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永远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
江苏南通印染厂党委书记 陆淦华
我是一九五八年进厂的青年工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到领导岗位。经过批林整风运动的教育,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我深切感到,一个工人出身的青年干部,要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就必须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认真看书学习,自觉地改造自己。
在艰苦劳动中磨练自己
一九七○年三月,我调到党委工作后,穿上工作服,到车间里去东转转、西跑跑,和工人一起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满以为这样不坐办公室,已经不错了。但是,事实教育了我。一次,漂炼车间汽蒸工段进行新工艺试验,我正好路过那里,就爬上了十多米高的汽蒸箱,和工人们一起干了起来。我使劲拧下十几只螺丝,掀起百十斤重的汽缸盖子之后,已浑身大汗,筋疲力尽。工人们看见我这个样子,就说:“这个活儿你现在做不动了,还是让我们来吧!”我想,自己过去是这个车间有名的“大力士”,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前当车间党支部书记时,这个活儿也不在话下,就硬着头皮坚持干下去。这天夜里,我腰酸背痛,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我毕竟是干部了,不能和工人比,再劳动还是拣个轻工种干干吧!”以后,我就不再到汽蒸工段去劳动了。有一次,我在漂白工段劳动,汽蒸工段的几个老师傅看见我,就问:“你怎么不到我们那里去劳动啦?”这一问,问得我脸上火辣辣的,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为什么脏活累活,自己不想干了呢?我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的教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天想干轻活,明天就会不想干活。害怕艰苦,就不能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从这以后,我主动地定期到汽蒸工段去跟班劳动。时间一长,工人们也不把我当“特殊人物”看待了。
从群众和老干部身上汲取政治营养
今年第一季度,为了解决机器房屋顶滴水造成水斑疵布的问题,我和工人研究后,决定在染色机上搞个散热器。当时,我为了搞得象样点,上马快点,就同意有关部门的建议,从仓库拿出一批新钢管进行加工。领料单下达到机修车间,工人们却没有去领料,而是带着铁锹,在有废管的地下挖,到废铁堆里找,清理出二百多米旧管道,想办法接接焊焊,未用一根新料,就把散热器搞成了。这件事,对我教育很深: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修旧利废呢?回想我在车间当工人的时候,看到老师傅们注意点点滴滴的节约,自己也跟着干。丝光机上只值几厘钱一只的竹夹子,被水冲进了阴沟,我曾一只只摸出来,清洗整修后再用。为什么这种精神现在没有了呢?经过学习和思考,我感到根本的问题,是放松了自己的思想改造。过去能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所以自己的进步就比较快;现在当了干部,有了官架子,不注意向群众学习,和群众想不到一起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虚心学习工人群众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今年三月初,车间里改装烘燥机。有些同志提出要规格化,建议将三十二只旧齿轮全部换上新的。我想起加工散热器时,工人修旧利废、不领新料的那件事,就和他们算了一笔细账:一只齿轮一百多元,三十二只就要三千多元,能不能不换新的,自己修理,节约一点。账一算,道理一谈,他们都觉得大手大脚的作法要不得。于是,大家动手修理,为国家节约了开支。
我们新干部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干部的教育和帮助。老干部经过党的多年培养和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大多数都保持着无产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虚心向他们学习,可以汲取政治营养。我担任党委副书记时,前任党委书记言传身教,给了我很大帮助。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犯过错误,甚至反对过他的人,他都能按照党的政策,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团结他们,调动其积极性。有个车间副主任,在阶级斗争中,上了坏人的当,犯了错误。在批林整风中,有些同志主张把他当作活靶子批一批、斗一斗。正当我拿不定主意时,前任老书记就提醒我,决不能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于是,我坚持对这个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耐心帮助,利用休息时间找他谈心,一起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回忆家史和我们自己的成长史,使他认识了错误。后来,这个同志进步很快。
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保持工人阶级本色,最基本的就是“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因此,我们工人出身的干部,一定要“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用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把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我除了规定的理论学习时间以外,每天还抽出一个多小时的业余时间自学,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懂弄通。
一度,厂里有少数干部喜欢在食堂里加工菜肴,吃吃喝喝。我总觉得这样做不好,但又不能从理论上批判那种所谓“要承认资产阶级法权残余,特殊一点没啥”的说法。批林整风中,我们党委在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时,运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论述,对特殊化思想进行了分析,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在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利用这种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达到最后消灭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利用职权搞特殊化,就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之后,谆谆教导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人们去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要拒腐蚀,永不沾。这些都为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指明了方向。因此,如果利用职权去谋私利,搞特殊化,是同我们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政治本色根本不相容的。认清了特殊化的危害,厂党委不仅及时作出关于不得在食堂吃吃喝喝,沾小便宜的决定,而且举一反三,在各个方面也注意纠正不正之风,促进了领导班子思想革命化。
有个时期,我厂染的湖蓝府绸,色光不匀。我自以为在漂白工段整整干了十年,是个“内行”,对工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不重视,不研究,就自作主张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结果,色光不匀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工人们对我说:“你的老黄历,现在不适用了。”批评我主观片面,不相信群众。后来,我学习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毛主席的《实践论》,逐步认识到,“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我想的那些措施,未能解决质量问题,就是因为我的认识已经落后于发展变化了的情况,而我却固执己见,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后来,我到车间里去,和工人群众一个机台一个机台地调查摸底,研究改进措施。老师傅大胆提出了改变煮炼工艺路线的建议,试验效果很好,缩短了工艺流程,染色一等品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我,真知来源于实践,真正高明的是群众。只有认真看书学习,把自己的思想路线搞正确,才能永远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他还是普通劳动者
吉林省大石头林业局革委会副主任、第五林场党总支书记侯殿有同志,是九大以后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新干部。他当干部后,牢记毛主席的“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的教导,始终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侯殿有当干部四年多了,但他当伐木工时的大斧,仍然是雪亮的。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和工人们一起上山劳动。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制度:开会前不提前离场,散会后立即返回。林场离局机关一百多里,老侯常常连夜坐车回场。
有一次,老侯在省里开完了会,连夜坐车回到局机关所在地的大石头镇,天亮后向局党委汇报了会议精神,准备当晚赶回五场。局领导让他在家休息一天,第二天早晨再坐森铁小客车回去,爱人和孩子也希望他留下来。老侯想,场里正在进行木材生产大会战,我哪能在家休息呢?于是连夜坐木材车赶回五场。到场时,已是夜间十点多钟了。打更的同志告诉他,工人们都在山场安营扎寨、挑灯夜战呢,老侯听了,非常高兴,转身回宿舍放下旅行包,操起大斧,就沿着森林铁路线,向十八里地以外的山场走去。冬夜,山风呼啸,寒气袭人,纷纷扬扬的雪花直往脖子里灌,但老侯毫不畏惧。午夜一点多钟,他赶到了山场,匆匆喝了点热汤,不顾同志们的劝阻就上山和拖拉机助手一起捆索带了。
侯殿有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中,从群众中汲取到丰富的政治营养,增长了自己的才干。今年春天,侯殿有从省里开会回来,在场里的革委会成员向他汇报了制订第一季度木材生产计划的情况。他想,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木材,而我们第一季度才订了生产两万一千立方米木材的计划,能不能鼓足干劲多生产一些呢?但他又想,今年作业区出材量少、集材距离远,条件不太好,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能不能超产?他心里没有底。第二天,他拎着饭盒就上了山。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和工人们唠着一季度木材生产计划。他问大家:“今年条件不好,能不能超产呢?”这一问,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老采伐工们说:“材头稀,只要坚持合理采伐,想招子把‘山帽’材拿下来,就能增加出材量;时间紧,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把锯链锉好、备足,就可以提高采伐率。”拖拉机手也凑过来说:“距离远,有什么可怕?只要咱们好好保养机械,提高机械运用率,每天多拉两趟就有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工序都提出了很多增产措施。侯殿有听到这里,真是打心眼里高兴。自己想不到的,群众想到了;自己没有解决的难题,群众拿出点子来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群众的意见向党总支作了汇报,领导班子成员统一了思想,修订了第一季度的木材生产计划。结果,经过全场广大工人群众的艰苦奋战,第一季度为国家生产木材三万一千九百多立方米。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党的生活

来自群众 不忘群众
——记工人新干部李春明
一九七○年,共产党员、电焊工人李春明担任了山西壶关县红旗水泥厂的党支部副书记。从当干部那天起,他就牢记毛主席关于要紧密联系群众的教导,坚持参加生产劳动,注意联系群众,改造思想,做好工作。
李春明当干部后,苦活、累活、危险的活,样样争着干。一九七一年冬季,通往水泥锻烧窑的一趟水管发生故障。在水泥生产中,断水,就意味着停产。可是要检修,必须在十几米的高杆上作业。大伙正在争着上杆时,李春明气喘吁吁地跑来说:“都别争!我是焊工出身,还是我上危险小。”边说边爬上了高杆。在高空作业,不一会,双手就冻得麻木了,寒风吹得浑身冰冷刺骨。这些,他全然不顾。在往低处落水管时,由于连结木杆与水管的绳子松开,木杆突然向一边倒去。眼看事故就要发生,李春明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终于扶正了杆位。险情排除了,大伙连连催他快下来。他摆了摆手,满不在乎地又动手干了起来。
三年过去了,李春明参加劳动的劲头还象当初那样大。有人要他谈点体会,他说:“毛主席规定的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制度,咱绝不能三天执行,两天违犯。当一辈子干部,就得参加一辈子劳动才成。”
李春明来自群众,不忘虚心向群众学习。他经常深入车间,作调查研究。一次,他到二车间蹲点劳动,发现六号磨的油环不转了,大小齿轮也不对口。为啥前后两个班,都不注意维修机器呢?以前,他听别人讲,主要是两个班长思想上有隔阂、不够团结。但他没有带这个框框去简单地批评两个班长,而是先听取他们的意见。两个班长反映说:“维修的意义俺们都懂得,可是机器一直转,完成任务都勉强。再停下来维修,拉下产量谁负责?”李春明又广泛征求职工意见,进一步弄清了主要原因,是厂领导制订的生产计划,没有注意安排好生产和维修的关系。过去,两个班为这事也经常发生矛盾。他把这些情况向党支部及时作了反映和研究,重新修订了生产计划,并切实加强了对职工的教育。这一来,两个班维修工作都抓得勤,搞得好。班与班之间出现了团结战斗的动人景象。
李春明在劳动中,进一步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但他并不自满,经常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检查自己的言行。一次,二车间有个生产组长闹情绪。李春明找他谈心时,他想不通,还扭着脾气硬顶撞。李春明一时感情冲动,狠狠训了他一顿。事后,李春明感到,做思想工作不能靠下“冰雹”,必须耐心细致。自己这种粗暴的作风,正是“官”气发作的反映。想到这里,他连忙去找这个组长,检查了自己简单生硬的缺点,还在群众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会下,有人笑着问:“春明呀,你这样做,不怕丢面子吗?”他坚定地说:“丢面子事小,丢群众事大呀!”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新干部接过革命传统
——记青年女干部肖观浓
广东省河源县县委委员、双江公社青溪大队党支部书记肖观浓,是在一九六八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年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她由一个普通的农村女青年成为党的基层干部后,地位变了,可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
肖观浓虽然开会多、工作忙,但自一九六九年以来,每年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七十天以上。她无论到县或公社开会学习,总是一根扁担不离肩。去时,不是给生产队挑松香,就是替购销站运山货;回时,不是给生产队挑肥料,就是帮购销站运商品。由于她从不脱离劳动,所以青溪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称她为“书记”的。年轻人喊她“观浓姑”,比她年纪大的社员都喊她“观浓”。
几年来,肖观浓一直把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教导,牢记在心窝里,处处体贴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
去年十一月初,肖观浓听说女社员赖趸兰生孩子了,便想:趸兰嫂的爱人在外面工作,家中又没有老人,一定会有许多困难不好解决。于是,她每天都挤出时间来给趸兰挑水做饭,给婴儿洗尿布,一直做到小孩满月。趸兰十分感动,一再向她表示感谢,观浓总是谦虚地说:“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本份,我做得还很不够呢!”
对干部和群众,肖观浓不仅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更注意从思想上帮助他们。
去年春,蛇坑生产队的社员推选何介兴当队长。老何觉得,一人做事难称百人意,当干部会得罪人。老何的爱人肖菊英,是个共产党员。听说社员要选老何当队长,思想上也有顾虑:自己的社会工作多,老何又出来当干部,家里的事谁去打理?肖观浓为了解开何介兴夫妇思想上的疙瘩,白天跟他们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夜晚,又不顾一天的疲劳,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忆苦思甜,从解放前给地主打长工、当婢女,谈到解放后政治上经济上的翻身;从党的基本路线,谈到本大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一切,深深地激动了何介兴夫妇的心,他们说:“观浓,你放心吧!为了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定要挑起党和群众交给的这副重担。”
肖观浓当干部以来,很注意保持和发扬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平时,她光着脚板,风里来,雨里去。无论在家,还是外出开会,身上穿的都是打了补钉的衣服。一九七○年,肖观浓要到广州去开会。出发前,有的人对她说:“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到省城开会,总该做套象样的衣服穿呀!”但她婉言谢绝了人们的建议,穿着一套洗得干干净净的补钉衣服,一双自己做的布底鞋,以农村妇女那一付朴实的打扮参加会议。
肖观浓克己奉公,从没乱花集体一分钱。她外出开会,经常把上级发的生活补助费省下来,交给集体。她家劳动力少,父母年老多病,生活比较困难。大队根据贫下中农的意见,几次给她补助,她都不要。去年,她父亲得了重病,大队决定给她补助十元钱。但她还和以前那样,说自己的困难能解决,用不着花集体的钱。队干部见她硬是不肯收,便把钱塞给她母亲。她母亲告诉她后,她又把钱送给学校添置教学用具了。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从“丢群众事大”谈起
唐生平
新干部李春明一时感情冲动,狠狠训了一个生产组长。事后,李春明感到自己这种粗暴作风,正是“官”气发作的反映,连忙找到那个组长道歉,并在群众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有人笑着问他:“你这样做,不怕丢面子吗?”他回答:“丢面子事小,丢群众事大呀!”
“丢群众事大”,这言简意深的一句话,道出了李春明对于党的优良传统的深刻见解。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的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肉相联、鱼水相依的关系。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革命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因此,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必须时刻警惕:千万不能“丢群众”。丢掉了群众,就丢掉了我们党赖以生存的基础,丢掉了我们革命事业胜利的保证。所以说,“丢群众事大”。
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的大批新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是党的宝贵财富。他们来自群众,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新干部也有一个丢不丢群众的问题。如果以为当干部就是当了官,摆起官架子来,不经常到群众中去,不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和群众的关系就会冷淡下来,那就汲取不到群众中的丰富的政治营养,使自己变成无本之木。如果以“丢群众事大”时刻警惕自己,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坚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热情地关心群众,广大群众就会愿意接近你,你也就能从群众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到丰富的政治营养,犹如植根沃土的树苗那样,茁壮成长。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集中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无论是新干部或老干部,都要认真看书学习,又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努力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掌好用好人民群众交给自己的权力,成为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模范。这样,也就从根本上赢得了群众。
有的干部说得好:“联系群众好比鱼得水,脱离群众就如树断根。”愿广大新老干部都以“丢群众事大”这五个字来警惕自己,争为“得水鱼”,勿为“断根树”,做一个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人民勤务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