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贫下中农信任的人
记清原县清原镇信用社主任米玉琴一心为革命的事迹
辽宁省清原县清原镇信用社主任、共产党员米玉琴同志,到信用社工作十九年来,不论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始终坚持走村串户,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工作。她所在的信用社,当年是借一间草房,筹集少量股金办起来的,如今,这个信用社的资金由少到多,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整风运动,信用社的同志批判了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工作越做越好。信用社各项存款和积累已增到三十多万元。十九年来,用信用社的钱,帮助生产队购买了十台拖拉机,打了十七眼电井,买了五千多吨化肥、农药和其他许多车、马、农具。
愿为贫下中农磨破脚板操碎心
一九五四年,根据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党组织派米玉琴到清原镇开展农村信用工作。当时信用社只有两个同志,分管几条沟里沟外的二十个自然屯。米玉琴主动把走三条大沟的担子担在自己的肩膀上。这三条沟,沟里有岔,岔里有沟。开春进沟,得蹚四次冰碴河,夏秋进沟,露水湿过膝盖。她蹚急流,穿荆棘,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每天往返几十里,常年奔波在深山老沟里。米玉琴,这个在旧社会不知熬过多少饥寒交迫之夜的女青年懂得:在万恶的旧社会,爹爹生病没钱治,活活折腾死了,爹死后泪水未干,又饿死了三岁的小弟弟。是党和毛主席救她出苦海,把她这普通穷孩子培养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解放后,广大农民响应毛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在迅速改变着农村的面貌。想到这,她浑身充满勇气和力量。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为贫下中农谋幸福,天大的困难踩脚下!
米玉琴把全部心血用在搞好农村信用工作上,她把努力为贫下中农服务看成是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具体行动,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职责。东蔬菜大队第二生产队贫农黄凤宇,一家六口,劳力较弱,收入较少。一个夏天,老黄的大闺女突然病倒了。有人说:贷款给黄凤宇,好比往井里填盐,填不满也取不出来。事儿传到米玉琴耳朵里,她想:“贫下中农有困难,咱信用社一定要管!”她拿起几十元贷款就往黄凤宇家跑。老黄爱人见米玉琴进来,忙站起来说:“米主任,俺们这样的人家你还送贷款来,你不怕俺还不起吗!”米玉琴抚摸着躺在炕上的孩子说:“关心群众生活,是俺的责任呵。”黄凤宇的爱人一把抓住米玉琴的手激动地说:“她米姨,你送来的不是钱,是毛主席对俺贫下中农的一片心意呀!”老黄家孩子病好以后,米玉琴又和生产队干部商量,给黄凤宇安排一个长年活,又帮助她爱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样黄凤宇家的生活便一天天好起来了。
有一天,米玉琴听西一队女社员反映贫农卢景生随便花钱的事,她细心向大伙打听。妇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你能把困难户扶持起来,你能把‘勤俭’刻在俺心坎上,可你要堵住老卢头这漏底的钱匣子,那是真难呐。”社员卢景生,很早失去了老伴,他和儿子两个都是棒劳力,每年有七、八百元的收入,但父子俩不会过日子,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米玉琴当天两次赶到卢大爷家,动员他把余钱存到信用社里。卢大爷开始还有点不开窍,米玉琴耐心地说:“大爷,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钱越多越要多想着集体呀!”卢景生想通了,伸手就掏出钱来交给了米玉琴。这以后,米玉琴便成了这爷俩的“管家人”,爷俩办啥事,哪笔钱该花,哪笔钱不该花,经常找米玉琴核计核计。眼下,卢景生已经成了信用社的长期存款户。大伙说:“漏底的钱匣子有了底。”卢大爷也高兴地说,俺这“底儿”是米玉琴给安的!
村里村外大叔大婶,常常在一起叨咕,说这姑娘对咱贫下中农的大小事情件件挂在心上,为咱们吃了不少辛苦啊!米玉琴却想:能为贫下中农做好几件事情,不是辛苦是幸福;为了贫下中农的幸福,咱愿自己多吃苦。
做农业学大寨的“好参谋”
米玉琴常想,咱搞农村信用工作,一定要在发展生产上下苦功、用大力。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信用工作才能越做越好。那种认为信用社只是“管钱记账,收收放放”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于是,她常要求自己,要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她急生产发展之所急,想生产发展之所想。
一九六九年春,这里掀起了一个大办农业的新高潮。九个生产队提出了要求投资二十万元的贷款计划。要大办农业就得花这样大本钱吗?米玉琴连夜来到生产队,了解资金安排情况,和队干部一起学习毛主席有关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教导。她在这个队帮助干部发动社员大力积肥,用农家肥代替一部分化肥。在那个队,她和大家一同上山割架条,自己动手编筐,解决发展蔬菜生产需要的架条和菜筐。一连十几天,她顶着星星出,披着月亮回,脚上的鞋底磨薄了,手上的茧子更厚了,一个队一个队地走,一笔一笔地落实。终于,只用七万五千元,就办了原来准备用二十万元才能办到的事情。
头几年,西三队发展生产困难较多,是信用社的“老主顾”。米玉琴便到这个队去蹲点。她一边劳动,一边同队干部商量,怎样改变生产队的面貌。有的社员说:“别队菜地平如镜,俺队菜地是‘马鞍型’,天晴两头菜打蔫,下雨当间养蛤蟆。”还有的说:“人家粪肥盖地皮,咱队不少是‘卫生地’。”根据社员的反映,米玉琴和队干部研究后,决定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积粪肥。米玉琴操起扁担也和社员一起挑土垫地,奋战十多天,平整土地二十多亩。这一年单是专业积肥队就积肥二十多万斤。原来不长菜的地,秋后亩产达到万斤。全队产量翻了一番。
米玉琴平时很少坐在办公室,她总是把心放在生产上,扎根在贫下中农里。群众说,她这个信用社主任,是“农业学大寨”的好参谋。
贫下中农喜欢这样的“好管家”
贫下中农喜欢米玉琴,贫下中农信任米玉琴,还因为米玉琴身上有一股革命正气,凡事出以公心,能坚持党的原则。
有一次,一个干部来到信用社,交给米玉琴一张借条,说是有个单位盖服务大楼,要从信用社借两万元钱。米玉琴放下借条对他说:“同志,你走错地方了,咱信用社的钱,只能用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安排社员生活上。”
还有一次,她的堂兄托人到信用社说孩子有病,要借点钱。米玉琴想,贷款不能分亲疏,对自己家人,更要坚持原则。她赶到堂兄家了解,进门一看,小孩正在地下玩,根本没病。她很不满意地说:“哥,信用社的钱是贫下中农的,如果是三亲六故就可以随便借,那不成了自个的钱匣子了吗!”
米玉琴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更加严格。
去年秋末,米玉琴家里要买一车取暖煤,她掏兜点钱,少带了五元。信用社一位新同志忙从金库里抽出五元钱塞到她手里说:“你先用着,带来再补上。”米玉琴宁可把煤暂时退了不买,坚决不借这五元钱。她严肃地对那新同志说:“这钱是贫下中农的,咱们管钱人绝不能挪用!”
米玉琴就是这样,处处坚持党的原则,一丝不苟。多少年来,信用社还是借一间小屋办公,坚持不盖办公室。她为记账,几分钱买三个钢笔尖,一个笔尖用一年。她桌上那个墨水瓶,已经打了一个角,用了十七年。她走村串户随手提着的装款兜,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整整用了十五年。
米玉琴的这种作风,在清原镇子上影响很深,许多人管她叫“好管家”。有人问她,“你老是背个钱兜在山沟里转,怎么不挪挪窝呢?”米玉琴回答说:“俺干革命,一不图名利,二不图享受,只求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身在粮仓更惜粮
湖南省常德市粮油加工厂座落在“鱼米之乡”的洞庭湖畔。在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中,这个厂的同志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努力执行毛主席关于“广积粮”的指示。他们在大搞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出米率的同时,十分重视点滴节约,颗粒归仓。一九七一年以来,他们为国家节约粮食三百二十二万多斤。
沙里选豆
一天,原粮仓库保管员收到大米车间交来一袋九十九斤重的黄豆。看到这袋沉甸甸的黄豆,保管员心里很纳闷:仓库里从来没有调进过黄豆,平日发给大米车间的原粮都是稻谷,这袋黄豆是从哪里来的呢?后来,经过一番了解,他才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稻谷进入大米车间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清除稗子、沙土、泥块,以及其它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往往夹杂着少量的黄豆。过去,在清杂除稗过程中,一直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就连同沙土、泥块一倒了之。在批林整风运动中,共产党员、大米一班老班长黄介成,看到黄灿灿的黄豆被倒掉,十分痛心,他向领导上提出了从沙土、泥块中选黄豆的建议,并在班里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每天每班加工稻谷二十多万斤,清除稗子、沙土、泥块等杂质三百余斤,以一百斤杂质选黄豆一两计算,一年就可以选黄豆一百多斤。老黄一席话,把大家的心拨得通亮。
从此,这个车间的同志们再也不轻易把稻谷中清除出来的沙土、泥块等杂质倒掉,而是先将这些“废”物集中起来,利用工余时间,从中把黄豆选了出来。就这样,长年累月坚持下来,聚少成多,一粒粒变成了一袋袋。一九七一年以来,从沙土、泥块等杂质中选出的黄豆就有五百三十二斤。从此以后,厂里粮食保管账上,也增添了“回收黄豆”的新项目。
点滴不漏
大米车间从沙土、泥块中选黄豆的事迹传开后,全厂很快出现了一个人人为革命“广积粮”的局面。麻袋仓库保管员熊清成在工作中坚持做到点滴不漏,颗粒归仓的事迹就是其中一例。
熊清成担任保管已有几年的时间。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发现麻袋破了,就和大家一道补好。一次,他在清点麻袋时,发现同样大小的麻袋,有的轻,有的重。他把麻袋翻过来检查,发现那些比较重的麻袋里,都有一个“小口袋”。原来,破麻袋缝补时贴上的补巴,由于没有把破口缝死,结果形成了一个小口袋,以致稻谷进入小口袋后就不容易倒出来。
“小口袋”的秘密被揭开后,老熊觉得如果再让稻谷在“小口袋”睡大觉,久而久之,这些稻谷就会霉烂变质,造成浪费。于是,他把家属缝补麻袋小组的同志找来商量,做到缝补麻袋时,将麻袋翻过来抖几抖,用手把“小口袋”里的粒粒稻谷抠出来。同时还特别注意提高缝补质量,堵绝“小口袋”的形成。这样,从一九七一年以来,“小口袋”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从二百五十多万条麻袋中,经过勤抖细抠,为国家回收粮食四万六千多斤。
向糠要粮
在节约粮食的工作中,这个厂的榨油车间也迎头赶上。榨油不同粮食直接打交道,每天用的原料是碾米时脱落下来的细糠。能不能从细糠中找到节约粮食的门路,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的说,细糠榨油这已经是“黄土里选金”,很不简单了,还想从细糠中节粮,恐怕是办不到。但多数同志说,从细糠中开辟节约粮食的门路,是一件新事情,困难固然很多,但是只要把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也许以前认为办不到的事,现在就可以办到。
怎样实现糠中节粮呢?车间主任张凤岐把车间的同志召集拢来,开了三次“诸葛亮”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有位同志说:“细糠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碎米花,如果能想法子把它筛出来,这就是酿酒的好原料,能为国家节约粮食。”老张把这位同志的建议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他就带领车间全体同志打响了向糠要粮的战斗。为了实现既节约粮食,又不影响提高出油率,他坚持跟班劳动,亲自筛糠,还和同志们一起严格把好“细糠不筛不进榨,榨的糠饼无米花”这道关口。结果,今年以来,不仅从细糠中筛出了碎米花二十七万多斤,酿成白酒四万一千五百多斤,折合节约粮食六万九千多斤;而且细糠的出油率也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二左右,提高到百分之十六左右,实现了节约粮食越来越多,出油率步步提高。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全国许多商业、粮食部门和工业部门职工
利用野生植物代替工业用粮取得成绩
新华社讯 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近几年来,全国许多商业、粮食部门以及工业部门的职工,积极收购、加工和利用野生植物,代替工业用粮,取得很大成绩。
我国地大物博,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可以代替粮食酿造各种产品的野生植物就有二百多种。浙江省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二年,利用橡子、金刚头、金樱籽等野生植物酿造各种产品,节约工业用粮约四亿斤,并使采集野生植物的社队和社员共增加收入二千八百多万元。广东、广西、福建、辽宁、吉林、湖南、江西、黑龙江、河北、四川等省、区,利用野生植物加工酿造各种产品也取得一定成绩,出现了一批节约工业用粮的先进单位。
许多省、市的纺织工业部门利用野生植物淀粉代替粮食浆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九七二年,光是上海市纺织工业部门利用橡子淀粉浆纱,就节约粮食五百多万斤,而且浆纱质量均匀,光滑,断头少,弹性好。目前上海市利用橡子淀粉上浆的单位已从一九六九年的一家棉纺厂,发展到包括棉纺、绢纺、色布、织布、印染、毛巾、绒布、线带、手帕等数十家工厂。许多地区的文具、印刷、包装等行业,还利用野生淀粉加工成浆糊,节约了大量粮食。
今年,一个以采集野生植物为主要内容的“小秋收”活动,在全国广大农村更加蓬勃地展开。各地商业部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野生植物资源分散,品种繁多,成熟季节性强的特点,及时增设收购网点,大力组织收购、调运,并和运输、工业等部门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按照“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利用”的原则,把收购上来的野生植物及时调运到有关生产加工单位。各地工业部门的广大职工,也积极进行试验,努力扩大野生植物的使用范围。


第3版()
专栏:

帮助生产队管好储备粮
河南省修武县周庄公社粮食管理所,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联系实际,总结经验,积极帮助生产队搞好保粮建仓工作。
周庄公社今年粮食丰收,集体储备粮增加。粮管所党支部为了帮助生产队保管好储备粮,首先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教导,并以一些大队保管粮食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大家进行教育。比如有个大队,原来对粮食保管工作不够重视,结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虫粮、霉粮现象。后来,他们在粮管所的帮助下,重视了粮食保管工作,安全储备粮食三十多万斤,成为全社保管粮食工作的先进单位。这件事使大家认识到:什么时候抓紧了这项工作,粮食就保管得好;什么时候放松了这项工作,丰收的粮食就会受到损失。大家说:毛主席向我们发出“广积粮”的指示,我们不仅要保管好国库里的粮食,还要帮助生产队把集体储备粮管好。
认识提高后,粮管所党支部立即抽调人员,深入生产队,具体帮助解决保粮建仓中的问题。他们发现有的生产队粮食没有晒干就入了库,就帮助他们想方设法晾晒粮食。有个别生产队粮食生了虫,就帮助他们用化学药剂熏蒸虫粮。粮管所还积极帮助一些生产队搞好粮仓修建工作。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改革打米机提高出米率
在党的十大精神鼓舞下,湖南益阳县兰溪区粮食部门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个区的小河口大米厂和兰溪大米厂的职工,最近积极改革打米机,经多次改革试验,每百斤稻谷的出米率提高了两斤左右。
两个米厂改革打米机,提高出米率,节约的粮食数量虽然可观,但职工们却认为:农村社队的打米机多,是粮食加工的大头,如果能协助社队改革打米机,提高出米率,就能为“广积粮”做出更多的贡献。他们算了一笔账:全区现有打米机一百台,每年加工口粮七千万斤。如果每百斤稻谷出米率提高两斤,就可增加一百四十万斤大米。
两个米厂的党支部积极支持职工的建议,组成“三结合”的改机小组,分别深入到羊角公社社办加工厂和兰溪公社金塘大队全胜加工厂,协助社队改装打米机。
他们在点上取得经验后,在区委领导下,召开了改装打米机的现场会,现场表演,现场传授改装技术。社队的同志看到,同样斤两质量的稻谷,改革了的打米机每百斤稻谷出米七十三斤,未改装的打米机每百斤出米七十斤零九两。这一事实,受到大家重视。目前全区农村社队百分之七十的打米机已经改装,出米率都提高了两斤左右。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慈利县三合供销社小溪峪商店的三位青年女售货员热心为贫下中农服务。这是她们上山送货。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