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让金达莱开遍三千里江山
——看朝鲜宽银幕彩色故事片《卖花姑娘》
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工厂工人业余评论组
春风年年吹绿平原,
鲜花岁岁开满群山,
失去祖国的人们啊,
感受不到春光的温暖。
不知哪年哪月,
鲜花才能开在我们的心间。
悲愤的歌声,把人们带进苦难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激越沉痛的旋律,揭开一幅幅血泪斑斑的画面。天上乌云翻滚,地下枯树悲鸣,满脸忧愁的花妮,挎着满篮鲜花,在街头巷尾叫卖。在白地主的洗衣房里,又病又饿的母亲,蜡黄的脸上滚动着豆大的汗珠,艰难地挥动着砸衣棒棰。当穷姐妹问她“你怎么不把花妮叫来给你帮忙”时,母亲斩钉截铁地说:“我宁可把自己累死,也不能让孩子给他家来当奴隶!”
“不当奴隶”,是母亲善良的愿望。然而,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侵略者耀武扬威,狗地主横行霸道,刀把子在人家手里,穷苦人哪有活路!影片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幕幕悲惨的情景:哥哥哲龙因放火烧了白地主的房子,被投进监牢;花妮起早睡晚,攀山越岭,采摘鲜花和山菜,却换不来一付给母亲治病的药;被地主婆烫瞎双眼的妹妹顺姬也不得不提起花篮,到街上去卖唱;花妮拚死拚活三个月,攒下三元钱买药,当她领着妹妹高高兴兴回家时,却没有料到,被地主榨干了最后一滴血的母亲,已经在狗腿子的胁迫下奄奄一息,连三包药都没能看一眼,就含恨死在乡亲怀里……
“滔滔的河水流不尽,深重的苦难诉不完”,怎样才能摆脱这苦难的岁月?花妮爬山越岭七百里,到监牢去找哥哥,得到的回答却是“你哥哥早死了!”回到家里,又不见了妹妹。无边的苦难,残酷的迫害,磨练了花妮的意志;无情的现实打消了她的幻想,使这朵山岗上的花朵越来越红,使那复仇的怒火越烧越旺。这是为什么,根源究竟在哪里?
泪水化作愤怒的岩浆,哭声变为斗争的呼号,历经千辛万苦的花妮,攥紧拳头,推开白地主家黑沉沉的大门,威武刚强地站在地主婆面前:“把我妹妹交出来!”这铿锵的吼声,象霹雷震撼地主的魔窟,象利剑直刺地主婆的黑心。接着,影片把一个近景推向我们眼前:花妮猛然看到地主婆熬人参汤的药锅。正是这药锅夺去了妹妹的双眼,正是这药锅使花妮家破人亡。几代人的阶级仇恨涌上心头,她霍地举起药锅,狠狠地向地主婆砸去,又举起燃烧正旺的火炉砸向狗地主。这一砸,反映了穷人的骨气,显示了被压迫人民的威风!
地主的棍棒能打倒一个花妮,却打不倒千千万万穷苦人民的反抗;地主的绳索能捆住一个花妮,却捆不住劳动人民革命的坚强意志。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觉醒了,受苦受难的穷人团结起来战斗了!黑夜里,火把燃烧,板斧闪动,木棍挥舞,从监狱里逃出并参加了朝鲜革命军的哲龙,带领着乡亲们,象潮水般涌进白地主的大院。革命的洪流冲垮了地主的堡垒,淹没了“白善人”的天堂。
花妮由一个一心想攒钱给母亲治病的天真姑娘逐渐成长为目标远大的革命者。她以卖花为掩护,向劳苦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号召人民团结战斗,用枪杆子推翻吃人的旧世界,打出人民的天下,让不败的鲜花开遍祖国三千里锦绣江山。
《卖花姑娘》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衬托,成功地塑造了花妮的形象,多方面地刻画了她的性格。她走遍大街小巷,却不愿去那“可以多卖钱”的豪富们寻欢作乐的场所。由于母亲的病,被迫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粮时,她也决不忍受地主婆的辱骂,毫不犹豫地走出那长长的借粮行列。她急需钱买药,但当她看到顺姬临街卖唱时,她却心如刀扎,急忙拽走妹妹,对场地里的铜钱一眼也不瞧。——这些镜头都巧妙地表现了花妮坚韧而倔强,善良而不屈的性格。
影片为故事的每个情节,都精心布置了相应的环境,用昏暗的油灯和迎风颤抖的老树表现忧愁;用翻滚的云涛和惊天动地的海浪反映愤怒;用清澈的流水,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烘托喜悦。这些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贯穿全片的歌声,增添了影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紧紧地扣住观众的心弦。
电影《卖花姑娘》为我们揭示了一条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奴隶要翻身,只有走革命这条路。只有革命,才能打倒千千万万个“白善人”。只有革命,才能使我们不再当奴隶。它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使我们不忘阶级苦、民族恨,不忘世界上还有多少母亲被逼死,多少花妮被摧残。我们一定要消灭那吃人血肉的毒蛇猛兽,让革命红花昂首怒放,迎接百花盛开的共产主义明天!(附图片)
花妮怀着刻骨的阶级仇恨,举起火炉,向地主和他的老婆猛掷过去。


第4版()
专栏:

烈火炼纯钢
——读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
钟平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某部九连同朝鲜军民一道,抢修无名川大桥、粉碎美帝空中“绞杀战”的英雄事迹。无名川大桥是我方一条重要铁路线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桥梁,支前的弹药、给养要经过它向南运,往后方送的伤员、俘虏要经过它往北送。大桥的通与不通,关系着整个战局的胜败。敌我双方争夺这座大桥,炸断——抢通、再炸断——再抢通,就成为作品描写的中心事件。作者用带着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明朗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中朝人民生死与共、并肩战斗的动人情景,塑造了郭铁、王实贵、吴兴良等和朝鲜吉顺大爷一家的英雄形象。
志愿军铁道兵某部九连连长郭铁,作品中的主要英雄人物,为着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怀着保卫朝鲜的父老兄弟姊妹、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江山的无产阶级感情,战斗在朝鲜战场。他的思想和性格的核心,就是自觉地当革命的一颗螺丝钉。面对着敌弹所燃起的破坏的毒焰,郭铁激起了满腔国际主义战斗的烈火:“你杜鲁门今天可以打烂这座桥,……而我们无产阶级要打碎的是整个旧世界;要把你们资产阶级连根拔掉,彻底打倒!”他把《国际歌》作为九连的连歌之一,用它作为政治路线教育的教材。他们响亮的口号是“打不烂,炸不断!”在头顶几千架敌机、脚踩几万颗炸弹的残酷环境中,“组织着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力量”,硬叫我们的火车轮子碾碎了美帝破坏桥梁的迷梦。
英雄人物的理想,是革命实践的升华,英雄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光辉必须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作者把英雄人物摆在敌人的轰炸所造成的重重艰难险阻中,来揭示人物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境界和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品质。
敌人把大桥一次一次炸断,郭铁率领战士把大桥一次一次修通。他们跳进冰河里重打基础架桥墩,冰凌割肉,衣冻成冰,依然个个血热心红。他们争先恐后扑进烈火,打断火路!他们黑夜抢修,热手往冰凉的钢轨上一沾,就扯起一块皮,但全连没有一个皱眉,硬是把一根根钢轨铺好,夺得一次次通车的胜利。
英雄的性格只有在激烈的矛盾的焦点上,才能更显得通红透亮。在夺取一九五二年新年零点的攻坚战斗中,作者把英雄形象推到了光辉的高峰。要在年关前运往开城前线的三百列火车只剩最后十八列了。这时,郭铁发现一处钢轨夹板的螺丝被特务卸掉了。十八列火车正迎面开来,手里只有一把万能螺丝扳子,怎么办?为了对党负责,对朝鲜和祖国负责,他闪在道旁,把扳子尖插进夹板眼里,把扳子嘴扛在肩窝里,两只大手象两把虎头钳子,狠狠地咬住扳子杆,两腿八字绷直,让一列列火车从头顶飞驰而过。郭铁耳朵震聋了,脑子震麻了,但那颗顽强地跳动着的心却仍在支持他一丝不动,牢牢地拧在大桥的钢轨上,拧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岗位上。
在这样的英雄面前,美国战争狂人不得不咋舌惊叹:“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的人”,“表现了不可思议的技巧和决心”。是的,这对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永远不可思议的谜。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斥的是金钱、美女、土豆、牛肉;他们的信条是,用一切手段使自己过得更舒服;在和人家握手言欢的同时,把坦克开进别人的家门;给“穷兄弟”以“经济援助”,为的是使他们低头驯服,供自己驱使。而我们的英雄,想的是“和祖国人民、朝鲜人民一起战斗”,是要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他们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牺牲,“为革命不怀一星半点儿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他们与阶级兄弟相处的格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王实贵在重伤之后,还能一手牵住即将倒下的一吨多重的大排架,以救护四十多个战友;在牺牲前夕是那样恳切规劝战友克服缺点,是那样殷切交代新战士的入党问题。吴铁牛一个大字不识,就凭着扳子、钳子、大钉锤,骑在美帝扔下的定时炸弹上给它来个“开膛破肚”;在火车迎面开来的关键时刻,敢把线路旁眼看要爆炸的一颗五百磅重的定时炸弹扛走。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英雄如何克服一层更胜一层的艰难险阻,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步伐,一步更高一步地登上国际主义思想的高峰。
作者也注意采取心理刻画、抒情描写、景物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把展示英雄的理想与描写英雄的行动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英雄,既不是一味豪言壮语、缺乏实干精神的空头政治家,也不是只知埋头傻干、缺乏远大理想的盲目实践者。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理想犹如一道强烈的探照灯光,把郭铁等英雄的一举一动,照耀得金光闪亮;而郭铁等革命英雄主义的行动,又好比体现春光的花朵,使国际主义精神变得可触可摸,使人物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鼓舞作用。
作者始终把郭铁等英雄形象放在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路线的光照下来描写,使英雄形象更坚实、主题思想更深化。郭铁如饥如渴地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休整时,他捧着古田会议的决议精读通宵,琢磨着到朝鲜来是为什么打仗的,他“参加革命就是为了拿起枪跟普天下大地主、大资本家斗的嘛!”在攻坚战前夕,他读着《纪念白求恩》:“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他的心: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要斗,就是要打,没有别的路!这些描写,有助于我们探索英雄的内心世界。
英雄来自人民群众。《激战无名川》充分表现了群众对英雄人物的教育和帮助。郭铁就时时从九连这个英雄集体中,从朝鲜人民中,汲取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开卷的头一节,作者就寓意深刻地描绘了吉顺大爷一家祖孙三代支援前线的动人情景和它给郭铁的深深的激励。休整时,郭铁专请吉顺大娘给全连上阶级教育课。阿妈妮祖祖辈辈的血泪家史和阿妈妮一家誓与美帝“世世代代地抗下去”的“铁心”,教育九连指战员更具体地感受到了他们眼前所从事的战争的意义。郭铁庄严地宣誓:“……现在有多少奴隶们还没解放,有多少穷人还没翻身。我们中国战士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流血牺牲。今天,我们要和朝鲜兄弟并肩战斗……”通过这一典型情节的描写,作者更深一层地描写了英雄崇高的思想境界。
《激战无名川》是一曲洋溢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它把这种崇高的精神浸透在以连长郭铁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理想和行动中,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第4版()
专栏:文艺短评

发展健康的文艺批评
胡滨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的文艺批评,是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路线、文艺思想进行斗争的战斗武器,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战斗武器。能不能积极发展健康的、正确的文艺批评,是促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条件。当前,需要认真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长时期来所散布的“政治可以代替业务”的流毒,正确解决政治与业务的辩证关系,划清“业务第一”和为革命钻研业务的界限,认识为革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更好地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正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表现。
工农兵群众是开展文艺批评的主力军,他们有丰富的革命实践,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也能提在点子上。那种自以为高明,不听群众批评、也不组织群众评论活动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人。创作人员在实践中尝到了听取群众批评的甜头,他们是深有体会的:“过去作品写出来,总怕群众批评,现在不怕了,因为在群众批评中,失去的只是作品的缺点和错误,得到的却是作品的新生!”
为了使群众性的文艺评论活动健康开展起来,领导要带头开展文艺批评。为了取得文艺批评的发言权,避免乱批评和瞎指挥,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主席有关文艺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学习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经验,努力掌握文艺创作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性。有的同志对文艺有简单片面的理解,往往用真人真事去套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把文艺创作的典型化说成是“凭空编造假人假事”,对文艺创作提出不恰当的要求,这就使创作人员感到为难了。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认真学习文艺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理,认真执行以六条标准为前提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文艺百花盛开。例如有一个公社的业余创作组,根据群众的要求,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黄梅戏新剧本,在音乐上也作了些改革的尝试。演出以后,由于有的腔调较软,有人就简单地全部否定。公社党委就举办学习班,引导大家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学习毛主席关于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的指示。大家认识到:改革黄梅戏,符合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符合大方向;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解决。认识统一以后,改革黄梅戏的创作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
发展健康的文艺批评,还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应该对文艺作品采取认真严肃的态度,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加强战斗性,反对无原则的庸俗捧场。对一个基调好的新作品,应该满腔热忱地支持,从爱护的角度去批评,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在实践中逐步臻于完善。这是开展文艺批评、发展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4版()
专栏:

看得见 摸得到
上海电化厂工人 吴士余
文艺创作怎样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这是当前许多作者经常在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路线斗争看不见,摸不到,文艺作品反映不了。”乍一听似有根据,细一想却没有道理。路线斗争是社会上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纵横交织,构成了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图景,就象革命现代京剧《海港》、《龙江颂》里表现的,不是看得见也摸得到吗?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创作,正需要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运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和方法,深刻地表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塑造出具有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从而集中地表现时代精神。如果文艺作品避开路线斗争,就反映不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有些作品写生产过程细致入微、烦琐冗长,写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寥寥数笔、轻描淡写;或者让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游离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之外;甚至用大段的议论来代替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具体描写。这样做的结果,使作品主题不深,触及生活本质不够,塑造人物形象缺少时代气息和阶级特征,作品也就缺乏艺术的感染力。文艺作品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展示强烈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作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刘少奇一类骗子疯狂反对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他们时而鼓吹“无冲突论”,主张写“人与自然”的冲突,来否认和调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时而鼓吹“写真实论”,企图“揭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攻击无产阶级专政;时而又玩弄空洞的政治术语,无限上纲或者无“线”上纲。如果我们在创作中回避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那恰恰是上了他们的当,陷入了资产阶级创作路线的泥坑。
创作思想的对立,反映了哲学上两种世界观的对立。那种“路线斗争看不见,摸不到,文艺作品反映不了”的创作观,根源在于没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即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斗争。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斗争中提高辨别真假马列主义的能力,逐步深刻理解和掌握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规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概括生活,创作出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