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喜看都安人民改天换地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各族人民学大寨六年巨变
进入桂西大石山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仿佛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开山劈岭的炮声一阵接着一阵,凿隧洞,筑大坝,修山塘的工地一处连着一处。……
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激发了都安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极大热情。全县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以大寨为榜样,经过连续六年的艰苦奋斗,昔日的都安,已经发生了巨变:全县已建成四万多处水利工程,疏通和开凿了上万处消水洞和一百一十条石山隧洞,沉睡千年的地下河水被人们开发利用,世世代代被隔绝的山?为新凿的明渠和暗道沟通。使二十二万亩农田做到了天旱地不旱,十二万亩?场洼地基本解除了涝灾的威胁。在乱石窝上,他们还发扬“百方石头一分地,千篓泥土一担粮”的精神,修造梯地十六万亩。全县粮食产量五年翻了一番,六年跨过了《纲要》。去年在五十年未遇的严重干旱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比一九六六年增长一点六倍,平均亩产也由六年前的三百多斤上升到八百一十四斤。多种经营逐步发展,达到了一人一猪和两人一羊。五年来给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亿二千多万斤,猪、羊二十一万多头,成为少数民族大石山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百方石头一分地,千篓泥土一担粮
都安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着瑶、壮、汉、苗、仫佬、毛难、回等七个民族,七十万人口。境内石山林立,山峦重叠,七十多万亩耕地,分布在两万多个锅底形状的山?里,素有千山万?之称。生产条件十分艰难,是广西最困难的山区之一。山坡地土薄石头多,最怕旱,?底里没有出水口,最怕涝。“三日天晴火烧山,一场大雨水满?”,“种一坡,收一箩”,这是旧都安的写照。
都安的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把生产迅速搞上去。但是,长期以来,在怎样看待都安这样艰难的生产条件上却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旧县委有的人由于受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只看到困难的不利条件,看不到在党的领导下,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甚至认为:都安的自然条件难以改变,出路在于搬迁。这种无所作为、懒汉懦夫的世界观,严重地压抑着人们的斗志,束缚着生产的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风暴中诞生的县革委会,从路线上总结了过去领导山区建设的经验教训,他们从城厢公社红渡大队发动群众学大寨,五年巨变的事实,深刻地认识到,大石山区的条件再差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学大寨的正确方向。于是,县革委会决心清除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带领全县七十万各族人民,改变大石山区的落后面貌。
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城厢公社甘湾大队的老贫农蓝昌贵一马当先,这个在旧社会为瑶王、地主当长工,受尽苦难的老人,早就向往着改变家乡的面貌,他把家里的石匠工具收拾出来,决心用它打出个甘湾的社会主义新天地来。甘湾坳是个鸟都不做窝的乱石坡,大石头有房子高,小块的也有卧牛大。但这些都阻挡不住群众前进的脚步。他们在大队党支部领导下炸平石丘,用大块的砌地岸,把小块的填坑,决心要在这乱石丛中造出地来。从开工那一天起,蓝昌贵的开山锤总是不离身。一次他碰伤了脚,坚持坐着抡锤;下雨天,他照样出工,冒雨打炮眼;他老伴去世了,头天处理完丧事,第二天就上了工地。
在石山上造地,缺土是最大的困难,都安一向流传着“一寸土,一寸金,寸金易找,寸土难寻”的说法。大队党支部书记韦体宏带领一伙社员四处找土,不管是悬崖深谷,只要有土,他们就千方百计刨出来。有的地方用尖锄刨,有的地方锄头进不去,人们就用手指从石头缝里一点一点往外抠。手指磨出了血,换一只手仍然坚持抠。附近的土抠完了,又到一里以外的山上去挖。他们先后在这里炸掉上千方石头,背来近万篓泥土。三十天过去了,石山上第一次出现了平展展的九分新地。这就是“百方石头一分地,千篓泥土一担粮”的“九分地”的来源。
九分地的启示
甘湾“九分地”的实践给人们以新的启示:只要依靠群众,大干苦干,条件再差是可以改变的,困难再大是能够征服的。县委和县革委会给予“九分地”很高评价。他们说:万亩良田九分起,一年一个小变化,三、五年就是一个大变化。因此要求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精神,进行长期建设。于是“九分地”的星星之火很快在全县形成了燎原之势。
凤凰山上的三只羊公社花周生产队沸腾起来了。饱受旧社会辛酸,平均年龄六十一岁的袁祖秋等四位瑶族老贫农,自告奋勇包下凤凰山上一片荒坡造地。这是一个“山高石大芒刺窝,水少土缺不长禾”的荒石坡,从山脚到山顶有三百八十多米高。不用说开山劈岭造地,就是到这里爬上两道大坡也要气喘吁吁。人们见他们年迈,劝他们不要干这种拚力气的活。共产党员袁祖秋说:在旧社会,大石山区这么大,却没有穷人一寸活命土,千山万?这样多,没有穷人一块葬身之地。如今,毛主席给咱们指出了“农业学大寨”的道路,为了改变瑶山的面貌,人人都应该多出些力气,多流点汗水。四位老人肩扛铁锤腰挂柴刀上了山,割芒刺,凿石头,砌石岸,成年累月,挖山不止。他们苦干了三个春秋,炸开了六千多方石头,垒起了六十三道石岸,营造出二十多亩耕地,使这个荒山坡变成了层层梯地,连续三年获得了丰收。
在都安千山万?中,有许许多多沟壑和深洞,人们为了在这里造就一分耕地,往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劳动。保安公社造业大队有一片石林,中间有大小二十四个山坑。妇女队长韦月凤带领二十多名壮族女社员,在其他社员的帮助下,发扬“九分地”的精神,苦战了五个月,炸平了石林,填平了山坑,从四周山上背来泥土,造了八亩五分平坦的耕地,被大家赞为“山里的人造小平原”。有的社员激动地说:只有爬得了大坡,才能上得了高山。
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县上的领导干部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第一线和群众一道战斗中度过的。近几年来,县上的主要领导成员,除在机关主持日常工作以外,没有一个人在家过过春节。县委书记田长喜,一九七○年春节就是在城厢公社巴潭大队同干部社员一起顶风冒雨,查看了洪水的来龙去脉,并同社员一起筑坝、挖渠,炸石、挑土,从龙王嘴里夺得了七百多亩耕地。由于干部带头苦干,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战天斗地的热情。
六年来,全县推广了甘湾和其他先进社队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开发荒石坡,利用山峡沟洞,征服涝滩洼地,积小胜为大胜,扩大了五万四千多亩耕地,不仅在解决缺土少地方面迈进了新的一步,而且把十万九千多亩石坡石窝地修成了大寨式梯地。现在这些梯地亩产大部分跨过了《纲要》,有的超过了千斤。
洞底擒“龙”
都安是个石灰岩地区,地下有着纵横交错的阴河暗流,地面上露出一个个“天窗”,当地群众叫它“?水洞”。洞水在几十米深的地下滚滚流去,天旱时,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洞水,却无法利用它。常年奔流不息的红水河和刁江,又在石山大谷间蜿蜒伸展,岸高壁陡,水势湍急,不听人们使唤。沿岸群众望着江水兴叹:“滔滔刁江水,自古不灌半分田!”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各级党组织带领瑶山人民,开发地下河,拦河筑坝,让千年古河万年阴流为建设新瑶山服务。
为了揭开地下河的秘密,开发利用地下水,地苏公社十五岁的中学生、瑶族姑娘蓝彩球,一天三次下至四十米深的?水洞里量水位,取水样,一连四百八十天从不间断。一次,蓝彩球为完成在大年三十夜里十二点取水样的任务。她半夜没有合眼,时间一到,翻身就起,她妈妈心疼地说:“半夜三更,天又下雨,少去一次不行吗?”她说:“开发地下河,是为了我们瑶山不受旱。遇到这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长大了党交给更艰巨的任务怎么完成啊?”蓝彩球妈被说服了,叫她爹打着火把陪她一道去,父女俩沿着光滑的洞壁,一步一步下到洞底,按时取回水样。
大化公社凤翔大队有个“赶马潭”,洞深莫测,阴森可怖,从来没人下去过。为了摸清洞里的情况,大队党支部书记韦树仁说:“不入龙潭那能擒龙!”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下洞探查。他在社员们用绳索垂吊下,下到十五丈深的洞底,顺着死水潭向西南方爬行了二百多米,终于发现了一条奔腾不羁的地下河,弄清了流向。
一九六九年秋,全县第一座开发地下河工程在地苏公社南江大队动工了。南江大队是个老旱区。这里远无河,近无江,只有一个?水洞。大雨天,洞里的水往上冒;天旱时,洞里的水一落十几丈。从洞里提水,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抽水机该怎么个安法?
有人提出把抽水机安装在洞口。有人反对,说枯水期水位下降,吸不到水。有人建议把抽水机安装在洞下边。又有人不同意,说水位上涨就会淹坏机器。贫农社员唐毓建琢磨了好久,提出:“搞一条小木船,把机器安装在船上,水涨船高,水降船落,涨水落水,照样吸水。”大家一听,都称赞有道理。可是有人提出:地下河涨水,水势凶猛,木船怎能经受得起?南江的老老少少都卷入了这个难题的议论。
智慧来自群众。一个可行的办法终于拿出来了。上烈生产队队长覃世香介绍了他在外地时,曾看到过飘在江河上的抽水机水泥船,这种船能顶得住大河里的洪峰,想来也能经得住地下河水的冲撞。
就这样,一个造水泥船的方案,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定案了。
按设计,水泥船体重二十六吨。这么重的水泥船,在没有起重机的条件下,无法运进洞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巧妙的炸掉了洞中的一座石丘,作为造船台,在洞中造船。为了赶在洪水之前,把水泥船造好,一百多名社员日日夜夜突击石料,赶运水泥,从二十六里外担来河沙,经过一百五十多天的紧张战斗,第一艘安装在水洞中的抽水机水泥船成功了。人们并修筑起三十六里长的干渠和支渠,把地下河水提上地面,送上高坡,灌溉了二千多亩干旱田地。从此,又旱又荒的南江,变成了都安的水乡。
征服地下河的胜利,把群众性的水利建设推向新的高潮。目前,全县开发利用地下河水共达一百八十七处,灌溉田地两万八千多亩。红水河、澄江、刁江上修筑起三十多条水坝,安装了水轮泵、电动抽水机、柴油抽水机八百五十台,使沿江两岸四万八千多亩旱地结束了靠天的历史。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四周年

揭开新的一页
——记河西走廊的变化
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合黎山、龙首山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这就是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河西走廊揭开了新的一页。
登上海拔三千米的乌鞘岭,人们就可以看到,南面雪岭横空,冰峰峻峭;北面戈壁大漠上,牛羊成群,驼马肥壮;肥沃的走廊地带,五十一条内陆河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块块林木繁茂、水草丰美的绿洲。绿洲外摆着大片尚未开发的宜农荒地。
河西走廊是我国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年降雨量一般在一百毫米以下;但是,这里却有比较丰富的地面水源。祁连山的冰川面积达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冰层厚四十至一百米,储水三百亿立方。春天过后,这座天然的“大水库”,千峰消融,万壑争流,给走廊两侧带来了水利灌溉的方便。
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河西的水利建设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原来,祁连山上化下的雪水,多流入沙漠,流入戈壁,不能充分利用。河西人民坚决执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狠批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觉悟大大提高。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近六年中,修建了一万六千多里长的渠道和四十九座大中型水库。我们在沿途看到,许多水库都是用红胶泥铺底,干渠和支渠都用大块水泥砖、鹅卵石衬砌得整整齐齐。目前,全区水库已经达到了一百三十一座,蓄水能力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一亿二千多万方,水浇地从过去的二百多万亩,扩大到七百万亩。
在戈壁和沙漠中修水渠、建水库,困难很多。地面流沙滚滚,地下卵石密布,每筑一座水库,每建一条水渠,清基除沙的工作量要比工程本身大五倍、十倍。由于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焕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许多工程尽管十分艰巨,但进度却在一天比一天地加快。蓄水三千万方的金塔县解放村水库,原计划三年建成,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以后,战烈日,斗严寒,日以继夜地战斗,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河西走廊古老灌区之一的张掖县新敦公社的干部群众,改造了两条唐渠,一条元渠,水的利用率一下子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五。
河西走廊有些地区海拔太高,离河太远,很难利用地面水。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开始大规模打井,取地下水,揭开了河西水利建设史的新篇章。去年,河西打机井一千七百眼,扩大灌溉面积两万多亩,改善保灌面积八万二千亩。今年,截止六月中旬,又打机井一千七百八十四眼,半年中的打井数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和。
横卧在河西走廊北面的两个流沙的海洋——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解放前每年以十米左右的幅度向外扩展着,使大片良田变成了沙荒地。现在,历史上悲惨的一页早已经过去。我们来到走廊北沿,看到在一座座波浪起伏的沙梁上,长满了红柳和骆驼刺;在盐碱荒滩上,层层叠叠的沙枣树已经长得碗口粗了;远处,一道道防风林带,伸向天际,滚滚流沙只好在它面前就地止步。每年春天,造林的季节一到,沙漠边缘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就赶上骆驼,拉上树苗、行李、炊具,在荒郊野外安营扎寨,封沙育草,植树造林。红柳园公社团结大队,是民勤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一九六九年,二十名女青年组织了铁姑娘队,奔赴沙漠腹地。四年多来,她们削平了两千多座沙丘,在荒漠上植树三万多棵,把四百多亩荒滩改造成良田,收获粮食十五万多斤。
河西地区气候高寒,历来只能种一季春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酒泉县屯生公社连续三年试种冬麦成功。一九七○年,地处高寒地区的玉门,又创造了冬麦亩产九百一十斤的纪录。从此以后,冬麦的播种面积就在河西走廊一年年扩大开来。在冬麦收获后,又复种一季晚秋,仅仅三四年时间,河西走廊粮食作物的复种面积就达到了三十多万亩。
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几千年农作物低产的枷锁,在河西出现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的先进单位。玉门市清泉公社白杨河大队第四生产队,实行科学种田,在戈壁滩上种植的三十二亩春小麦,一季亩产量达到了一千零二十五斤。高台县六坝公社五二大队第四生产队,实行间作套种和带状种植,全队平均亩产达到了一千零一十六斤。这些高产典型用事实揭示了河西农业发展的潜力,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在敦煌的莫高窟中,人们可以看到“二牛抬杠”等极其落后的农作图,这正好为人们提供了生动的对比。目前河西走廊许多生产队已经拥有动力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一支用机械化耕种的生产大军正在发展壮大起来。
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去年,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以上,比文化大革命前单产增加了五成多。河西走廊蕴藏着的巨大生产潜力,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将会进一步发掘出来。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厦门在前进中
在福建南部的东海万顷波涛中,有一个美丽的厦门岛。厦门岛背靠祖国大陆,隔海与金门、台湾相望。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白鹭栖息的地方,而厦门岛的形状又宛如一只白鹭,因此厦门又有鹭岛之称。自古以来,它不仅是著名的通商港口,而且是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冲。三百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以这里为基地,率师横渡台湾海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和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厦门市开始了由消费城市向社会主义的工业生产城市的转变。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广大工人深入批判林彪一类骗子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批判这一伙千方百计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妄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焕发了革命的精神,鼓足了革命干劲,进一步掀起了“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使厦门市的工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在,这里不仅能够生产轻工、纺织等各种产品,而且还生产着各种机械和海洋化工产品。一九七二年全市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二十二倍,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三。今年上半年又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一。
厦门鱼肝油厂是全国五大鱼肝油厂之一。他们有三条生产自动线,能够生产乳白鱼肝油、浓淡无缝胶丸、多种维生素、鱼肝油清等产品。去年,利用海水成功地提取出溴素等多种产品,试制成功了维生素丁粉等多种药品。现在,全厂职工人数比建厂初期增加了五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八十多倍。
闽南一带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盛产荔枝、龙眼、枇杷、菠萝、香蕉、柑桔、芒果等亚热带水果。沿海又盛产鳗、鲳、鱿、黄花等鱼类和牡蛎、蛏等。厦门罐头厂用这些原料,每年生产罐头几千吨,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普遍欢迎。
厦门市广大职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积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扒盐工人搞成了镁,味精工人搞成了合成苯,泥瓦匠生产出了铸石。许多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也积极组织起来参加生产劳动,办起了遍布全市的一个个街道工厂。厦门市的工业,犹如跨上了千里骏马,正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奔驰。
为了让车路直接通到厦门岛上,这里先后修筑了两条海上长堤,一条是集美海堤,一条是杏林海堤。前者长达四里多;后者长达五里半。这两条海上长堤的堤身,全部用坚固美观的花岗石砌成,火车、汽车和行人,可以同时通过。厦门的港口、码头,也先后进行了整修。你看,远洋货轮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拉响欢乐的汽笛,驶出厦门港,奔向世界各地。
每当节日期间,厦门人民登高远眺,望着万顷波涛,多么怀念台湾省的骨肉同胞啊!让这滔滔的东海之水,带去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和问候吧!台湾一定要解放!台湾省人民一定会回到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