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7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乔纳副总统和夫人等赞比亚贵宾从天津到达沈阳进行友好访问
陈锡联主任等和沈阳市两千多群众到机场热烈欢迎贵宾
离天津时,解学恭主任等前往机场送行
新华社沈阳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电 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迈因扎·乔纳和夫人,以及由乔纳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今天下午由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和王浩同志陪同,乘专机从天津到达沈阳进行友好访问。
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司令员陈锡联和王璇梅同志,沈阳部队政治委员曾绍山,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沈阳市革命委员会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李伯秋、唐子安、邓岳、杨迪、刘盛田、姜雅琴、尹灿贞、温巨敏、王从周、李治文、李景章、王文贵等,以及沈阳市两千多名群众到机场热烈欢迎赞比亚贵宾。
今天,沈阳市区主要街道上空高悬着“热烈欢迎乔纳副总统!”“中国、赞比亚人民友谊万岁!”等横幅标语。沈阳机场上飘扬着赞比亚国旗和中国国旗。下午四时,乔纳副总统和夫人等赞比亚贵宾在一片锣鼓声中走下飞机,陈锡联主任等迎上前去和贵宾们亲切握手。当乔纳副总统和欢迎群众见面时,人们不断高呼口号,表示坚决支持赞比亚人民和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维护民族独立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手持花篮的青少年翩翩起舞,向赞比亚贵宾们致意。
赞比亚驻中国大使契文加和夫人陪同乔纳副总统和夫人到达沈阳。
晚上,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举行宴会,欢迎乔纳副总统和夫人等赞比亚贵宾。在洋溢着团结友好气氛的宴会上,陈锡联主任和乔纳副总统先后祝酒,共祝中、赞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日益发展。
今天下午,乔纳副总统和夫人等赞比亚贵宾离开天津时,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解学恭,天津市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天津部队负责人吴岱、刘政、王曼恬、许诚、费国柱、孙敬文、李荣贵、王占瀛、夏璞、黄振、巴木兰等前往机场送行。
今天上午,乔纳副总统等赞比亚贵宾由徐向前副委员长、解学恭主任陪同,参观访问了天津起重设备厂、第一机床厂等单位,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
(附图片)
赞比亚共和国副总统迈因扎·乔纳和夫人以及由乔纳副总统率领的赞比亚友好代表团,由徐向前副委员长陪同九月二十三日到达沈阳。受到陈锡联主任等及二千多群众热烈欢迎。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3版()
专栏:

周恩来郭沫若刘希文会见并宴请冈崎嘉平太等日本朋友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名誉会长郭沫若,中国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负责人刘希文,今天晚上会见并宴请日本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负责人冈崎嘉平太、松本俊一、大久保任晴和随员金光贞治、高向巖。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北京联络处首席代表安田佳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参加会见和宴会的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有:王晓云、吴曙东、林波、王效贤、丁民、石志毅等。
(附图片)
图为会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第3版()
专栏:

日本朋友古井喜实、田川诚一离京回国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讯 日本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负责人古井喜实、田川诚一,结束了对我国的访问,今天下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中国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刘希文、孙平化、吴曙东、陈抗、林波、金苏城、石志毅等,前往机场送行。
到机场送行的还有:
正在我国访问的日本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负责人冈崎嘉平太、松本俊一、大久保任晴,以及金光贞治、高向巖;
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北京联络处首席代表安田佳三和代表。
新华社东京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电 日本日中备忘录贸易办事处负责人古井喜实和田川诚一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于九月二十三日回到东京。
已故松村谦三先生的女儿小堀治子和儿子松村进等到机场迎接。
中国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首席代表肖向前也到机场迎接。


第3版()
专栏:

阿国立地拉那大学代表团到京
郭沫若吴有训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讯 由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校长阿基姆·梅罗率领的阿尔巴尼亚国立地拉那大学代表团,应中国科学院邀请,前来进行友好访问,今天晚上乘飞机到达北京。
前往机场迎接的有:中共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和科学工作者岳志坚、王明修、柳大纲、陈冰、吴良镛、范承祚等。
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安东尼等也到机场迎接。


第3版()
专栏: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记甘肃省酒泉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白云亭
甘肃省酒泉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白云亭,是个参加革命三十八年、曾经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过的老同志,已经六十四岁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他常常幸福地回忆起当年毛主席亲切地教育边区政府工作人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他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保持和发扬了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群众反映说:我们的白主任资格老,不吃老本;职务高,没有一点官架子;年纪大,革命热情不减当年。
一九七○年冬天,白云亭带领地区机关干部去金塔县三合公社蹲点。他们来到生产队,住在贫下中农家里。第二天一大早,当人们还没有起床时,白云亭已经背上粪筐拾粪去了。他在三合蹲点的十个月里,始终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之中。冬天,社员起五更,冒着寒风去拉沙运土,他也去拉沙运土;夏天,社员顶着烈日去浇水锄草,他也去浇水锄草。一天深夜,白云亭从公社开会回来,听说社员们正在破冰灌溉,他就不停脚地赶到渠上,和大家一起干起来。社员们感动地说:“老主任,我们人多着哩,一定能把活干好。你上年纪了,快回去休息吧!”白云亭一边砸着冰,一边笑着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在三合公社蹲点期间,白云亭和同来的干部,冒着戈壁滩上的风沙严寒,跑遍了全公社四十五个生产队,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他们了解到,有的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步子迈得不快,主要原因是有些干部有骄傲自满情绪,作风漂浮,不愿和群众同甘共苦,因而使党的路线和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于是,他们认真帮助社队干部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反骄破满,纠正不正之风。白云亭还多次带领社队干部到本公社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谭家湾去学习。谭家湾过去是一个处在三面碱湖滩、一面沙窝湾的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大队党支部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狠抓阶级斗争,发动群众大搞治沙治碱运动,粮食单产连年大幅度上升,一九七○年跨过了“黄河”。大家从谭家湾的巨大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各队干部努力改进领导作风,扎扎实实地开展学大寨运动。
白云亭老当益壮,努力为人民服务,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育着干部和群众。去年四月的一天夜里,戈壁滩上狂风卷着沙石呼啸而起,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风灾袭向一座座村庄、一片片农田,杨树被连根拔起来了,农田被揭走了一层皮,种下的麦种都翻露出来。当时白云亭正患病。他想,共产党员时刻应该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在风灾面前决不能置群众于不顾。于是他扶病而起,带领机关干部来到重灾队,和群众共同进行抗灾斗争。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被大风揭走一层皮的农田重新盖上了新土,翻出来的麦种子被重新埋好。就在这一年,许多受灾队以老主任为榜样,艰苦奋斗,干劲倍增,使农作物仍然获得了丰收。
人们还常常讲起老主任放猪的故事。那是去年夏天。白云亭来到天生场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猪场,看到圈里的猪比较瘦,又听饲养员说每天打猪草的劳力不够。他想:如果把猪放到湖滩上去吃吃草、洗洗澡,可能长得更快,还可以节省打草的劳力。他就和饲养员商量一块去放猪。第二天中午,白云亭拿个大竿子来到了猪场,和饲养员一起把猪赶到了湖滩。他一边放猪,一边和饲养员交谈,了解养猪中的问题。看到猪爱吃那种草,他就拔上一大把带回去和饲养员研究。一连放猪两三天,他们发现湖滩上长的野黄花、油饼草、羊奶草、曲曲菜、水三棱等许多野草、野菜,猪都爱吃。以后,饲养员就经常放猪,解决猪饲料和劳力不足的问题。
白云亭常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他更加勤奋地看书学习,也更加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多年搞农村工作,对农业生产比较熟悉。到地区革委会负责抓农业以来,他对全区的山山水水、气候土壤、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等作了大量调查,对当地主要作物在什么样的土质和水肥条件下,每亩下种量多少,出多少株苗,保多少产量,心里都有数。许多基层干部和社员群众都说:“白主任是个‘农业通’”。可是他自己不以此为满足。今年春播以来,为了加强田间管理,他跑了几十个社队,和基层干部、社员群众在田间地头座谈,还访问了气象站、农科所。根据各方面情况分析,预计今年草荒和病虫害可能比往年严重,他又到一些先进生产单位总结消灭草荒和病虫害的经验,并且同农科所的技术人员一起专门研究了消灭草荒和防治病虫害的各种技术措施,为今年夺取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吃苦在前
——抚顺市二轻局党委书记罗德忠同志的事迹
抚顺市二轻局党委书记、军队干部罗德忠同志,生活上艰苦朴素,作风上不搞特殊,工作上艰苦奋斗,被人们称为“艰苦奋斗的带头人”。
罗德忠同志住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地上返潮,又没有煤气设备。他爱人想搬个有煤气的地方住,省得起早摸黑,影响学习和工作。罗德忠同志看出了爱人的心思,就对她说:“毛主席要我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可不能怕艰苦,图享受啊!我过去是一个放猪的,家里烧的是我放猪割的茅草,做一顿饭,流一次泪。今天烧上煤,比过去好多了。再说,全市烧煤的人家占大多数,我们在生活上应该时刻和广大人民群众比。这样,就满不错了。”就这样,他说服了爱人。
罗德忠提升为军分区后勤部副政委之后,有人说:“当了后勤部副政委,还不搬个好些的房子去住!”罗德忠同志听了,反复琢磨:为什么职位变了,人们就联想到要住好房子呢?他严肃地说:“当了副政委更应当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罗德忠从当干事到当副政委,职务变了好几次,但他住的地方却始终没变,一直在这里住了十多年。
罗德忠同志在市人民银行支左时,银行是先进单位。《红旗》杂志介绍了他们斗、批、改的经验以后,许多兄弟单位都来学习。他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得晚上十一、二点钟才能回家,有时有些同志半夜还有事找他,感到很不方便。市革委会财贸组的领导就在市内找了两间离银行近,又有煤气设备的房子,请他搬来。房票送来三次,他都给送了回去。后来罗德忠同志调到市二轻局当革委会主任,银行又把房票转到二轻局革委会,二轻局也有同志劝他搬到市内来。可罗德忠同志却说:“当前地方也很缺房子,把这房子让给急需房子的职工们住吧!”
罗德忠同志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去年,他的大女儿罗霞中学毕业了。邻居的孩子和罗霞的同学议论说:“罗霞是校革委会成员,又是红卫兵的负责人,政治条件好,不是保送上大学,就是进工厂当工人。”还有的说:“罗霞的爸爸是军队干部,保证送她去当解放军。”罗德忠听了这些议论,反复想:党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们革命军人应当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罗霞这孩子从小长在城市里,庄稼活儿不会干,骡马难分辨,需要到农村去锻炼。老师来征求家长意见时,他坚持把罗霞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罗德忠到二轻局后,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下基层蹲点,吃饭时,工人排队他也排队,丝毫不特殊,做到了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二轻局有一个医院,药品也挺齐全。可是,罗德忠从不到局医院治病。一次,他在红光五金厂劳动,由于过度疲劳,从五米多高的木头垛上晕倒下来,当时就昏了过去。同志们正要送他到局医院抢救,他醒过来,坚持要回部队卫生所去治疗。同志们要派车送他,他说:“你们工作忙,不用送了,我自己能走。”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就步行到军分区卫生所去了。局里的同志们亲眼看到罗德忠同志这样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都很感动。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团长安家
解放军武汉部队某部到某地施工。团部设在徐家湾。贫下中农听说解放军孙团长要来这里住,都争着要把老孙接到自己家里去。可是,老孙来了,却住进了警卫排垒的窝棚里。
刚刚用湿泥巴垒起来的窝棚,又潮、又闷。人住在里面,衣服、被子都是潮乎乎的。机关的同志关心地说:“团长,你年岁大了,又有腰疼病,还是搬到群众家里去住吧,这也是贫下中农的心意。”为了说服大家,老孙在窝棚里讲述了我军遵纪爱民的光荣传统。他对大家说:进军大西南的时候,我们乘胜追击,蒋匪军望风而逃。敌人逃到哪里,就在哪里杀人放火,我们解放了那些地方,立即帮助群众重建家园,自己却在街道旁和野外去露营。讲到这里,老孙意味深长地说:“模范地遵守群众纪律,自觉地维护群众利益,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本色,也是加强军民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机关的同志听了,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大家一齐动手,帮着他把窝棚重新收拾了一番。老孙就这样安下了家。
老孙遵纪爱民,不住民房,受到了贫下中农的称赞。  本报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