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7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全面实现《纲要》
赵丰年
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正在为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粮棉产量上《纲要》的县、社、队一批又一批涌现。这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怎样才是上《纲要》?怎样才能上《纲要》?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对这些问题需要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有的同志说,“我们这里地多,人少,劳力紧张,要上《纲要》必须压缩耕地面积”;有些地少人多地方的同志,满足于粮棉亩产量上了《纲要》,而不大注意提高每人平均生产量;有的同志认为上《纲要》就是增产粮食,忽视多种经营;有的同志急于上《纲要》,而作风不正,以致欲速不达。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没有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甚至还有私心杂念在作怪。
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纲领,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在农业方面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农村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实现《纲要》提出的任务,就是要以路线为纲,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的无产阶级专政,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
《纲要》总共四十条,“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纲要》中对于粮食的年产量,划分三种地区,规定三种不同的单位面积产量指标,这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提出的要求。实现《纲要》指标,应该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和每人平均生产量的全面提高,应该是对国家有更多的贡献。
有些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单产虽然较低,但总产量和每人平均生产量较高,对国家的贡献不少。这种地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基本农田,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认真实行农业“八字宪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地多的条件,继续提高总产量和每人平均生产量。
《纲要》中规定若干自然条件特别不好的地区和地广人稀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只要能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和每人平均生产量就好。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单产上《纲要》而盲目压缩耕地面积,结果总产减少了,那就不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了。另一方面,单纯为了追求每人平均生产量的提高而盲目开荒,破坏山林、草场,也是不对的。应当严格按照《纲要》的规定:“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和发展畜牧业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避免破坏树林和破坏必需的草原。”
《纲要》规定:“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各地应当发展农业的多种经济”。《纲要》总结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对各种农作物和畜牧业、林业、水产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等等都提出了要求,体现了农、林、牧、副、渔和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合理安排、全面发展的方针。不可把上《纲要》理解为单纯抓粮食,为此挤掉林、牧、副、渔各业的人力和物力,挤掉经济作物的肥和水。以粮为纲,是要抓住这个纲带动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多种经济全面发展,又可以为多快好省地增产粮食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孤立地抓粮食,实行单一经营,即使粮食生产一时有所提高,也是难以稳定的。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才是对待《纲要》的正确态度。
加速实现《纲要》,发展社会主义农业靠什么?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靠党的路线和政策,靠五亿农民,靠大寨精神。只要象大寨那样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会加快实现《纲要》的步伐。有的同志缺乏群众观念,为了急于上《纲要》,就搞命令主义,瞎指挥,不问客观条件,乱提口号,搞“一刀切”;甚至追求虚名,弄虚作假,干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损害集体经济。这些不正之风,必须坚决改正。
《纲要》第四十条指出,工农必须互相支援。实现《纲要》不仅是农业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
过去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和破坏,拖延了实现《纲要》的时间。我们要遵照毛主席“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伟大教导,深入进行路线教育,批修整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团结战斗,把由于被刘少奇一类骗子干扰和破坏而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为加速实现《纲要》而努力。


第2版()
专栏:

重视山区 重视总产 重视贡献
河北省平山县劈山改河扩大耕地面积力争增加总产
河北省平山县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根据山区特点,挖掘农业增产潜力,在大搞原有农田的基本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山改河,拦河筑坝成滩,担土灌淤造田,两年扩大耕地一万二千多亩。
平山县位于峰峦起伏的太行山区。这里山高土质薄,地少石头多,全县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地。在学大寨运动中,经过几年艰苦奋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跨过《纲要》,一九七○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五百三十斤。全县粮食生产虽然连续上升,对国家贡献却不大,有时还要国家供应部分粮食。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县革委会组织了十几个调查组,针对这个问题,到群众中去,到深山老峪中去,到沙丘秃岭上去,行程两万余里,走遍了全县五十二个公社,三百多个大队。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桑元口公社太堡岭大队凿山改河造田,粮食总产大幅度增加的生动事迹,使他们受到了启发。这个大队远离县城,座落在深山老峪里,每人平均半亩地,虽然粮食亩产早在一九六五年就过了“黄河”,但由于人多地少,年年还得吃国家统销粮。一九六五年冬,广大群众在种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开始扩大耕地。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在一架石头山上凿了引水洞,筑起一条大坝,迫使汹涌的河水直流而去。他们又在二里多长的圆椅形大弯的河床里,抬石垒坝,担土造田,扩大耕地。全队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两倍。一九七○年粮食总产由一九六五年的两万斤猛增到十万多斤,从此结束了吃粮靠国家的历史,为国家贡献了粮食。
从太堡岭的巨大变化中,县革委会看到了山区蕴藏着巨大的农业增产潜力。他们帮助太堡岭认真总结单产、总产一起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广。太堡岭的行动很快地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行动。深山区采取凿山洞改河道的办法,冶河两岸采取筑坝改河成滩的办法,丘陵地区采取劈山填沟成田的办法,扩大耕地面积。
随着山区扩大耕地工程的进展,困难越来越多。汹涌的冶河,从杨西冶公社流过。在旧社会,冶河两岸的杨西冶、范西冶、宋西冶等五个村庄,受着严重的水害。每当山洪暴发,这几个村庄的良田、房舍常被吞没。“冶河老虎水,吞田把村毁”,正是当时的写照。人们计划把冶河水拦腰斩断,叫河水让路,使河滩献粮。可是一无资金,二无物料,三无技术。怎么办?杨西冶、范西冶等五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有的说:“大寨人自力更生,把穷山窝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就不能自力更生,改河造田?”有的说:“我们贫下中农决不当伸手派,要当动手派!”由此,五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打响了改河成滩,战胜“老虎水”的战斗。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在河滩上挖了一条百米宽,一千七百米长,两米多深的疏通河道,并筑起一条大石坝,使汹涌的冶河水,乖乖地腾出了两千多亩面积的河床,已造出良田三百多亩,今年种上了庄稼。沉睡千年的乱石荒滩焕发了青春。
平山县各个社队,本着既抓长远建设,又要搞好当年生产的原则,对扩大山区耕地的工程,实行了全面规划,分期安排;并尽量做到当年造地,当年种植,当年受益。广大社员群众越干越有奔头,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位于滹沱河畔的十里坪公社风山沟大队,在河滩上筑坝成滩,造地八十多亩。他们根据本队人力、物力条件,坚持年年筑坝淤地,年年种上一片庄稼。去年他们在这八十多亩地里,种上小麦、稻谷等作物,经过精心管理,获得了平均亩产三百多斤的好收成。丘陵地带的岗南公社韩庄大队,采用劈坡深翻土地的办法,扩大耕地。他们在这新开的生地里种上玉米,当年亩产玉米六百多斤。
去年全县在新扩大的耕地上种植了六千多亩粮食作物,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平均亩产三百多斤,仅这一项就增产粮食一百八十多万斤。
本报通讯员(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多种经营大有利于粮食增产
内蒙古多伦县榛子山四队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多伦县上都河公社榛子山四队,四十七户,一百九十三人,耕地二千八百六十四亩。过去,由于耕作粗放,粮食亩产最多七、八十斤。多年来流传着“榛子山,大荒滩,亩产百斤难上难”的说法。一九六四年以后,他们认真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狠抓粮食生产,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八年来,向国家交售粮食六十七万多斤,队里储备粮食七万多斤。
六年来,这个队农业为牧业提供秸草八十余万斤,各种饲料十六万多斤。一九七一年全队大小牲畜发展到一千五百七十七头(只),比一九六五年增长三点五倍;集体养猪,一九六五年仅一口,现在发展到七十三口,连同社员饲养的,已实现一人一猪。牧业收入,去年达一万一千多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一。
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耕畜和大量肥料。亩施肥量由一千多斤增到五千多斤。去年受灾,平均粮食亩产量仍达一千四百五十斤,比一九六二年提高近四倍。
农业、牧业的发展,为副业生产广开了门路。他们利用农闲时间,组织辅助劳力,兴办了油坊、米面加工、粉坊、铁匠炉等。七年来,除满足本队需要外,还增加收入五万五千多元,平均每年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
农、牧、副业的发展,增加了公共积累,加速了机械化进度。生产队还清了欠款,还积累了公积金九千一百多元,公益金一千八百多元,并购置了柴油机、拖拉机、电动机、磨面机、碾米机、脱谷机、粉碎机、榨油机和拖车、胶轮车等各种机具二十多台,腾出了大批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过去全队社员的口粮,用石碾子加工,每年就得占用一千四百多个人工,半数妇女劳力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实现机械化后,每年仅用五十个工就能全部加工完。腾出的劳力多了,又为精耕细作、掌握农时创造了条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愈加巩固,社员生活也不断改善。一九七一年每个劳力平均收入三百七十多元,每个劳动日值一元四角七分,比一九六二年提高两倍多。现在全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户有余粮和个人储蓄,家家装有广播喇叭,户户用上了电灯。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解决城市居民吃菜问题的
中共白城市委员会
我们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草原。这里土质瘠薄,风沙很大,十年九旱,无霜期只有四个多月。蔬菜产量低而不稳,将近二十万城市人口的蔬菜供应一直是个大问题。几年来,由于市委和市革委会狠抓方向、路线,采取有效措施,扭转了“细菜靠南方,土豆靠龙江,天旱靠下雨,缺菜靠经商”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淡季鲜菜不缺,冬季青菜不断。
对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能看轻
有一个时期,我们认为革命和生产的任务很重,蔬菜是生活小事,一时也解决不了,就没有认真去抓。结果,蔬菜供应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九六九年,由于秋菜不足,不得不派人千里迢迢到山东去买大白菜,到黑龙江去买土豆。由于运途长,南北温差大,白菜烂了,土豆冻了,群众意见很大。
市委常委开会专门研究了蔬菜生产问题。大家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的教导,一致感到解决蔬菜问题是一件大事。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党群关系。我们把蔬菜工作纳入市委的议事日程,成立了蔬菜领导小组。市委主管蔬菜工作的同志深入到郊区各公社调查研究,向有实践经验的贫下中农请教,摸清了干旱是我市蔬菜产量低而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委决定发动群众,大兴水利,改变“靠天吃菜”的现状。
郊区广大干部和社员以大寨人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没有材料四处找,没有技术干中学,没有资金自己筹。市委动员工业、商业部门,出人出力,大力支援蔬菜生产社、队。现在郊区菜队共有电机井二百多眼,水渠三百余里。做到了天旱不缺水,无雨保丰收。今年春天,我市干旱严重,六月十五日前滴雨未下,但春菜仍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菜队以菜为主,多种经营
郊区蔬菜生产队的生产方向,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蔬菜供应状况。以前,我们对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指示缺乏全面的理解,在郊区菜队究竟应该以菜为主还是以粮为主的问题上一度举棋不定,致使郊区蔬菜生产放任自流。有的生产队在菜地上前茬种小麦,后茬种白菜,由于误了农时,大白菜都长成“爬拉棵子”。有的队在蔬菜生产的大忙季节进城搞副业,抓了钱,丢了菜。这些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郊区菜队必须坚持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市委总结和推广了保平公社东兴大队坚持以菜为主、以副促菜的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就生产方向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社员都说:我们种菜人就要为吃菜人着想,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生产方向。
广大群众方向明了,他们宁可少种值钱的菜,也要按计划安排种植品种。薯类生长期长,卖钱少,但城市人民喜欢,去年全市就种了一万五千亩。今年春天干旱,东风公社东风大队的土豆只出了四成苗。当时队里缺少种子。照过去习惯,就要毁了种别的作物。但他们从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出发,设法弄到种子补栽土豆,做到缺苗不减少面积,受灾不减少产量。
由于郊区社队认真贯彻执行了以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去年,我市春、夏、秋三季蔬菜自给有余,支援兄弟市、县七百多万斤,今年春菜上市量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五十一万斤;生猪存栏数比前年增加一倍,植树造林比往年多,有的大队还修了养鱼池,出现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景象。
变“南菜北运”为“南菜北植”
过去,我们这里因为气候、土质的影响,蔬菜品种单一,平时吃不到鲜嫩的南方菜。特别是到了漫长的冬季,每年都要从南方买进大量鲜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市委依靠群众,大搞科学实验,变“南菜北运”为“南菜北植”。
我们到郊区社队,和广大干部、社员一起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引导他们明确认识: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蔬菜生长的规律,就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征服自然,造福人民。
几年来,我市先后从外地引进了一百二十多个蔬菜新品种,经过反复试种,精心培育,终于战胜重重困难,攻破了白皮蒜越冬抽苔、元葱苗露地越冬、菜花采籽等一些难关,使鲜姜、厚皮菜、莴笋、菜花等四十八个外地品种在我市“安家落户”。
搞好冬季生产是扭转“南菜北运”的重要一环。一九六九年以前,我市基本不搞温室生产。去年搞了二千多平方米。郊区的广大干部和社员,从本地的自然情况出发,虚心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采取塑料大、中、小棚结合扣苫,立壕平床防霜等办法,使蔬菜生长期,春季提前了四十天,秋季延长了五十天。东风公社东风大队第四生产队还创造了利用温室地面产韭菜,墙边放箱产豆芽等办法,一冬生产鲜菜五万多斤。这就改变了淡季旺季不均、品种单一的局面。


第2版()
专栏:

解决蔬菜生产中的几个矛盾
山西省太原市郊区共有蔬菜生产专业队九十一个,供应全市一百二十万城市居民的蔬菜。每年四月蔬菜淡季,常常依靠外地支援。六、七月蔬菜旺季,市场上蔬菜堆积如山,以致腐烂、浪费。市委积极安排蔬菜生产,使今年四月蔬菜上市量达到一千四百多万斤,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多;五、六、七月份更是逐月上升。
太原市在安排蔬菜生产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过去在刘少奇一伙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有些社、队干部“眼里看的是苗苗,心里想的是票票”,种菜看得利大小,上市摸行情高低,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受到了影响。在批判了这种倾向以后,又出现了从极“左”方面来的干扰,提出什么“菜农不吃商品粮”的错误口号,许多菜地都改种粮食。市委回顾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抓住当前主要倾向,落实党的政策。市委规定近郊的蔬菜专业队以菜为主,按照党的政策规定供应菜农口粮;各县以种粮为主,兼种一些秋菜。全市今年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十二万九千五百多亩,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八点二。
有的人认为,太原春天冷,四月淡季没法改变。市委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讨论这个问题。不少社员说:能不能变,看人有没有干劲。东北比我们这里还冷,那儿难道就不种菜?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市委又组织菜区贫下中农和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学到了高棚塑料薄膜覆盖和夏菜储存等许多先进办法。广大贫下中农发扬大寨人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一年时间建成了六千五百多间(合二百亩)蔬菜温室,三万二千多个阳畦(合一千亩),风障面积一千五百亩,覆盖面积一千亩。
在解决了气候和种植季节的矛盾后,有的人又说:再要增产蔬菜,就得减少粮地,再增加几个蔬菜专业队。市委又组织社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社员们说:“菜地种完,并不等于菜地的潜力已经挖完。”旱西关大队创造了小架西红柿套大架西红柿,小茄子套大茄子等办法,亩产蔬菜两万斤。市委及时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既增加了蔬菜生产,又不减少粮田面积。
为了解决淡季和旺季的矛盾,他们采取了许多办法:一个品种,排开播种,分期上市;一块菜地,根据长势,间收上市;育苗套种;麦田复播;队店挂钩。这样,就开始改变了过去吃菜靠外地和淡季断、旺季烂的现象。
太原市革委会通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