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
湖南利用米糠生产食油和多种副产品
据新华社长沙电 在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指引下,湖南省粮食加工部门开展米糠综合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去年以来,全省综合利用的米糠已经占到粮食加工部门米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利用米糠榨油,生产了大量油脂,出油率一般达到百分之十二。利用米糠榨油后的油脚等副产品还生产出“九二○”、“七○二”生物刺激素、“五四○六”菌肥、油酸、糠蜡、杀螟杆菌、混合脂肪酸、磷肥等十多种产品,支援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过去,米糠用作猪饲料。现在米糠榨油后,糠饼同样可以喂猪。粮食加工部门把米糠和糠饼喂猪作了对比试验:米糠含有糠蜡和油酸,味道苦涩,猪吃了不易消化。糠饼是经过高温高压的,去掉了酸、蜡和杂味,猪喜欢吃。粮食加工部门为了增辟饲料来源,将谷壳掺上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糠饼、米粞等,加工成统糠饲料,富有营养,猪也爱吃。现在,全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米厂都设有统糠车间。
在开展米糠综合利用的过程中,湖南省粮食加工部门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武冈县大米厂职工发扬“穷棒子”精神,把破房钉上晒席做厂房,把破油桶修补好做炼锅,从废品店里换来旧零件,做成油泵和真空泵,用木材制成滤油机,坚持土法上马,生产出了十四种米糠综合利用的产品。长沙市油脂化工厂在创建油酸车间的过程中,工人们自己动手,把皂脚锅改成酸化锅,锅内贴上瓷砖,涂上灰缘岩,代替了用耐酸不锈钢制造的酸化锅。生产油酸还需要冷却装置,厂里没有,工人们就发挥革命干劲,把一桶桶混合脂肪酸挑进地洞里自然冷却。就这样,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一个年产六十万斤的油酸车间。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为国家生产油酸四十八万四千多斤。


第2版()
专栏:

开展科学实验 增加新的产品
无锡树脂厂调动群众积极性,几年来完成二十多项科学研究项目,全厂产品从四大类发展到九大类
据新华社南京电 江苏省无锡树脂厂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取得重要成果。这个厂的职工最近几年共完成了二十多项科学研究项目,试制成功了一批新产品,使全厂产品从四大类发展到九大类,品种从三十多种增加到五十七种,为发展我国合成工程塑料工业作出了贡献。
这个厂的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是从三车间首先开展起来的。这个车间原先的工艺流程比较陈旧,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环氧氯丙烷大量跑掉。后来厂里组织了“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一项新的工艺流程,使环氧氯丙烷的回收率提高了二十多倍,一年可以为国家多创造财富近百万元。三车间取得的成果,鼓舞了全厂职工,大家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厂革委会也加强领导,一个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有一种环氧树脂,因为分子筛的再生效率太低,使生产的发展受到影响。工人出身的干部丁达夫便带领几名工人和技术员,利用生产间隙时间,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工作,最后成功地利用原来设备中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再生,使再生效率提高了两倍。
有透明金属之称的聚碳酸脂,是最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耐热、耐酸、耐腐蚀,在一些重要工业部门具有广泛的用途。但由于它的合成技术复杂,必须用几种稀有的化工原料才能生产,成本又很高,使生产受到限制。这个厂主动承担用新技术来生产聚碳酸脂的科学研究项目。他们在无锡电化厂的支持下,三个多月就研究成功了生产聚碳酸脂的新技术。采用这种新技术,可以完全采用我国资源丰富的化工原料来生产聚碳酸脂,每吨产品所消耗的溶剂减少一半以上,工序减少三分之一,节省劳动力百分之三十,产品质量也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中,这个厂的职工坚持从本厂现有条件出发,立足于自己动手,土法上马,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第2版()
专栏:

提高生产能力 满足市场需要
甘肃绒线厂围绕生产关键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据新华社兰州电 甘肃绒线厂广大工人和技术人员,围绕生产上的关键课题,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甘肃绒线厂是个投产两年多的新厂,主要产品是利用本省所产的腈纶纤维生产腈纶膨体绒线。
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何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要,就成了这个厂的关键课题。工人们想到厂里有几套专用于纺针织绒的设备就闲置在那里,如果把这些设备改成既能纺针织绒,又能纺粗绒的两用设备,生产能力就会成倍提高。这一建议得到了厂革委会的支持,纺纱车间就组织起了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小组。这个小组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就使这项改革获得成功,从而使全厂腈纶膨体绒线的生产能力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质量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改造设备成功之后,这个厂的工人、技术人员又大力改革染色工艺。腈纶膨体绒线的染色,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阳离子和分散性染料。这种染料价格高,工艺操作技术比较复杂,给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在技术革新中,有关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提出采用碱性染料染色的建议。碱性染料不耐高温,而腈纶纤维的上色温度必须在九十度以上。为了攻破这个技术难关,染色工人们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作了四十多次试验,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使碱性染料在高温条件下不被破坏的稳定剂,试验成功了染色新工艺。这个厂采用碱性染料以后,腈纶膨体绒线染色质量比原来提高,色号也由原来的十六个增加到六十多个,同时染色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片)
左图甘肃绒线厂“三结合”小组,正在检验用国产染料生产腈纶膨体绒线的质量。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蜈蚣收购量显著增加
湖北省有十几个县盛产蜈蚣,收购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前几年,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干扰,一些社队划不清正当副业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界限,没有正确解决捕捉蜈蚣同农业生产和育林之间的矛盾,一律限制社员捕捉,以致收购量减少,影响医疗和出口的需要。今年,各产区党委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积极解决捕捉蜈蚣同农林之间的矛盾,商业部门又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在一个月的旺季里就收购了一千零八万条,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二,支援兄弟省区的数量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出口增加了一倍多。
捕捉蜈蚣的旺季,是从清明到立夏。这时恰好也是早稻插秧的大忙季节,处理不好这个矛盾,不是耽误插秧,就是错过捕捉蜈蚣旺季。同时蜈蚣分布的面很分散,完全依靠整劳力在劳动时间去捕捉,也不合算。蜈蚣一般在林场和田埂、渠边比较多,搞不好就会破坏树苗和田埂渠道,影响粮食生产和封山育林。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各产区党委都深入基层,把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在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允许社员从事正当家庭副业等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讨论怎样解决这些矛盾。
群众提出:“一手难捉两条鱼”的说法不对,我们完全可以一手抓插秧,一手抓蜈蚣。湿热雷雨天气,蜈蚣最愿出来活动,可是插秧倒不那么便利,可以组织社员突击捕捉。树林石下,田埂沟边,是蜈蚣最多的地方,可以安排部分劳力集中捕捉。那些比较分散的地方,可以允许社员利用工余时间自己捕捉。这样既不影响插秧,又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在收益分配方面,群众认为,由生产队安排劳力捕捉的,应当根据多劳多得、按劳付酬的原则定报酬,记工分。社员利用工余时间和假日捕捉的,应该谁劳谁得,收入归己。
对破坏田埂和林苗问题,群众认为这主要靠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爱护集体的自觉性,同时也规定:凡是挖了田埂和沟渠的,随手填好,在小树苗附近,不要挖土、掀石头。这样就不会影响稻田蓄水和树苗生长。群众之间再加强相互检查、督促,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把政策交给群众,办法和群众一起想,群众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宜昌地区八个县,在旺季的几天里,组织了万人上山,一鼓作气,捉了二百七十七万条,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七十六。松滋县发新大队,一面“抢插”,一面“抢捉”,捉了四万五千多条,集体和社员收入一千八百多元。而这些地区早稻插秧都按时完成,田埂、林场都没有受到破坏。
在此期间,医药、商业部门积极开展宣传,大讲蜈蚣在医疗方面的用途和出口的意义,介绍蜈蚣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传授捕捉技术和防治咬伤的方法。同时还派人到产区调查研究,了解蜈蚣资源和群众思想情况,及时向党委汇报,提出建议;协助社队正确处理农副关系,落实措施。他们还组织货郎担送货下乡,收购上门,方便群众交售。
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临朐县发动群众捕捉全蝎
山东省全蝎重点产区之一的临朐县,在药材、商业部门的配合下,认真落实党的有关政策,发动社员群众和学校师生利用工余、课余时间,上山捕捉全蝎,按时完成了国家收购计划。现在,全县已经加工炮制全蝎干品三千多斤,并陆续运往外地供应医药部门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永登县苦水公社玫瑰花丰收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公社玫瑰花丰收,今年已采摘玫瑰花二十九万多斤。苦水公社地处庄浪河畔,是有名的玫瑰之乡。近几年来,公社党委和革委会切实加强对玫瑰花生产的领导,认真落实党的政策,正确处理玫瑰花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关系,使过去不重视玫瑰花生产的一些生产队也积极栽植玫瑰。现在,全公社十一个大队,七十八个生产队普遍在路边、地埂、山脚、渠旁、河滩及庄前屋后等闲散空地上大量栽植玫瑰。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院内院外结合大有作为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党委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蹲点的调查
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党委和革委会,从一九七○年春以来,组织半数以上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两年多来,在培养无产阶级科技队伍,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结历史经验 明确前进方向
一九六九年秋天,陕西省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开展,广大贫下中农迫切要求科学种田,许多社、队纷纷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供应良种,希望他们走出门来,同贫下中农一道搞科学实验。
为了组织好到农村蹲点的工作,分院总结了历史经验。一九五八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他们曾抽出一半以上的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在思想改造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不够明确,一九六二年,刘少奇一类骗子叫喊“科研工作要正规化”,鼓吹“学院式”的研究时,农村基点和蹲点人数就被砍掉了一半。
他们还总结了到农村坚持蹲点的成功经验。一九六二年,青年技术员李立科来到武功县皇中大队蹲点。当时,这个大队的小麦、棉花发生了病虫害,贫下中农焦急地跑来找他帮助解决。他说:“我是专门搞豌豆虫的,关于小麦、棉花的病虫问题,你们另找别人解决吧!”社员看到李立科和自己想不到一起,对他的热情也凉了下来。他自己也很苦恼。有一次,李立科问老贫农吴振忠为啥社员对他有意见。吴振忠坦率地说:“你那块试验田,是你成名成家的‘自留地’,这样群众咋能没意见呢?”在贫下中农的教育帮助下,他意识到“为谁搞科研”是个根本问题。他的立足点逐渐转移过来。他同贫下中农一道研究出既可以提高地力,节约投资,又可以增加复种指数的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使皇中大队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收入不断增加,为关中西部旱塬地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粮食产量闯出了一条新路,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历史的经验,使分院的同志们认识到:农业科技人员是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搞科研,还是关在高楼深院里搞“学院式”的研究,固然是两条科研路线的斗争。就是到农村蹲点也有两种蹲法:一种是面向农业生产,同基层干部、贫下中农实行“三结合”搞科研;一种是把业务搬家,虽然身在农村,却不关心农业生产,仍然是“三脱离”,这同样是两条科研路线的斗争。
两年多来,陕西分院绝大多数同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努力改造世界观,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涌现出许多象李立科这样受贫下中农欢迎的科技人员,有些人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
分院科技人员到农村蹲点后,有人曾经认为,到农村蹲点“只能普及,不能提高”,“只能帮助增产,不能发展科学”。通过实践,他们认识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过去,农业科研人员认为黄土含磷量较高,有“关中黄土不缺磷”之说,因此在研究合理施肥问题上很少考虑磷肥。可是,近年来由于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在生产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是氮肥施用量虽不断增加,但达不到预期的增产效果;二是许多地方豌豆单产明显下降,种植面积逐渐缩小。这些现象,引起了农业科技人员的注意。经过对土壤的分析化验,和总结群众大量的生产经验,他们逐渐认识到,黄土本来不缺磷,由于豌豆是喜磷作物,多年来种植的结果,使土壤中固有的磷逐渐减少,加上长期不施磷肥,造成了黄土缺磷。基于这一科学的认识,人们改变了多年来忽视施用磷肥的习惯,开始合理施用磷肥,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有些同志以前曾经认为,科研是自己的事,推广是别人的事,不注意在推广中观察实际效果,总结群众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影响了科研的进度。现在,他们把试验、示范、推广结合起来,不仅加快了推广速度,也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过去,一个品种从育种到大面积推广,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的时间。现在,他们在一百个农村基点和全省不同地区的重点社队,有计划地布置了各种作物的品种试验点三百多个,院内的品种鉴定和群众性的鉴定互相配合,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边试验,边示范,边繁殖,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速度。这样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一般比过去缩短了两、三年的时间。同时,在推广过程中也为科研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课题。事实说明,推广是研究工作的继续,也是提高的基础。
两年来,他们沿着这条正确途径,开展了三十八个科研项目四百三十二个试验,多数取得了成绩。陕北驴驹拉稀病的防治、关中肥水井的开发利用、安康县新菜区冷床育苗、酸枣接大枣、“荆桑”嫁接换种、土蜂改良等,已普遍获得成功;棉花枯黄萎病、羊瞎眼病的防治和关中灌区麦茬水稻的栽培等,也有了很大进展。他们蹲点的一百个生产大队,一九六九年粮食上《纲要》的只有二十五个队,一九七一年增加到五十七个。
院内院外协作配合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参加三大革命运动,还要不要院内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时期,他们在批判了“学院式”的关门搞科研的修正主义科研路线以后,又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完全否定实验室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排除右的和“左”的干扰,院党委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开展革命大批判,帮助大家在思想上划清“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同为革命阅读国内外科研资料的界限;划清“三脱离”的“学院式”研究同在“三结合”的基础上搞好院内科学研究的界限。大家认识到,要把农业科研工作搞好,必须在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搞好院内外的结合,充分发挥院内科研工作的作用。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他们体会到院内的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微生物菌种的培养鉴定、农作物的原始材料、选种圃的观察比较、各种理化分析、研究国内外科研资料以及综合分析各点的同类经验等等,都需要在院内进行,蹲点中提出的重大科研课题也需要院内统一规划和安排,而且农村基点在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时,也需要借助实验室的仪器或有严格操作管理的试验场地,才能尽快地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
两年来,留院人员还重点开展了一些科研项目,为各基点和广大农村社队提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同时还为社队举办了各种学习班,编写了十三种小册子,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为了使院内外的科研工作能更好地配合,院党委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坚持科技人员轮流蹲点,有上有下;二、建立了四十多个专业点,尽可能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同时加强院内各所、组对基点的联系和领导;三、把院内外的科研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计划之内,解决好各基点、各专业和院内工作之间的配合协作,有计划地搞些较长远的、带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努力完成国家分配的科研任务。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