐副营长思忖:帮助贫下中农发展生产,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有些战士在家种过苹果,也许能想出办法使苹果树结果。便说:“噢,是这个情况,那由我们来代管吧。”
这年秋天,确实没结一个苹果。
什么原因呢?徐副营长和战士们反复分析,主要是:没剪枝,没松土,没施肥。
今年一开春,二营的干部战士就加强了对苹果树的管理。他们挤出时间,给果树松土、锄草、施肥、浇水,还特地到县果场学习管理经验,把老工人请到营房,学习剪枝技术。在战士们的精心管理下,果花满枝,很是喜人。后来,天旱缺水,战士们又挑来一担担井水,细心浇灌。大家高兴地说:“一个苹果一担水,一个苹果一颗心。我为苹果来担水,丰收果实献亲人。”
秋天,红润的苹果挂满枝头。战士们把苹果一个个摘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麻袋装好,然后装上马车。鞭子一响,马车满载着子弟兵对贫下中农的深情厚谊,驰出了营房,直奔二道营大队。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为儿童理发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革命情谊一线连(中国画)  崔一鹗(工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