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人民生活是摄影创作的唯一源泉
龚涛文
一九七三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的许多优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派大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生动地记录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革命的新生事物,形象地体现了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这是广大专业和业余摄影作者,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在深入生活,学习工农兵的过程中,努力进行创作实践的新收获。
摄影艺术作品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能不能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本质,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取决于作者有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坚实的生活基础。
摄影创作中坚持不坚持深入生活是两种创作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人民生活是摄影创作的唯一源泉。摄影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从而正确地反映生活。
许多作者的创作实践证明,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熟悉生活,熟悉群众,和工农兵打成一片,不断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技巧,才能正确反映工农兵的思想感情,表现工农兵的意志和愿望,才能发掘事物的本质,达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作品具有典型意义。
影展中反映大寨人民革命精神的那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原因就是作者们比较长期地生活在大寨,和大寨社员一起劳动,共同战斗,熟悉大寨的变化和发展,理解大寨人民的革命感情和远大理想。所以,在创作时没有简单地去重复一般的生产劳动场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着眼点放在一个革命的“变”字上。通过用推土机开山造田的热气腾腾的战斗场面,通过大寨社员在干部带头下继续同自然斗争的动人情景,通过大寨人民的劳动成果——人造平原、虎头山上的水稻田和金光灿灿的丰收景象等等,突出地反映了“大寨人民志气高,继续革命永向前”的主题,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大寨的新变化和新面貌,从中受到教育和鼓舞。
深入生活,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如果只满足于身到现场,走马观花,那是很难拍出好作品来的。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生活现象所迷惑,而应当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苏楠摄的《集思广益》,是一幅很受群众欢迎的摄影作品,它的创作过程就是这样的。作者曾多次拍摄过反映技术革新的照片,但因只注意表现表面事物,而忽视了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因此都没有拍好。后来他又到工厂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看到工人们在技术革新中群策群力,苦干巧干攻难关的动人场面,较深刻地体会到工人阶级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和无穷的智慧。于是选择了工人们围在机床旁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策这样一个具体的、典型的情节,来表现群众是英雄,实践出真知这样一个主题。由于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使主题思想不断深化,因此它不是就事论事的生产图解照片,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过批林整风运动,我国工人阶级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显示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影展中的其它一些好作品,如《关怀》、《奋战在炉前》、《牧民新村》、《下岗归来》、《风雪无阻》、《乒乓球爱好者》等,也都是作者在不断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而拍摄成功的。
摄影工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摄影创作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时确有这样的现象:作者在生活中仿佛“顺手拈来”就拍出了一幅好作品。这是不是可以否定深入生活的必要性呢?当然不能。这种现象,看来似乎是一种偶然的机会,实际上,在这种“偶然”的中间包含着“必然”的因素。作者所以能在偶然的情况下拍出好照片,是由于作者有明确的立场观点,对生活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以作者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否则,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认识到这一偶然碰到的事物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也不可能把它当机立断地拍摄下来。
卢振海摄的《谈心》这幅作品,就是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部队里,熟悉解放军指战员的生活,因而当他看到某军政委为了培养干部,找一个新干部促膝谈心,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时,立刻觉察到这个题材很有现实意义,应当拍下这个镜头。于是,他选择了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瞬间,按下了快门。作品生动、自然地表现了老干部对新干部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反映了我军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出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由此可见,摄影创作绝不能靠碰运气,而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长期地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有的同志对深入生活的重要意义不理解,不是首先进行生活实践,感受工农兵群众的丰富多采的斗争生活,透过千变万化的生活现象抓住本质的东西,然后进行创作,而是坐在家里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或者抄袭、模仿。这些错误的做法,正是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所鼓吹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在摄影创作中的反映。对此,我们要坚决批判,肃清其流毒。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我们摄影工作者要按照毛主席的这些指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三大革命运动的斗争实践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转变立足点,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去指导创作,使摄影艺术更好地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附图片)
谈 心 卢振海摄
奋战在炉前 姜 勤摄
蒸蒸日上的大庆油田(彩色)张竣摄
风雪无阻 同训摄


第3版()
专栏:

努力为工农兵写照
赵英
如何更好地塑造积极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是摆在每个摄影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今年举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出现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的工农兵英雄人物的革命气概和崇高的思想品质。
姜勤摄的《奋战在炉前》就是一幅表现钢铁工人为祖国多出铁、出好铁而顽强战斗的动人的照片。炉前火花四射,热浪扑人,钢铁工人迎着困难英勇奋战,他们动作协调、有力,争分夺秒,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工人阶级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的英雄气概。
胡颖摄的《朝气蓬勃的新党员》,突出地表现了一个朝鲜族女党员和社员们一起在稻田里薅秧的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作者运用了较大的光圈,使主要人物很清晰,缩小了画面的景深范围,运用了侧逆光,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经过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比景物突出,主要人物比次要人物突出,使得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年轻的女党员身上。这个新党员打着赤脚,双手推着除草器,豪情满怀地走在群众前头,紧张而愉快地劳动着。使我们想到,有这样一大批能够吃苦耐劳、联系群众、处处做群众表率的朝气蓬勃的新党员,我们的党就会更加兴旺,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会更加发展。
卞俊文摄的《师长当兵》,用大光圈的特写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久经战争考验的师长的英雄形象。官兵一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幅作品反映出我军这一光荣传统得到了保持和发扬。师长既是“官”、又是兵,他站在排头,穿着防护服,完全和战士一样,严肃认真,一切行动听指挥。作者紧紧地抓住了这个特定动作中的特定神态,塑造了普通一兵的典型形象。这幅作品主题鲜明,形象生动,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师长刚毅坚强的脸容来看,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革命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下连当兵,不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表率,而且能把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带给新的革命战士。我们有毛主席无产阶级建军路线的指引,有这样坚强的指挥员和在这样的指挥员带领下的队伍,我们的军队就无往而不胜。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工农兵英雄人物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利用摄影艺术的特点,满腔热情地、千方百计地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目前,有一些同志对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重要性还理解不深,在他们实际创作活动中,往往忽视表现工农兵英雄人物,甚至把人物作为场面和景物的陪衬,颠倒了主从关系。也有的同志不善于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或者是自然主义的表现,缺乏艺术的概括力。这样拍摄的照片必然显得枯燥无味,没有生气。这种作品是不能感动人教育人的。
当然,我们在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希望有表现群众性的劳动场面、劳动成果以及祖国风光的优秀作品。那些反映气势磅礴、引人自豪的劳动建设场面及其成果的照片,同样是表现了广大群众创造性劳动和忘我工作精神,表现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如《蒸蒸日上的大庆油田》、《吊装》、《阿佤山上大寨田》、《今日“北大荒”》、《民兵巡逻》和《黄山石笋峰》等。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的摄影工作者应当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虚心学习工农兵,热情歌颂工农兵,为塑造出更多更好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而努力奋斗。


第3版()
专栏:

热情歌颂革命的新生事物
艾农
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那组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摄影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一革命的新生事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阳春摄的《关怀》,以简洁的画面,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一位贫农老大娘,在给一个正要出工劳动的女知识青年缝补衣裳的动人情节。老大娘脸上深深的皱纹和那粗壮有力的双手,说明她在旧社会是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妇女,解放后,她翻身作了主人。如今,她喜笑颜开,人老心红,坚决听党的话,认真落实党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和政策。她打心眼里喜爱这些朝气蓬勃的下乡青年,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女,随时随地关心着他们,盼望着他们迅速成长。而那位健康朴实的女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决心在农村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她那被扁担磨破了的衣服,说明她正从一个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城市学生,逐步锻炼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更多的作用。对于贫下中农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深受感动。现在,她亲昵地看着大娘一针一针地为她缝补衣服,感到十分温暖,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激动的心情。此情此景,真实感人。作品的细节描写也是成功的。画面中露出的那截扁担起了烘托主题强调主题的作用,它不仅交代了女青年正要出工劳动,而且使人联想到这青年人虽然被扁担磨破了衣服、压肿了肩头,但她决不辜负党和贫下中农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决心不畏劳苦地磨练自己,接好革命的班。而这截扁担的深颜色,又反衬出一段很细的白线,这一针一线,把老大娘和女青年之间深厚的阶级感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革命人民的思想风貌。
影展中还有不少作品,如郑书福摄的《知识青年到新家》、肖野摄的《新来的“猪倌”》、黄安摄的《志在农村》以及尉文摄的《扎根边疆的下乡知识青年》等,也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广大知识青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积极地奔赴农业第一线,立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理想。在《新来的“猪倌”》里,表现了一位知识青年在公社老饲养员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怎样养猪。她和老“猪倌”一起,以喜悦的心情瞅着自己喂养起来的肥猪。这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她已经爱上了这一平凡的工作,也深刻地显示了她已经爱上了农村这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的精神境界。《志在农村》和《扎根边疆的下乡知识青年》,前者表现的一群知识青年正在水塘里谈笑风生地刷洗粪桶,后者的画面里是一位插队边疆的青年正和兄弟民族社员一起奋战顽石。两幅作品分别通过一个愉快的劳动小景和一个艰苦的战斗场面,表达了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立志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和坚定意志。
这些作品,以比较强的说服力,证明了毛主席指引的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无限宽广、无限光明的革命大道,是知识青年实行思想革命化的必由之路。广大知识青年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这些作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林彪一伙对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新生事物的恶毒攻击,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宣扬的“读书做官”和“下乡镀金”的谬论。
看到这些作品,我们想到摄影艺术应该很好地反映革命的新生事物。如何对待革命的新生事物,这是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作为一个革命的摄影工作者,应该具备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善于发现萌芽状态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革命的新生事物,满怀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感,充分运用摄影艺术的真实、迅速和形象化的长处,去表现、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革命的新生事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