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北京市塑料四厂贯彻执行“勤俭建国”方针
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
生产水平不断增长,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低于国家计划指标
据新华社讯 北京市塑料四厂党总支和革委会的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勤俭建国”的方针,艰苦奋斗,使全厂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成为北京市的先进企业之一。
北京市塑料四厂是一九六五年底在一所破庙里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党支部书记赵彦珩,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带领工人们自力更生,勤俭创业。他们从煤建公司的劈柴堆里挑木料,把破庙堂修修补补作厂房,搭起席棚当仓库,把一些旧设备安装起来,开始生产。赵彦珩没有办公室,办公时用砖头作凳子,用包装木箱当桌子。他们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展了生产,扩大了工厂。现在,全厂职工由建厂初期的三十八人增加到五百八十八人,主要产品增加到十八种。去年的生产水平比一九六六年增长三点四倍,今年上半年的生产水平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产品质量提高,成本低于国家计划指标。
这个厂的党组织成员经常学习毛主席有关艰苦奋斗的教导,回顾本厂走过的路程,不忘艰苦创业的历史,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艰苦奋斗的带头人。去年年初,上级决定把塑料四厂由朝阳门搬到南线阁新址。在搬厂时,党组织决定把过去既当仓库又当会议室的席棚也搬过来,并分工由一个领导成员负责这件事。好些日子过去了,这个棚子仍然没有搬。党总支书记赵彦珩发现后,召集厂的领导同志开会,讨论这件事。大家说,我们有了新厂房,可不能忘记过去的旧席棚;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变。他们马上和工人一起动手把席棚搬到新厂,用于生产。
北京市塑料四厂的领导干部还把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一环,经常深入基层和工人并肩战斗。今年春天,为了提高塑料薄膜的质量,赵彦珩和党总支委员、技术科负责人李吉林,到薄膜车间参加劳动。他们和车间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紧密合作,调整配方,改进工艺,加强检验,使聚氯乙烯塑料薄膜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一次合格率由一月份的百分之五十八提高到七月份的百分之八十九。
为了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厂的领导干部还经常通过开门整风,虚心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个厂在安装一种新的吹塑机时,主管生产的干部研究后,购进了几根胶皮管作通气用,每根花了二百多元。工人们知道后,就向厂领导提意见,指出这是浪费,完全可以用废薄膜自制塑料通气管。党总支书记赵彦珩首先作了自我批评,并且抓住这件事,在干部中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结果,他们把胶皮管供应给其他需要的单位。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动了广大职工。现在这个厂从上到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第4版()
专栏:来信

转变作风 精简会议
过去,我们公社动不动就开几百人的大会,又是动员,又是讨论,一开就是好几天。各生产队学大寨的群众运动热火朝天,公社干部却关起门来开会,不能深入群众、参加劳动,群众意见很大。
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的伟大教导,进行了检查,下决心精简会议。今年上半年公社只开了两次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其余的会,大部分是干部深入生产队,划片包干,分头召开的。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既参加生产,又领导生产,使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希望各级领导一定要转变作风,精简会议,少开会,开短会,让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安徽太和县阮桥公社 刘 鹤


第4版()
专栏:来信

开展农村读报活动
据我们了解,有些社、队对学习党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社员以为“种田人靠的是肥料种子,读不读报无关紧要。”有的干部说什么“工作、生产这么忙,读报顾不上。”这个问题应引起县、社、队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
毛主席教导我们:“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党报,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政策,宣传全世界人民反对帝修反斗争的大好形势,传播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批判资产阶级,打击阶级敌人,正确地指导三大革命运动。因此,利用报纸指导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们县兴隆公社友谊大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普遍开展读报活动,由干部、民兵、贫下中农、妇女代表组成读报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居住条件,全大队组成十四个读报小组,培训了三十二个读报员,制定了读报制度,坚持平时分散读,开会集体读,工休挤时间田头读。全大队人人重视读报,队队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推动了革命和生产向前发展。
湖北省汉川县乡邮员
孙想兵 蔡火清


第4版()
专栏:来信

切实加强农村夜校的领导
农村夜校,是社员群众学文化、学政治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要把夜校办好,关键在领导。只有切实加强领导,才能使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下去。
我们队是去年春天办起夜校的。开始,我们的思想发动工作抓得紧,社员学习情绪高。后来,由于忙着抓生产,对夜校的事过问少了,教员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没有及时帮助解决,夜校的学员逐渐减少。更严重的是,有个坏家伙乘机窜进夜校,以讲故事为名,散布封资修黑货,妄图腐蚀社员的思想。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现实,使我们警觉起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教导,立即发动群众,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并从以下三方面,切实把夜校工作抓起来:
一、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领导,把办好夜校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来抓。生产队成立了夜校领导小组,建立了必要的制度。
二、抓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一些家务重的妇女安排好家务,解决实际困难,使她们有条件参加学习。
三、编好班。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编为文盲、半文盲、脱盲三个班,各班错开时间上课,学习内容各有侧重。这样既适应学员的接受能力,又利于普及提高。
临桂县红旗公社燕山生产队


第4版()
专栏:

他保持着普通一兵的本色
——记绥中县委书记林清臣同志
在辽西走廊、长城脚下的绥中县,有位保持着普通一兵本色的老战士,他就是林清臣同志。
林清臣在部队是师的副政委,结合到地方是县委书记。当年,他转战辽西,遵纪爱民,英勇杀敌。如今,他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模范遵守党的政策和纪律,不搞特殊化。干部和群众说:“老林和咱们一个样,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还是当年老传统
秋天,李家大队的果园里,又大又甜的蜜桃,红润润的苹果,沉甸甸的白梨,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一次,林清臣检查工作路过这里,社员们热情地说:“走累了,吃几个果,解解渴吧!”林清臣想起了在辽西战役时,部队从果园经过,满树的苹果,战士们一个都不去动。他想,现在更应该保持和发扬革命老传统,于是他婉言谢绝了社员们的深情厚意。
平时,林清臣总是从路线的高度看待生活作风问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次,县医药公司试制成一种人参酒,送了一瓶请他品尝。林清臣说,“工农兵群众自己会品尝,这个工作不用我做”,把酒退了回去。有人说:“对这些小事情何必这样认真呢!”林清臣却说:“吃群众几个苹果,喝国家一瓶酒,看起来是小事,如果对这些小事不警惕,就会越吃‘胃口’越大,吸满了政治灰尘就不好打扫了。”这就是林清臣的一条体会:生活里边有政治。
熟悉林清臣的人都说:“我们的县委书记总是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凡是群众遵守的纪律,他都带头遵守。到农村蹲点,他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医院看病,他和大家一样排队候诊。”
“这个头我不能点”
林清臣常说:“权是人民给的,要用在为人民服务上,绝不能用来搞个人特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查。”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林清臣担任县委书记以后,事事从党的利益出发,凡是违背原则的事坚决不办。有一次,一位战友来信,要他协助将自己在农村锻炼的妹妹调往外地工作。对这个问题他想了很多,既想到老战友朝夕相处的战斗情谊,又考虑到党的方针政策。他想战友的情谊虽深,但不能以个人感情代替党的政策,因私人关系违反党的原则。林清臣给这位战友写了回信,要他协助地方党委,教育妹妹安心在农村锻炼。同时,林清臣又多次到青年点,教育他的妹妹,要听党的话,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林清臣和贫下中农的帮助下,这个女青年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后来被群众推选为人民教师。
去年,他弟弟从老家来信,介绍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要求他给队里买一台电动机。不久,七十三岁的老父亲,千里迢迢来看望分别多年的儿子,临别前又一再嘱咐他:“可别忘了买电动机啊!”林清臣想,电动机是国家计划物资,我怎么能为了家乡的建设,影响国家的计划供应呢?同志们知道后,有人说:“咱们县就生产电动机,你点个头,说句话就行了。”林清臣郑重地回答说:“一点头,一摇头,一句话,这里面都有个原则问题,政策问题。这句话我不能说,这个头我不能点。”
“要和群众一个样”
平时,林清臣总是教育干部,“要和群众一个样,艰苦奋斗,不要搞特殊化”。
县革委会成立后,有的人觉得县城太“土气”了,想盖个象样的旅馆和百货商店;有个干部调动工作,又有些人要请客吃饭。这些事引起了林清臣的深思,他想,这虽然是少数人的主张,却反映出“班子”里滋长了讲排场、摆阔气的苗头,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否则就会丢掉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本色。于是他和县委领导成员来到上荆大队的乱石山,学习五位老贫农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这五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把一个乱石滚滚的荒山修成了梯田,栽满了树木。比比群众,想想自己,大家深受教育。
一次,林清臣在下面检查工作时,听说有个公社党委书记,把自己的弟弟从生产队调到公社供销社工作,就找那个干部谈话,对他说:“人民给了我们权力,我们就要模范地遵守党的政策和纪律,带领群众前进。如果利用人民给我们的权力徇私情,就要脱离群众,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听了林清臣的一席话,那个干部很受教育,让他弟弟又回到生产队去了,并在公社党委会上做了检讨。
在林清臣的带动下,绥中县的各级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学大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他们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一九七一年,四川省一批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来到云南生产建设部队,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一年来,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虚心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刻苦改造世界观,树立了“扎根边疆一辈子,愿将青春献人民”的雄心壮志。
(《四川日报》供稿)
在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某部一营的青年们与勐罕公社的傣族社员建立了深厚情谊。
口诛笔伐,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的谬论。
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某部二连割胶工傅毅,已经掌握了割胶技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