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每个松林里都有一首英雄的诗
——赞越南故事影片《琛姑娘的松林》
解放军某部 郭平 王斌
海滩边山岗上的松林里,一个少女在采集用来伪装汽车的树枝。
她欢跃地跑到隐蔽着的汽车旁,在地上插放树枝,为在烈日下午睡的司机遮荫。
她又急忙跑回家取来鱼干,添放在司机的野炊锅里……。
越南故事影片《琛姑娘的松林》,一开始就以几个细腻而又含意丰富的镜头,向我们勾画出了战斗在支前运输线上的琛姑娘的英姿。
英雄的越南军民在美国强盗的狂轰滥炸下,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由于轰炸造成的重重困难,保证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影片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女民兵琛姑娘的英雄形象。
敌机袭击公路上急驶的弹药车时,琛姑娘一跃登上卡车的踏板:“我在执行任务!”“我的任务是掩护你和你的汽车!”她回答司机的这两句话,充溢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强烈的责任感,压倒了敌机的喧嚣。任凭敌机一次次俯冲,子弹在耳边呼啸,她警觉地监视着敌机动向,胜利地把汽车引入安全地带。这个勇敢的行动,显示了她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概。
勇敢、机智、舍己为公、不怕牺牲,是琛姑娘的性格核心。她富有斗争经验,想出了在弹坑上架桥行车的巧办法,果敢地判断着定时炸弹的爆炸时间。当父亲同意她献出那两棵准备重盖房屋的大松树来架桥时,紧接着她欢欣的笑脸,影片有两个镜头:海浪奔腾和晴空白云。这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襟怀。
父亲对陪伴他们度过苦难岁月的松树的回忆,使我们进而看到:正是阶级苦、民族恨,使琛姑娘有着高度的抗美救国斗争觉悟。英雄的性格,犹如参天青松一样,是在斗争的暴风雨中锻炼形成的。
“和炸弹争时间!”这场关键时刻的斗争,着力刻画了琛姑娘的战斗性格。她大无畏地监守在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旁,镇定自若地指挥汽车一辆辆都开了过去……。定时炸弹爆炸了,琛姑娘坚强地挺立起来了!她身披霞光,沾满泥土的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向准备奔赴前方的汽车频频招手。霞光中,我们看到在海浪冲击中巍然屹立的礁石,刚劲挺拔的松树,这些不正是琛姑娘英雄形象的极好写照吗?
影片也热情歌颂了党的基层干部、琛姑娘的父亲、人民军司机和民兵们团结战斗的英雄群象。虽然笔墨不多,却都英姿勃勃。尤其是汽车通过第一个弹坑时的场面,感人肺腑:弹药车刚开到桥上,附近突然有颗定时炸弹爆炸,眼看车和桥有陷落弹坑的危险。民兵们毅然跳下弹坑,以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硬是用肩膀把车和桥扛了起来,使汽车胜利通过了。银幕上时而是人民军司机的特写镜头,时而是桥下英雄民兵们一张张充满坚毅神色的脸孔,淌满汗水的肩膀。这是一座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构成的桥,美帝国主义是永远轰不垮,炸不断的!
《琛姑娘的松林》是一部情节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片,也是一首铿锵激越、优美动人的散文诗。影片并没有千军万马的场面或离奇曲折的情节,却具有激荡人心的艺术力量。它以生动凝练的笔墨,描绘着故事;又借景抒情,以景烘托人物。时而是硝烟弥漫的公路,紧张激烈的战斗情景;时而是大海、松林、礁石等富有感染力的镜头。影片格调波澜起伏,引人浮想联翩;充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和诗意,使观众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和银幕上英雄的越南军民融合在一起,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看到敌机炸坏的房屋、凝固汽油弹烧伤的婴儿,我们胸中燃起对美帝国主义的万丈怒火;看到琛姑娘和军民们一次又一次战胜敌机、排除困难,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分享着战友们胜利的喜悦。
影片结尾,又出现了在阳光下琛姑娘采集树枝的英姿,又响起了人民军司机和琛姑娘的一段对话:
“听说这路旁有一片松林,保护来往的汽车,它用了个姑娘的名字命名,这个姑娘叫琛……。”
“可能在别的地方吧。这儿松林很多。”
前后呼应,寓意深远,令人再一次想起这战斗的一天里无数琛姑娘的一幕幕动人情景。苍劲挺拔的松林,象征着越南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和钢铁意志。结成铜墙铁壁的千百万英雄人民,正是胜利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伟力之深厚根源所在。
是的,越南有许多这样的松林,有成千上万象琛姑娘这样的英雄儿女,每一个松林里都有一首英雄的诗……


第4版()
专栏:

越南交通员〔油画〕 高虹


第4版()
专栏:

小图画说明大问题
戈尘
五十多年前,列宁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做《一幅说明大问题的小图画》,推荐一本好书。这本书“把一个偏僻县份的革命过程描写得非常朴素而生动”,用简要的篇幅说明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的严重教训”。
列宁推荐的书现在难于找到了,但列宁的文章却留给我们关于写文章的宝贵启示。就是说:象“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大问题”,也是可以用“一个偏僻县份”的“小图画”来说明的;这样的文章就是短而精粹的好文章。
要短而精粹,就要学习鲁迅,“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而致重伤。”对“论敌”要有锐利的观察,透辟的了解;下笔之前,花费大量的脑力,研究大量的材料,“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触及痛处,切中要害。只有炼就这“一击”的笔力,文章才有力量,又省笔墨。
要短而精粹,就要学会“以一目而尽传精神”的本领,即鲁迅说的“画他的眼睛”。掌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熟谙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揭示生活斗争的本质,以犀利的笔锋一下子触及问题的实质。提倡开门见山,爱什么,恨什么,一一直说;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了了分明。要抓住重点,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云天雾地,言不及义。
要短而精粹,还要学会以极精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要“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是竭力砍削,力避废话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明白地说出,朴实地写来,不浮夸,不空洞,能省一字则省一字,能省一句则省一句。
文章要精粹,首先思想要精粹。要思想精粹,就得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掌握犀利的解剖刀,“一击”、“一目”的本领,盖源于此。还要在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学习辩证法,学习逻辑学。头脑充实,文章就不空;思想严密,文章就简明;逻辑清楚,文字就干净。列宁鼓励从事群众工作的、真正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工作者来描写自己的经验,因为这些人写出的东西“真实”、“实在”、“最富有宝贵实际内容”,“比发表那些经常钻在故纸堆里看不见实际生活的名作家写的文章要有益得多”。可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改进文风是何等重要!
只有掌握了真理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能用“小图画”说明“大问题”,写出毛主席所提倡的短而精粹的文章。


第4版()
专栏:

在阶级斗争中识别“白骨精”
——看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
李坚
根据我国神话小说《西游记》改编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工农兵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普遍欢迎。
伟大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西游记》中神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的世界的反映。孙悟空大闹天宫地府,“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的威势扫地以尽。这些高度浪漫主义的情节,反映了人民群众打破封建秩序的要求。在取经的途中,孙悟空凭着一双火眼金睛,一路擒妖捉怪,排险除难,同样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那些为非作歹的恶势力的憎恨。“三打白骨精”就是取经途中的一段情节。
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出版,是有现实意义的。从白骨精这个形象,我们可以联想到许多伪装的两面派的鬼花招。你看,白骨精明明是一堆腐烂不堪的朽骨,却一会儿变成花枝招展的少女,一会儿变成老态龙钟的老婆子,一会儿又变成白发慈祥的老公公,竭力用各种伪装来掩盖自己的狰狞面目。这种花招,不也正是机会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吗?无论是考茨基、托洛茨基,还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刘少奇一类骗子,他们都是把自己装扮成是马克思的“学生”,竭力对马克思主义表示“忠诚”,吹嘘自己“志壮坚信马列”,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却是以最漂亮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机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正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伙道道地地的白骨精!妖怪千变万化,是为了吃人;机会主义者搞阴谋,则是为了推行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
连环画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妖怪吃人成性的本质。尽管唐僧口念“阿弥陀佛”,说什么“佛门弟子,慈悲为本,就是妖怪,也要劝他弃恶从善,不准杀害它”,但白骨精却丝毫不予理睬,一点也没有被“感化”。唐僧问妖怪“是何道理”?白骨精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吃你的肉!”这种自我暴露,使我们生动形象地懂得了“妖为鬼蜮必成灾”的道理。
孙悟空对妖怪具有高度的警惕性。一见“妖雾弥漫”,他就想到“这里怕有妖怪”。看到天空飘过一朵“乌云”,立即腾空跟踪追查。白骨精化装成美女和老婆子,唐僧等人都上了当,但孙悟空却想到:“这方圆百里,没有住家,姑娘从哪里来?山路崎岖,老婆子又怎么行走?”一眼看出了白骨精的原形。毛主席说:“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我们头脑里只有绷紧阶级斗争的弦,才能及时发现“妖雾”、“乌云”这些斗争的新动向,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孙悟空遇到妖怪,总是用鼻子一嗅,闻出一股妖气。我们对于刘少奇一类骗子,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器辨一辨,透过假象看本质,认清他们的真面目。
孙悟空具有坚定的斗争精神。白骨精一再变幻逃跑,但孙悟空却越打斗志越旺盛,立志要把白骨精除掉。唐僧责备他“杀生害命”,并讲:“我不要你这个徒弟了。”孙悟空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推说巡山开路,仍旧去腾空寻找妖精。当他第三次发现白骨精变化成老公公时,举棒便打。看到唐僧阻挡,便说:“是妖精就要杀,哪能讲慈悲!”表现了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即使后来被唐僧赶到花果山去以后,仍然惦记着妖怪未除,闷闷不乐;一听到妖精又出来作祟,立即“一个斤斗云赶往白骨洞”,最后把白骨精烧得原形毕露。当前,我们在批修整风中,正需要发扬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只要天下的“白骨精”一天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一天不能离开战场,要有孙悟空的见妖必除的彻底革命精神,“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4版()
专栏:

农村路线教育的好教材
——读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
北京红星公社东风大队贫下中农评论组
《虹南作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写了虹南乡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以及合作化后的整顿巩固的全过程。它取材于上海市郊原新泾区虹南乡合作化运动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事迹,在一定深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历程。
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虹南乡贫下中农的优秀代表洪雷生与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乡党委书记浦春华的路线斗争,是贯串全书的一条主线。这一斗争围绕着土改后的虹南乡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领导权问题,依靠谁办社的问题,农村党的建设的阶级路线问题,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向问题等等,逐步在政治战线上、经济战线上、思想战线上全面展开,表现得尖锐、复杂而又曲折。虹南乡的这一斗争,是我国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斗争的具体体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我国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正是取决于这种路线斗争的结果。
《虹南作战史》描绘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不同类型的人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各个事件的不同态度。从路线斗争的高度,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洪雷生的英雄形象。作者把虹南乡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作为洪雷生从“雏鹰”锻炼成长为比较成熟的群众领袖人物的过程。洪雷生这个人物被塑造得相当丰满坚实,生气勃勃。他具有极高的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和革命的坚定性:“永远走毛主席指引的合作化道路,哪怕钢刀搁在头颈上,也不回头。”他有革命的全局观点,远大的政治眼光,强烈的阶级爱憎,大公无私,是非分明。他带头苦干勇于实践,又虚心好学善于分析;他勇猛顽强而又谦虚谨慎。这些美好的阶级素质和品格,在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展示出来而又表现得相当协调一致。一切敌对分子和邪魔歪道的人都觉得他凛然不可侵犯望而生畏;广大贫下中农和一切正派的人都觉得他忠诚可信、和蔼可亲,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整个虹南乡的命运被洪雷生和他所依靠的由徐土根、张宝珍等为骨干组成的贫下中农队伍牢牢地掌握着,因此才能一步步地战胜强敌和天灾,走向胜利。读完这本书,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各项无产阶级的政策,以洪雷生为代表的贫下中农队伍作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这就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农村必然取得胜利的保证。
这本书还用相当的笔墨勾画了浦春华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气质和嘴脸,打碎了他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招牌。作品对于牛氏兄弟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富裕中农的描绘,也比较生动真切。
形形色色的人物,形形色色的事件,不同人物对于不同事件的不同态度,组成复杂、曲折的矛盾斗争。作品对于这些都赋予了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深刻意义。通过这些,不仅可以使不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深刻认识农村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从中获得教益,即使对于从事过农村实际工作,比较熟悉农村生活的人来说,在回顾过去的斗争经验时,也是深有启发的。
《虹南作战史》是由以贫下中农“土记者”为主同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文艺工作者相结合共同创作的。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这部作品的成就和许多优点,是同这一点分不开的,它证实了这样进行创作有许多优越性。这样几十万字的一部长篇,从搜集材料到定稿,总共只用了十八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发挥这种集体创作的优越性,是很难做到的。贫下中农高度的阶级义愤和强烈的阶级爱憎,是作品战斗风格的主要源泉。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生动,口语化等鲜明的艺术特色,也是同有贫下中农的作者参加创作分不开的。
我们感到这部书在突出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时,对于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的规律性和阶级敌人在合作化过程中的破坏活动发掘得不够。这就使小说在反映我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面貌时不够完全和典型,因而也就削弱了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积极意义。
党内的路线斗争,是社会上阶级斗争的反映。这本书在展示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时,对于在富裕中农背后的阶级敌人的刻画,不够深刻和充分,就未能更好地显示党内对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和农村中对资本主义倾向的斗争的深刻意义和严重性。容易使人误解,仿佛今日中国农村的主要矛盾,只是贫下中农同富裕中农这个中间阶层的矛盾了。这就减弱了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斗争的严重意义。
这本书里有较多较长的议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其中有些起着画龙点睛和增强作品战斗风格的作用,但也有些离开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的需要,以编著者的口吻进行评述和批判,这就削弱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还有些议论是对于书中人物的评价,虽然多少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但过多地揉进作品里,使读者感到不大协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