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江苏昆山县委依靠群众大办社会主义农业
一九五五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江苏昆山县西宿乡两年实现合作化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在毛主席的光辉批示指引下,昆山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奋勇前进。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特别是批林整风运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进一步迸发出来,大办水利,大力改变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达到了新水平。一九六九年以来,粮食年年增产。一九七二年,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一百六十八斤,比一九六八年增加了三百五十五斤。全县四十四万农业人口,去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四亿一千万斤,比一九六八年增加一亿一千多万斤。社员收入也显著提高。今年双季早稻产量又创造了当地历史最高纪录。
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
“不要脱离群众,要善于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要使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发挥出来,领导者必须善于发现这种积极性。
昆山县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境内湖泊密布,河道交错,三十万亩水面穿插其间,是一个低洼水网圩区。多年来,全县人民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兴修农田水利,生产不断发展;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不能大踏步前进。
那时候,有的干部总是说:“昆山田多劳力少,搞生产够紧张了,哪有力量去大搞水利。”他们总是认为农田水利只能小干,不能大干;生产条件只能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根本原因,就是未能从本质上发现群众的积极性,不相信群众的力量。党的九大以后,县委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坚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群众有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的迫切要求,也有实现这个愿望的强大的集体力量。他们经过调查研究,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
毛主席表彰过的西宿乡,原来土地高低不平,河道排灌不畅,经常受涝受旱。那里的干部,在毛主席光辉批示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搞水利建设,使百分之九十的农田达到旱涝保收。一九六八年以来,全大队粮食亩产连续五年超千斤,每个劳动力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二千斤。——这就是本质,这就是主流,代表着群众前进的方向。
昆北地区的陆桥公社,是全县的“盆子底”,田多劳力少。解放前三万多亩土地,有百分之四十是荒草滩,是全县有名的“三低”地方(地势低、产量低、生活水平低)。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这里的干部,紧紧依靠群众,平整土地,修筑渠道,使“三低”的穷地方变成了米粮仓。一九六八年粮食亩产超《纲要》,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二年达到千斤以上,比解放初增长四倍多。——这又是从本质上显示了群众的积极性的一个实例。
昆山县委运用这类典型事例,发动干部和群众狠批林彪一类骗子的反动“天才论”和“群众落后论”,深刻地教育了广大干部,特别是那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大积极性,了解到了群众要求迅速改变当地面貌的迫切心情。只要抓住这个本质,相信和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促进农业大上快上。
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最集中地体现了群众利益的,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发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中,昆山县委注意抓大事,促大干,坚持向干部和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批判修正主义路线,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充分地调动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一九六九年,昆山县决定疏浚昆北地区的杨林塘,使阳澄湖水直泄长江,提高泄水流量,减轻洪涝威胁。工程一开始,他们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教育,激发了大家治水的积极性。经过两个冬春的奋战,挑了七十七万土方,在兄弟县的配合下,二十多公里长的杨林塘疏浚工程胜利完成,实现了昆北人民多年来的愿望。
一九七二年春天,昆山县疏浚石牌镇市河束水段工程时,为了胜利完成这项工作量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水利建设,县委广泛发动干部群众,狠批林彪一类骗子反动的“天才论”和“群众落后论”,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力量,思想大解放;使干部看到群众的力量,作风大转变。全县把石工、木工、泥水工和技术员组织起来,边学边干,建成了第一座自办的三十五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桁架桥;同时在河道两旁砌起了长五百多米的石岸。各公社、大队也自力更生地培养了四百多名“土专家”,基本上能够担负起社队自办的中小型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这一年全县建成的五十多个机电排灌站,多数是社队“土专家”和群众自己建造的。
几年来,昆山县人民打了一个防洪泄水的大胜仗。现在,这个水网圩区大大提高了防洪抗涝能力,基本上达到了“挡得住,泄得快,排得出,降得下,灌得进”,保障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今年六月中下旬,连续降雨二百多毫米,但是地势低洼的昆北地区六个公社近二十万亩水稻,不仅未因涝减产,亩产量反而比去年显著增长。
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
“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昆山县委遵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加强对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为了很好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昆山县委十分注意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他们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发挥新老干部的作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夺高产。石牌公社毛许大队,原来由于领导班子缺乏战斗力,成为有名的后进大队。一九七二年初,在县委的帮助下,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从思想上和组织上整顿了领导班子。大队和各生产队干部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带领群众奋战两年,跨进了先进行列。
这几年,县委负责同志还分别到不同类型的单位去蹲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造改变本地面貌的先进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到正确的方向。
处处爱护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应当爱惜农民和干部的任何一点微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而不应当去挫折它。”
群众积极性越高,县委越是爱护群众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支持群众的新创造,十分关心群众的生活。干群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昆山县渠道如网,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水泥等建筑材料。原来,灌渠上的支斗门,是用砖砌成的,闸门是木板的,每只要花十多元钱,还常常漏水,也不能搬动。城南公社团结电灌站的职工和贫下中农管水员一起,制成了一种水泥结构的支斗门,省料、省钱、省水,每只造价比原来降低一半多。昆山县委认为,支斗门虽小,群众的创造精神要大大发扬。他们及时召开现场会,认真地推广了这个经验,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资金,提高了灌水质量。领导积极支持新生事物,珍视群众的创造,更加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
昆山过去本是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地区之一。为了保障群众的健康,他们结合大搞水利,发动群众,打了三个灭螺战役。同时,组织四百多个治疗组,防治血吸虫病,共治疗了四十四万多人次,使大批劳动力恢复了健康,身强力壮地投入了生产。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河北省束鹿县东南部,有一个大洼。洼地中有十个公社一百零五个生产大队,共有农田四十三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强。过去,这里的粮、棉产量很低,一直拖着束鹿全县农业生产的后腿。然而,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洼地里大部分后进单位跃进到了先进行列。
这片大洼究竟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
深入下去认识群众力量
为了改变大洼地区落后面貌,以前,束鹿县委也想过不少办法,但是帮来帮去,粮食亩产还是几十斤。有人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看法:“大洼地里群众落后。”
难道真是这样吗?一九七一年春天,调来不久的县委书记李建华,和县委其他领导成员一起下去作调查。一到那里,人们就告诉他们,大洼地区两个有名的“老大难”大队变了样。
一个是地处滹沱河故道的马庄公社木店大队。过去,这个大队的八千多亩土地上,沙丘起伏,杂草丛生。一九六八年开始,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经过几年的战斗,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年,全大队粮食平均亩产量每年递增一百多斤。
另一个是老磁河北岸的王口公社王口一大队。过去,这里是“旱收蚂蚱,涝收蛙”的老碱窝,粮食亩产不过百十来斤。党支部书记钮文起,虚心向群众求教,从群众那里学到不少治碱的好办法。他同社员一起,把碱地改造成良田,一九六九年的小麦平均亩产量和总产量都比上一年增长了五倍;秋天,台田里又出现了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六十八斤的地块。从此,就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
这两个大队群策群力战天斗地的成果,使县委领导成员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他们在王口公社召开了县委全体会议。会上,县委书记组织大家联系实际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教导,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使全体委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有的说:“过去我们埋怨这里的群众落后,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的说:“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大洼地区是能够快变的!”
依靠群众打开了局面
束鹿县委作出了依靠群众改变大洼地区面貌的决定。县委领导成员带领大批干部,深入到大洼地区的三十多个大队蹲了下来。他们认真做调查研究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遵照毛主席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带领群众学大寨。
过去,大洼地区各社队搞了不少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各搞各的,渠系紊乱,一下大雨,地面积水排不出去,这是在大洼地区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县委副书记王忠来到郭西公社蹲点,听说大营大队同其他三个大队一起协作,解决了排涝治碱问题。他跑到大营大队去调查。原来,一九六九年七月下暴雨期间,四个大队本着集体有灾集体抗的精神,对渠道重新进行了规划,按照受益大小,分派劳力,很快就挖成了一条排水干渠,排除了沥涝。
大洼地区插花地很多,挖大渠、打深井,不是占你的地,就是占我的地。过去,有人以为这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次,王忠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大队通过协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调换了插花地,调动了打井挖渠的积极性。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老愁大洼没法改造,实际上群众已经创造出改造的办法。只怪我们过于相信自己,没有及时下去向群众求教。”
在这样深入群众的实践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在全县干部中树立起来了。县委书记李建华和县委另一位领导成员,到大洼中的王口公社蹲点。他们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地进行改天换地的斗争。一九七二年由于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虽然遇到大旱,这个公社却结束了吃商品粮的历史,向国家交售了七十五万斤余粮。在大洼地区其他社、队蹲点的干部,也都认真向群众学习,带领群众大干,使大洼地区的粮食产量普遍大幅度增长,在十个公社一百零五个大队中,有两个大队粮食产量跨过了“长江”,二十二个大队跨过了“黄河”,四十八个大队上了《纲要》,其余三十三个大队粮食产量也都显著提高。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新疆牧区人民公社的马群。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长效发酵猪饲料培制成功
广州部队一八一医院饲养班长王学智为发展养猪事业作出新贡献
本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一八一医院饲养班长王学智,在叶洪海创造的“中曲”发酵饲料的基础上,利用南方盛产的番薯藤和水浮莲等青饲料,制成了长效发酵饲料,为发展养猪事业作出了新贡献。从去年以来,广州部队已大力推广了制造长效发酵饲料的经验。
经过二年多的试用和鉴定,这种长效发酵饲料好处很多:(一)能长期贮存,可以做到“旺季不烂,淡季不断”。某团农场去年九月制作了三十六万多斤长效发酵饲料,贮存到冬天喂猪,几百头大猪由于饲料充足,仍然继续长膘。(二)长肉率大为提高。饲料经过发酵后,各种成份起了较大的变化,提高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如某部机关农场,使用长效发酵饲料后,大猪每月长肉由二十二斤增到三十斤,中猪每月长肉由十六斤增到二十二斤。全场上半年产肉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一。(三)节约了大量的粮食和煤炭。粗饲料经过长期发酵增加了糖和乳酸成份,可以代替和减少部分精饲料,饲料在发酵时温度经常保持四十五度以上,饲养时不用煮。如某团农场坚持使用长效发酵饲料一年半,精饲料减少了三分之一。某部六连用长效发酵饲料喂猪一年,节约粮食一千三百多斤,节省柴草二万三千多斤。(四)降低了养猪成本。由于冬季有足够的饲料过冬,不需花费大量的资金临时采购饲料,养猪成本普遍下降。(五)大大地减少了猪的发病率。长效发酵饲料曲种含有中草药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一般常见病。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用长效发酵饲料喂猪,小猪白痢和猪肺疫明显减少,基本上消灭了寄生虫。(附图片)
这是王学智和同志们一起研究青饲料发酵方法。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茶香千里
一九五八年的九月十六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来到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视察,亲切地指示干部和社员:“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
毛主席的教导,象明灯照亮了舒茶公社和整个大别山区发展茶叶生产的方向。舒茶公社已经建成为茶、粮双高产的新茶乡。皖西茶区人民公社已在大面积的山坡上新开辟了四万多亩茶园,向国家交售的茶叶比一九五八年以前增长了二百多万斤。县和公社、大队三级办起茶叶初制厂二百多个,新办的舒城、霍山两个国营茶厂担负了全区出口绿茶的精制任务。
不久以前我们来到金寨县响洪甸水库的人工湖上,环视群山,新辟的梯式茶园一山叠一山,一岭套一岭,经过垦复更新的老茶园一片连一片,一坡接一坡。过去这个青山区并没有多少茶园,如今已成为皖西重点产茶单位之一,每年向国家出售干茶一百万斤以上。溯水库而上,我们登上海拔八百多米高的齐头山,访问了名茶“齐山云雾”的故乡。好客的茶农,给我们泡上清香醇厚的新茶,并且告诉我们,解放前,所谓名茶,只不过是每年在蝙蝠洞口那零星几棵茶树上采制的寥寥数斤;现在,齐头山的山坡上已广泛开辟了茶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加激励了茶区人民的斗志。一九七○年,汤汇公社梅河大队组成了垦茶专业队,到海拔一千五百八十多米高的金刚台开辟新茶园。退休老红军战士余善甫,激情满怀地向垦茶专业队员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在金刚台上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匪军进攻的英勇战绩。他说:“今天,我们一定要把金刚台建设得更加美好!”这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在人们心里燃起一把火。梅河大队的社员苦战两个冬春,在金刚台开梯式茶园九百多亩。
山坡辟茶园的群众运动,在皖西山区如汹涌的波涛,澎湃向前。舒城县最近三个冬春就新开辟茶园一万三千多亩,使茶园面积扩大了百分之六十。霍山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都种了茶。这个县还利用大别山区丰富水力、电力资源,办起了八十五个茶叶初制厂,使制茶工效提高了十几倍。
从来不种茶叶的寿县、肥西县、霍丘县,如今也建立了许多茶园。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寿县八公山,过去是“只见石头不见青”的地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开始种茶。他们虽然在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试种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却毫不气馁。一九七一年冬在种茶技术员指导下,再试种二十亩。两个月后,新出土的茶苗葱绿葱绿,整整齐齐。一九七二年冬他们又发展新茶园五十多亩。肥西县巨新公社派人到舒茶公社学习种茶经验回来后,在荒石山上新辟二千多亩茶园。社员们高兴地说:“有毛主席给我们指路,有人民公社做靠山,我们什么事情都办得成!”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