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中西医结合救治大面积烧伤的体会
北京部队某部卫生队
从一九六九年起,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开始了用中草药救治烧伤的研究。经过反复实践,终于闯出了以中草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救治大面积烧伤的新路。到目前为止,我们用这种办法先后治疗了千余例不同面积、不同深度的烧伤、烫伤和化学伤的患者。
中西医结合救治大面积烧伤的成功,打破了治疗烧伤的神秘论,为创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的中国统一的烧伤新医药学迈出了第一步。
抗休克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
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皮肤损坏,小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象血浆一样的体液从血管内大量渗出,造成血容量减少,引起休克。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尽快纠正休克,是救治大面积烧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西医,一般是先给病人大量输血、输液,以补充由于烧伤引起的体液丢失。我们开始遇到大面积烧伤病人时,也是先给病人输血、输液,与此同时,在创面上喷上一层中草药制成的烧伤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所需输送的液体数量,通常只有西医单纯输液的一半左右,病人就能平稳地度过休克关。为了弄清其中的道理,我们对抗休克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
一九七一年夏天,我队收治了一名汽油烧伤的战士。病人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五十,烧坏的皮肤大片大片地脱落,一滴滴黄色的体液象汗珠似地不断从无遮盖的创面上往外渗。病人口渴,烦躁不安,已出现了轻度的休克症状。我们根据病人烧伤的深度和面积,估计了体液丢失的情况,给病人输入了适当的液体,同时在烧伤创面上喷上了中草药。很快,创面上渗出的液珠凝结了,创面变得很干燥,三四个小时以后,喷上的药物逐渐形成了一层痂膜,象一层透明的玻璃纸,覆盖在创面上,体液不再外渗了。
事实告诉我们,在烧伤创面喷上中草药,能够有效地制止体液继续大量的丢失。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抗休克问题,也使我们对抗休克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烧伤的初期,输入适当的血液和盐水是迫切需要的,但制止体液的继续渗出则是更重要的。在这里,“补”和“丢”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那么,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病人所以会出现休克,主要是由于“丢”,没有“丢”,“补”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而且,丢失的体液中所含的许多成分,是很难通过输液、输血“补”全的。所以,在抗休克的过程中,“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尽早制止体液的丢失,抗休克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发生休克的烧伤病人,可以防止休克;出现休克的病人,不用输那么多的液,也可以较快地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只管“补”,而不管“丢”,其结果并不能很好地补充体液的不足,而且会随着体液的继续外渗而造成血浆蛋白、电解质及其它对人体有益物质的大量丢失。
抗感染的主动权从何而来
前年,从地方医院转来一位下腹部被开水烫伤的中年妇女。当时,病人已经经过了四十多天的治疗,用过大量的抗菌素,创面包扎的很严实。我们打开纱布一看:创面已经腐烂,病人一直发高烧。这些症状表明:创面已被细菌感染,如果任其发展,细菌就会通过创面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有导致病人死亡的危险。
对创面已经感染的病人,我们还缺乏治疗经验。开始,我们把含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草药涂在创面上,没想到第二天病人的体温就降下来了,很快,创面就变得很干燥,结成了一层痂膜,感染也随之逐渐消失了。
这件事启发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病房是极普通的病房,病人停用抗菌素以后,没打一针,也没包扎,却有效地控制和克服了感染,这是什么道理呢?
毛主席教导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知道,空气里的细菌是客观存在的,健康人由于人体本身具有抵御外界细菌侵袭的能力,不会因空气中存在细菌就会发生感染。烧伤病人,由于体液大量丢失,抵抗力下降,创面又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外界细菌极易在上面生长繁殖。由此看来,烧伤病人感染的形成,固然与细菌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创面的存在和人体抵抗力的下降,这就是形成感染的内因即根据。
西医采取的包扎疗法,在创面上包了许多纱布和绷带,以为这样就能防止细菌侵入创面。但是,体内继续渗出的大量蛋白等营养物质在绷带的遮护下,把创面温度搞得很适宜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这就是说,感染的根据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再好的病房环境,有再好的抗菌素,包再厚的纱布绷带,也摆脱不了抗感染的被动局面。而在创面涂上抗菌能力强、能很快结痂的中草药以后,虽然没有马上愈合,却改善了创面的状况:由于痂膜的形成,体液不再外渗了,创面也变得很干燥,这不仅消灭了细菌在创面上生长繁殖的条件,而且封锁了外界细菌继续侵入人体的途径,扶持和保护了人体的抵抗力。根据改变了,外界条件就不能起到原来那种作用了,感染也就消失了。
实践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形成感染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就能摆脱抗感染的被动局面,掌握主动权。去年六月,一位老工人因煤矸石爆炸而烧伤,面积达百分之六十六。我们及时使用了烧伤药,努力改善创面,同时又适当给病人使用抗菌素和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病人十六天就脱痂,二十二天下床,一个月出院,始终没有发生感染,治好后没留下一点残疾。几年来,我们和兄弟单位一起,先后在简陋的病房里,在贫下中农的炕头上,在贫下中牧的蒙古包里,用这种方法救治了千余例不同面积、不同深度的烧伤病人,抗感染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处理“焦痂”中的整体观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全层皮肤都被烧坏的严重病人。烧焦坏死的皮肤象一层皮革覆盖在表面,医学上称作“焦痂”。处理这种三度创面,通常需要去掉焦痂,植上新皮,使创面愈合。怎样去掉这层焦痂呢?目前存在着很大分歧。西医一般都主张在病人度过休克关以后,就进行手术切痂和植皮,我们则采取焦痂脱落以后再植皮。几年来,我们救治的几十例大面积三度烧伤病人,普遍使用脱痂植皮的方法处理创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久前,我们协助兄弟医院抢救一个七岁小孩。病孩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九十点五,其中三度创面为百分之七十(包括双手、双脚等功能部位),全身布满了焦痂。在处理创面时,有的同志担心:焦痂一旦溶解腐烂,造成创面感染,会引起败血症,因此,极力主张尽早动手术切掉焦痂,以造成新鲜创面,在上面植皮,促使创面愈合。当时,我们想:病孩年龄太小,伤势又重,施行手术切痂会造成血液大量丢失,必然给他带来新的打击,增加生命危险。再说,手术切痂不只把痂切掉,连没有被烧坏的皮下脂肪和皮下血管也会一起切掉。这样,即使以后手术植皮成功,创面愈合后肢体变细、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肢体末端麻木和浮肿。新生的皮肤又是直接贴在肌肉上,中间没有脂肪垫,将来肢体功能很难恢复。我们仔细地检查了病孩全身的创面,发现上了烧伤新药后,焦痂一直很干燥,没有溶化感染。于是,我们采用了脱痂植皮的方法为病孩治疗。两个半月以后,病孩就健康出院了。
切痂植皮虽然能够使创面愈合,从局部看是可取的,但从整体看来,却会带来很多严重的不良后果。有些同志所以要采用切痂,主要是考虑到焦痂一般在十天左右就会腐烂溶解,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但是,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如果在创面涂上中草药,采取暴露疗法,精心护理,完全可以保证焦痂在三十到五十天之内干燥不溶,不会发生感染。在这时期,随着干痂与新生肉芽的分离,采用零打碎砸的办法,有计划地把坏死的干痂一块一块地剪掉,在脂肪层上培养新生肉芽,并相机植皮,这样就防止了由于手术切痂产生的血液大量丢失,避免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而且又保全了皮下脂肪垫不受破坏,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毛主席指出:“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在创面处理中必须具有整体观念。这就是说,不能仅仅满足把病人救活,使创面愈合,长出新皮,而且要尽量恢复人体功能,努力减轻病人痛苦。
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前进
在救治大面积烧伤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只有努力发掘祖国丰富的医学遗产,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断进行整理、总结、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大多数人服务。几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大面积烧伤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是由于在临床中应用了中草药。这种中草药是我们从群众中收集了几十个治疗烧伤的土方,经过在实践中反复研究,筛选,逐步试制成的,它具有结痂、抗菌、止疼的作用。把这种中草药及时涂在烧伤患者的创面上,不仅可以抗休克,抗感染,而且可以使复杂的创面处理问题变得比较容易,充分体现了中草药在救治烧伤中的独特疗效。在治疗方法上,我们又吸取了西医输液、植皮等现代医学技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那种不相信中草药,怀疑中草药能够治好烧伤的思想,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反映。民族虚无主义目前仍然是学习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执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的主要障碍。这里,是坚持中西医结合还是固守西医疗法,甚至“全盘西化”,决不只是医学方法之争,实质是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以中草药为主治疗烧伤,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有利于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用中草药治疗烧伤,药源广,花钱少,创面愈合快,功能恢复比较好。而且,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学,便于推广,为平时和战时群众性治疗烧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对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烧伤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特别是烧伤初期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及三度伤结瘢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此外,在治疗中我们曾经多次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三度烧伤创面脱痂后上面有一层黄色渗出物,只要不动它,就能在创面上形成一层光滑而透明的薄膜,随着这层薄膜的变厚,不用植皮,自己就可以从膜下慢慢地长出新皮来。这种皮比原来的皮肤要差一些,但比植上的皮功能好些。这一现象与祖国医学中“煨脓长肉”的原理是相符的。但是为什么“煨脓”就能够“长肉”呢?其中的道理我们还不清楚,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决心不满足已有的认识,时刻警惕和克服骄傲情绪,“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为创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的、中国统一的烧伤新医学新药学而不懈努力!


第4版()
专栏:

艰苦奋斗代代传
常年战斗在崇山峻岭之中的解放军某部十一连指战员,是一个吃大苦、耐大劳的战斗集体。前几年,他们在开山筑路中,战胜了四五十度高温的“火焰山”,闯过山泉暴涌的“水帘洞”,和兄弟连队一起,打通了一座座高山,修起了一条钢铁大道,被大家称为开路先锋。这个连的指战员,形势变,环境变,人员变,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变。近两年来,他们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一次,十一连奉命来到某山区执行铁路建设新工地的营建任务。这里交通不便,一切物资都要从五里多远的山脚下一件件往山上搬,困难很大。营建物资是等公路修通再运,还是用肩膀扛上山来?大家说,艰苦奋斗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五里多路的距离,扛上一百多斤重的物资,走小道,爬陡坡,来回一趟很不容易。但是,指战员们手拉野草树藤,一步一步地前进。全连同志晚上顶着星星露宿在群山之中,白天顶着烈日战斗在群山之中,经过十几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把成千吨的物资搬上了山,提前完成了营建任务。
不久,他们又接受了导坑的掘进任务。这座导坑的洞口,位于两峡一谷之中,洞口正是一个迎风口,放炮后,常常几个小时过去了,洞里还是浓烟密布,鼓风机把浓烟排出去,一会又被疾风顶了回来。在洞内施工,就象在蒸笼里一样又闷又热,喘不过气,睁不开眼。大家都管它叫“浓烟洞”。在艰苦的环境下,干部们处处起带头作用。副指导员李益德每次群炮响完,总是第一个冲进掌子面,奋力排烟。干部们的革命精神带动了全连同志。新战士赵军朝体质较差,连部安排他干其他工作。但是,他把在洞内施工当作向老同志学习革命传统的好机会,积极和大家一起干。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他们和兄弟连队一起胜利地打通了“浓烟洞”。
今年六月,十一连担负打炮洞的任务。当时,新工地除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头,什么设备都没有,困难重重,但同志们回答说:“战士面前无难关”。线路没有接通,施工没有照明,大家就提着马灯、打着手电进洞战斗;打眼放炮没有水,干部战士就从山脚下的河沟里把水一担担挑上山来,保证施工的需要。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十八天时间就打出了四十多米长的炮洞,胜利完成了任务。
艰苦奋斗代代传,英勇顽强谱新篇。十一连指战员决心更加努力工作,为祖国铁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团结模范的新歌
北京部队某部八连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连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八连的指战员团结友爱,协调一致,荣立战功,获得了“团结模范连”的光荣称号。几十年来,八连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去年八月的一天晚上,八连野营训练来到了密云县古北口公社古北口大队。同志们吃过饭都休息了。炊事员王学礼又和往常一样来到各班查看谁的水壶缺水。结果,全连的水壶几乎都空了。小王赶紧回到炊事班,给同志烧开水。天气闷热,灶火烤人,但他还是烧了一锅又烧一锅。当他把全连的水壶一个一个灌满送回各班时,已经深夜了。第二天清早,小王又随着部队踏上了新的征途。
部队来到了一处崇山峻岭中,三伏天气,骄阳似火,同志们舌干口渴。王学礼心里很着急,他摸摸自己的小水壶也已经空了,又摸了摸挎包,恰好还有一个苹果。他拿出苹果,不禁想起了入伍第一天指导员给他讲的一个故事:那是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八连三排担负着坚守某高地的任务。三排的同志与敌人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激战,阵地上的粮食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三排。夜间,首长派人给他们送来了几十粒玉米。三排长把玉米分给大家。战士们心里明白,战友冒着生命危险送来首长舍不得吃的玉米是多么不容易啊!他们谁也舍不得吃,互相推让,最后,又把玉米送到了排长的手里。大家团结一道,一直坚持到第二天黄昏总攻开始,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想到这里,小王把苹果分成了几份,炊事班留了一份,其余的送给了同志们。大家看到小王送来的苹果,联想到玉米的故事,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同志们激动地说:“老前辈的光荣传统又开出了新花。”
部队的急行军还在继续进行,天气也越来越热,但是在王学礼团结友爱精神的影响下,大家互相鼓励,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提前到达了目的地。


第4版()
专栏:

连队的好鞋匠
解放军某部九连十班的刘建奎同志,被大家称为“满腔热忱为战友服务的好鞋匠”。
为战友修补一双破旧鞋,在连队生活中本来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可是它却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代代相传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九连是施工连队,同志们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上来回奔忙,鞋常常被钢筋磨破。共青团员刘建奎想,过去战争年代,革命前辈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破了自己补,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今天条件好了,我军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丢。再说,同志们穿着磨破的鞋施工,也容易发生事故。于是他决定学着为战友们修鞋。
刘建奎把同志们扔掉的鞋底和破烂皮手套收起来做补鞋材料。下工回来,他主动向战友们要来破旧鞋子,进行修补。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手指经常被针扎破,但他照样坚持补下去,终于学会了修鞋技术。
同志们施工回来了,刘建奎便到处收集破旧鞋子,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修补。大家见刘建奎这样关心同志,都过意不去,鞋子破了再也不好意思叫他修补,刘建奎就偷偷地跑到各班去找,等同志们上班时,他已经把鞋补的结结实实地送回来了。七班战士孙西坡穿的一双鞋已经补了几次,他准备扔掉了。刘建奎发现后,给他进行了细致的修补,孙西坡又穿了几个月。
两年的时间,刘建奎为战友修鞋上千双,带动大家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一次,焊工组战士张铁成准备把换下来的短焊条扔掉,忽然想起刘建奎同志处处注意艰苦奋斗的情景,又把那根短焊条装到工具袋里,准备下次再用。焊工组的皮手套一双要六、七元钱,过去,磨破了就去领新的,现在大家把破手套补了又补。
刘建奎这一针针一线线,继承和发扬了我军艰苦朴素的好传统。同志们都赞扬说:“建奎真是光荣传统永不忘,关心同志全心全意啊!”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某部防化连党支部,整理和收集来自贫下中农的“礼物”,准备向战士们进行路线教育和传统教育。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