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世界高城
——西藏阿里高原狮泉河镇巡礼
西藏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镇,在解放前被称为“农奴的地狱”的阿里高原上,海拔四千三百米。三座莽莽巨峰—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雄踞在狮泉河镇的周围,构成壮丽的景色。这一带过去遍地红柳,渺无人烟。新藏公路(新疆至西藏)通车后,从内地运来了建筑材料,在荒滩上落起新城。现在,万顷红柳掩映着栉比鳞次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物,晶莹的狮泉河水沿城自东向西流过。自山顶盘旋而下的公路线,宛如飘向城里的彩带。这座高原新城,如今人口增加到一千多人。它成了阿里地区的政治中心,新藏公路上的枢纽。它被人们称为“金色飘带上的一颗明珠”。
狮泉河镇,处处凝结着党和国家以及内地人民对高原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过去,幅员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阿里高原,没有一个商店。牧民购买日用品要赶着羊群,驮着羊毛或盐,远途跋涉去外地交换,历尽艰险,受尽欺骗。现在,狮泉河镇办起了百货商店,货架上摆满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日用商品。数百辆汽车源源不断地往高原运送物资,每年的进货额和日用商品销售额比民主改革初期增加了四十多倍。一种上海制的球鞋式藏靴,胶质好,帆布厚,既防冰雪又耐磨,一双相当于八斤羊毛的价格。从前,这里用八斤羊毛却只能换得三尺粗布。这里的牧民以前要用十五斤羊毛才能换一斤“雄葱茶”(已经泡过又晒干的乏茶),现在用三斤羊毛的价格就可以买一斤上等砖茶。商店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运到高原的各种商品,平均每斤要用五角至一元钱的运费,这笔费用全由国家补贴。
阿里地区所属七个县现在都设立了百货商店,各区和大部分乡(社)建立了供销社或代销点。
在一个节日里,我们到阿里皮毛加工厂女工次仁央宗的家里去作客。她一面用自制的青稞酒和酥油茶招待我们,一面向我们介绍她的节日生活。谈起生活的变化,次仁央宗眉飞色舞。她家在节日里买了一只大羊,四斤酥油,还有北京的鸡蛋挂面,上海的奶油糖,新疆的核桃、葡萄干。她说,节日里买的白面,比她解放前一年吃的糌粑还多。她指着宽敞的砖房,崭新的藏毯和绸缎被褥,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高原上有太阳,才有丰盛的水草。藏族人民有了救星共产党,才能从地狱登上天堂!”次仁央宗从十五岁就给领主当“朗生”(家奴),不论冬夏都睡在羊圈里,穿的是一件补了又补的破羊皮筒子,昼以为衣,夜以为被。民主改革后,次仁央宗在扫盲夜校学习了文化,后来成了阿里第一代毛纺工人。她丈夫在阿里专区机关工作,她的两个女儿都是西藏民族学院的毕业生,一个在县里当干部,一个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在狮泉河镇的东头,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烟囱,周围的十几间厂房里发出隆隆的机器声,这就是阿里农具修造厂。农奴出身的共产党员、副厂长索南坚贞,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个厂的锻造、机械和修理车间。他对我们说,在山高水远的阿里建设起这样的工厂,是以前梦想不到的事。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社会里,高原上工具奇缺,许多地方停留在燧石取火、骨针缝衣、羊角种地的原始状态。民主改革后,高原上有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农具和运输工具。前年,阿里专区决定在狮泉河镇建设农具厂,并且决定让他担任这个厂的副厂长,他决心为高原发展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农具修造厂的诞生,结束了阿里高原没有工业的历史。去年,这个厂小修和中修汽车二百五十多辆,制造中小型农具二十一种、一千四百多件(套)。同时,这个厂还造就了阿里第一代技术工人。
在农具修造厂的帮助和带动下,阿里高原许多人民公社成立了手工业小组,一个工具改革的热潮正在兴起。从前一个壮劳力摇石磨,一天磨出的糌粑,只够五口之家吃两天。现在,以水为动力的水磨,提高工效三十多倍。他们制造的马拉整地打畦器,比用嘎鲁(锄)操作提高工效二十五倍。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阿里人民的健康。实行民主改革后的第二年,这里就成立了专区医院。现在,这所医院有八十多间房舍,九十多名医务人员,五十多张床位,十多个门诊科室。几年来,国家从内地派来大批医务工作者,他们一面为翻身农奴送医送药,一面培养藏族医生。现在,阿里各县都有一所初具规模的医院,各区和人民公社建立了卫生所,大部分生产队有了不脱产的“赤脚医生”。由于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特殊照顾,从城镇到农牧区普遍实行了免费医疗。
解放前,在阿里除了少数喇嘛在寺庙学到一点封建文化外,数万农奴没有一个识字的。一九五三年,阿里专区办了第一所小学。现在,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乡(社)办了小学,有些地方还办了成年人扫盲夜校。在牧区办的小学和扫盲夜校,大多是流动性的,放牧在那里,就教学在那里。
狮泉河镇,是高原上一座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城。这里的一切变化,标志着阿里高原在摆脱封建农奴制度后的十三年中,飞跃了几个世纪!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今日九江港
有将近百年历史的九江港,位于长江中游,在鄱阳湖与长江的汇合处,是江西省与外地进行物资交流的一个主要货物集散地。
今日的九江港,已经摆脱了历史上的落后状况,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工人们在这里扩建和新建了十个码头。码头边,盖上了一排排新仓库,修建了一座座新货场,还增添了许多机械设备,使码头装卸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九江港的第三、四号码头,在一九四九年解放时,除留下几块破烂跳板外,就是一片芦苇杂草。现在,这里却是一番新的景象。趸船边,大型浮吊来回摆动;江边上的芦苇区,已经变成宽广的水泥坡路;江岸上,仓库林立,运输车辆来回奔驰。在装卸货物时,工人们只要一按电纽,大吊车就把船上的一包包货物卸到岸上,再把要运走的货物装上船去。随着码头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一九七一年,全港的吞吐量相当于一九四九年的三十七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今年一到八月份完成的货运量,又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由于装卸得快,船舶停港的时间也缩短了。
在建设九江港的过程中,广大码头工人充分发挥了革命干劲和聪明才智,自力更生地造出了许多机械化设备。与南浔铁路相接的第一号码头是运煤的专用码头。解放前,码头工人全靠杠棒、箩筐抬煤装船。解放后往船上装煤,有了皮带运输机,但是,工人们还是要用铁锹把煤扬到皮带运输机上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们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共产党员、老工人杨则金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决定制造一台螺旋喂料机。他们坚持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的原则,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造。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螺旋喂料机制造成功。近两年来,工人们又制造出了各种机械一百多台。现在,从火车上卸煤一直到把煤装上轮船,都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旧社会的“臭苦力”、“驮脚佬”,在新社会成了码头的主人。现在,在这个港的中层领导干部中,老工人占了百分之三十八,有的老工人出身的干部还在港务局里担负了领导职务。这批工人干部在抓革命、促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第一装卸大队队长胡火应,在旧社会,七岁就给地主放牛,二十一岁进码头当了装卸工,受尽了资本家的残酷压榨。解放后,他把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的阶级感情,全部倾注到码头的社会主义建设上,多次被评为江西省、九江地区和九江市的先进工作者。他担任了领导工作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持与码头工人一起参加劳动。他所在的装卸队,年年超额完成国家的装卸任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码头工人的生活也逐年提高。国家拨出大批经费,盖起了一幢幢崭新的工人宿舍,使工人们住上了新楼房。码头上办起了食堂、理发室、浴室、工地休息室等福利事业。在工地休息室里,夏天有电扇、冷饮;冬天有取暖设备。码头工人过去那种“身披麻袋片,夜睡破庙堂”的悲惨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除害灭病送“瘟神” 黎村苗寨面貌新
在海南岛五指山北麓的群山之中,有个黎、苗族聚居的地区。它就是广东省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琼中县中平人民公社。
踏上中平的山峦,放眼眺望,层层梯田金波荡漾,排排竹架挂满瓜果,牛群遍山岗,鸭鹅满池塘。进入村寨,空气新鲜,道路洁净,沟水畅通,屋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子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昔日“高疟区”,而今变成了“卫生村”。解放前,这里垃圾遍地,臭水横溢,疾病流行,是个有名的疟疾地区。广大黎、苗族贫下中农饱受国民党反动派、恶霸地主的残酷压榨,加上疾病的折磨,挣扎在无底的深渊里。一九四三年,黄竹平苗村一次流行疟疾病,全村一百九十多名苗胞几乎全部死绝。南丘大队黎族贫农王忠莲一家,解放前由于贫病交加,她丈夫和六个儿子都接连被“瘟神”夺去了生命。她自己和幸存的孩子,也频遭疟疾的折磨,挣扎在死亡线上。
“一唱雄鸡天下白”。红太阳照亮了五指山。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对黎、苗族人民的健康十分关怀,派来了大批医务人员,送来了大批抗疟药品,积极为黎、苗族人民防治疾病,很快控制了疟疾等疾病的流行。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更加深入人心。广大黎、苗族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的伟大教导,决心送走“瘟神”。在公社党委和革委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动手,铲除了村子周围的杂草,开渠引水,冲刷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同时圈猪积肥,重修水井、厕所,并建立了卫生管理制度,有效地改善了卫生面貌。近几年来,全公社共改造了三十多条大小溪流和污水塘,用于灌溉、发电和养鱼,还打了四十多口水井,做到村村饮水有井,大小便有厕所,牛有栏,猪有圈,肥料有池,垃圾有坑,堵塞了疾病的传染来源,发病率大大减少,有的大队几年来从未发现一个疟疾病人。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培养自己的医务人员,不断增添医疗设施。目前,公社有医院,大队有卫生所,生产队有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广大医务人员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经常深入黎村苗寨,和贫下中农一起学医、采药、种药、加工储藏中草药、研究疟疾等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措施,向群众普及医务卫生常识,同时定期给社员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一次,在南茂大队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一位苗族社员体内感染了疟疾病原虫,医生吴多林便搬到这位社员家里住下来,一直把这位社员的病治好才离开。
广大群众摆脱了疾病的折磨,人人身强力壮,个个精神焕发,出勤率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不断夺取革命和生产的新胜利。一九五七年以前,这个公社每年要吃国家返销粮八万多斤,文化大革命以来粮食连年增产,最近几年每年交售给国家一百余万斤余粮。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四季飘香的北京水果市场
西瓜、蜜桃盛销季节刚过,秋果上市旺季来临。分布在北京市大街小巷的五百多个零售水果的商店,货架上摆满了新上市的水果。诱人的果香随风飘来,招徕着万千顾客,使首都街头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北京水果市场的繁荣兴旺,告诉人们这里已经初步建设起一个水果生产基地,使这个过去很少产水果的城市,成了盛产水果的地方。现在,在北京街头,有郊区出产的红星苹果、金冠苹果和红香蕉苹果,有玫瑰香葡萄和京白梨、鸭梨、雪花梨,有沙果、香果、槟子,有些商店还经常有外地来的菠萝、香蕉、哈密瓜和白兰瓜等等,真是琳琅满目,芳香四溢。
设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的四季香果品店,一溜二十来米长的货架上,红绿相间,堆满了各种时新鲜果。选购果品的顾客,从早到晚往来不断。今年头八个月,这个店的果品销售额,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果品销货总额,近来水果销售量又有增加。地处西单十字路口的燎原日夜食品店,经销各种当令水果,每天二十四小时供应顾客。象这样的日夜商店,市内的天桥、鼓楼、东四、东直门外大街、交道口、菜市口、珠市口等热闹地段都有。
今年,北京市郊区的水果又获丰收。目前正是欢乐的收获季节。每天,郊区农村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把一车车新收摘的水果,运到北京市果品公司的产销服务站,大多数在当天或第二天就能在零售商店同消费者见面。
到九月十一日的统计,今年北京市果品公司从本市郊区购进的鲜果,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其中,苹果增加百分之四十二,梨增加百分之一百一十四,桃增加百分之十三,葡萄增加百分之二十九。桃和葡萄基本自给,梨已自给有余。从九月一日至十一日,北京调往外地的各种梨已达六百万斤。
解放前的北京,除山区有一些柿子、梨、核桃、栗子等果树以外,只有几个私营果园,园地总共不足千亩。解放以来,特别是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以后,贯彻执行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使郊区的果品生产迅速发展。现在,北京郊区有千亩以上的大果园十六个,五百亩以上的果园三十一个,百亩以上的果园更多,郊区的果树种植面积总共达到九十万亩,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的产量逐步增加。
为了做到水果常年供应不断,北京市的农业和商业部门都加强了水果贮存保鲜的工作,把旺季采摘下来的一些鲜果贮存到淡季上市。北京市果品公司在近郊区建立了三处贮存果品的土仓库,一九六八年又兴建了一座大型的果品冷藏库。
在北京市场上,梨和苹果等水果,可以做到“新老接茬,常年应市”。人们走进北京市果品公司冷藏库的库房里,只见里面堆放着一筐筐、一箱箱京白梨、鸭梨、玫瑰香葡萄等鲜果。冷藏库的工人们对不同果品控制着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对有的果品采取药物灭菌的措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还同北京市果品公司一道,共同组成了有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进行果品贮存保鲜科学实验,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北京市今年上半年上市的鲜果中,一半以上是商业部门贮存的鲜果。首都工人、农民和科学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贮存大量的鲜果,使北京果市四季飘香,更加繁荣兴旺。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欢乐的伊犁河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地区,居住着哈萨克、维吾尔、锡伯、乌孜别克等族人民。这里有水草丰盛的牧场,有肥沃的农田。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伊犁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和地方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九七一年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革委会成立的一九六九年相比,这个地区的牲畜总头数增加了百分之十六点七,粮食总产量增长百分之四十六点九,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六十三点五,城乡储蓄额增加百分之二十五。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伊犁河谷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采,越来越活跃。各个城镇和许多农村、牧场,都设有文化室,牧民和社员们在这里可以读到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和汉文出版的报刊。农牧区的各族人民能定期看到电影。在过去人迹罕到的雪山峡谷,现在开辟了许多牧场,人们在这里也可以听到广播站播送的文娱节目。
秋天的伊犁河谷,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广泛开展。每当工余和傍晚,在青草地上,在林荫道旁,在果树和葡萄架下,各族人民经常自动地欢聚一起,手敲达甫鼓,弹奏冬布拉,和着节拍,载歌载舞。
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的照耀下,革命样板戏在伊犁河谷广泛流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话剧院用维吾尔族传统的“十二姆卡姆”乐曲配曲、用维吾尔语演唱的《红灯记》,在伊宁市上演以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现在,不论是人口众多的县城,还是偏远的雪山草地,都能听到各民族的一些干部、学生和农牧民,用各种民族语言学唱革命样板戏。贫农出身的锡伯族女歌手安梅,原来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东方红公社的社员。在劳动中,她学会了许多革命样板戏片段和革命歌曲,经常为社员们演唱,被选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
伊犁草原上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近年来有了新的发展。哈萨克族的“阿肯”(民间艺人),生长在草原,生活于群众之中,他们在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同时,积极编唱新歌,歌颂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把过去单一的弹唱形式,改革为说唱、对唱、独唱、表演唱、男女二重唱、冬布拉伴唱等形式。在巩乃斯河畔的那拉提草原上,哈萨克族“阿肯”、贫苦牧民阿布拉什和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一家七口人都是歌手。他们编了许多弹唱节目,热情为贫下中牧演唱。
曾经到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的特克斯草原老“阿肯”力玛太,解放二十三年来,一直坚持弹唱文艺活动。他热情唱着自编的歌颂毛主席和共产党,歌颂草原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歌。他唱道:
“两根琴弦的冬布拉,能弹出千万种曲调,旋律虽然千变万化,弹不尽草原的幸福美好!
放开响亮的歌喉,会唱千万首感谢的歌,歌儿虽比草原上的牛羊还多,唱不完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安徽省境内建成的将军山渡槽,把长江水系的杭埠河灌区和淮河水系的淠河灌区沟通起来,扩大了灌溉面积,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