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越南南方广治等省军民歼灭许多伪军
老挝川圹省军民严惩进犯解放区之敌
新华社河内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电 据越南南方解放通讯社报道,越南南方广治省人民解放武装力量九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在耐久、碧罗、积祥和拉汪地区连续打击敌人,消灭四百多名伪军,击毁大炮三门。在这两天里,广治省解放军防空部队还在敦调、志子、东芳朗和上原地区击落敌人飞机六架。
另据报道,芹苴省凤合、隆美和周城三个县的游击队和地方部队,从九月十三日到十九日连续包围和进攻敌人三十多个据点、哨所,打死、打伤和俘虏敌人三百多名,击沉敌船两艘,击落敌机一架。
嘉定省北部地方部队九月十八日夜间、十九日凌晨袭击驻在盏盘县禄兴乡的伪军第十装甲团,打死打伤敌人六十名。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讯 据巴特寮电台九月二十五日广播:老挝川圹省爱国军民最近频频出击,严惩入侵解放区的敌人。
从九月十一日到十五日,川圹省爱国军民在查尔平原北面和西面接连向蚕食解放区的敌人发起进攻,歼灭敌人五百八十名。在这以前,九月九日,这个省的爱国军民在富散西面歼敌二百二十五名。这样,川圹省爱国军民在上述战斗中共歼敌八百多名,缴获和击毁大批武器。


第5版()
专栏:

老挝爱国中立力量联盟发表声明
支持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声明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讯 据巴特寮电台广播:老挝爱国中立力量联盟九月二十日发表声明,热烈支持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一日发表的关于结束美国的侵略战争、恢复越南和平的声明。
声明说:“爱国中立力量联盟要求尼克松集团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和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各个港口的布雷封锁,全部和无条件地把美军及其仆从军、美国的武器和战争工具撤出越南南方,停止按照‘尼克松主义’推行战争‘越南化’计划,完全停止向阮文绍傀儡提供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越南问题必须让越南人民自己解决,美帝国主义不得干涉。”
声明表示:“爱国中立力量决心同老挝爱国战线和老挝人民团结在一起,更加沉重地挫败敌人在即将到来的旱季中‘蚕食’进攻解放区的阴谋,加强同兄弟的越南人民和高棉人民的战斗团结,并肩进行抗击美帝侵略者的救国斗争,把美帝赶出印度支那,使老挝、越南和柬埔寨三个兄弟国家成为真正独立与和平的国家。”


第5版()
专栏:

圆满结束在我国的友好访问
乔纳副总统率友好代表团离沈阳抵平壤
离沈阳时徐向前副委员长和陈锡联主任等到机场欢送
到平壤时金一第一副首相和金万金副首相等到机场欢迎
新华社沈阳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电 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迈因扎·乔纳和夫人,以及由乔纳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圆满结束了在我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沈阳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
陪同乔纳副总统前往访问的有:议员、教育、文化部部长尼伦达,议员、总统府国务部长利博马,马扎布卡地区妇女书记卡本达,赞比亚国民服务队司令尼伦达中校,农村发展部助理秘书西穆库瓦,以及赞比亚驻中国大使契文加和夫人等。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司令员陈锡联和王璇梅同志,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和王浩同志,沈阳部队政治委员曾绍山,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李伯秋、唐子安、邓岳、杨迪、刘盛田、姜雅琴、尹灿贞、温巨敏、王从周、李治文、李景章、王文贵,以及沈阳市两千多名群众,前往机场热烈欢送赞比亚贵宾。
今天,沈阳机场飘扬着赞比亚国旗和中国国旗。当乔纳副总统和夫人等赞比亚贵宾同欢送群众告别时,机场上锣鼓喧天,人们挥舞花束,高呼口号,感谢乔纳副总统等赞比亚贵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赞比亚人民的深情厚谊。徐向前副委员长、陈锡联主任、何英副部长、曾绍山政治委员同乔纳副总统等贵宾亲切握手告别,请贵宾们回国以后转达中国人民对赞比亚人民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新华社平壤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电 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迈因扎·乔纳和夫人,以及由乔纳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政府友好代表团,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于九月二十五日乘专机到达平壤进行友好访问。
朝鲜内阁第一副首相金一和夫人,内阁副首相金万金,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康良煜等领导人和劳动群众到机场热烈欢迎。中国驻朝鲜大使李云川和其他国家驻朝鲜的外交使节也到机场迎接。
(附图片)
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迈因扎·乔纳和夫人,以及由乔纳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圆满结束了在我国的友好访问,九月二十五日上午乘专机离开沈阳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 新华社记者摄


第5版()
专栏:

中日人民友好潮流不可阻挡
——记中国上海舞剧团访日演出
七月,正是盛夏时节。中国上海舞剧团应邀到日本进行了三十六天的友好访问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舞剧团先后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和京都,演出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和综合音乐舞蹈节目将近二十场,观众达四万多人次。全部戏票早在舞剧团到达之前就已抢购一空。还有几千万观众,只能通过电视观看演出。许多观众从中国的革命样板戏中感到了力量,受到了鼓舞。
热情的赞扬,亲切的接待,不但表达了广大日本人民对我国革命样板戏的欢迎,更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强烈愿望。盛夏的天气固热,而中日两国人民之间这种迫切要求友好的心情,比气候更热。七、八月间,日本人民喜爱的樱花已经开过了。但是,上海舞剧团的到来,在人们心头,重新开放出象烂漫的樱花般的友谊花朵,在中日人民友好史上,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页。
大势所趋 人心所向
舞剧团一踏上日本的国土,就被日中友好的热潮所包围。抵达东京的那天,已是薄暮时分。机场上,挤满了欢迎的人群,在蒙蒙细雨中,等候了七、八个小时。很多人乘飞机、坐汽车,特地远道赶来。他们之中,有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朋友们,有中国人民熟悉的“齿轮座”和松山芭蕾舞团的老朋友们,还有旅日朝侨和华侨。尽管语言不通,但是,灿烂的鲜花,春雷般的掌声,热情的握手,代替人们传达了内心的友谊。
日本朋友常常形容舞剧团这次访问演出是:“盛况空前”。他们兴奋地历数着这些令人难忘的“第一次”。
中国派出这样庞大的舞剧团访日,二十多年来是第一次;
几千万人怀着如此激动的心情直接和间接地观看一个外国艺术团体的演出,是第一次;
日本现任首相会见一个外国艺术团的负责人,是第一次;
让大批群众进入平时禁止入内的机坪欢送舞剧团,是第一次;
日本飞机从东京直飞上海,在战后是第一次……。
这些引人深思的“第一次”,这些破格的待遇,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说明了在今天,发展日中两国友好关系,恢复日中邦交,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时代在前进,人民在觉醒。今天,日本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要求日中友好,争取早日恢复日中邦交的运动,象溪流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最后形成汹涌澎湃的巨流,奔腾不息,一往无前。
在日中友好高潮中来到日本的上海舞剧团,经常听到日本朋友这样说:“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这句话,表达了日本朋友对今天日中友好关系迅速发展的喜悦心情,也抒发了对远道而来的中国艺术工作者的深情厚谊。
曾经三次访问中国、首次把《白毛女》搬上日本芭蕾舞台的松山芭蕾舞团,早在几年前就立下这样的愿望:“一定要为中国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能在日本演出扫清道路!”为此,他们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这次上海舞剧团访日演出,正是许多日本朋友坚持斗争而取得的胜利。舞剧团首次公演那天,清水正夫团长和夫人、副团长松山树子兴奋地来到剧场。当幕布徐徐启开,舞台上喜儿一出场,他们禁不住泪光闪闪,心情激奋地说:“渴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整个访问期间,所有松山芭蕾舞团的成员,都是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从事接待工作。清水、松山的家成了中国演员的练功场,这里充满了亲切、温暖的气氛。每场演出,清水团长都让自己的独生子清水哲太郎和另一个主要演员田中俊行象中国演员那样,化装成农民和赤卫队员,从开场到结束,一直坚守在舞台两侧,以防不测之事发生。清水先生谆谆嘱咐他的儿子:“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卫舞剧团的演出。”这种为日中友好而不惜生命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舞剧团每个人的心。
刚刚结束在中国访问演出的齿轮座剧团,现在,又在这里热情接待了来自中国的老朋友。他们虽然在远离东京的山口县,还专门派了几个演员协助舞剧团演出。中日两国革命文艺工作者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畅叙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新发展。齿轮座全体成员两度冒着盛暑,不顾路途遥远,赶来参加上海舞剧团同大阪和东京人民的联欢活动,他们说:“疲劳算不了什么,能为日中友好做一点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
辛勤耕耘 开花结果
无论在繁华的东京,还是在古老的京都;无论在著名的工业城市,还是在富士山下的农村,上海舞剧团时时处处都深深地感到:在日本人民的心坎里,蕴藏着一股迫切要求与中国友好的热情。这种热情,如此炽烈,如此深厚,以致一接触到来自中国的朋友,便象火山的熔岩一样,骤然迸发出来。
舞剧团同志永远忘不了东京的一个青年。那是个十七岁的中学生,还带着满脸稚气。上海舞剧团在东京演出的时候,他参加了演出事务局的接待工作。离开了东京,他的任务也就结束了。可是,舞剧团每到一地,总是意外地发现他早已在那里迎候了。原来他是自己花钱买车票一路跟随而来的。一见到中国演员,他就欢欣雀跃,又是招手,又是问候。演出的时候,他就一直守在剧场门口,晚上没有住处,他就睡在嘈杂的车站。中国演员们为他的一片赤诚深受感动,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走了这么多的路,就是想跟你们在一起。我是来保卫你们的。”
他们也忘不了京都日中友协(正统)的一位日本朋友。那是位双目失明的针灸大夫。他两次让妻子扶着到剧场去“听”舞剧团的演出。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中国的艺术家,但是我要听听他们的声音,用自己的心来体会日中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尽管我的力量是微薄的,也要为促进早日恢复日中邦交尽一份力量。”
他们还忘不了日日夜夜为舞剧团辛勤操劳的汽车司机、乘务员和旅馆的服务员。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司机把车开得又快又稳,炊事员把饭做得又热又香,服务员照顾又周到又细致……。这许多日本朋友都把这些平凡的劳动看作是对促进日中友好作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他们更忘不了日本广大工人、农民对中国人民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舞剧团在大阪访问工厂的时候,工人们高举着“日中友好万岁”、“早日恢复日中邦交”等标语,聚集在工厂门口,热情地欢迎他们。几千工人顶着烈日,同中国演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联欢。大家忘记了炎热,忘记了疲劳,沉浸在一片友谊的欢乐中。最后,中日两国朋友手挽着手,齐声高唱《国际歌》,显示了两国人民团结战斗的豪迈气概。舞剧团还到富士山麓,访问了一个农村。这里的农民为加强日中友好而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舞剧团来访问的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男女老幼,几乎是倾家而出,到村头欢迎。他们隆重地穿上了民族服装,敲锣打鼓,鞭炮齐放,把中国客人簇拥到大会场。一位农民代表向大家坚定地表示:“我们要以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进行伟大长征的精神,为实现恢复日中邦交而坚持斗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面对日中友好运动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望着眼前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情景,许多长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日本友人禁不住心头的喜悦之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中岛健藏先生,已经年过七旬,白发苍苍。但是,不论在剧场、酒会,还是在飞机场上,都可以看到他精力充沛,朝气勃勃。他充满信心地说:“我曾经一度怀疑,能不能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日中邦交的恢复。从现在看,这个美好的日子不会远了。”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西园寺公一、白石凡先生和日中友好协会(正统)总部会长黑田寿男先生、理事长宫崎世民先生,回顾了他们多年来从事日中友好运动的斗争经历,兴奋地说:“恢复日中邦交,在日本已是人心所向。出现这样的大好形势,是日中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些对中国表示友好、赞成恢复日中邦交的自民党人士,看到日中两国朋友济济一堂,友好气氛如此高涨,也深有所感地说:“早该有这么一天了!”
曾经对日中友好作出积极贡献的已故松村谦三先生、高碕达之助先生和后藤钾二先生的亲属,这次也应舞剧团的邀请观看了演出。舞剧团的负责人还亲自到他们家里探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些老朋友的怀念。他们的亲属也一再表示要继承先人遗志,为加强日中友好而继续努力。
舞剧团负责人还到医院看望了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先生。
日本朋友们,战后二十多年来,你们为促进日中友好,推动恢复日中邦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我们共同播下的友谊种子,经过辛勤耕耘,精心培育,今天已经开出了绚丽的花朵,结下了丰盛的果实。中国人民对于一切为中日友好事业而辛勤奔走、努力奋斗的日本朋友,将永远不会忘记!
从“近而远”到“近而近”
八月十六日,碧空万里,阳光灿烂。上海舞剧团结束了对日本的访问演出,即将启程回国。羽田机场上,人山人海,在“祝你们一路平安”、“祝日中友好日益发展”的告别声中,两架日本飞机凌空而起,从东京直飞上海。这是战后中日两国首次直接通航。
陪同舞剧团一起乘机到上海的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事务局长白土吾夫先生,眼看着机窗外飞逝的朵朵白云,想起了以前来中国的情景,无限感慨地说:“中国解放以后,我曾经去过三十八次,都是绕道香港,这是第三十九次,终于能够从东京直飞上海了。”他欣慰地说:“日中邦交恢复以后,两国就更近了!”白土吾夫先生的话,说出了广大日本人民的心声。飞机越过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才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中国的国土。同行的日本记者禁不住惊讶地说:“简直是一瞬间就到了上海!这真是名副其实的‘一衣带水’的旅行。过去日本常说的‘虽近而远’的国家,如今就要成为‘近而又近的国家’了。”上海舞剧团的同志也说,赴日时绕道香港,回来时直飞上海,这本身就象征着,由于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距离缩短了。
中日两国一水之隔,遥遥相望,有着两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早在我国汉代就开始了两国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友好关系。舞剧团访问日本期间,经常听到日本人民亲切地说:“日中两国是同文同种”。他们在各地都看到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遗迹。在古都京都和奈良,日本朋友指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文化遗物说:“这是吸收了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京都就是仿照长安建筑的。”在参观奈良唐招提寺的时候,日本朋友介绍,唐代中国高僧鉴真从扬州渡海往日本传播文化的事迹,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日本人民一起修建的。中国客人也谈到,日本高僧最澄在唐代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带来了日本的优秀文化,特别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国从日本吸取了进步的思想文化,对我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中日两国无论在地理上、历史上都是“近又近”的国家。虽然由于政治上的障壁,使两国关系暂时间隔了。但是人民心上的路是早就通了的。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我们两国终将变成真正的近邻。
中国上海舞剧团在日本度过了难忘的日子。他们亲眼看到:无论是从十九世纪生活过来的长者,还是二十世纪的同代人,甚至是将要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都在为建立日中友好大厦添砖加瓦,为恢复日中邦交铺平道路。中日友好,已经成为势不可当的历史潮流。展望未来,中日关系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