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广东信宜县信宜中学教师 张玉娥
我是一九六八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新兵。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毛主席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有一些体会。
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
开始,我对实行启发式教学看得很简单。一上课,就让学生讨论,大家漫无中心地扯一气,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乱”。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每堂课都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把启发式变成了“问答式”。我还采取培养“尖子”的办法,在备课时把要提的问题和答案先告诉少数学生,先向他们“灌”,然后通过他们向其他同学“灌”。这样,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是活跃些了,但实际上只是换了一张嘴说出了自己要说的话。
有一次,学校请贫下中农上阶级教育课,批判“读书无用论”,教育学生认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老贫农满怀阶级感情,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解放前我们能不能坐在这里读书?大家并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专心致志地等待着他的讲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在旧社会受压迫、没文化的苦,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毛主席给我们读书的机会,我们不很好地学习,就是忘记了过去,就是忘本。接着他以当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量事实,批判了“读书无用论”,说明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道理。课堂上虽然没有那些简单的问答,但是我们的思路却随着老贫农的讲述而活动。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发。
不久前,我讲了一篇补充教材《井冈红旗》,其中谈到井冈山养路队护路的先进事迹。我问:“为什么他们这样爱护这条路?”一个学生回答说:“公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运输线,保护这条路,就是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同学们对这样的回答都表示赞同。这时,我接着简要地讲了一下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和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讲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井冈山领导中国革命,取得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几次反革命“围剿”和反对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用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样启发,就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我还注意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使学生受到无产阶级思想的熏陶;在讲课文的政治思想内容的时候,也使学生受到语言和文字的训练。
向教育对象学习
怎样才能启发得好?首先要把问题抓准,即对课文的精神实质要抓得准,对学生的思想要抓得准,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抓得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做过细的工作。
不久前,我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和毕业班的实际,讲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问题,要大家讨论:“怎样响应毛主席这一伟大号召?”等了好久,才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这条道路当然是好的啦!”课后我找学生们谈心,发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不少思想问题。后来我在另一个班讲这课时,针对大家的思想问题,谈了自己从北京分配到这里的思想变化过程,同大家一起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诬蔑,表示永远扎根山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学生听了很受感动。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毕业以后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往往要比我们预想的复杂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有些人答得上,有些人答不上,有些人答得比教师还要好,有些人甚至会提出一些教师完全没有想到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灵活掌握,善于引导。答得不对,由浅入深地启发他们去认识;答得对,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答得比自己好,就虚心向他们学习;碰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提高。上学期末,在讲《襟怀坦白,忠实积极》这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个同学归纳得观点明确,语言简练,比我归纳的好。我便采用了他的,同时把我的底子也亮出来,并说明我的为什么不如他的好。我发现,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努力改造世界观
通过这段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认真改造世界观,才能正确理解和实行启发式教学,全面贯彻毛主席倡导的“教授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前我讲过一课《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解正新》。当时我也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家向解正新学习,毕业以后到农村去。课后,一些同学议论说:“张老师就有一张嘴。”言下之意,就是批评我光说不做。这使我认识到,要讲好一课书,不但要把课文领会深透,善于引导启发,更重要的是要带头学习课文中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后来,我抓住自己思想改造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劳动锻炼。在劳动建校中,我坚持和大家一起挑沙担泥,并把我的名字写到班上劳动考勤表上,和同学们一起考核,争取大家的监督和帮助。经过一年的锻炼,我有了较大的进步。第二年,我又给另一班讲《知识青年的好榜样——解正新》这一课时,把自己摆进去,表示和大家一起向解正新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同学们听后反映较好。


第4版()
专栏:

改革教学必须抓路线
——几次讲“对数”的体会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我曾几次讲“对数”。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要搞好教学改革,必须提高路线觉悟。
一九六二年,我第一次讲“对数”。当时,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下,我的教学活动随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不考查表计算,我就抛开“对数”教学的主要任务——查表计算,大讲“对数函数的超越性”和各种图象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纯数学思维”,以适应高考。结果,学生没有掌握“对数”计算的本领。
一九六五年,我第二次讲“对数”,从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出发,确定查表计算为教学重点,并加强了基本功训练。这是正确的。但是,在“技术挂帅”的影响下,却提出“一堂课计算四个题算合格,计算六个题是良好,计算八个题是高标准”的口号,把学生引向单纯技术观点。教学中不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数学的规律,而是简单地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用了十几堂课,孤立地讲了十几个概念、法则、性质之后,进行机械性的计算训练。学生学完“对数”还是不能掌握它的基本原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不少学生入校不久就成了近视眼。
文化大革命中,批判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了数学领域里的“天才教学”、“智育第一”的反动谬论。但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极“左”思潮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又出现了不讲“对数”原理,只教学生算题,甚至取消了必要的基本功训练的现象。结果,学生既不懂“对数”原理,也不会运算。
毛主席教导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回顾历史,前几次“对数”教学都是错在路线上,方向不对头。第一次“对数”教学的问题,不在于讲了理论,而在于理论脱离实际,向学生灌输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第二次“对数”教学的问题,不在于练了基本功,而在于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揭示数学的规律,搞了“技术第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而近两年的“对数”教学,又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取消了理论,忽视了基础知识讲授和基本功的训练。后来,我在市里参加了编写教材的工作,有机会深入到工厂、农村,接触三大革命运动实际,接近工农兵。深入开展批修整风以来,我进一步提高了路线斗争觉悟,开始比较自觉地从路线上想问题,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教学。
由于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近一次讲“对数”,讲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计算去年我国钢产量的增长速度,按这个速度几年能翻一番?十年后产量又是多少?再用分析事物的矛盾,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转化的思想作指导,揭示出“对数”计算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把乘除转化为加减,把乘方、开方转化为乘除。并着重指出,这种转化的内部原因是“数”本身的规律(可以化为同底和幂的运算法则),外部原因是人们创造了一个条件——“对数表”。由此总结出“对数”计算的基本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通过实际计算使学生看到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
在练习课中,针对一些学生不求甚解、不愿意练基本功的思想,我用当年大庆工人为了掌握资源情况,不分昼夜地进行几百万次计算的精神和上海老工人夏顺元师傅写《利用“对数”计算机床交换齿轮》一书的事迹,教育学生。夏师傅开始不会用“对数”计算机床交换齿轮,去问资产阶级技术“权威”,得到的回答是:“这种计算很复杂,讲给你也听不懂。”夏师傅怀着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决心为工人阶级争气,努力学文化,苦练基本功。他结合生产斗争实际,准确地算出上千个数据,总结经验,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学生听后纷纷表示,要向大庆工人和夏师傅学习,为革命学好数学。经过检查,学生的基础虽然较差,但基本上都能掌握“对数”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能较熟练地用“对数”计算许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初步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长春市六十六中学数学教师 彭立民


第4版()
专栏:

“启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从《故乡》一文教学谈起
上学期,我在两个班级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故乡》这篇文章,以前我讲过多次。这回第一次讲课前,我还按老经验备课,出了十几个问答题,设计了一个“闰土”、“杨二嫂”、“我”前后变化对比表,以为这样启发学生一定会成功。可是出乎意料,上课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分析课文时,学生更感到困难。这种局面真使我发窘。
在党支部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和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深入到学生中调查研究,找出第一次讲课失败的原因。
在第二次讲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了一些条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两次讲课,使我对搞好启发式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
一、要搞好启发式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现状。
第一次讲课为何失败?我深入学生中调查,发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鲁迅的语言感到陌生。在第二次讲课时,我特别注意抓住关键性的词语讲深讲透。比如在分析“闰土”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性词语分析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少年的“小英雄”和中年的“木偶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接着我又提出,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兵、匪、官、绅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的说,把闰土摧残成“木偶人”,除了吃人的社会制度外,还有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的麻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到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是为了揭露旧世界的罪恶,抨击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二、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切实掌握住教材的主要矛盾,进行有效的启发。我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备课没有突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学生思路不集中。在第二次教学时,我先刻苦钻研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了恰当的取舍,把原来并列分析的三个人物形象改为以分析“闰土”为主,使学生着重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三座大山”对劳动人民的重重压迫。由于把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在分析“杨二嫂”和“我”时,学生自己就能顺利地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上挖掘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积极为学生创造必要条件,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第二次讲课前,我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采取各种办法,给学生以必要的准备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了过去老贫农作的忆苦思甜报告;请历史老师给学生讲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变;针对学生对字、词、句感到陌生的实际情况,放长预习课时间,并发给预习提纲;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解决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丹东市第六中学教师
张所惠


第4版()
专栏:

要作具体分析
江苏邳城中学教革组
最近,我校数学组研究高二机械制图这部分教材时,有人提出,这部分教材较难,为了教好这部分教材,最好试制一部分模型、挂图,加强直观教学。有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是走老路。语文组研究如何学毛主席著作时,有人提出,学毛主席著作,抓住基本观点就行了,写作方法不需要讲;讲时代背景,讲字、词、句、章等都是过去的一套,必须破除。
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对过去的教学方法,那些是应该抛弃的,那些是经过改造后可以利用的,那些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经验,需要加以总结提高的,都应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语文教学担负对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两方面的任务,如果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基础知识课,那就丢掉了方向;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讲授语文基础知识,也是片面的。一篇政论文,不讲论证过程,不交代文章的来龙去脉,那所抓的基本观点就变成架空的东西。过去在长期教学中积累起来的基本原则、方法,今天仍可借鉴。再如数学教学中要制教具,以前制教具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制作时贪大求洋,少慢差费。今天制教具,是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文化科学知识,在制作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师生共同动手。制作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这样做又有什么不好呢!
有些人认为,凡是过去用过的方法都是坏的,因此现在不敢提,不敢用,这是形而上学的表现。我们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使教育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第4版()
专栏:

自己动手做教具
山东省济南第四十中学教育组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教学仪器和教具都比较少,给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的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党支部一方面有计划地购置仪器,一方面发动教师自己动手做教具。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制作教具的活动。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和农业基础知识教师,制成植物标本、挂图、录音带等教具一百多件。
这些教具,有的已在教学上使用。如物理教研组制作的“惯性定律演示器”,教师讲了“惯性”的概念之后,再用这个演示器演示一下,学生就清楚地看出了惯性的特点。农业基础知识教研组制作的“水、肥、土对小麦生长的作用标本对照”,显示了水、肥、土对小麦生长的重要作用,学生看了这个标本,就能获得较深刻的印象。放缩尺在生产上经常使用,但是,由于过去没有放缩尺作教具,有的教师就把数学课本上放缩尺这一节删掉不讲。现在,教师用自制的放缩尺作教具,给学生讲了放缩尺的原理、构造,以及使用和制作方法,教学效果很好。有些学生根据教师讲的道理,制出了精致的放缩尺。
我们发动群众,制作教具,对促进师生的思想改造,改进教学,都有好处。教师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一些业务知识。一位农业基础知识教师说:“以前我在学校里学过小麦分蘖的知识,但没有进行实物观察。这次做小麦标本,对小麦分蘖的情况进行了实物观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参加制作教具的学生,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