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语录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第1版()
专栏:

从全局出发,在政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上互相支持
高淳县委新老干部紧密团结并肩战斗
在县委领导下,全县批林整风步步深入,干部群众路线觉悟提高,革命、生产形势越来越好
新华社南京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九日电 江苏省高淳县委“一班人”中的新老干部坚持团结战斗,并肩前进,带领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发展革命和生产大好形势。
高淳县委在批林整风中认真学习毛主席有关增强革命团结的教导,批判林彪反党集团分裂革命队伍,破坏革命团结的罪行,回顾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总结贯彻执行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经验,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搞好党委的团结,“一班人”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以全党的利益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团结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随着认识的提高,县委“一班人”无论是对待工作,或者处理相互关系的问题,都能从全局出发,做到在政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出现了意气风发、心情舒畅、团结战斗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高淳县委领导成员在遇到工作岗位有了变化的时候,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职位的高低。一九七一年春天,这一届县委成立时,前县委的一个副书记当了第一把手,而前县委的另外两位副书记被选为常委,原来在县党的核心小组担任主要工作的军队干部,职位也有了变化。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动呢?他们认为,个人职位的变化,是革命的需要,是党的事业的需要。共产党人要能上能下,决不计较个人地位。有一位在县里支左的军队干部,一度担任过县里的主要工作,新县委建立时被选为常委。他虽然职位变了,但工作一直勇挑重担,任劳任怨,那里艰苦那里去,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县委副书记张成彦在县委领导成员中比较老。他主动和第一把手交心通气。第一把手的正确意见,他积极支持;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挺身而出,主动挑担子。一九七二年春天,县委开门整风,群众提了一些意见,张成彦便同县委书记刘益生一道,一方面帮助常委从群众所提的意见中吸取政治营养,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同时又严于责己,跟第一把手一起,在有关会议上对一些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这样做,既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促进了“一班人”的团结。
高淳县委领导成员中的老干部,经常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激励自己;经常回顾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和锻炼,因而革命精神焕发,革命干劲倍增,努力为党工作。文化大革命前担任县委副书记的常委邢华平,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收获,深有体会地说:个人在运动中失掉的只是缺点错误,得到的却是路线觉悟的提高。看看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想想批林整风的深远意义,再看看自己身上所担的担子,总觉得对革命有尽不完的责任。他分工管农业,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前县委副书记刘德禄,由于正确地接受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加焕发了革命青春。他从不计较个人的职位高低,坚决服从革命的需要,从大局出发,县委分配他到那里,他就到那里,分配他干什么,他就坚决干好。
高淳县委“一班人”中,有老干部,新干部;有地方干部,军队干部;有本地干部,外来干部;有一起共事多年的老战友,也有共事不久的新战友。但他们认为,大家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要搞“五湖四海”,要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不断增强革命团结。县委有一位分管农村工作的同志,调来这个县时间不长,对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其他常委就支持他的工作,帮助他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农业生产情况。他在大家支持帮助下,工作做出了成绩。
高淳县委领导成员坚持从大局出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意见,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更好地在毛主席革命路线上团结起来。一九七二年,高淳县粮食增了产。上级党委根据“以丰补歉”的要求,要他们多卖一些超产粮。县委中有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县委主要领导成员坚持以大局为重,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最后统一了“一班人”的认识,从增产部分多卖了一千六百多万斤粮食给国家。
由于县委“一班人”团结战斗,加强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促使全县批林整风运动步步深入,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日益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路线觉悟显著提高,农业学大寨运动和各项建设事业都蓬勃发展。


第1版()
专栏:

萨达特总统致电周恩来总理
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坚定立场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九日讯 埃及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十月十八日致电周恩来总理,衷心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坚定立场。电报全文如下: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先生阁下:
我怀着深为感激的心情收到你谴责以色列对埃及和叙利亚发动的险恶和无耻的侵略的来电,这一侵略引起了当前中东战争的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正在对以色列侵略者进行猛烈的战斗,以维护阿拉伯的荣誉和尊严,收复被霸占的阿拉伯土地,并确保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我们深信,各友好国家的人民和热爱正义与和平的各国人民将会坚定地支持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正义斗争,而对自己在自由和尊严中生存的权利抱有信心的阿拉伯各国人民将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我们深切赞赏友好的中国人民支持阿拉伯人民为恢复被篡夺的阿拉伯权利而进行的不可避免的战斗的坚定立场。我极为高兴地向你,并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我们衷心的谢意,感谢你们的崇高情谊,并感谢你们赞扬正在沉重打击霸占者的阿拉伯军队中充满着的高度战斗精神。
顺致最崇高的兄弟般的敬意。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八日于开罗


第1版()
专栏:

依靠群众 潜力无穷
内蒙古伊克昭盟绒毛厂提前建成投产,连续两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我国新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的无毛绒厂——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绒毛厂,由于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充分发动了群众,现在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单位。
这个厂的工人在建厂过程中,艰苦创业,克服了很多困难,使工厂迅速建成投产。在一九七二年工厂投产的第一年,他们提前一百零六天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主要产品的一等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当年上交利润一百三十九万元。今年的生产任务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又遇到干旱缺水和电力不足的困难,但是,到九月底,已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初步实现了优质、高产、低消耗。这个厂投产以来,只用了一年零七个半月,就全部还清了国家建设投资。今年,全厂每个职工平均已为国家创造了三万零一百九十三元财富。
生产无毛羊绒,过去一直被少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垄断。我国虽然有丰富的山羊绒资源,但在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下,长期以来自己不能生产无毛绒。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上海工人阶级在一九六九年试制成生产无毛绒的分梳机。一九七○年,国家决定在盛产山羊绒的内蒙古伊克昭盟兴建绒毛厂。当时,人员少,任务重,技术力量薄弱,工人们在建厂过程中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批判了刘少奇鼓吹的“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大家抢时间,加快建设步伐。当建筑部门刚刚把洗毛和分梳两个主要车间厂房建成时,他们就全力以赴地投入机器安装工作。大家吃住在车间,昼夜不离工地,有时深夜运来了机器,也抢时间卸下来进行安装。按照一般情况,安装一台分梳机要三四个月时间。可是,他们只用了四十八天就安装好了第一台分梳机,第二台只用了四十天,三个多月内安装了十三台。当时水处理设备无处订货,如果等外地加工最快需要两年。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土法上马,在院子里挖一个地坑当烘炉,苦干了四十多天,用大锤把十四毫米厚的钢板砸成五个大圆罐,终于制造出一套合乎标准的水处理设备。工人们一边安装机器,一边紧张地进行试生产。在外地兄弟厂老工人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很快掌握了操作技术。一九七二年一月,工厂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半正式投入了生产。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批林整风运动中,这个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结合实际,认真看书学习,用自己亲身的体会,狠批林彪鼓吹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揭露他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一年多来,他们共写了批判文章一千五百多篇,召开各种批判会七十多次。许多工人参加了学马列著作小组,有六十多名工人读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通过学习和批判,工人们焕发出冲天的革命干劲,全厂搞得生气勃勃。


第1版()
专栏:

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在京举行
中国人民伟大导师毛主席献了花圈
宋庆龄、朱德、周恩来、江青也献了花圈 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刘湘屏、丁国钰和斯诺的夫人、女儿等参加安葬仪式
新华社一九七三年十月十九日讯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
埃德加·斯诺先生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大学景色秀丽的未名湖畔。墓的周围,松柏青翠。汉白玉墓碑上用中文和英文写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墓前陈放着中国人民伟大导师毛主席献的花圈,上面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墓前还陈放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江青,以及有关单位和斯诺先生生前友好献的花圈。斯诺的夫人和孩子及其亲属献的花圈也陈放在墓前。
我国领导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刘湘屏、丁国钰,以及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参加了安葬仪式。
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斯诺和女儿西安·斯诺,以及斯诺夫人的妹妹卡欣·惠勒,斯诺的生前好友玛丽·希思科特、画家道格拉斯·戈斯兰和夫人玛丽·戈斯兰,参加了安葬仪式。
宋庆龄副主席派秘书张珏参加了安葬仪式,并转达她对斯诺夫人和女儿的亲切问候。
埃德加·斯诺先生早在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在北京期间,曾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任教,并有两年时间住在现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一九三六年,他访问了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回到北京后,他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斗争和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先生又于一九六○年、一九六四年和一九七○年三次访问我国,写了许多介绍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报道。斯诺先生和夫人一九七○年在北京时,还特意访问了北京大学,重游未名湖畔。斯诺先生在病重期间,怀念中国人民,并留下遗嘱,说他热爱新中国,愿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斯诺夫人秉承斯诺先生的愿望,这次把他的一部分骨灰送来中国安葬。
安葬仪式由邓颖超同志主持。廖承志同志和斯诺夫人在仪式上讲了话。
廖承志同志在讲话中说:“斯诺夫人及其家属秉承斯诺先生的愿望,把他的骨灰送来中国安葬,这是对中国人民的信任和友好的表示,我们对此非常珍视,并且深为感动。”
他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无论是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廖承志同志说:“自从斯诺先生逝世的一年多以来,中美关系有所改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增进。我们相信,斯诺先生生前所致力的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一定会继续不断地发展。
“我们亲爱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斯诺夫人在讲话中说:“我现在是代表许多人讲话——代表我的孩子们,克里斯托弗和西安,代表我丈夫的家里人,代表我自己的家里人,代表世界各地的朋友,还代表我自己,一个怀着深情的妻子,来感谢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领导人,感谢他们给予我丈夫这样的荣誉,感谢他们这样深刻地表达了把我们大家联结在一起的国际友谊。”
斯诺夫人说:“我的丈夫在他的遗言中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并表示,他在生前一部分身心常在中国,希望死后也将他的一部分遗体留在中国。现在,我正是把他这一部分遗体安放在新中国的古老的土地下,安放在中国的新人中间,在这里,对人类的尊重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里,世界的希望发射着新的光芒。”
她说:“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真正的‘走向起点的旅行’。我们在这里纪念一位美国人,如他自己所说,他认识了许多国家的好人。而现在,他又回到了他曾从头就亲眼看到一场革命的这个国家,这一革命不但解放了中国人民,而且继续成为全世界世世代代的希望的灯塔。过去,他在北京大学教过青年,现在他安息在北京大学,而这里另外一些年青人正在享受着前辈学生的牺牲与斗争的成果。愿现在和将来到这里来的各国青年本着给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带来解放的同样的精神来利用这块园地——在这里休息、游玩、学习和劳动,这将是他所希望的。”
参加安葬仪式的还有:
在北京的外国朋友柯弗兰、柯如思、爱德乐、帕特、路易·艾黎、米勒、中村、史克、舒子章、沙博里、阳早、寒春、艾琳、爱泼斯坦、邱茉莉、苏裕禄、温特、霍华德和夫人、耿丽淑、万徒勒里和夫人、林达光和夫人、露西·斯图尔特、唐纳·塞耶斯、王春菁等;
我国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童小鹏、于立群、谢静宜、王连龙、黄辛白、周培源、冯友兰、周一良、朱穆之、林巧稚、庄则栋、王海容、唐闻生、龚普生、徐尔维、周秋野、丁雪松、陈翰伯、马海德、苏菲、侯春怀、经普椿、姚伟、黄国俊、张贻芳、李钟萍、施正信、王松年等。(附图片)
埃德加·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十九日在北京举行。我国领导人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刘湘屏、丁国钰,北京大学师生代表,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斯诺和女儿西安·斯诺等参加了安葬仪式。
图为廖承志同志在斯诺先生的骨灰安葬仪式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