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血防战线第一面红旗光采夺目
一九五八年,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送走了“瘟神”,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十几年来,余江人民在毛主席的光辉诗篇《送瘟神》的鼓舞下,认真落实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指示,年复一年地坚持查螺、粪检、治病,使血防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采。决不让“瘟神”复辟
复查钉螺,是非常艰巨、细致的工作。要在方圆几十华里的范围内,搜索可能隐藏的象谷粒大小的残存钉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余江县消灭血吸虫以后,仍然坚持每年查螺两次到四次。西坂大队贫农查螺员邓梅?,担任查螺员十几年了。每年两次查螺的季节,她总是专找那些不好走、不好蹲的地方,弯着腰,低着头,扒开草蔸、松土,认真仔细地寻找。女查螺员刘金秀,为了彻底摸清村外小河两岸杂草内是否有深藏漏网的钉螺,岸陡下不去,就搭梯子爬下去;草深看不清,就用手逐片拨开杂草荆棘。她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放过一个残存钉螺,不让‘瘟神’再坑害人民。”
为了坚持彻底复查钉螺,老一辈的血防战士经常注意向年轻的一代传思想、传作风、传经验,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提高他们执行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自觉性。一次,有个青年查螺员编了一首顺口溜:“查了七八天,一个没发现,累得眼发花,腿疼腰又酸。”这引起了马岗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老查螺员黄忠诚的注意。休息时,黄忠诚把这个青年查螺员领到村口“送瘟神”纪念碑下面,讲起了当年“瘟神”危害人民的悲惨情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长在红旗下,甜水里泡大,可别忘了旧社会的血泪史啊!今天,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不让‘瘟神’复辟,我们累一点、苦一点怕什么呢!”听了这段话语,青年查螺员受到教育,决心接过老一辈的班,做好复查钉螺的工作,巩固灭螺的成果。
为了贫下中农的健康,不怕脏和臭
粪便检查,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前哨战。十几年来,余江县没有发现过一个新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人,仍然每年坚持做一次粪便检查,从来没有间断过。
成天与粪便打交道,工作量大,条件也十分艰苦。然而,血防医务人员不怕脏,不怕累,坚持做好这个工作。一位医生搞了十七年的粪便检查,经他检查的达三十多万人次。有人问他:“这个工作这样臭,为什么不换个别的工作呢?”他自豪地回答:“为了贫下中农的健康,那怕脏和臭!”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在余江县这支血防医疗队伍中,大批血防老战士保持着革命青春,一批批新的血防战士也在茁壮成长。
邓埠良种场共青团员官春林,三年前初中毕业,当上了赤脚医生。可是,一连搞了几天粪便检查,渐渐不安心了。这个思想苗头,被党支部副书记陈开大发现了。一天,陈开大把官春林叫到身边,对她说,在旧社会,我肚子大得象面鼓,成天拉脓拉血,还不知什么病。是毛主席派来了血防医疗队伍,为我检查粪便,才知道得了血吸虫病。经过治疗,我恢复了健康。要不是有人搞粪便检查,怎能发现和消灭血吸虫病呢?你可不能嫌脏啊!老支书的教育,使官春林的思想起了变化,安心、积极地做粪便检查工作。一次,有个同志解粪包不小心,掉了一包在地上。春林马上用手抓起,抹去沾着的泥沙,放在瓷缸里搅拌、检查。她说:“社员送一次粪不容易,一包也不能掉啊!”
春林爱上了粪便检查工作,贫下中农看了非常高兴,问她:“春林,你‘弄屎’弄到什么时候啊?”春林认真地回答:“我甘当一辈子‘弄屎’的医生!”
把毛主席的关怀带给四面八方
一九六○年秋天,贵溪县乌墩村送来一个贫农的儿子要求治病,余江血防站的同志热情地安置了这位小兄弟,并精心为他治疗。不久,病人蜡黄的脸上泛起了红晕,略呈鼓形的腹部扁平了。
病人出院了,医生们却还在议论说:“这个连公社都没有出过的孩子,为什么也染上了血吸虫病呢?”李国华同志说:“贵溪塘弯可能是一个尚未发现的疫区,我们应当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他的提议,得到了上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这年十月,血防站的两位医务人员,来到了贵溪县的乌墩村。他们对全村社员普遍进行了粪便检查,又同贫下中农一起,对方圆十华里的田坂、水沟、池、塘、草坪和屋场仔细进行检查,终于发现了钉螺。
“贵溪人民的疾苦,就是余江人民的疾苦,我们一定把毛主席的关怀带到四面八方。”经上级党委批准,余江血防小分队,奔赴贵溪塘弯,支援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经过三年奋战,钉螺消灭了,粪便管理制度建立了,病人也治好了。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余江县先后派出医疗队到周围五个县,为疫区人民防病治病。在广阔的血防战线上,人们常常听到宣传《送瘟神》光辉诗篇的余江口音,看到他们朴朴实实的战斗身影。
一九七○年夏天,一个地质队来到了余江县。几天以后,医疗队就出现在工人的帐篷里,又检查粪便,又治病。地质工人送来了大字报,表达感激的心情。
一九七一年春,余干县掀起了“送瘟神”的高潮,余江的医疗队前来支援。他们来到了三湖公社沿湖大队。白天,他们登门收粪搞粪便检查;晚上,他们披着星斗,手提一盏灯,拎着一把壶,挨门给病人送药。四十多天中,他们为四千多人作了粪便检查,治好了四百多血吸虫病患者。
全面围歼寄生虫病
一九七一年春天,余江县全面围歼寄生虫病的新战斗打响了。全县医务人员组成了十几个小分队,深入广大农村,普查普治血丝虫、钩虫、蛔虫等常见的寄生虫病。
平定公社双渔大队,历来钩虫、蛔虫患者多。七月,医疗小分队来到这里。经过日夜奋战,三天之内就对全大队一千一百多名群众,普遍进行了粪便检查。一个月的时间,全大队的蛔虫病人和钩虫病人,全部进行了治疗。这一年,全县治疗五万多名蛔虫、钩虫病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血丝虫病也是余江县的一种常见病。一九七一年冬天,医疗小分队来到了血丝虫病比较严重的马荃公社。围歼血丝虫病的战斗就从这里开始了。
血丝虫病的查血工作,必须在人们熟睡以后才能进行。冬天的一个夜晚,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屋檐下倒挂着一尺多长的冰柱子,医疗队的采血工作开始了。午夜,他们来到了倪家生产队一位老人家里。老人把门一开,看到外面满天飞雪,又看看全身飘满雪花的医生,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采血以后,老人转身准备生火为医生取暖,然而,医生已经迎着风雪走远了。
经过整整一年的战斗,医疗小分队走遍了马荃公社的每一个村庄,不丢一户,不漏一人,为全公社一万四千多群众进行了普查。发现的病人,全部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在毛主席光辉诗篇《送瘟神》的鼓舞下,江西省余江县人民长期辛勤的劳动,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余江土地上,昔日“瘟神”猖獗横行遗留下来的痕迹早已消失了。普查、普治血丝虫、钩虫、蛔虫等寄生虫病也获得很大成绩。余江人民再接再厉,为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仍在继续战斗着。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余江人民兴建的白塔河拦河坝和新渠分水闸,对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掌握山区灭螺的主动权
中共安徽省宁国县委员会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山石、杂草多,地形复杂,非常适宜钉螺的孳生。塘、堰、水库、涵闸和竹园、柳林,也都是滞留钉螺的大本营。要消灭钉螺,必须首先改变这里的环境。过去,我们只抓了生产生活区的灭螺,没有从孳生钉螺的源地进行彻底根治。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全县血防工作大踏步地开展起来。我们根据山区特点,决定采取以“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为主”的方针,结合农业学大寨运动,重新安排山河,因地制宜,分别采用埋、改、拆、铲,和辅之以药物杀灭的办法,逐丘逐块,边灭边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有螺的沟、塘、河滩,经过填埋改地以后还能不能种?这个问题,历来看法不同。有些人认为第一年不能种;而广大贫下中农强烈要求种,他们说:“见土不种,看了心痛”。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我们不能单纯灭螺而不顾群众的生产利益,应该认真分析各种条件,从既有利于灭螺,也有利于生产出发,来正确对待这个问题。通过反复实践,虚心向群众请教,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实践证明,有螺的沟、塘、河滩经填埋以后,地势仍比较低洼、潮湿,如果不种,它就会长杂草,反而为钉螺创造孳生条件;坚持种,不断进行犁耕耙耘,变不动土为动土,改变了环境,就不利于钉螺的生长。中溪公社东山坞生产队有一片荒滩,素称钉螺窝。多年来经过反复查灭,钉螺密度已有降低,但由于它仍然是荒滩,始终未能彻底消灭钉螺。一九七一年冬他们改滩造田二十七亩,一九七二年收获粮食二万七千二百斤,这两年多次查螺,都未发现活螺。既灭了螺,又增了产,群众很满意。
种旱粮能灭螺,种水稻能不能灭螺?这是争论的一个焦点。一九五九年,县委曾派出水改旱工作组,在西津公社坞村大队推行水改旱,因为这里地势低,主观上想改旱,实际上仍然长年渍水,不适宜旱作物生长。一九七○年该大队结合治山治水,彻底改变了灌溉水系,全部填埋了十华里长的有螺沟,不仅使原有的三百九十亩水田达到稳产高产,而且将原三百五十亩旱地也改成了水田,单位面积产量当年增加到八百一十斤,超过了《纲要》。
从一九六九年起,经过四年的连续奋战,我县已有百分之九十五的钉螺面积基本消灭。一九七一年以来,没发生一例急性感染病人,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有效地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2版()
专栏:

关心群众疾苦 加速治疗步伐
江苏省昆山县,解放前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广大人民积极开展了血防工作。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大打“送瘟神”的人民战争,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送瘟神”群众运动中,这个县大力开展了对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已有百分之六十四的病人恢复了健康,重返生产岗位。
从路线教育入手
开始,有些干部和医务人员,感到患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的病人,多数年龄大,体质差,病情复杂。又认为公社医院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因而不敢收治。
针对这个问题,县委、县革委会反复组织干部、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学习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请老贫农忆苦思甜,开展革命大批判,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同时组织他们对现有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人逐个进行访问。千灯公社新建大队有两个病人,由于治疗不及时,一拖再拖,形成腹水,病情加重,丧失了劳动力。他们盼望能尽快治好病,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出一把力。从全县各公社都可以听到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人迫切要求摆脱病害折磨的呼声。
通过调查,大家受到了深刻的路线教育。许多同志说:“毛主席有指示,贫下中农有要求,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尽快治好这些病人。”
群策群力跨大步
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人,过去完全由县里治疗,一年最多治疗七、八百人,全县的病人要十多年才能普治一遍。这个速度根本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消灭血吸虫病。
通过深入了解,原来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并非都是疑难杂症,病人的病情有轻有重,体质有好有差。从医疗力量上看,几年来,公社、大队的医疗队伍和技术水平、设备条件都有了提高,可以负担一些病人的治疗任务。于是,就由点到面,具体安排,落实任务,做到因病制宜,分级治疗。一些病情较轻、体质较好的病人,在公社医务人员指导下,由大队赤脚医生治疗;一些病情较重,体质较差的病人,分期分批集中到公社卫生院治疗;一些危重的疑难杂症病人和要进行切脾手术治疗的病人,则由县医院或重点公社医院治疗。这样因病制宜,量力而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速了治疗步伐,提高了疗效。巴城公社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全公社的普治任务,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还有一些病人较多的公社,治疗进度仍然赶不上需要。于是,这些公社在开展长年治疗的同时,采取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突击治疗的办法,加快了治疗步伐。石牌公社有一千多名加杂症、晚期血吸虫病人,普治一次,要三至五年时间。公社抓住冬春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办起了规模较大的治疗组。公社党委负责同志带头腾出宿舍作医疗室,把公社大会场、办公室让出来当病房,发动病员自带病床,在苏州医疗队和兄弟公社的帮助下,组织了十多名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参加治疗组工作,半年多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普治任务。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发动群众 反复斗争
福建省福清县地处福建沿海的丘陵地带。三年来,这个县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反复斗争,对原有一千一百多万平方米的钉螺面积复查了九至十二遍,消灭了复查发现的钉螺面积。今年上半年,全县又进行了两次全面的钉螺普查,并消灭了三万平方米残余钉螺面积。龙田公社三村大队过去是非疫区,一九七○年群众主动报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螺情,全大队立即开展查螺工作。两年之中,这个大队开展了九次查螺灭螺的群众运动,歼灭了发现的钉螺。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连续作战 除害务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江苏省吴江县经过几个寒暑的血防群众运动,到今年春季,全县大部分钉螺已经消灭,大部分病人已经治疗。中共吴江县委及时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鼓干劲。为了猛攻残存的钉螺,全县开展了群众性的查螺活动,并组织了突击队,大打残存钉螺的歼灭战。同时,原来安排在秋季的查病工作,提前到夏季进行,并研究制定了加强粪管工作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全县消灭和基本消灭钉螺的面积,占有螺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全县五十多万群众普查六遍以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血吸虫病人恢复了健康。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血防工作深入 粮食产量提高
浙江省嘉兴县从一九七○年起,把血防的群众运动与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一鼓作气,先后打了十四个战役。他们连续三个冬春,结合积肥,对近八百条河浜进行了降水灭螺;结合扩大耕地面积,填掉四千七百多条断头浜和臭水沟,大小河道都筑起“灭螺带”,改变了钉螺的孳生环境。血防工作的步步深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七○年,嘉兴县的粮食平均亩产突破了“千斤关”。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二千七百多万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