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古田精神育新人
——记在闽西革命老根据地上杭县插队的知识青年
在武夷山下闽西革命老根据地上杭县,有近万名来自厦门市的知识青年在这里安家落户。三年多来,这些青年在古田会议精神的熏陶下,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当中有的已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八百多人担任了社、队干部和其他职务,为建设新农村作出了贡献。
扎根山村志不移
三年前,十九岁的王国章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厦门来到古田公社荣户大队落户。初来时,他的情绪很高,一心想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是没过多久,艰苦的生活使他的思想波动起来。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当年跟随毛主席闹革命的老贫农邹三妹,看出王国章情绪有些变化,一天,她指着大队对面的古田会议旧址,向王国章讲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率领红军到古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农民建立革命政权的伟大革命实践,勉励他继承光荣革命传统,接好革命的班,不能知难而退。革命老妈妈的一席话,使王国章深受教育和鼓舞,他决心沿着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进。
前年春天,这里发生了罕见的“倒春寒”,连日低温多雨,生产队播下的谷种烂了一批又一批,眼看插秧的季节就要过去了。在这节骨眼上,王国章主动要求担负新法育秧的任务。为了掌握场地育秧的新技术,他到邻近大队向老农和技术员学习。回到队里,和社员们一道进行试验。在他和社员们的细心照料下,秧苗长得又快又壮,使生产队及时插下了秧。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王国章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他热爱贫下中农,热爱社会主义农村。后来,他被社员推选担任生产队长,更加振奋起革命精神。他同群众一起制定了生产队的建设规划,并和大家一起战天斗地。经过两年艰苦奋斗,生产队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去年粮食单产比一九六九年增长近一倍,多种经营也有了发展。今年三月,王国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副书记,县、社团委委员。
高山顶上搞科研
上杭县南阳公社射山大队有些水田分布在偏僻的白云山上,由于管理不善,收成不好。在这个大队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主动要求大队党支部让他们上山去种好这些地。一九七○年春天,在老贫农的带领下,一个由十几名知识青年组成的耕山队,满怀激情地登上了云雾缭绕的白云山。
白云山的二十四亩水田共分成一百九十三块,分布在方圆数华里的七个山坳里。上山的第一个晚上,老贫农和知识青年们在破庙里召开了会议,大家谈起毛主席当年带领红军走过的光辉道路,感到信心倍增,决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向穷山恶水开战。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决定试种双季稻。许多人不会犁田、耙田,老贫农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场地育秧试验时,山上没有沙,他们就肩挑箩筐到五里外的山脚下挖溪沙。他们搞了三分七厘早稻矮秆良种试验田,经过精心管理,平均单产比当地的产量增加两倍多。接着,他们又试种了十二亩晚稻。在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第二年,他们把全部水田都种上了双季稻,全都采用了矮秆良种和小苗带土移栽的办法。双季稻试种成功了,全年平均亩产达到六百零八斤,比过去增产两倍多。
知识青年们没有因为取得这些成绩而满足,他们又提出了改造低产田的新课题。针对这里土壤属于酸性的特点,大家动员起来上山割茅草烧草木灰和用火烧土,同时还采取了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以及在山田两边开沟排水等办法,为水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以外,青年们还在高山上开展培育良种的科学实验,今年早稻已全面推广了新品种。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他们还在高山顶上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青年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在山上培育白木耳、香菇,种植蓖麻、油桐、油茶,采割松脂,养猪、养牛、养鸡、养蜜蜂,不但增加了社员收入,也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员
遵照毛主席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关于“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教导,古田公社古田大队的知识青年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革命和生产形势,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栏,并在每个生产队开办了政治夜校,辅导社员学政治,学文化,教唱革命歌曲和革命样板戏。两年来,他们结合学习,写了六百多篇大批判文章,还配合路线教育进行社会调查,编写了家史材料。青年们通过宣传活动,给农村带来了新风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据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支持和教育子女上山下乡干革命
吉林省哲里木盟和通辽市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根据国家的统一分配计划,支持和教育自己初中、高中毕业的子女到农村和牧区去,接受贫下中农(牧)的再教育。干部和群众评论说,领导同志的模范行动,体现了革命干部应有的品质,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发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自今年春天以来,哲里木盟革委会处、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已有七人按照国家的统一分配计划,把中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他们说:要支持和教育孩子到农村去,让他们在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盟党委副书记、盟革委会副主任陈福龙同志,一九六八年以来,已经先后有三个孩子到了农村和牧区。今年,他又送走了第四个孩子。盟政治部秘书组负责人阿尔斯朗的小女儿初中毕业以后,通辽市有关部门考虑阿尔斯朗的爱人有病,几个大孩子又不在家里,就没有分配这个孩子下乡。阿尔斯朗为了让子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更好地锻炼成长,主动要求把孩子送到乡下去。他和女儿一起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帮助她树立了“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思想。女儿坚定了到牧区去接受再教育的信心,高高兴兴地到扎鲁特旗插队落户去了。通辽市委常委和市革委会常委中的几个同志,也积极支持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把他们送到农村和牧区去。
这个地区的领导干部,不但带头支持和教育子女上山下乡,而且积极配合农村社、队,做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再教育工作。
盟革委会常委王克,先后把三个孩子送到农村去。孩子们下乡以后,他继续帮助他们提高路线斗争觉悟。现在,有一个女儿已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女儿入党以后,曾产生过骄傲自满情绪。王克发现以后,多次写信帮助她,给她寄去有关反骄破满、增强团结的学习材料,帮助她克服了骄傲自满情绪,更加虚心地向贫下中农学习。陈福龙把孩子送下乡以后,经常教育他们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使他们不断巩固扎根农村干革命的思想。二孩子陈哲锋下乡三年多了,在一起的几个同学,由于革命的需要都调走了,小陈一个人继续在农村坚持战斗,而且越干越起劲。
盟、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教育和支持子女上山下乡的行动,推动了全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开展,家长们纷纷把自己初中、高中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共黑龙江省方正县委、县革委会领导干部,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决服从国家对知识青年的统一分配,自觉抵制某些不正之风,教育自己的子女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领导干部的模范行动,推动了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为了加强党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领导,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中共方正县委常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并决定由一名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革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组成了专门班子,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县委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召开广播动员大会、革命家长和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家庭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学习和宣传毛主席关于“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的指示,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读书做官”、“下乡镀金”、“变相劳改”等反动谬论,对干部进行生动具体的路线教育,帮助他们分清路线是非,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树立爱护子女的正确态度。他们说:只有把自己的子女看成是国家的后代,教育他们坚定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到三大革命运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知识,长才干,才能把他们造就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部副主任李永发同志,坚决支持自己的女儿李敏第一个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插队落户。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副主任谭广智的外甥王彦,高中毕业以后不愿意下乡,想托亲戚在城里找个工作。谭广智知道后,三次到外甥家里去,说服了他们全家人,积极支持王彦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县革委会常委、政治部主任石玉柱同志,鼓励儿子石锋以金训华、张勇为榜样,坚持认真看书学习,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石锋去农村之前向他爸爸表示,决心走一辈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全部贡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方正县委、县革委会的科级以上干部,今年共有十六名子女被分配下乡,除一名因病需要治疗外,其余十五名全部奔赴农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干部带头支持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推动了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这个县城镇的一百六十多名应届毕业生,都已分批奔赴农村,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
本报通讯员
编后
领导干部带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根据国家的统一分配计划,支持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对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哲里木盟和通辽市以及方正县的经验,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要使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在广阔的天地里作出贡献,只有家长的努力是不够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所在单位的各级领导,更要切实负起责任,从政治上培养他们,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从生活上关怀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某些困难,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第4版()
专栏:

配合生产建设部队做好再教育工作
解放军某部副政委、下乡知识青年家长 焦树生
作为一个下乡知识青年的家长,爱护自己的子女完全是对的。但是,究竟怎样才是爱护子女的正确态度?对此,人们由于站的立场不同,看法也就随之不同。在动员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和配合再教育的实践中,我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
我的女儿焦继红,是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的六九届毕业生。当初,我由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总以为把孩子留在身边安排个工作,才算是对她的爱护。听说女儿要离开大城市,到偏僻的乡下去,我思想上斗争很激烈。通过反复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逐渐认识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实行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带头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认识提高以后,我坚决支持女儿的行动。一九七○年五月,她到北京部队生产建设部队接受再教育。
把子女送到乡下以后,是主要从政治上关心,还是单纯从生活上关心?这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在每个家长头脑里的斗争。单纯从生活上关心,寄点吃的呀穿的呀,这不是真正的爱护子女。孩子到边疆不久,几次来信都说那里环境艰苦,生活上过不惯。针对这个思想问题,我在回信中教育她:从城市到农村,从读书到种田,从比较舒适的环境到比较艰苦的地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的磨练,彻底改造世界观,才能把立脚点逐渐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是动摇不定,还是扎根边疆,是镀金一阵子,还是锻炼一辈子?这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走不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问题。另外,我还经常给她寄一些有关路线斗争的学习材料。后来,她在来信中谈了自己思想斗争的情况,表示要下决心认真看书学习,积极投入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前进。
去年,继红来信说,他们春节期间要到九十里以外的某地去割苇子。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回信中以自己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对继红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她要经得起考验。由于事先做了思想政治工作,继红决心把这次外出劳动当作极好的锻炼机会。虽然天寒地冻,每天要往返几十里路,但她从未叫过苦。开始,她每天只能割几百斤,到后来一天可以割两千多斤,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两年多来,我配合生产建设部队对女儿进行再教育,尽了革命家长应尽的一点责任。今后,我决心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认识,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配合生产建设部队,进一步做好对继红的再教育工作。


第4版()
专栏:

在喜马拉雅山下生根开花
——记战斗在西藏高原的女知识青年吴毓萍
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下,一批来自祖国内地的知识青年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吴毓萍的女青年,人们都称赞她是“风雪高原上的铁姑娘”。
吴毓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六年前,她从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以后,便同伙伴们踏上万里征途,来到西藏某军垦农场落户。那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只有无边无际的荒野。吴毓萍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条件,空手走路都喘粗气,觉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在困难面前,她一遍遍地学习毛主席的光辉教导:“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毛主席的话给了她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她想,我们是来建设边疆的,环境艰苦,正是锻炼自己革命意志的好机会。一天,农场党组织负责人和经受过枪林弹雨考验、退伍到农场工作的老战士,把吴毓萍和其他新战友带到江边新开垦的土地上,讲他们在荆棘丛生、乱石累累的荒野上艰苦创业的历史。吴毓萍望着一个个老战士,心潮澎湃,更加激发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壮志豪情。
为了尽快适应高原气候条件,吴毓萍每天很早起来就爬到海拔四千多米的山上打柴,自觉进行锻炼。有时,强劲的山风刮得她站不稳脚,她仍然斗志昂扬地向顶峰攀登。有一次,吴毓萍在后山发现一片生长茂盛的灌木丛,心想,农场创业不久,还没有盖屋做床,同志们睡在潮湿的地铺上容易生病,用灌木做床倒挺好的!便同伙伴们一起砍来许多灌木条。多少个夜晚,他们借着月光,不停地编制灌木床。一张张床制成了,躺在上面还有点弹性。吴毓萍风趣地把它叫做
“高原钢丝床”。
吴毓萍热爱边疆,更爱边疆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一天,她从山上打柴回来,到藏族农工扎西卓玛家去访问。扎西卓玛象接待亲姊妹一样,同这位汉族姑娘并肩坐在崭新的卡垫上,用不太熟练的汉话给她讲解放前农奴的悲惨遭遇,讲共产党、毛主席给她一家带来的幸福生活。扎西卓玛问她:“长建不长建?”(长建就是长期建设新西藏的意思)吴毓萍回答说:“长建,十条牦牛也拉不走我。”扎西卓玛一边笑着,一边捧来热腾腾的酥油茶。吴毓萍一口气喝了半碗,“哇”的一声又呕吐出来。扎西卓玛告诉她,每次少喝一点,多喝几次就习惯了。亲切的话语,使吴毓萍深受感动。她想,要在高原扎根,在藏族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就要习惯藏族人民的生活,和藏族人民打成一片。从此,她经常和藏族农工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并且学会了日常生活用的藏语。
春天来到了西藏高原,成群的大雁在雅鲁藏布江畔的山谷原野上空飞翔。一天早晨,军垦战士和藏族农工们在田里开始打摘土豆秧上的花儿。吴毓萍心疼地说:“别把花儿都打掉了,那是结土豆的!”话音刚落,惹得大伙都笑了。这位从小爱吃土豆的姑娘,想想自己还不知道土豆长在什么地方,羞得满脸飞红。打这以后,吴毓萍处处拜工农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她不会背尖底背筐,倒土时总是倒不干净,就虚心向藏族农工请教,很快学会了背筐倒土;她不会打场扬麦,藏族农工便手把手地教她掌握扬麦技术。吴毓萍就这样做一件学一件,把播种、施肥、灌溉、收割、打场等主要农活都学会了。
吴毓萍说:“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就要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认真学习工农群众的优秀思想品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番彻底改造。”吴毓萍被调到三连以后,连队领导让她跟着藏族拖拉机手普布次仁学开拖拉机。一天,拖拉机上的柴油发动机突然漏油,她想堵又怕弄脏衣服,正在犹豫的时候,普布次仁已经动手修理了。吴毓萍连忙喊道:“师傅,你快去换上工作服!”普布次仁笑了笑说:“没什么!”吴毓萍见他沾了一身油污,仍然专心地干着,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当晚,她在伙伴们中间狠斗了自己怕脏怕累的思想。从此,她一点一滴地学习工农群众的优秀品质,处处和群众打成一片。
吴毓萍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边疆的斗争中,经受着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越锻炼越坚强。西藏高原的八九月,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雅鲁藏布江涨水,淹没了农场一千多亩小麦。吴毓萍顶着大雨,跑到被水淹的地边,“扑通”一声跳进没膝深的泥水里,和同志们一道抢收小麦。两天过去了,吴毓萍浑身是泥,累得腰酸腿疼,仍然坚持战斗。经过一个星期的奋战,大家终于把受淹的小麦全部抢收入仓。
不久前,吴毓萍被调到场部当了干部。她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一天下午收工回来,她又去帮助藏族老阿爸大格桑磨面。六十多岁的大格桑见这位脸孔黑红的汉族姑娘当了干部以后,还是那样淳朴可亲,连忙拿出新磨的糌粑来招待。大格桑瞧着吴毓萍吃得那样香甜,竖起大拇指说:“和我们藏族人一样,牙古牙古(好)!”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