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
广东花县开办农业技校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作出贡献
成都水电学校教育小组深入农村培训水电技术人材
据新华社广州电 广东省花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开办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有计划地为公社和生产大队培训农民技术员。
全校四百多名来自人民公社的学员,最近已有一百四十多人毕业,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全县每个生产大队都有了一名农民技术员。
过去,花县就是一个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开展较好的县。全县拥有一支由贫下中农、农科技术人员和干部参加的共八千多人的农业科学实验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中共花县县委根据广大社员的要求,决定开办农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是一九七一年六月开办的,教员由原来的农业研究人员担任。学员是各公社、大队选送的贫下中农和优秀的下乡知识青年。学习期限一般为一年。
农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内容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进行安排。他们设有稻麦、花生、甘蔗的高产栽培;良种繁育;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四个课程。除讲授一般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根据当地历年来的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编写教材。他们采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法,使学员学习紧密结合实际,做到易懂、易记、易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校党支部始终抓紧对学员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光辉著作,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使学员们进一步确立为无产阶级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革命种田的思想。
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到生产岗位以后,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新华公社东风大队学员毕平云,入学前在大队农科站当了半年植保员。入学后,她经过学习和田间实验,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植物保护的科学知识,特别是懂得了水稻三化螟虫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并掌握了防治措施。今年五月份,毕平云回大队搞防治第二代三化螟虫工作时,准确地预报了幼虫盛孵期,根据她的预报,大队发动社员投入杀灭三化螟幼虫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保证了今年早稻丰收。
据新华社成都电 四川省成都水电学校为了支援农业,近几年来陆续派出多种形式的教育小组,深入农村帮助人民公社培训水电技术人材,为促进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四川省山多河多,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农村水电事业获得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一九七○年成都水电学校党组织决定改变过去在校内进行教学的做法,组成若干个小组分赴平原和山区,为人民公社培训技术人材,并把这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好机会。
派出去的教育小组,根据各地发展水电的实际需要,有的办训练班,集中讲授农村水电基本知识,帮助社、队培训技术骨干;有的针对当地薄弱环节,把勘测、设计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的通过建设水电站的实践,帮助贫下中农掌握从建站、安装到发电的全部操作过程。由于教学内容切合各地实际,许多农民学员经过短期训练,就能够掌握水电基本技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受到群众欢迎。
成都市郊金牛公社的九个大队,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都先后建立了小水电站,结果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成都水电学校的教育小组来到这个公社,只用很短的时间就为他们培训了五十名学员。现在,这批学员已经成为这个公社的一支水电技术骨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作用。
川西芦山县永前生产队,地处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山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贫下中农对电的要求十分迫切,由于水源缺乏,长期不得解决。水电学校的教育小组反复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决定用蓄水发电的办法解决水的流量不足问题。经和贫下中农共同努力,在两个月内就建成了一座三十瓩的小型水电站,解决了这个队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用电问题。


第4版()
专栏:

认真总结群众经验 采用有性杂交方法
丰镇县繁育出马铃薯优良品种
种性稳定,产量比当地常用品种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
新华社呼和浩特一九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电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县贫下中农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采用有性杂交的方法,繁育马铃薯优良品种,种性稳定,产量比当地常用品种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他们采用的这一新技术已推广到全国二十三个省、市的一些地区。
马铃薯是丰镇县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达二十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七分之一。过去,长期的无性繁殖使马铃薯种性退化,抗疫力减弱,产量低,亩产千斤以下。
为了防止马铃薯退化,丰镇县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这个县的新城湾公社东园子大队和巨宝庄公社十三号大队,由贫下中农、队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了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总结群众长期实践的经验,采用有性杂交繁育良种的新技术,找到了防止马铃薯退化和增产的途径。
他们首先把有性繁殖的后代马铃薯实生薯块用于直播,就比当地品种增产,再从杂交后代中选优去劣,提前做产量对比实验,选出新品种。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就做到了增加产量,缩短实验年限,较快地肯定品种。全县用六年时间,就搞了几百个杂交组合,选育出七十四个优良品种,亩产得到大幅度增长。十三号大队种植七亩实生薯块,平均亩产二千三百六十斤,比当地的老品种增产一倍以上。
但是,马铃薯实生薯块用于大面积增产,最快也得从第三年开始。为了缩短这个过程,他们在一九六九年试用实生苗移植的方法直接用于大田生产,当年获得好收成。去年全县有八百五十八个生产队推广了这一先进生产技术,育秧三千四百九十个小畦,移植一千五百多亩,节约薯种三十万斤。这时,又发现大面积移植费工多,县委委员、七十岁的农民技术员马明便采用马铃薯种籽露地播种、马粪覆盖育秧的方法获得成功,解决了育秧与大面积移植的矛盾。这个方法简便易行,节约开支,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在全县各地得到了迅速的普及。现在,丰镇县在推广马铃薯科研新成果上采取实生薯块、实生苗和选育出的良种并用,都获得大幅度增产。


第4版()
专栏:

开展科研工作促进西藏农牧业生产
日喀则农业试验场根据高原特点培养小麦和蔬菜新品种繁殖杂交猪
新华社拉萨电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农业试验场,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为促进西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日喀则农业试验场,位于年楚河畔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高原河谷地区。一九五三年建场以来,科技人员和广大工人,根据西藏高原的自然特点,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开展了粮食生产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对蔬菜、畜牧业和经济作物进行了试验研究。他们培育的日喀则三号、五号、七号、八号小麦,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抗冻耐寒,比当地品种增产一成左右;喜马拉雅一号、二号、三号青稞,耐瘠薄,适应性强,推广结果比一般品种增产一成以上。
日喀则地区从来没有种植过的甜菜、烟叶、玉米、苹果等,现在也都试种成功。以前这个地区只能生产土豆、萝卜等七、八种蔬菜,产量又低。经过这个试验场的试种和推广,现在已能生产三十多种蔬菜。试验场培育的杂交优种大白菜,质量好,产量高,抽苔晚,除在日喀则地区推广外,还引种到甘肃、青海、新疆等部分高寒地区,效果也比较好。
过去西藏的养猪事业比较落后,每头猪一般只有七、八十斤重。日喀则农业试验场采用荣昌猪、约克夏猪和亚东猪与当地猪杂交,培育的后代体大、肥育快、适应性强。经过反复试验,他们还用来亨鸡和当地鸡杂交,产生的后代比当地鸡生蛋多、蛋大,受到群众欢迎。
日喀则农业试验场在育种工作中,重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培育推广当地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每年秋收时,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深入农村大田进行“株选”、“穗选”。喜马拉雅一号、二号、三号青稞和日喀则三号、五号小麦等优良品种,就是这样经过几年的选育试种成功的。这个试验场还先后在南木林、白朗等县建立了五个科学实验点,使科学实验活动更好地和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寒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特点,这个场还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调查了解西藏广大劳动人民中的先进生产经验,总结推广了改良土壤、深耕条播、合理轮作、除草灭虫等生产技术措施,收到了一定的增产效果。
日喀则农业试验场建场初期,全场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有藏汉族职工和科学技术人员七十多人,其中半数以上的藏族工人都掌握了种子杂交和良种繁育等基本技术,在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推动西藏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这个场还举办了农业技术人员训练班,为农村社队培养技术人员。从一九六三年到现在,这个场先后向农村推广青稞、小麦等良种三十五万多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选育和繁殖了十九种、共七千七百多斤蔬菜种籽,供应了西藏广大农村。


第4版()
专栏: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浙江德清县“两低两高”的经验教训
今年以来,几乎在每次有关的会议上,德清县委书记董梦彩同志都要讲讲“两低两高”的经验教训。
什么叫两低两高?就是县革委会和新的县党委会在一九六七年底和一九七○年五月相继成立以来,四年间,德清县的工作,经历了两次起伏,表现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九六八年减产,一九六九年大丰收;一九七○年减产,一九七一年大丰收。
作风问题,反映了路线斗争觉悟。在回顾四年来走过的路程时,德清县委的同志说得好:什么时候领导班子头脑清醒,内部团结,作风扎实,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就坚决,工作就好,生产就上升;什么时候领导班子头脑发热,团结受影响,作风飘浮,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就不坚决,工作就差,生产就下降。
事实就是这样。
一个鲜明的对比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德清县的“两低两高”,清楚地说明了这个真理。
一九六八年初,县革委会刚成立,大家都比较谨慎,执行路线和政策比较严肃认真,工作也抓得比较紧。这一年,早稻大丰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些领导同志的骄傲自满情绪随之生长起来了:“旧县委搞了那么多年,生产都没有上去,我们革委会一成立就上去了。”有些人的作风飘浮起来,两只脚象被绳子捆住,走不到下面去了。十月份,正是晚稻扬花灌浆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虫害。等到革委会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的时候,已经晚了。
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生长,革委会的团结也发生了问题。有一个县革委会成员,自以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功劳大,在阶级敌人的挑动下,又闹起资产阶级派性来。革委会内部意见分歧,那还顾得上去抓革命,促生产呢!
随着骄傲自满情绪的生长,有些人的头脑开始发热,对一些政策问题也不够注意了。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形“左”实右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开始出现违反党的政策的现象。由于没有下去,革委会有的同志对这种情况不甚了解;有的虽然也听到一些,但由于政策界限不清,反认为这是“革命”的东西。
这一年,晚稻减产三千万斤。
晚稻减产,使县革委会领导同志的头脑清醒起来。总结了一九六八年的经验教训。批判了资产阶级派性,打退了阶级敌人的进攻。革委会内部比较团结了,也比较谦虚谨慎了,许多人到下面去了。革委会主任带头到下高桥大队蹲点,总结和推广了下高桥大队对社员进行两条道路教育的经验。形“左”实右的东西也有所减少。
一九六九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粮食亩产第一次突破千斤关,比一九六八年增加百分之十九;总产比一九六八年增加百分之二十。
又一次反复
一九六九年大丰收后,骄傲自满情绪又滋长起来。于是,一九六八年的一些问题又重复一遍,有的方面还有了比较突出的发展。
一九七○年五月初,新的县党委建立后,大家都有一股子热情,想把工作搞得更好些。条条战线争上马,同一时间内搞了六、七个高潮:户口普查、知识青年下乡、血防、一打三反……。还有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召开的各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什么都要搞高潮,最后就只有一个高潮:会议高潮!只见公社干部进城,不见县里的人下乡。
毛主席早就指出,政治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但是,一些人在头脑发热的时候,却很容易被刘少奇一类骗子的什么“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等谬论所迷惑。结果是不仅冲击了生产,首先是冲击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冲击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例如,正是在春花要收,三熟制早稻要种,两熟制早稻要管,又是养蚕最紧张的关头——在这个一年之中最忙的时节,县里却布置在群众中评这个好,评那个好。干部白天评;群众晚上评,也占用一些白天的时间。
正当收早稻、种晚稻的双抢大忙期间,一个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人武部长,提出要办民兵学习班。公社党委书记不同意,说:“这样搞要脱离群众。不抓好双抢这一关,全年要被动。”副书记反驳说:“双抢期间办几天,天塌不下来。你就是中了不突出政治的毒!”
就在这一年的生产已成定局,常委开会研究减产的原因时,还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有人坚持说是因为“突出政治不够”;有人反对说:“主要是政治工作脱离实际,对生产抓得不力”。
这一年,粮食减产一千六百万斤,蚕茧减产四千担。
更上一层楼
一九七○年的减产,再次使县委领导同志的头脑清醒起来。在发动群众,开门整风的基础上,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反骄破满,总结一九七○年的经验教训,着重批评和解决了县委领导上的分散主义,多中心即无中心论,和一些领导同志常年沉醉在会议桌上和文件堆里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作风,也解决了执行政策上的一些问题。
加强了县委的一元化领导。常委们都分头下去蹲点和搞调查研究。
根据地理条件和作物种植情况,把全县划分为三个片:东部——平原水网地区;中部——丘陵地区;西部——山区。两个常委负责一个片,一个人蹲一个点,搞一年。开会上来,会完下去。派出了十六个工作组,十五个到农村,一个到厂矿,也是蹲点带面,搞一年。
会议、文件大大减少。非有必要,不把下面干部叫上来开会。尽可能把会议开得短些,开得集中些;或者是到现场去开。开会之前,先出“安民告示”,使大家有所准备。在减少文件数量的同时,注意提高文件的质量。
比较好地实行了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以后,分头去办。开会时,也把各部门的工作讨论一番,作些安排。
因此,也比较好地解决了部门工作和中心工作的关系问题。全县都围绕着“农业学大寨”这个中心来工作。这样,中心工作上去了,各部门的工作也上去了。
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谬论及其带来的恶果:政治工作的形式主义和风头主义。克服了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的“抓政治保险,抓生产危险”的思想。原来不敢“跑田头,上山头,看栏头”的干部,都挺起腰板来抓生产了。政治统帅生产,同生产统一起来了。把政治工作做到生产中去了。这样,政治上去了,生产也上去了。
去年四月,县委着手抓政策落实问题。开始,阻力很大。一些公社干部公开顶,说“县委右了”。主要是政策界限不清,怕戴右倾帽子。
下高桥大队是个先进大队。一九六九年,县革委会总结和推广了大队党支部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对全县影响很大。后来,大队一些干部头脑一发热,在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搞了一些形“左”实右的东西,这对全县也有影响。现在要落实政策,大家的眼睛盯着下高桥。县委书记就到下高桥去蹲点。重新印发了中央有关农村政策的文件,把政策交给群众。一条条学习讨论,对照检查,迅速落实了政策。全县也跟着迅速行动起来了。群众高兴地说:“政策落实思想定,铁耙垦地深三寸!”
一九七一年又一次获得大丰收。全县粮食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七十九斤,比一九六九年增加百分之五点七;总产增加一千七百万斤,增加百分之四点十一。经济作物,主要是蚕茧及其他农副业生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生猪(年终存栏数)增加百分之二十九点三。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就是德清县的“两低两高”的结论。
今年怎么样
去年大丰收后,在德清的一些干部中,骄傲自满情绪又开始出现了,工作也不如以前抓得紧了。反映在冬季生产上是少、慢、差、费。前年冬季施河泥三万多亩,去年冬季只施了两万多亩(每亩三百担)。备耕进度慢,春花的生长不如去年。放松了对群众的教育,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勾里公社优胜大队的贫下中农批评说:“样样超,思想骄,领导松,作风飘。”这提醒了县委领导同志。所以,在每一次有关的会议上,县委书记都要讲讲“两低两高”的经验教训。
在又一次扫除了骄傲自满情绪以后,很快扭转了局面。
今年夏粮又获丰收,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七一年增加三百九十万斤,增加百分之三十一点三。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