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
——河北康保县曙光公社加强劳动力管理的调查
“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松不得,农业第一线的劳动力挤不得。”康保县曙光公社党委的同志们从实践中体会到,保证农业战线劳动力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确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要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工业建设或发展其他事业,都要考虑这个基本情况,不应过多地抽调农村的劳动力。曙光公社的同志们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调整社办企业,合理组织“五匠”,调动妇女劳力的积极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兵强马壮。这对那些空喊以农业为基础而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单位,可能有所启示。 ——编 者
河北省康保县曙光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教导,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整顿社、队企业,精简非生产人员,保证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兵强马壮,促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九七○年六月,正当抗旱保苗紧张时期,曙光公社党委成立了。新党委带领全社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积极投入以兴修水利、锄苗为中心的抗旱斗争,人人斗志昂扬,干劲十足。但是,由于全社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抗旱斗争遇到困难。
他们对于这部分劳动力的去向作了细致的调查,发现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办的工业和副业占用了二百五十多名,另外有二百五十八名农村“五匠”(皮匠、铁匠、木匠、泥瓦匠、缝纫工)没有组织起来,常年外出做工,不参加农业劳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刘少奇一类骗子所推行的忽“左”忽右或形“左”实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尚未肃清,“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及有关政策不落实;有些社、队企业经营方向不明,没有把支援农业摆在首位;企业经营管理搞得不好,窝工浪费,过多地占用了农村劳动力。
公社党委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能不能保证农村有足够的劳动力,是加强还是削弱农业,是执行不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问题。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松不得,农业第一线的劳动力挤不得。认识提高以后,公社党委就把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管理工作,作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件大事来抓。
首 先 保 证 农 业 生 产
曙光公社党委在加强农村劳动力管理工作中,狠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妥善处理农业同社、队企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关系。
开始,有些同志认为,社、队企业多占用几个劳动力无关大局。针对这种思想,公社党委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劳动力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社、队企业是否合理使用劳动力,本身就是个坚持什么方向、执行什么路线的原则问题。不按实际需要和可能,过多地占用农村劳动力,就是违反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就是背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公社党委又对各社、队企业一个一个地进行整顿,帮助他们树立支农思想,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把不该占用的劳动力精简下来,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
还有些同志认为:“针无两头尖,要发展社、队工业和副业,就要减少农业劳动力;如要保证农业有足够劳动力,就得把社、队企业砍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社党委引导大家全面理解毛主席关于农业同其他各项事业的关系等一系列教导,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对地方企业,时而鼓吹不管需要,不按计划,一涌而上,冲击农业;时而鼓吹“单一经营”,大砍大杀地方企业,其罪恶目的就是要破坏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全面发展。他们具体分析了永丰大队这个先进典型。从一九六九年以来,这个大队根据以工支农、以副养农的原则,先后办起了牛奶厂、豆腐坊、农具修造站、粮食加工厂和综合服务厂等许多小型工业和副业。在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劳动力的前提下,对这些小型工业、副业需要的劳动力进行了全面安排,作到了统筹兼顾,合理使用,使队办工业、副业越办越好,收入逐年增加,促进了农业连年增产,去年在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粮食亩产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十二。通过革命大批判和典型事例教育,使大家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把农业搞上去,才能为工业等各项事业提供更丰富的原料,更广阔的市场,更多的劳动力,各项事业才能获得高速度发展。必须正确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在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劳动力的前提下办好社、队企业。
思想明确了,公社党委对社、队工业、副业等事业,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凡是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企业,如农具修造站、社办林场、配种站等,在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劳动力的前提下,挖掘劳动潜力,坚决办好;有些企业目前条件尚未成熟,对农业作用不大,不要急于上马。由于狠抓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从一九七○年六月到现在,全社有四百一十多个劳动力,陆续从县、社、队办企业回到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了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
挖 掘 劳 动 力 潜 力
农村中劳动力的潜力很大。充分挖掘这些潜力,是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曙光公社党委首先注意解决“五匠”问题。分散在这个公社各个生产队的二百五十名“五匠”,过去大部分都是挑着工具跑外地赚钱,吃粮靠集体,花钱靠自己。他们在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鼓吹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基础上,组织起来,成立了队办农具修造站、综合服务厂等,实行以农为主,农忙务农,农闲作工,不仅修理和制造了大量小型农具和生活用品,推动了生产,方便了群众,而且直接参加了农业生产。
曙光公社党委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的伟大教导,认真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政策,调动了广大妇女参加集体生产的积极性。现在曙光公社妇女出勤率经常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农忙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为了深挖农村劳动力潜力,公社党委还十分注意组织辅助劳动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农活,按照党的“按劳分配”政策合理计酬。今年春天,他们组织大批辅助劳动力参加选种、拌种、切山药种等劳动,顶替了七百八十多名强劳动力投入农业第一线,大大加快了春播生产进度。
从一九七○年以来,这个公社连续遭到风、旱、雹灾,由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兵强马壮,仍连年夺得较好收成,产量稳步上升,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社、队工业和林、牧、副业也有很大发展。两年内添置大中型农业机具一百六十多件,实现了米面加工、水利排灌、饲草粉碎和脱粒、轧麻等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康保县革委会调查组


第4版()
专栏:

尽量压缩非生产性的用工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的伟大教导,中共辽宁省黑山县委领导成员,经过深入基层进行周密的调查,对压缩非生产性的用工和开支采取有效措施,从而调动了广大社员群众的积极性。
去秋以来,中共黑山县委就把压缩非生产性用工和开支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业生产劳动力比原来增加了两万个,去年秋冬修台条田十万亩、园田二十多万亩、水田三万多亩、梯田六千亩。
为了巩固压缩非生产性用工的成果,继续发展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中共黑山县委领导成员在今年年初,又带领机关干部分别深入到全县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调查了解,发现了不少压缩非生产性用工和勤俭办社、队的典型。同时也发现有些社队,压缩了非生产性用工不久,脱离农业生产人员又有所增多,非生产开支也逐渐扩大。有人说:“上边一根针,下边千条线,人手一少就接不上捻。”认为非生产性用工和开支不可免。针对这种情况,县委总结推广了典型社队的经验。姜屯公社杜屯大队,在未压缩非生产性用工之前有六十个劳力脱离农业生产,等于一个生产队男女劳力的总和;这些人占用的工分占全大队百分之十四,相当于一个生产队用工量的总和。后来,他们转变了作风,由原来大队干部和办公人员十九人压缩到六人,全大队非生产人员由原来六十人减少到三十九人。由于发挥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和生产都有了新的起色。这个大队压缩非生产性用工和开支的经验,使大家深刻认识到,非生产人员过多,就浪费了人力物力,影响发展农业生产。虽然少量的非生产性用工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十分爱惜人力节省物力,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县委经过多次对基层干部进行政策教育,提高了社队干部对压缩非生产性用工的认识,各社队迅速采取了有效措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精简了脱离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从公社机关、大小队干部、生产队后勤人员、社办企业中压缩了一批非生产人员,减少了非生产性开支。姜屯公社党委在狠抓基层班子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把大小队中的七十五名非生产人员调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康屯公社十五个大队平均压缩了非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力三十多个。八道壕公社由原来三十二名脱产人员压缩到十七名不脱离生产的兼职人员。为了充分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县委充分发挥各级领导机关工作人员的作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分工过细、分兵把口的现象,实现了人员少办事多。县委把主要力量放在了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上,做到了党的方针政策直接与群众见面。现在,全县各社队把大批劳动力调整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农业上
中共广西玉林地区委员会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地区夺得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去年,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和五次严重的虫灾威胁,全地区粮食平均亩产在连续两年跨《纲要》的基础上,达到八百九十七斤。多种经营也有较大的发展。整个地区革命和生产的形势越来越好。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千万放松不得。作为地区一级党委,抓经济建设工作,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全党动手,大办农业。
去年春,在制订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有的同志认为,“农业已经上去,现在是大办工业的时候了”,主张把主要力量放在工业上,并提出了工业建设的庞大计划;有的县还规划大搞城镇建设。地、县两级主要力量到底应当放在工业上还是农业上?这是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组织地、县两级的领导同志反复学习毛主席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认识到这个总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在经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一个地区和县的党委,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农业上。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回顾我区工农业生产几次升降的历史,活生生的事实,使我们大家清楚地看到,农业是基础,农业上不去,工业的发展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规律,如果违背了它,国民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我们地区的“五小”工业,都是为农业服务的,以农业为市场的,主要的轻工业都是直接依靠农业供给原料的,农业就是这些工厂的第一车间。我们地区的农业,虽然连续几年丰收了,但是,除去人口增长的需要外,实际能拿出来办工业和支援国家建设的东西还是不多。如果我们对农业稍一放松,就会影响工业的发展。那种认为农业上去了,可以不顾条件,盲目大办工业、大搞城镇建设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样不但工业上不去,农业还会掉下来。经过学习、批判,大家下定决心坚持抓住农业不放。
一年多来,我们坚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领导同志亲自抓好财力、物力的使用,重点放在农业,坚决压缩了那些贪大求洋的工业计划项目,取消了那些大搞城镇基建的规划。去年,地区一级经济建设的投资,用于农业方面的占百分之九十二
(包括用在服务于农业的“五小”工业投资)。物资用于支农的占百分之八十。各行各业都围绕发展农业生产来开展工作。
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应当着重抓什么?我们体会到:最根本的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认真落实“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
开始,有的人认为,我们地区人多田少,能解决吃饭问题就不错了,那里还有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因而只抓粮食生产,不重视多种经营。在批判这种“单一经营”的错误倾向以后,有的人又认为,“多种经营,多多益善”,不顾条件,不分主次,一涌而上。结果,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到陆川县进行了调查研究。文化大革命前,这个县的领导曾一度以陆川人多田少为理由,抓粮食不抓多种经营,结果,许多生产队缺少生产资金,劳动分值低,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很长时间徘徊不前。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吸取了这个教训,确立了“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指导思想,发动社队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多种经营。全县农副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亩产从一九六九年连续超千斤。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百分之十五增长为百分之三十四。
为了提高各级领导成员的路线觉悟,去年春,我们在陆川县召开了地委常委扩大会议。地、县、社都根据“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作出了全面规划,在保证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切实把多种经营抓起来。
地委、县委又采取各种措施组织基层干部学习,划清正当的集体副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经营的界限,既纠正了一些社队把集体办的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反掉的做法,又防止只顾赚钱,盲目发展的倾向;既纠正那种怕出资本主义,农闲也不准搞竹木器等加工副业的现象,又防止那种不顾水土保持,大砍山林竹木的错误倾向;既纠正那种对社员饲养家禽和种植自留地限制过死的错误做法,又防止那种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损公肥私的错误倾向。这样,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继续获得丰收,多种经营也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抓好农业生产,必须坚持政治和业务的统一,在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学会领导农业生产的本领。
过去,由于受到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政治可以冲击其它”谬论的影响,有的同志片面地以为“只要抓了政治,生产自然会上去”,不注意学习生产,不认真研究生产,甚至不敢抓生产。因此,提指标往往脱离实际,订措施往往抓不到点子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反复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各级党政军机关学校一切领导人员都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全套本领。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的教导,联系实际,开展革命大批判。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三大革命必须一齐抓。农业是一门科学。如果空谈政治,不学习生产,不研究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就无法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常委除留一、两个同志主持日常机关工作外,其余都分别到基层去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做好政治工作搞好生产的经验。一年多来,我们常委深入到几十个大队和生产队,丰富了领导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经验,增加了农业生产知识。
玉林地区人多田少,一九六九年粮食亩产跨了《纲要》以后,我们对于如何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心中无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分头深入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我们看到了人多田少的玉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还有巨大的潜力。在领导农业生产中,一手抓兴修水利,大造田地,扩大耕地面积;一手抓原有农田的基本建设,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


第4版()
专栏:

西藏亚东县下司马镇
自力更生发展农业
毛主席的“自力更生”光辉思想,在祖国西南边疆城镇——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下司马镇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在黑暗的旧社会,下司马镇是外国侵略势力廉价掠取西藏土特产品、高价抛售“剩余物资”的一个转运站,绝大多数居民为环境所迫,或当背伕,或营骡帮,或靠割售马草维持生活;尽管气候条件好,这里农业却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居民连口粮都不得不依赖外地。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下司马镇人民成了自己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响应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的伟大号召,在党的领导下,热烈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庄稼,他们不会农业,就边干边学;原有的耕地面积极少,就开垦荒地。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取得很大成绩。全镇耕地面积已经扩大到两千三百多亩。由于注意积肥和科学种田,农业产量不断提高。现在,这个镇所属的两个农业乡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其中的珠居乡,三年前办起了人民公社,粮食连年增产,今年社员们干劲更大,比去年多积了两千多袋肥料,还修了近五十亩梯田,决心夺取秋季更好的收成。这个公社还办起了小型水电站,使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电灯。
下司马镇在增产粮食的同时,多种经营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现在,全镇的苹果树已经发展到七千多棵,仅珠居公社的一千二百多棵苹果树,好年景就可以收获四万多斤。过去镇上耕牛几乎没有,奶牛数量也很少,现在全镇的牦牛、黄牛和奶牛已经达到每人平均一头左右。历史上没有养猪习惯,现在猪也养起来了。他们还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办起了制板、烧炭、编筐等副业。
随着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下司马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过去在旧社会,数以百计无处栖身的“帐篷户”,挤在一个不大的坝子上;许多居民过着沿街乞讨的生活。现在,乞丐早已绝迹了。“帐篷户”一批批地搬进了新居。他们居住的木制阁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暖。街头供销社和书店门前,人来人往,扩音器不时送出悦耳的音乐。镇上的老住户,七十岁的藏族老人乌贡嘎,和他的老伴、小女儿住在两间木制阁楼里。他的老伴参加农业生产,小女儿是邻近乡里的保健员。他还有两个孩子,都在外县当干部。老人忆苦思甜,激动地说:“卓姆河里的鱼儿离不开水,我们藏族人民时刻离不开党和毛主席!”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