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社会主义祖国矿山的主人
——记通化铜矿工人为革命采矿的事迹
通化铜矿是吉林省“工业学大庆”的一个先进典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这个矿由于受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生产徘徊不前,几乎年年亏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矿革委会成立以后,矿山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九七一年铜精矿产量超过原设计能力的两倍,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跨进了全省先进单位的行列。
象钎子头一样冲在前
一九六九年春天,党的“九大”即将召开的喜讯传到矿山。矿革委会发出号召:“大打翻身仗,摘掉亏损帽,用实际行动向‘九大’献礼。”整个矿山沸腾起来了。
这个矿的含铜矿脉薄,过去由于作业面幅度设计得比较高,开采的矿石中夹杂着大量的无铜废石,对全矿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极为不利。矿工们为向“九大”献礼,下定决心要敲掉这只“拦路虎”。二坑口首先传出了捷报:老工人吴泰有压低作业面,把采出来的矿石品位一下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为大幅度增加生产和降低成本闯出了新路。
从听到吴泰有提高矿石品位那天起,革委会主任王益昌就不止一次地来到吴泰有的作业面。他看到这位四十五岁的老凿岩工,把作业面的高度从一米五压低到一米二,甚至到一米,直不起腰,就蹲着、坐着干活,汗珠挂在他的额头,也顾不得抹一下。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忘我地劳动呢?吴泰有乐呵呵地对王益昌说:“少慢差费的路不能再走了,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干,力争上游,就要象咱这打眼的钎子头一样,吃苦的,碰硬的,冲在前,拚在前。”看着这位倔强的老矿工,听着他响铮铮的话语,王益昌深受感动。钎子头,这是用特殊钢材制成的,它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矿上有这么一批象钎子头一样的工人,何愁生产搞不好!
在矿革委会的号召下,一个学习吴泰有的热潮掀起来了。
可是,也有人说:“吴泰有的个子小,压低作业面他能干,别人干不了。”这话传到共产党员、身高一米八的范永生耳朵里,他想,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坚决支持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新生事物。他几次不声不响地来到吴泰有的作业面,一边学一边干。不久,范永生的作业面也压得和吴泰有一样低了,而且还把吴泰有的经验向前推进了一步,摸索出了一套新打眼法,把采矿量由过去的三十吨提高到了一百三十吨。一米八的高个头,在这样低的作业面里抱着几十公斤重的凿岩机干活,连擦汗水都嫌伸不开胳膊,难道不艰苦吗?范永生回答说:“多吃甜的多长肉,多吃苦的长骨头,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吃点苦心甘情愿。”
吴泰有、范永生的事迹,鼓舞教育着全矿职工,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具有钎子头性格的人。他们的经验在全矿迅速开花结果,矿工们不怕艰苦,自觉地压低采幅,减少废石,提高品位,矿产量急剧上升。
要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
通化铜矿的工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办好社会主义矿山,必须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许多矿工努力提高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随时观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二坑口凿岩工王凤元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工人。
王凤元看到大打矿山翻身仗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生产蒸蒸日上,恨不得把浑身的劲儿一古脑使出来。可是,就在他们埋头苦干的时候,井下却常常发生些不顺心的事:凿岩机干得正欢的关口,风力突然小了;满心想多放几炮,导火线却没有了;大量矿石急需运出,矿车又坏了,甚至还出了生产事故。
矿的主要领导同志来到这个坑口,发动群众,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怪事原来是暗藏的阶级敌人捣的鬼。活生生的阶级斗争事实,深深教育了王凤元。他说:“干社会主义,总是有人反对,当矿工就要一只眼盯着矿石,一只眼盯着敌人,在阶级斗争中要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
王凤元当了坑口领导成员以后,有一次到兄弟单位去学习,在展览室里看到一个走上错误道路的青年的日记。王凤元心里想:这个青年受了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咱矿上的青年要不抓紧教育,不也会出这样的人吗?回矿第二天,他就把行李搬进青年工人的集体宿舍。上工时,他跟大家一道劳动,下工后,组织大家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增强了青年工人抵制歪风邪气的能力。
为社会主义增添力量
通化铜矿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平平凡凡,可是干起来却是那样一心一意,实打实着。
一九七○年春,为了增产矿石,矿上决定抢建一口箕斗井。在贯通箕斗井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王世教不畏艰险,冒着顶盘巨石塌陷的危险悬空作业,胜利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人们的赞扬。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老工人刘德和,为保证王世教的安全,在井上默默无闻地观察提升吊罐的钢丝绳。王世教从五点干到深夜十一点,刘德和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也从五点看到十一点。
在一坑口,有个年过半百的老工人。他每天早来晚走,不声不响地提盏矿灯,背着工具兜,跑遍条条巷道和各个掌子头。看到被丢弃的一根道钉,一个废钎子头,他都把它拣起来。有的东西淹在水里,他就捞上来,埋在废石里的就抠出来。这位老工人就是扛钎工王守才。几年来,他共拣回道钉三千多斤,钎子钢二千多斤,风门水门二百多个,还有弯头、铁管等近百种废旧材料。他把损坏的修好,把残缺的配好,每当电耙工、凿岩工、支柱工少材料、缺零件,他就把拣回的这些材料、零件给送去。
刘德和、王守才兢兢业业地对待平凡工作的态度,反映了矿工们的高度革命责任感。过去,通化铜矿在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大量的矿粉被抛弃在采区的各个角落。革委会成立后,许多工人经常到废旧采区去扫矿粉,见到残留在岩石上的脉条,那怕只有韭菜叶那么宽,也要把它砸下来。四年来,他们回收的铜矿粉相当于全矿过去一年的产量。
这个铜矿的选矿采收率按规定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但是,选矿工人并不满足于完成这一指标,他们说:“我们只有增产千吨万吨的义务,没有浪费一斤一两的权利。”工人们为了精选采出来的矿石,把许多机器部件改了又改,潜力一挖再挖,就是流到浮选板上的一点矿浆,也要弄回浮选槽里。就这样,他们终于把采收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古城日喀则的巨变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
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哎,
山高水长情意深哎,
毛主席恩情永不忘哎。
雅鲁藏布江上游的西藏古城日喀则,一九五九年民主改革以来,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藏族劳动人民,看到自己家乡的巨变,经常唱着这支赞歌来表达他们热爱党、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
日喀则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的四周有肥沃的农田,它的北面是广阔的牧区,历来是西藏农牧产品的集散地。可是,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这座古城却被践踏得千孔百疮,肮脏破烂。现在,日喀则已变成一个崭新的城市。通向城区的几条笔直的公路两旁,杨柳成行。市区的范围,比解放前扩大了一倍多。民主改革后新建筑物的面积,比民主改革前的全部建筑面积增加了四点五倍。宽敞的街道两旁,有大片整齐的砖瓦新房,这里有机关、工厂、学校、商店、医院、银行、邮局。
日喀则解放前没有一个工厂,那时,封建领主把许多手工业工人当做家奴,生产供封建领主享受的生活消费品。现在,这里建立了电力、机械、粮油加工、皮革、印刷、副食、砖瓦等一批小型工厂。过去连一个螺丝钉也不能生产的日喀则,现在可以生产原煤、电力以及新式农机具、面粉、食油、皮货、牛皮胶、蜡烛等三十多种产品。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这里的手工业得到了新生,建立了氆氇、卡垫、藏靴、木碗、缝纫、铁工、木工等二十二个行业、共一百七十多个互助组,生产出民族产品一百多种,保证了当地群众的需要。
这里的翻身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立了人民公社。在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同兄弟县并肩战斗,修筑了一条几十公里长的“解放水渠”,一九六九年以来又修筑了长达两千多米的年楚河防洪大坝,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旱能浇,涝能排。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每克地(相当于亩)的产量比民主改革前的常年单产增加将近一倍。
解放前,这里连一所小学都没有。现在,这里办起了一所中学,一所卫生学校和十一所公办与民办小学,广大翻身农牧民的子女走进了学校。记者到日喀则新华书店访问时,看到许多藏族干部、学生和居民,络绎不绝地到这里选购藏、汉文版的书籍。书店的同志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共发行藏文版的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和其他革命读物三百多万册。这里的居民,经常可以看到电影,还有业余宣传队,自编自演革命文艺节目。旧社会,各种疾病威胁着藏族劳动人民的生命。“有病无钱治,只好等着死”,就是当时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写照。现在这里有两所现代化的综合性的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和病床显著增加,藏族劳动人民有病都能及时得到医疗。
今天,日喀则城区的居民不仅在经济上翻了身,而且在政治上也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日喀则旧城的南面,有一片树林环抱的整齐平房,这是城关镇第六居委会的一个居民点——解放新村,这里居住着四十多户人家。在农奴主阶级统治下,他们都是沿街乞讨、无家可归的农奴和奴隶。解放后,党和国家拨款为他们修建了新房,他们为纪念自己获得的新生活,便把这里叫做“解放新村”。现在全村有四十人当了干部、工人、人民解放军战士。第三居委会的梅确老阿妈,解放前她和几个孩子都是领主的奴隶,全家住在领主的一间土屋里,啼饥号寒。现在,全家住进了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大儿子在文艺团体里当演员,二儿子在工厂当工人,小女儿今年又被选送到西藏民族学院读书。临行那天,老阿妈对女儿说:咱祖祖辈辈都没有念过书,是共产党和毛主席叫你上大学,你可要好好读毛主席的书,将来好为人民服务!
日喀则机械综合修配厂的工人、共产党员斯达,从小随母亲四处讨饭,九岁时给领主当佣人,后来又跟父亲一起给领主打铁,经常遭受领主的毒打。是党和毛主席把他从封建农奴制度下救了出来,当上了第一代藏族工人。从此,他一边刻苦学习文化,一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汉族师傅帮助下,他很快从一个只会打钉子的铁工,成为比较熟练的钳工,多次被评为学习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一九六三年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现在,他是机械综合修配厂革委会委员、党支部委员和中共日喀则地区委员会的常委。他带领工人先后制造出了粉碎机、砂轮机、鼓风机等设备,受到全厂工人的称赞。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贵州高原养路工
在革命历史名城遵义通往铜仁的公路线上,有一个养护公路的先进集体——贵州江口县公路养护段德旺道班。这个道班的工人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身在高山,胸怀全局,战风雪,顶烈日,为人民养路护桥,把他们养护的路段,调理得路基坚实,路面平整,无坑无洼,深受群众和驾驶员的赞扬。
德旺道班养护的路段,盘旋在海拔一千一百米高的苗王坡上,大小弯道一百一十八个,总长十四公里。雨季,山洪暴发,常把路面冲得坑坑洼洼,路槽四起;冬天,白茫茫的冰雪把公路覆盖得又溜又滑,行车困难。久旱不雨时,尘土满天;细雨绵绵、浓雾笼罩时,方向难辨。这些,都严重地威胁着行车安全。为了保证公路的畅通,这个道班的工人对护养路段的病害进行了分类排队,并且抓住威胁行车安全最严重的弯道,展开了一场改急弯为直道,改窄路为宽道的攻坚战。工人们豪迈地提出:“叫高坡低头,要弯道伸腰。”改造弯道没有石头,他们自己去开山,不懂技术,他们就在干中学,双手被石块刺出了血,把血抹掉,又继续投入战斗。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先后改造了十八处急弯道。经过改造以后,弯道变成了直路,窄道变成了宽路,单车道变成了双车道。与此同时,他们还采取砌保坎、提高路基和新开石沟等办法,提高了公路质量。
德旺道班的工人,在日常的护路工作中,坚持贯彻勤俭养路的方针。他们经常利用工余时间上山去砍木头来做锄把,到二十多华里外的竹林里去拣楠竹丫做扫帚,工具坏了自己修,牛马病了自己治。他们还用自办苗圃、上山找树苗等办法,在公路两旁栽了七千多株树,绿化了公路。去年夏天,贵州高原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滚滚山洪把德旺道班负责养护的百分之八十的路面冲坏了,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拨款一万一千多元给他们修路。道班工人们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只花了二千多元,就修复了那段被水毁坏的公路。
德旺道班在公路养护过程中,还注意正确处理公路养护中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做到严字当头,认真把好质量关。有一次,这个班养护的一段公路,遭到一场暴风雨袭击后,路面出现了严重坑凹现象。修这段路,必须用砂石垫底,路面才能坚实牢固。但是这段路离砂石场很远,有人建议撒点土填平算了。可是大多数工人不同意,他们说:“困难再大,我们也要把公路修好,绝不能图快就不注意质量。”他们就地开了一个砂石场,自己生产砂石,并把它一层层地铺在公路上,使整修后的公路坚实牢固,完全合乎质量标准。
在贵州高原驾驶汽车比较艰难,德旺道班的工人对于过往的车队非常关心,经常帮助驾驶员克服行车中的困难。今年一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德旺道班的工人们冒雪巡查公路。突然,他们发现远处山腰上有几辆汽车,因为冰雪封路,坡陡路滑,开不下来。他们立即拿着工具赶到那里,有的刮雪,有的破冰,有的铺砂子、垫三角木,很快把汽车护送下山。工人们还热情地为驾驶员准备了热饭热菜和休息的地方,驾驶员们非常感谢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新华社通讯员


第2版()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

郑州地方工业迅速发展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郑州市工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全市的工矿企业已经发展到近千个。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七,产品质量提高,成本和原材料消耗下降。
郑州市的工厂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在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这里不但没有发展工业,甚至连仅有的一点手工业也摧残了大半,到解放初期,连一根元钉都要靠外地供应。解放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郑州市广大群众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先后建立了纺织、机械、电力、冶金、煤炭、电子、化工、轻工、医药等大小工厂企业近千家,生产的产品达一千五百多种。现在,这个过去被称为“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的郑州,已经建设成为一个新型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郑州市的工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郑州地区盛产烟叶的情况,这个市在解放以后,就把两个年产两千箱纸烟的手工作坊,逐步扩建成规模较大的郑州烟厂。现在,这个烟厂有职工两千多名,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从制丝、卷烟到包装,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纸烟的年产量达到二十八万箱。这个厂生产的中州、黄金叶等牌号的香烟,不但供应本省,而且销往外地。
郑州地处产棉区的中心,有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良好条件。解放后,这个市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当地出产的棉花,有计划地发展纺织工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兴建了六个棉纺织厂,有纱锭四十三万支,布机四万多台,生产出了质量较好的棉纺织品。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这个市还先后建立了纺织机械厂、纺织机械配件厂、纺织器材厂,生产成套的纺织机械、印染机械和化学纤维设备,品种达到二百多种。这些纺织机械供应全国各地,为发展我国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
在发展地方工业的过程中,郑州市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积极发展农机工业,生产各种支农产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市广大工人和干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采取大厂带小厂的办法,扩建和新建了生产拖拉机、柴油机、电机、水泵、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工厂,使支农产品基本配套,产量迅速增加。与文化大革命前相比,柴油机的产量增长十三点五倍,变压器增长七点四倍,电动机增长五点一倍,农药、化肥的产量也显著增加。支农产品的大量生产,对促进全省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几年来,郑州市的街道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全市由街道居民自办和在大厂帮助下建设起来的小厂有三百多个。这些小工厂就地取材,利用大厂的边角废料,生产出了许多种产品。其中纯碱、聚乙烯、环氧树脂、骨胶、红矾钾、白银等工业原料,以及许多种日用品,都是过去郑州没有生产过的缺门产品。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新产品
上海第五机床厂,上海锅炉厂等五个单位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发扬社会主义协作精神,设计制造成功钻孔、镗孔、扩孔等多用的大型摇臂钻床,为我国造船工业、大型机床制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设备。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