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7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摆正位置 当好“班长”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党委工作的一点体会
中共江苏海门县秀山公社委员会书记 陈冠球
积极领导和大胆放手
去年,我刚调到秀山公社担任党委书记的时候,有的同志事无巨细,都要我决定;有的同志遇到一点困难,自己没有想办法克服,就把矛盾上交,说是“书记拍板,我们照办”。我也认为“不管不放心,管了才定心”。结果,“一把手”变成了一把抓。群众批评说,书记说了算,委员跟着转,事情哪能办得好!
群众的批评引起了我的深思。毛主席教导我们:“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独断”,“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班长”,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鸡毛蒜皮样样管,就会造成个人包办一切,削弱党的集体领导。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样样工作都由自己亲自出主意想办法,就免不了犯错误。自己一陷入事务圈子,势必不能集中精力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政策,弄得不好,还会迷失方向,背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以后,我注意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有个党委委员,过去受过一些冲击,工作缩手缩脚。针对这一情况,我和他促膝谈心,帮助他大胆工作。一九七一年冬天,这个委员在十大队蹲点,了解到这个队群众积极要求改变水利面貌。他主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量,一起勘察,制订了一个治水方案,并及时向党委作了汇报。在党委支持下,这个委员主动积极地承担了这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大胆放手和积极领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放手不等于放弃领导。我对每个委员提出的重要问题,总是及时地提交党委集体研究,作出结论。积极领导也不是“里里外外我当家,样样工作亲自抓”,而是抓路线、抓政策、抓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积极领导,离不开大胆放手,发挥“一班人”的积极性。因为,办法靠大家想,主意靠大家出,担子靠大家挑,如果离开了“一班人”的通力合作,团结战斗,那积极领导也将是一句空话。既积极领导,又大胆放手,才能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出现“个个螺丝拧得紧,只只斗板都戽水”的局面。
靠个人还是靠集体
毛主席教导说:“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没有犯过大错误,而且工作有了很大成绩的人,也不要骄傲。”在胜利面前,
“班长”尤其应该辩证地看待已经取得的成绩,把它作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
去年,我们公社粮棉亩产都超过了《纲要》规定指标,其中粮食亩产跃居全县第二。在大好形势下,我有点飘飘然,心里老想:“过去人家来传经,现在人家来取经;过去我们台下听报告,现在我们台上作报告,成绩荣誉可不小。”思想一抛锚,行动大变样。根据党委决定,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在一个大队蹲点。开始自己作风还比较扎实,后来慢慢浮起来了,点上的事很少过问,满足于“面上转一转,会上说一通”。结果,面上没抓好,点上出问题。我责怪其他两位同志工作不得力,他们埋怨我作风不踏实,相互间产生了隔阂,影响了团结。
这件事说明,骄傲自满是继续革命的拦路虎,也是妨碍党委集体领导的绊脚石。回顾自己到秀山公社以来的工作情况,取得的一些成绩,都是靠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靠广大贫下中农的艰苦奋斗,靠“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个人在人民群众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党的集体领导。从此,我比较注意谦虚谨慎,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今年春天,我根据公社的具体情况,设想了一个发展多种经营的方案。开始,我认为这个方案是经过调查研究搞出来的,不一定和其他同志再商量了。转而一想,个人的才干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先和副书记商量了一下,又拿到党委会上讨论。同志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使这个规划更加完善。经过实践,这个方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片面地夸大个人的作用,居功自恃,骄傲自满,就会使成绩变为继续革命的阻力。反之,把成绩归功于集体,自觉反骄破满,谦虚谨慎,就能把成绩当作继续革命的动力。所以,工作越是有成绩的时候,越要注意反骄破满,揭矛盾,找差距,把自己不断置于继续革命的新的起跑线上。这样,党委团结才能不断加强,党委集体领导才能不断巩固。


第4版()
专栏:

我们学会了放羊
总后勤部某马场女放牧班
羊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这里面有不少门道,你不认识它,就不可能养好羊。
我们没有养过羊,把放羊想得挺简单:放羊么,谁不会,把羊赶出去吃草不就行了吗?一接触实际后,却尝到了另一种滋味,五六百只羊,放出去一大片,你往这边赶,它往那边跑。我们当中几个年纪小的气得掉眼泪。可是,一看老牧工,鞭子一扬、口哨一打,羊群就乖乖地听摆布。我们向老牧工请教。老牧工说:放羊得摸透羊的脾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羊不象马那样性烈、胆壮,又不象猪那样拙笨懒散,它们的性格比较温顺,胆子比较小,喜群不喜单,一般不单个跑,不脱离整群。头羊走到那里,群羊就跟到那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总结了两句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拦羊先拦带头羊。
喜欢群动,是羊的一个共性,但每只羊也有其个性:有的比较“老实”,有的则比较“调皮”;有的吃草时,齐茬茬往前吃,有的则这里嚼一嘴,那里啃一片。过去,我们总认为,老绵羊、老绵羊,越“绵”越驯服越好,对那些爱跑的羊,就不喜欢。放牧时,总怕羊群跑散了,所以,总是把羊赶得挤到一块。结果,人累得慌,羊也吃不饱,有的羊还掉了膘。从主观愿望来说,是想把每只羊养得肥肥壮壮的。可是,“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经过调查发现,掉膘的,大都是我们认为比较老实驯服的,不爱跑、挤在一块的;而那些比较“调皮”的,爱跑难拦的羊,大都吃得鼓鼓圆,长得油光光。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绵羊不一定越驯服越好;放牧时,应该让羊的自由活动的场地大一点。以后,通过不断地向老牧工学习和在实践中摸索,逐步掌握了放牧的方法,就是人站在羊群前面,掌握好领头的羊,让羊群一条线式地摆开,边走边吃。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草场,防止有些羊这里一嘴,那里一口。在比较宽阔的草场,把羊群撒开,分布均匀一点,让它们去赶草吃,不要老跟着屁股撵。这样,羊吃得舒服,人也比较轻松。
羊的生长发育还受环境、气候、水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变化,放羊的方法就应该不同。一般来说,由于我们这里的草原气候比较干燥,低洼地方的草往往比高坎地的草丰茂、水分多,羊也爱吃,但这不是绝对的。遇到下雨天时,羊就比较喜欢吃高处地方的草。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一下雨,低洼地的积水多,草上沾的泥土多,羊不喜欢吃不清洁的草,吃了也容易坏肚子。所以,在雨天,就得把羊赶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一年四季草、水情况不同,对羊的放牧饲养方法也要求不同。当地老牧工根据四季的气候、水、草变化情况,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春放平地,夏放阴洼,秋放茬地(收过庄稼后的地),冬放阳坡。”我们通过实践,感到这是符合实际的,管用的。
我们从不会放羊到会放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只要勤实践,多思考,摸着事物的规律性,就能取得做好工作的主动权。


第4版()
专栏:

坚持实践 培养良种
四川省巫山县杨柳公社巫峡第四生产队,坚持科学实验十九年。他们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培育出十多个马铃薯良种,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马铃薯是巫山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解放后产量虽有较大提高,但仍是低产作物。一九五三年巫峡四队的贫下中农在上级党委的关怀和科研部门的协助下,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他们千里迢迢从成都引进来三个杂交株系,精心栽培,选优去劣。经过三年的反复实践,培育成产量高、适应性强的巫峡马铃薯良种,产量比本地品种提高一倍以上,开始尝到科学实验的甜头。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几年后,巫峡马铃薯逐渐退化,抗病力变弱,产量下降。后来,他们通过总结,分析了各种品种具有的优、缺点。为了综合各种良种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他们选择优良品种,用有性杂交的方法培育新品种。
一九五八年,他们开始杂交试验,连续五年都失败了。他们并不灰心,在反复的实践中,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第一是选择的亲本中有的是无效花粉,授粉不结果,有的是花粉有效率低,结果可能性少,或者结了果,但没有种子。第二是授粉的时间和气候条件选择不适当。他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选择自然果较多的作父本,当母本柱头呈黄色很滋润的时候授粉,结实率为最高;授粉时间在上午六至九点,下午四至七点;气温在摄氏十八度至二十五度,湿度在百分之七十,较为适宜。由于掌握了这些特点,一九六二年终于使马铃薯杂交获得成功,收了第一批种子。为了解决高山气温低引起烂种的问题,他们将杂交种子,送到低山育苗,适时育成后,又连土带苗一箱一箱地背回移栽,取得第一批实生苗。他们搞了五十多个杂交组合,选育了三千多个株系,经过反复实践,三年选育鉴定,终于培育出十四个较好的杂交品种。其中“万农6号”产量高,但水分多;“疫不加”抗病力强,品质好,但产量不高。仍然没有培育出满意的良种。
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遵照毛主席“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的教导,对马铃薯杂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分析研究。他们认识到:杂交的变异和优势决定于两个亲本品种遗传基础。如果两个亲本细胞各有可以利用的独特的遗传基础,而且生理差异大,结合过程中发生的内部矛盾也大,变异的可能性也大,杂交种的优势就越明显。于是,他们就用“万农6号”作母本,取其产量高,“疫不加”作父本,取其抗病力强、品质好的特点。这样,培育出来的“巫峡3号”,产量高,生长期短,适于一年两熟;同时,具有品质好、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巫峡3号”逐步地大面积推广后,受到了贫下中农的欢迎。
巫峡四队的贫下中农在培育良种过程中,由于开展了群众性的育种活动,许多社员学会了选育和鉴定良种的方法,掌握了杂交授粉技术。科学实验小组由七人发展到二十八人。科研项目从搞马铃薯杂交育种扩大到小麦、包谷等作物的杂交育种。在育种中,他们坚持自选、自繁、自留、自用和引进选育相结合,建立了试验田、种子田、高产田,把培育、繁殖、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使生产连续获得丰收。实践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必须把革命干劲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才能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解决矛盾,做好商品供应工作
黑龙江省明水县百货批发站
我们百货批发的供应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采购,采购的关键又决定于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统一。如果进货不符合群众的实际需要,就会造成库存积压,或者供不应求。
以前,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和解决这个矛盾,工作很被动。有的同志自以为“老经验”了,往往在填写订货单以前,只是到商店里转一转,到仓库里看一看,就提笔落数。结果,在工作中常常事与愿违。前年春季,我们在外地看到一种再生布工作服,当时认为这个品种便宜、结实,就主观地在订货单上写了个八百九十件。商品进来后,摆在柜台上,摆了一年多,售出很少。
为什么“老经验”还碰钉子呢?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事情很清楚,这八百九十件工作服的订货单,是凭“老经验”和主观臆断想出来的。
以后,我们发动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了解城乡市场和购买力情况:采购员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拨员组织基层采买员,及时开好市场供应形势分析会;保管员经常进行库存分析,随时掌握商品销售的底数;业务员走出柜台,接触群众,分析购买力的变化形势;其他工作人员定期轮班下厂下乡,在参加劳动中,了解群众的需要。这样,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接触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洗刷唯心精神,在实践中逐渐获得了真知。一次,我们在省二级站选来五十多万元的商品,在很短时间内就批发出去了,使商品很快同消费者见面,大大缩短了商品在站、店周转停留时间。一年来,由于我们坚持调查研究,努力克服主观主义,选进来的价值上千万元的几千种商品,因为经济实惠,花色多样,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促进了商品流通。
有时,采购回来的商品,尽管符合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的推销工作做得不好,也会使畅销品变为滞销品。所以,在商品供应工作中,如何变滞销品为畅销品,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开始,我们认为进货是一大堆,卖货时是一件件,卖得慢一点、压一点,这是正常的现象。后来,有一件小事,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一次站里进来一批花布,在县里两个商店的柜台上摆了两个多月,才卖出几十米。可是,我们把它带到县城西部的胜利公社时,一下子就销光了。我们总结了这一次的经验,对全县的商品供应工作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的商品在一个地方推销不出去,在另一个地方却推销很快;在这个时候是滞销品,在另一个时候却是畅销品。这是不是矛盾转化的规律呢?毛主席教导说:“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一切矛盾都是能够转化的,畅销和滞销也不例外。对于有一些所谓滞销货,只要我们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滞销的因素,就能使这些滞销品变成畅销品,关键是我们商业工作者要善于作矛盾的转化工作。
提高认识以后,我们发动群众分析形成商品滞销的各种原因:一是没有全面掌握购买力的变化,二是有的商品质量不符合群众需要,三是批发起点偏高,四是对商品介绍不够。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条办法:对于各供销社长期库存的滞销品,组织各单位互相调济;把下边普遍剩余的滞销品,全部调到站里,统一调配;带着商品下乡,向群众宣传商品的特点,以便群众选购。同时,降低了批发起点。对于那些长期积压的质量不符合群众要求的滞销品,我们还进行改制加工,既丰富了品种,又满足了群众需要。前几年,我站进了十万尺驼绒布销路很窄,积压了九万尺。后来我们把它加工成棉风雪衣、大衣里子及其它品种,很快就售光了。
由于我们学习、运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这一观点,处理畅销和滞销的关系,去年基本克服了库存积压和脱销现象,并提前完成了国家的销售计划,销售额达到了我县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第4版()
专栏:

国家海洋局科研人员,以毛主席的《实践论》指导科学研究。他们走出实验室,深入实际,取得第一手材料,推动了科学研究。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