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艰苦奋斗十七年
——记南王庄大队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事迹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指出河北省安平县南王庄三户贫农组成的一个小社是“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毛主席提到的贫农,就是现在安平县南王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玉坤、副书记王小其、支部委员王小庞。十七年来,他们带动全村干部和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南王庄,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三户贫农初办社时,只有一头老牛,耕地时人助牛拉套。地主、富农嘲笑他们是“三条汉子一头牛的大社”。王玉坤他们却坚定地说:“社小志气大,人穷志不穷,集体化的道路走定了!”十几年来,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生产不断发展。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他们带领社员,冒盛暑,战严寒,大战白沙滩,搬走了二百多个沙丘,填平了几十条深沟,打机井,营造防风林带,全大队三千多亩耕地全部变成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去年粮食亩产超千斤,比合作化时期增长了七倍。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多。
南王庄艰苦奋斗十七年,贫穷面貌大改变。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耕作、排灌、运输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社员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显著提高。全村三百七十五户,有自行车一百八十多辆,缝纫机七十五台,百分之七十的户在银行有存款,公共积累二十万元,集体储备粮二十多万斤,大队还建起了合作医疗站、供销社、小学和中学。今日南王庄,树成行,田成方,车辆成队骡马壮,绿荫深处新平房,家家电灯亮,户户喇叭响。
由穷变富 不忘过去苦
南王庄由穷变富后,广大干部、社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玉坤,文化大革命以来被选进省、地、县领导班子,但劳动人民的本色一直没变。他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生活上也十分俭朴,不搞特殊,不讲排场。他每逢外出开会,能步行就坚决不坐车。一次,他到饶阳县五公大队去开会,会后冒着大雨步行五十多里,摸黑回到南王庄。他经常把外出开会时上级发给的生活补助、路途补助费节省下来,交给集体。
靳正申、张小民是大队多年的老会计,几毛钱一支的钢笔用了十多年。一支蘸水笔笔杆断成了两半截,用橡皮膏粘起来又用了好几年。一台手推油印机还是合作化时期买的,修了多少次,一直用到现在。会计用的笔记本,是自己买白纸订的,正面写完了反面写。几年来,家业大了,账本多了,材料多了,有的人建议买一对立柜,存放账本、材料。这两个老会计说:“用不着,家业大了可不能忘记节约。”他们找了十几个包装农药的破木箱,把账本放在木箱里。社员群众都说:“咱们的会计真是一分钱分成两半花。”
干部带头勤俭办一切事业,全大队大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大队农具修造站的同志们,到县社废品收购站买来一批车轴、破水管,加工修制,近五年来,为大队节约了几千元。大队的胶轮大车、推车全是自己修理,犁、耧、耙、盖都是自己修造。办公室的办公桌是用土坯和砖砌成的。第六生产队几副水桶先后补了十多次,十五条棉花包皮有十四条是补钉摞补钉的。干部和群众用这些东西时,常常说:“我们受苦人出身,由穷变富了不能忘记过去的苦,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艰苦奋斗 代代相传
南王庄大队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传统教育。有一次,民兵干部要到五十多里路外的兄弟队去参观学习,有的要坐汽车去,有的愿意骑自行车去。王玉坤说:“现在我们有了汽车、自行车,条件好了,可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啊!”民兵连长带领全连干部,携带干粮,步行前往参观,当天夜里三点又返回来。
南王庄“红色机务队”是几个青年民兵组成的,多年来,他们把浪费一滴油看做是可耻,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动脑筋想办法使废件复活,还创造了“滴水节油法”,全大队十四台机器每年节约柴油一千多斤。
南王庄学校一直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王玉坤经常用自己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教育青少年,使他们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学校共有四百七十名学生,十一个教室,只有十七张桌子和三十多条板凳。有的学生说:“我们南王庄是有名的先进单位,参观的人又多,又不是没有钱,还买不起几张新桌子?”党支部抓住这种思想苗头,组织全校学生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论述:“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全校师生思想觉悟普遍提高,艰苦奋斗作风大发扬,桌子坏了自己修,板凳坏了自己钉。几年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假日,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拾破烂,采树籽,割杂草,还自己动手盖起了十六间平房。
南王庄大队的干部、贫下中农看到青年一代健康成长,高兴地说:好苗也得勤浇水,让青年一代永远不忘艰苦奋斗传统,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前进。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第4版()
专栏:

争什么“气”?
湖南省宁远县天堂大队向阳生产队去年打了个翻身仗,由缺粮队变成余粮队。今年早稻登场以后,有个队委委员提出:“现在我们场上有谷,手中有钱,可以起一座象样的房子,把仓库、办公楼、猪场连成一片,为向阳队争口气。”
生产队长蒋运林认为,这不是花几个钱的小事情,而是要不要艰苦奋斗的大问题。于是,他引导大家讨论:“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并给大家讲述了向阳队艰苦奋斗的历史。他说:“我们为向阳队争气,就要争保持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气,决不能摆样子,争阔气。”
老贫农兰光女说:“老人不讲古,后生失了谱。过去缺耕牛,就用人拉犁;没会场,晴天在禾场开,雨天在社员家里开。今天富裕了,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掉。”经过讨论,那个想盖办公楼的队干部,认识到自己思想不对头。大家经过研究,决定勤俭办事,花了一千七百元建一座粮食仓库;还因陋就简,将旧房改建成猪场,养起一批母猪。


第4版()
专栏:

象什么“样”?
在河北省枣强县西太湖大队的会计办公桌上,放着一块厚厚的纸板,上面覆盖着一层塑料薄膜。这就是会计张兆峰办公用的特殊“玻璃板”。为这块“玻璃板”,还有段斗争哩!
去年这个大队粮食亩产上了《纲要》,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有的干部和社员说:“参观的人多了,叫人家一看办公室不象样子。”建议张兆峰买块象样的玻璃板。
张兆峰的办公桌,桌面上坑坑洼洼的,还裂开了个大缝。张兆峰说:“象什么‘样’?应该象咱艰苦奋斗的老样子!咱是比过去富裕了,但不能把钱花在买玻璃板上。”他找了块厚纸板,盖上一块塑料薄膜。从此,这块“玻璃板”就成为进行传统教育的活教材。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政策一落实 精神变物质
“政策一落实,精神变物质。”“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靠党的政策来调动。”这是江苏省吴县越溪公社广大干部、社员常说的两句话。
来到这个太湖之滨的公社,不论到那里,都被眼前一派五业兴旺、生气勃勃的景象所吸引。在那方方整整、禾苗茁壮的一万四千多亩粮田上,去年每亩产粮一千六百多斤。今年麦子、油菜、早稻又获得丰收。八十三个生产队,队队都有养猪场、养鸡房和养鱼塘;户户都有家禽家畜。现在,全公社全年平均每人养猪两头。在三千多亩湖面上,长满了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为生猪提供了饲料,为双季稻提供了好肥料。河滩上下,渠道两旁,村前屋后,到处树木成行。
越溪公社为什么能迅速全面发展?“主要是政策落实。”公社党委负责同志这样概括他们的经验。他们在工作中,坚持“原原本本宣传政策,老老实实执行政策,认认真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发动群众监督执行政策。”在落实政策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具体分析,划清政策界限。有一个时期,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分不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界限,把正当的家庭副业也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禁止社员养鸡养鸭。一次,有个干部到商店买鸡蛋,营业员批评说:“你们不让多养鸡,我们那里有蛋卖给你。”公社党委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纠正了违背政策的错误作法,鸡鸭发展很快,一九七一年比上一年增长两倍。
二、摆正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一九六四年,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以来,农副业生产连续三年蓬勃发展。以后,在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极“左”思潮干扰下,出现了以粮挤副的倾向,一度将桑地改粮田,鱼池改种水稻,许多传统副业也被砍掉,生猪下降,结果粮食减产。这一高一低的历史,使公社领导干部认识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粮食就增产,副业就发展。反之,就要走下坡路。从此,党委更加注意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为确保粮食生产,他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复种指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三、正确处理集体和社员的关系。在发展养猪事业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在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的同时,大队采取供应苗猪和饲料等措施,扶持社员发展家庭养猪。同时,合理解决猪粪折价等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的发展。植树也是这样。过去,由于政策不落实,许多树“春天种,夏天黄,秋天进灶膛”。通过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讨论,作出了分级植树的规划,正确处理了大集体和小集体、集体和社员的关系,几年来,种树一百三十多万株。
四、正确处理当前生产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公社和大队干部教育大家树立无产阶级的创业精神,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六大队十年来植树三万多株,用成材树木制作了大批农具、家具,新建了仓库、校舍,树枝给社员作柴烧。
五、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在农副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落实政策要抓紧思想教育
山东省陵县会王公社西角寨大队,今年以来,狠抓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使革命和生产出现了新局面。但有的干部忽略了对社员进行思想教育,少数社员出现了单纯追求工分,劳动不顾质量,干包工活拚命,干日工活稀松等现象。
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教导,结合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开办政治夜校和学习班,针对社员群众的思想进行生动具体的教育。如在落实“按劳分配”政策时,同时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使大家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克服只图个人多得,不顾集体受损失的错误思想。在实行“包工定额”时,同时批判“工分挂帅”的黑货,教育社员树立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多作贡献的思想。青年社员于芝,认为自己家里劳力多,干活多少没关系,出勤率很低。干部对他进行帮助,他却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是党的政策。大队干部就同他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忆苦思甜。于芝提高了路线觉悟,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西角寨大队党支部,还发动党员和干部用实际行动去影响群众。一次,运肥实行“包工定额”,个别人嫌工分低不愿干。党支部委员曲珍动员母亲和妹妹都来运肥。群众很感动,都积极参加运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农业学大寨

认真执行勤俭办社方针
广东儋县石屋大队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儋县那大公社石屋大队党支部,带领社员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勤俭节约,精打细算,集体生产越搞越好,社员生活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
石屋大队地处半山区,八分山头二分地。全大队过去只有一千五百多亩耕地,产量低,稍有旱涝,口粮就不能自给。一九六四年以后,他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山劈岭,兴修水利,垦荒造地。苦干了几年,在一百一十七座山头上,开出七千多亩土地,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水果六千多亩,使农、林、牧、副各业连年丰收。一九六七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上了《纲要》,年总收入达四十多万元,昔日穷山沟换了新颜。一九六八年冬,有些人认为,生产搞得差不多了,社员住有新瓦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家大业大,该阔气一点了。他们主张改建新村,盖礼堂,铺水泥路等。党支部觉得这样做不符合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原则。针对这个问题,党支部组织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勤俭建国”的教导,对照大寨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事迹,批判“家大业大,多花点没有啥”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大家的认识。后来,他们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就地取材,盖了一座七百多平方米的集体养猪场,修建了一百多个田头粪池。一九七○年生猪饲养量达一千三百多头,一九七一年又增加二百头,平均每户五头多。猪多,肥多,粮食增产。最近两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去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一千一百零六斤;油料、热带经济作物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向国家出售的农副产品总值达五十七万元。在生产发展的情况下,党支部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对社员生活也做了妥善安排,使社员收入不断提高。
这个大队在农业生产费用的开支上精打细算,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为了增产更多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并种了花生,去冬他们为了变二熟为三熟,还试种了小麦。在这种情况下,肥料需要量成倍增加。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积极开展积肥运动。男女社员齐出动,上山采集绿肥,家里圈猪积肥,村前村后搞土杂肥,田头地边沤制水肥。生产扩大了,农具的需要量大增,但他们也不随便花钱购买。各生产队使用的木、竹制中、小型农具,坚持就地取材,自己制造、编织和修理,勤保养维护。仅这一项,全队每年就节省开支约二千至三千元。这个大队由于处处注意勤俭节约,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去年,农业生产成本仅占农业收入的百分之六点四八。
石屋大队党支部在贯彻执行勤俭办社方针的过程中,经常教育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全大队八名主要干部,每人每年平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三百二十天以上。党支部书记胡松,被选为地委委员、公社党委副书记以后,继续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去年他外出开会、学习时间较多,但仍然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三百天。党支部领导成员还带头遵守财务制度,不讲排场,不搞特殊化。
现在,全大队集体财产总值达三百万元以上,逐年公共积累已有一百万元,集体储备粮达三十多万斤。集体积累不断增长,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来,他们除了建设一千三百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以外,还用集体积累的资金购买了大型拖拉机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汽车两部,电动脱粒机、碾米机、粉碎机、压胶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二十二部。


第4版()
专栏:一事一议

划清界限 有错就改
广东高鹤县更楼公社革委会
一九七○年前后,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形“左”实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我们对一些政策界限划不清,一度把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当作错误的东西来批判。当时,有些社员群众不同意我们的做法,我们就认为这是故意唱对台戏。有人还列举了定额管理的“十大罪状”,宣传说只准搞民主评分,不准搞劳动定额。
事隔不久,我们到横村大队蹲点,发现这个队暗地里还是在搞定额管理。这件事,给我们很大教育。为什么经过三令五申,下面还是坚决顶住呢?我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和党的政策,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不在群众,而在于我们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形“左”实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把按劳计酬的原则和“工分挂帅”的界限混淆了。
可是,过去我们曾经批判过定额管理,话讲过头了,怎么办?如果现在又重新肯定定额管理,岂不是自打嘴巴?这样做,会不会降低在群众中的威信呢?心里感到有点为难。
后来,我们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认识到,既然是错了,就应该坚决地改,这才是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态度。于是,公社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划清政策界限,主动承担责任,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帮助推行定额管理制度。群众反应很好,说:公社革委会能够知错就改,我们就心服了。
更楼公社革委会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有错就改的教导,察觉了自己执行政策有偏差,就主动斗私批修,勇于承担责任,坚决加以改正。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只有这样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调动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