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急流险滩变通途
——记治理沅水的成就
激流千里换新貌
在湖南省西部,一条汹涌的激流,穿过崇山峻岭,一泻千里,注入“八百里洞庭”。这就是著名的沅水。
沅水发源于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区,流经黔东、湘西的三十五个县,干流全长一千零五十公里。沅水属山谷性河流,流量大,河道弯曲,险滩多,仅湖南省境内的五百多公里干流,就有一百二十八处险滩,平均四、五公里一处。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政府从来不整治航道,沅水的航运条件十分恶劣,每年只有洪水季节可以通航,而且翻船、触礁等事故层出不穷。解放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湘西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对沅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使这条激流改变了面貌。从去年起,沅水在湖南境内的干流和一部分支流,都可以通航了。一九七一年沅水的货运总量达一百二十一万吨,为解放初期一九五○年货运量的十倍,为文化大革命前一九六五年的一倍多。沅水已经成为湘西交通的大动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年夏季,我们从沅水下游的起点港常德市出发,乘轮船溯江而上,直达上游的黔城镇,全程将近五百公里,看到了沅水经过整治后的崭新面貌。
瓮子洞是沅水一个著名的险滩。这里河床陡斜,水势湍急,恰似瓮子口一样。船上滩就象往瀑布上爬。在近两年中,除了采取炸礁、掏床等措施进行整治外,还安装了牵引船只过滩的动力绞滩机。这天,我们看到十多艘准备上滩的船,依次排列在河心,一艘接一艘地很快就被绞滩机牵引着冲过险滩,继续向上游进发。过去,一艘小小的木帆船,也要二十多人拉纤,用一个多小时才能过滩。现在船工们只要开动绞滩机,船只就能很快地越过险滩,既安全、省力,又省时间。
沅水的另一个名滩清浪滩,是沅水最大的滩,长达二十多公里。这里水流湍急,礁石密布,航行十分困难,滩上至今还有历代沉船的残骸。但是,现在淤渍的地方得到了疏通;流态紊乱的地方经过修筑石堰,使河水汇流归正,提高了水位;密布的礁石有许多已被炸药炸掉,好些险段还设置了航标。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险患。过去行船经过清浪滩时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没有了,船工们现在驾着满载货物的船只不慌不忙地在这里来往行驶,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繁荣的沅水两岸
开发沅水,对促进湘西地区的经济繁荣有重大意义。沅水现在担负着黔阳地区百分之七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百分之四十的货运任务。人们曾经这样地比喻:整治好沅水,等于找到了一把打开湘西大宝库的钥匙。湘西(包括黔阳地区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和汉族聚居的大山区,有着丰富的木材、野生经济作物、林副产品和矿藏资源。沅水经过整治后,单是黔阳地区的木材输出量,一九七一年就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楠竹输出量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国家支援湘西的化肥、农药及其它生产资料,往往不能及时运到,甚至误了农时。现在就大不相同了。去年春天,这个地区调进的六万吨化肥赶在春耕之前及时运到,对全区二百万亩早稻丰收起了很大作用。
沅水增加通航时间、扩大通航范围以后,有力地促进了湘西工业的发展。沿岸出现了许多新的工业城镇。溆浦县的大江口镇,几年前还是一个渡口集市,人口不到两千。现在这里建了码头,和公路连接起来,成为附近几个县水陆交通的枢纽,只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一个拥有水泥、维尼龙、化工、炼油、机械等几十种工业的城镇,人口增加到几万人。
紧靠沅水的偏僻山城洪江,历来是黔湘边境的木材集散地,又是制造竹木器的手工业市镇。过去由于上游河道不畅通,洪江至常德间每年只有洪水期能通行三四个航次的帆船。整治河道后,每年通向常德的轮船就达二、三十个航次。交通条件的改善,为这个资源丰富的山城发展轻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这个手工业城镇已成为一个出产纸张、陶瓷、玻璃、塑料、肥皂、火柴、电池的轻工业城镇。
为人民治河 靠人民治河
沅水的治理,是在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
早在一九五五年,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沅水的治理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象沅水这样的山区河流,民间运输占主要地位,治理后国家收益不大,不如发展公路运输,由国家直接经营,收入大,利润高。但是,更多的人不同意这种意见,他们指出,贯穿湘西全境的沅水干流和它的七条支流,长达三千多公里,成为天然的交通网。这样丰富的水利资源不去开发利用,是极大的浪费。特别是,整治沅水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开发湘西,帮助兄弟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问题。仅仅着眼于利润大小,是错误的。
思想明确了,交通部门就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地干起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通局局长桑满树,带领一些同志下河跟船工共同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他和船工并肩摇橹荡桨,又和工人们一起,拉着沉重的纤绳,在悬崖峭壁上匍匐前进,往返几百里,访问了沿河的贫下中农、放排工人,掌握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为制定整治酉水(沅水支流之一)的方案作好了准备。他们还派人去四川乌江学习治河经验,回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了具体的整治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酉水上治好了四个险滩,筑拦河坝七座,疏通淤塞的河床多处,安装绞滩机三台,使过去仅能走木帆船的河道可以通行轮船了。一九六五年春季,轮船第一次驶进酉水时,群众夹岸欢呼:“毛主席万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整治沅水的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一九七○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整治沅水工程指挥部,具体领导这项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沅水流域进行调查研究和勘测工作,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总结群众的治河经验,确定了国家治河专业队伍与人民公社治河队伍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勤俭治河的治理沅水方针。
从一九七○年初春开始,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沅水流域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开赴工地。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炸暗礁,疏航道,筑石堰,安装绞滩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治河斗争高潮。
辰州滩过去曾被认为是无法整治的险滩。滩上最险的一处地方名叫蛤蟆口。为了调节流速,提高水位,消灭漩涡,计划在这里筑一道石堰,但一直找不到筑堰的适当位置。后来,工地支部书记访问群众,找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船工吕老六,请他当顾问。吕老六当舵工六十年,对蛤蟆口每一个地方的水深、流速、地质结构和有多少暗礁,都了如指掌。有关部门根据他提供的情况确定了筑堰的方案,终于很快征服了蛤蟆口。
经过治河专业队和各族民工两年多的苦战,沅水现在已有百分之七十的险滩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安全航行的标准,其它险滩的航行条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整治沅水的同时,这个地区的航运部门和人民公社、城镇集体运输单位,还添置了大量的轮船、木帆船和机帆船。根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阳地区和常德市一九七二年六月的统计,现在这些地区拥有的木帆船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拥有的轮船和各种机帆船比一九六五年增加十一倍。
整治沅水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就整个整治计划来说,还没有全部完成。湘西各族人民决心再接再厉,继续加强整治工作,把沅水建设成一条一年四季可以通航的“水上铁路”。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精心施工 一丝不苟
——记战斗在新建铁路线上的铁道兵
在崇山峻岭间,新建的铁路正穿山跃崖向前延伸。
正午,骄阳似火。在刚铺好的轨道上,涂满沥青油的枕木冒着熏人的蒸气。一位年近半百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指挥员,头戴藤盔,满身油泥,和战士们一样紧握着橇棍,在这里敲敲,那里整整,不时俯身在枕木上使劲地拧道钉。
这是铁道兵某部团长朱章明带领战士们在检查铺轨质量。二十多年来,朱章明为人民修铁路转战南北,总是以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从事工作。来到新线后,他一直深入施工第一线,经常对战士们讲铁道兵部队重视施工质量的光荣传统。每当铺轨机铺完一段钢轨,他都要亲自检查质量是不是符合标准。
在新建铁路的工地上,到处挂着“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等标语牌。许多象朱章明那样身经百战的老干部和富有经验的老工程师,翻山越岭,在现场精心指导施工。施工部队的指战员,一丝不苟地在筑路基、挖隧道、架桥梁。
还在动工之前,铁道兵指战员就为保证工程质量付出了心血。修铁路是由设计单位负责设计,施工单位照图施工的。但铁道兵部队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到了施工现场,总是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对原设计进行复核。有一段路基依山傍水,地质情况复杂。铁道兵某部来到这里后,共产党员、老工程师沈其勋照例带着“三结合”改善设计小组,到现场反复勘测。他们发现,按原设计施工,从长远看留有后患,可是要改变原设计,得付出艰巨的劳动。究竟要不要改呢?沈其勋坚定地回答: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为了千秋万代造福于人民,一定要改!于是,沈其勋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改善设计上。白天,他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带着改善设计小组的同志攀峭壁,下冰河,逐段查清地质变化情况;晚上,他们在帐篷里翻阅资料,精心计算。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他们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一个更适合于这里地质情况的新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下,这个新的设计方案修订得更加完善,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实施结果,既节省了投资,又免除了后患。
铁道兵某部三营负责施工的一段路基,要从一个杂草丛生、方圆好几里的烂泥潭里通过。这里潭深数丈,泥烂如胶,人走上去直往下陷,当地群众有人把它视为不可逾越的“禁区”。但困难吓不倒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他们决心在烂泥潭里修出高标准的钢铁大道来。
征服烂泥潭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用锹铲、镐挖、手抠、肩挑,一身汗水一身泥,硬是把几丈深的泥巴清除得干干净净,让烂泥潭露出坚硬的底层。然后指战员们到远处的溪水里捞来鹅卵石打底,接着填土打夯。他们打的是“鱼鳞夯”,按照规定,后一夯要压住前一夯的三分之一,有时,一夯下去稍偏一点,没有压够尺寸,他们便立即重夯一下,决不马虎。就这样,一层卵石一层土,一层一层夯上去,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征服了烂泥潭,把钢轨铺在高质量的路基上。
战斗在隧道里的铁道兵战士,为了确保被复隧道的拱壁的质量,经常钻进又闷又热的模型板里,全神贯注地捣固混凝土,有的手指捣得鲜血直流也不愿下来休息。某部十一连负责一座隧道的被复工作。一次,在拱壁最难捣固的地方出现一些“蜂窝麻面”。战士们不畏艰苦,三番五次钻进去,反复捣固,直到把那块“蜂窝麻面”捣光,才继续往前被复。这个连队保证被复质量的事迹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在桥梁工地上,筑路军民日夜奋战,从山上采来了坚硬的石头砌桥墩。一天晚上,月色朦胧。共产党员、班长赵恒光和战友们挑来了一担担清澈的泉水,把事先选好的石头擦洗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泥巴带上桥墩。这一夜,砌桥工程进展很快,一连砌了好几层。黎明,大家下班回去休息了,赵恒光这位平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战士,想到晚上光线不好,说不定用料有不合标准的地方,决定留在工地再作一次质量检查。
初春的早晨,山风习习。经过一夜奋战的赵恒光迎着朝霞,精神抖擞地登上高高的桥墩。他攀在脚手架上,看看这里,摸摸那里,仔细地检查着新砌上去的每块石头。突然,在第七层上发现一块石头有点异样。他掏出锤子敲了又敲,认真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出这是块风化石。他飞快地奔回驻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战友们。大家二话没说,立刻返回桥梁工地,一齐动手拆下了那块风化石,换上了一块优质的大青石。
现在,大桥修好了,雄伟、坚固地屹立在峡谷激流上。赵恒光和他的战友们又背起行装,以同样高度负责的精神,走向新工地,去修建另一座钢铁大桥。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沙市地方工业蓬勃发展
湖北省沙市广大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把这个经济落后的消费城市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现在,这个市已拥有纺织、印染、冶金、机械、化工、农机、塑料、电子、仪器、仪表等十多个行业的工业企业,生产工业产品近两千种。一九七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解放初期增长三十多倍。今年头八个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十二。
沙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解放时这里只有一个小纺纱厂、一个棉花打包厂以及粮棉加工的手工作坊。解放以后,沙市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的教导,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和水陆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先后办起了纺织、印染、针棉织、丝织、麻袋、造纸、卷烟等一批轻工业工厂。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在国家的支持下,又办起了轧钢、机械、化工、电子、建筑器材等工厂,发展了基础工业和金属加工工业。同时,他们又利用这些工厂的下脚料,大搞综合利用,发展了化学纤维、医药、化工原料、日用五金和街道工业,使全市地方工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一心为人民 列车暖人心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列短途列车,往返于从朝阳川到和龙和开山屯的铁路线上。车上只有七个服务人员。由于他们细心地为旅客着想,处处方便群众,受到了各族人民的赞扬。几年来,这列客车一直被评为吉林铁路局客运系统的先进集体。
这列客车的两个终点站——和龙和开山屯,是铁路线的尽头站,许多旅客下了火车还要换乘汽车,中转很不方便。列车员就和公路交通部门联系,在火车上增加了代售汽车票的服务项目。他们勤学苦练,把公路的线路、站名记得清清楚楚,主动到各车厢售票,使中转旅客感到十分方便。有一次,朝鲜族列车员刘云吉,发现列车上有个聋哑的旅客,下火车后要换乘汽车到和龙县崇善公社。这位旅客担心自己不能说话耽误乘车,又担心对崇善情况不熟,找不到亲属,因此愁眉不展。刘云吉一面给这位旅客买了汽车票,一面热情地安慰他不要着急。列车到站后,刘云吉又特意把他送到汽车上,托咐汽车的服务员负责把他送到目的地。
过去,这列客车的服务人员看到有的旅客晕车或在车上突然得病,心里非常着急,但又无能为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车员们积极学习医疗常识,采集和种植了许多种能够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草药,并且下苦功掌握针灸技术。有些朝鲜族列车员,汉文水平较低,看中医书籍有困难,但他们并不畏难,碰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朝汉字典;学不懂就到医院去请医生辅导;没有针灸临床经验,就先在自己身上扎针。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七个服务员都学会了针灸,并且能够给旅客治疗疾病。去年秋天,和龙县城东公社有个姓金的朝鲜族社员,因患尿潴溜症,准备进城去治疗。在车上,列车员李熙荣了解了他的病情,就向列车长作了汇报。列车长当即召开“诸葛亮”会,研究能不能在车上给老人治病,最后决定用针灸给这位旅客治疗。针灸后不久,金大爷果然恢复了排便机能。他没有进城,在中途就高高兴兴地下车回家了。
这列短途客车上的服务人员,还学习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精神,热情帮助旅客解决各种困难。去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列车开进一个小站时,上来了一名十岁上下的小旅客。原来他的家住在开山屯附近的农村,他从外地回家,因为在风雪弥漫中走迷了路,走到这个小车站来了。正巧,这列客车是开往开山屯去的,车站上的人就让他上了车。列车员元福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心帮助小旅客找到家。当列车一到开山屯车站,她就把自己的围巾和手套给这位小旅客带上,领着他顶风冒雪出发了。可是他们走了很远,还是没有找到小旅客的家,心里十分着急,便到附近的工厂去问路。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孩子的亲人。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公社含山大队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治山治水。这是他们在修建冷水大渡槽水渠。 本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