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各级党组织、团组织和各有关方面都要关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好铁要炼才成钢”。要使青年健康成长,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教育,并帮助他们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希望各地党组织、团组织,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研究、改进教育内容,定期布置任务、检查工作、交流经验,切实负起教育青年的责任。 ——编 者
关键在党委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湖南涟源钢铁厂增加了大批青年工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如何抓好对青年工人的教育和培养?开始,厂党委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少数同志觉得,新进厂的青年工人,绝大部分是劳动人民的子女,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锻炼,有一定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走进了工人阶级队伍,“好铁入炉自然红”。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青年们穿上了工人的服装,并不等于就有了工人阶级的思想,“好铁要炼才成钢”,不能只顾抓钢材,必须首先着眼于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才能办好社会主义的钢铁企业,为革命多生产钢材。
厂党委为了统一思想认识,抓好青工教育,分头深入到轧钢第三车间和田湖铁矿红旗界工区调查研究。这两个单位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新建投产的,青年工人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红旗界矿区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工,使广大青工立足红旗界,胸怀全世界,奋战矿井中;矿区涌现了大批一心为革命的好青工,革命、生产搞得热气腾腾。轧钢第三车间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个车间的领导一度认为他们车间的青工是“红苗子”,出不了大乱子,忽视了对青工的思想教育,结果资产阶级思想乘虚而入,不少青工受到腐蚀,还有个别青工走上了邪路。后来车间领导吸取了教训,端正了认识,注意用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工。青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在老工人的带领下革新了旧设备,自制了新设备,钢材产量超过了原设计能力一倍多。
两个单位的事实,使厂党委的同志认识到,“好铁入炉自然红”的思想是不对的。这种思想实质上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反映。有了这种思想,必然看不到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激烈斗争,必然放松对青年的教育。厂党委应该站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认真抓好对青年工人的教育工作。
认识统一以后,厂党委就把青工教育工作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布置,定期检查,定期交流经验。全厂各级党组织都有专人负责青年工作,并针对共青团组织新干部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分期分批轮训团的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坚持在车间蹲点,摸索青工教育的经验,不断把青工教育引向深入。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矿山雄鹰
峰峰煤矿机修厂巡回修理小分队,是一支长年转战在百里矿山的“机械救护队”,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也很紧张。这个小分队的三十八名职工中,有二十三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新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这些当年的红卫兵给这个小分队带来了青春活力,他们同老工人一起,顶烈日、抗严寒、攀井架、下矿井,团结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被誉为“矿山雄鹰”。
这些青年刚到小分队时,有的一看这里工作条件很艰苦,便觉得“读了十几年书,到小分队是自找苦吃,实在窝囊。”看到这种情况,老工人便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教导:“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和他们一起忆苦思甜。
在老工人的不断教育下,这些青年和小分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同老工人一样,想煤矿之所想,急煤矿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矿山建设出力。接到任务,他们总是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为了使新矿井早日投产,他们每天上下班跑几十里,常常是:出门满天星,回来星满天。每逢节假日,当广大矿工愉快地度假的时候,他们还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斗争第一线。
艰苦的环境,紧张的斗争,把他们磨练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意志坚强。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主井换罐道非要停产不可。前年八月中旬,小分队接受了通二矿主井换罐道的任务。老工人建议打破常规,不停产换主井罐道;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一起分析条件,研究措施,一起闯新路。
战斗打响了。井筒里淋头水夹着碎煤直往下泄,寒气逼人。从下到上要换九十六根罐道。不停产,只能利用不出煤的间隙时间一根根地抢着干。面对困难,小分队的新老工人团结战斗,争挑重担。他们在悬空的钢梁上,爬上爬下,无所畏惧。淋头水象瓢泼大雨,把他们浑身上下都淋透了,在这种困难条件下,青年工人谷光耀、赵唤章、王树章等,每班换罐道由三根提高到十八根。
在工程进展到紧要关头时,电焊师傅病倒了。刚进厂一年多的共青团员刘全锁,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焊接技术,但在井筒作业还是第一次。面对着困难,他想到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志的英雄事迹,浑身是劲,毅然接过焊把,并且表示:
“一个人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冒着淋头水骑在钢梁上作业,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刘全锁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那二十二天紧张战斗的日子里,他一气就要在井筒里工作四、五个小时。强烈的电焊弧光烤得刘全锁脸上脱了一层层皮,眼也红肿了,脸熬得黑瘦,但他的革命意志却越炼越坚强。小刘的焊接速度由每班的三层,提高到十一层。
经过小分队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胜利地完成了不停产换主井罐道的任务。这一创举,使这个矿多出煤四万多吨,并为以后完成这类检修任务积累了经验。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老工人张建新在对青工进行厂史教育。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风雪高原十一年
——记解放军某部二中队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有一支英雄的测绘部队,这就是解放军某部二中队。十一年来,他们东起金沙江畔,西到帕米尔高原,北自念青唐古拉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踏察了三十三个县市,完成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在祖国测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九六一年春,年轻的测绘战士,豪迈地踏上了西藏高原。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
一次,由共产党员、作业组长郑文升带领的一个测绘小组,来到海拔五千七百米的奇马拉峰。当地人说:“奇马拉,奇马拉,奇峰怪石似狼牙,山鹰野兽不安家”。这里山高缺氧,战士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胸口象压着一块大石头,喉咙好象塞了一个棉花团。山上乱石累累,一无烧柴,二无水。口渴难忍,他们就把石缝中渗出的点滴水珠,用雨布接住积蓄起来。就这样,他们在深山里奋战两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里山高水深,林海茫茫,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一九六八年盛夏,第七测绘小组来到念青唐古拉山脉迫龙沟一带工作。急湍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只有一道道用竹篾编的溜索。战士们把捆在身上的麻绳系在木滑子上,再把木滑子裹在竹索上,悬在半空,手扒脚蹬,慢慢移动过江。通过竹索,又踏上鸟道。左边是穿云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道路的宽度只能放下一只脚。测绘战士象壁虎一样身贴峭壁,手扒石缝,沉着勇敢地向前移动。到了测区,密布的青杄树、松树,被杜鹃花树的乱藤缠绕得象鱼网一样,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树墙。他们从树干上爬,从树枝下钻,用刀斧劈荆斩棘向前进。
盛夏时节,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形容是“早穿棉衣午穿纱,深更半夜飞雪花”,“在山下热得通身汗,到山上冻得直打颤”。一天早上,三名战士,身穿单衣,到一座高山上作业。乍到顶峰,一场暴雨夹着冰雹劈头盖脑袭来,继而雨雪连绵,他们就露宿在山上,等到晴天,再进行观测。去年六月,第三作业组在冈底斯山某地造标。当他们向一座山峰攀登时,天空乌云翻滚,风雪大作。一阵雷鸣,测绘战士只觉皮肤发麻,头部刺痛,背上的武器嗡嗡作响,没有经验的人都不知是咋回事。共产党员、组长李祖杰发觉这是触电,如不躲避,就有遭雷击的危险。他一声令下:“卧倒!”避免了触电事故。
复杂的地形和瞬息万变的天气,给选点、造标、观测带来很大的困难。条件越是不利,他们对工作越是精益求精,对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选点,是三角测量的第一道工序。点位好不好,影响成图质量。去年七月,第六测绘小组到边防某地选点。第一天,他们爬了三座山,还没有找到理想的点位,就露宿在高山上。第二天,他们又爬了两座山,点位仍然不够理想。大家一致表示:走断铁脚板,踏破万重山,也要找到理想的点位。山高坡陡,连驮器材的“高原之舟”——牦牛也走不动了。他们三天吃了两餐饭,步行一百多公里,攀登六座山峰,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点位。
造标,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一般人来到严重缺氧的高原,在平地步行都要气喘。测绘战士却要负重登山,每迈一步都得付出很大力气。有一次,第二作业组几个新战士上山造标,因为缺乏经验,把钢标造在通视不太良好的山坡上。党支部和作业组发现后,就组织大家讨论怎样体现毛主席关于“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教导。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了认识。第二天大家起早爬山,重新造标,最后把钢标造在通视良好的山顶上。
观测,是测绘作业中技术性较强的一道工序。它要求人们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稍有一点主观随意性,都会铸成大错。有一次,第九组一份观测成果中,有一个数字不甚清晰,按照一般的要求,在检查验收意见中签上“缺点”二字也过得去了。可是当这个组的组长和战士们知道后,严肃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说:我们要高质量测图,一笔一划都要认真负责。凌晨一点他们重返高山,仔细核对了那项观测数据,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才怀着胜利的喜悦返回驻地。
英雄的测绘战士,身居“世界屋脊”,胸怀世界革命,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他们年复一年,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十一年中,平均每人登山里程可绕地球一周。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黎家的贴心人
——记广州部队某部群众工作干部杨滋溪
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某部负责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杨滋溪,发扬我军光荣革命传统,八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边疆兄弟民族服务,受到黎族人民的称赞。
杨滋溪是一九六四年来到五指山区的。一到这里,领导上就派他带领群众工作组到驻地附近的应示大队去做群众工作。应示在深山密林之中,解放前一直是刀耕火种、渔猎为生。杨滋溪到应示的时候,这里的生产仍然比较落后。加上当时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一小撮峒主(山霸)、奥雅(地主)趁机蠢动,煽动人们放弃农业生产,上山砍木头做扁担卖钱。应示的群众工作从那里做起呢?杨滋溪同群众工作组的同志们,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白天和民兵、社员一起踩田扶犁,晚上挨家挨户访贫问苦,商谈改变应示面貌的办法。老贫农、烈属黄老误深夜找到杨滋溪,拿出了他的主张:“我看要改变应示面貌,先得把大家的心齐在社会主义上!”
杨滋溪心里豁亮了。他带着老烈属的建议,去找大队干部。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个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政治夜校办起来了,一座阶级教育的泥塑展览馆搞起来了。杨滋溪坚持用毛泽东思想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
一天晚上,按计划杨滋溪要给大队民兵去上阶级斗争辅导课。可是下午一场大雨,通往应示大队的小桥被洪水冲断了。杨滋溪来到河边,看到对岸山间小道上一串串移动的火把,正从四面八方向大队汇拢,政治夜校是灯火通明,便趟着齐胸的水过河,按时上课。他把大家带到泥塑展览馆里,同社员一道学习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提高了大家的觉悟,纷纷起来揭发批判破坏集体经济的阶级敌人,煞住了资本主义的妖风。
斗争把杨滋溪和黎族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从此,杨滋溪就在边疆黎寨扎下了根,大队干部和群众有事总想找他给出个主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应示人民决心把黎寨变成大寨,掀起了学大寨的热潮。大队干部请杨滋溪同他们一道投入重新安排应示山河的斗争。杨滋溪把这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为制订规划,他同大队干部并肩走遍了应示的山山水水;为扩大耕地面积,他又同青年民兵垦荒队一道,隆冬进深山,劈坡造梯田。有一年,应示大旱,溪水断流,山塘见底,杨滋溪又参加了应示挖渠引水、打井抗旱的突击队,把一股股山泉细流,通过盘山水道引进了龟裂的稻田,使大旱之年夺得水稻亩产超千斤的好收成。
应示大队有很好的办电资源,但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人民群众想修水电站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大队革委会成立后,应示群众行动起来,积极办电。杨滋溪又带领指战员走上了支援应示办电的第一线。他们同社员一道,吃住在深山峡谷,劈山挖渠,抡锤打石,修起了电站,使祖祖辈辈依靠竹片照明的深山黎寨第一次有了电。黎胞为了感谢解放军的帮助,在电站水坝上嵌上一行大字:“军民水电站”。
在同应示人民共同战斗中,杨滋溪以忘我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台风之夜,山洪猛烈袭击番香水库大坝,为了防止大坝决口,保护水库下面的村寨和大片稻田,他跳进水流湍急的排洪沟,开沟排水。夏忙季节,山林起火,杨滋溪发现险情,立刻冲向火山,用身体在干草上压出一道又一道防火线。火浪把他冲倒了,刚一苏醒,就又冲进火场与烈火搏斗。
有一天傍晚,杨滋溪走在南圣河边,看到六十多岁的烈属黄阿妈从通什镇看病回来,拄着棍子要过河。他赶忙跑上前去把阿妈背过河去。他由阿妈过河想到河上没桥,群众不方便,第二天就同民兵一起上山伐木,下河捞石,在河上搭起一座便桥。以后,他又和大队商量,在队里办起了合作医疗站。
八年来,杨滋溪以最大的革命热忱为边疆黎寨人民服务。他带领部队指战员同应示人民一道,开垦了二十三个山头,新造大寨田一百多亩,并且逐步完成了山塘、水井、渠道等水利灌溉设施,使全大队百分之八十的稻田成了高产稳产田,连续五年平均亩产超千斤,实现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兴 旺。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用青年中的榜样教育青年
本报讯 广东省惠东县商业局党组织遵照毛主席关于“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的伟大教导,对青年职工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他们在商业战线上的积极作用。
去年以来,这个县的商业部门吸收了六百多名职工。青年职工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这批青工多数表现不错,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商业局的一些领导错误地认为:这些青年
“根正苗红”,教育不教育问题不大;也有的领导成员认为:人手少,任务紧,青工教育往后放一放也无关大局。因此,一度放松了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有一件事对他们教育很大:蔬菜门市部有个青年职工开始表现不错,但她认为自己是“自来红”,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渐渐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由开始追求吃穿,发展到怕苦怕脏,不安心工作,闹无政府主义。大家联系这件事,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对青年职工加强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把培养教育青年职工列入党的工作议事日程,并决定由一名副书记抓这项工作。
他们同时还加强了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培养教育青年职工中的作用。
惠东县商业局在培养教育青年职工的工作中很重视抓典型,用青年中的榜样去启发、教育青年职工。食品公司仓库女保养员杨金环,坚持联系自己思想实际,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刻苦改造世界观。她以张思德同志为榜样,党叫干啥就干啥,为革命养猪不怕脏和累。去年六月,她被推荐出席了省食品公司保养员经验交流大会。副食专糖门市部售货员胡运香,认真读书,积极参加革命大批判,逐步克服了“售货员无前途”的错误想法,树立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她经常和售货员一起,挑起货郎担把群众急需的商品送到工地、田头,送到医院的病房里,受到群众的赞扬。
商业局党组织抓住杨金环、胡运香这两个典型,广泛介绍她们的先进事迹,对广大青年职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家争着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决心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