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向南斯拉夫艺术家们学习
天津歌舞团 施光南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市“伊沃·洛拉·里巴尔”歌舞团,是在战火纷飞的反法西斯年代成立的。它的成员,曾经穿着军装,奔赴前线,为战士和伤员们演出,以战斗的歌舞为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作出贡献。歌舞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演出的反映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节目,有助于我们了解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历史。
合唱《游击队“柯罗”舞曲》是由南斯拉夫一些最著名的游击队歌曲组成的。这些歌曲产生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这一组歌曲中,有的铿锵有力,在男声用顿音演唱的节奏鲜明的背景下,女声唱出热烈、豪迈的旋律,犹如战士们跨着坚定的步伐,高唱战歌在行进;有的歌曲深沉抒情,在女声鼻音伴唱下,男高音声部唱出宽广舒畅的旋律,通过对高耸入云的山峰、清澈的小湖、红色的朝霞和蓝色海涛等景色的描绘,唱出游击战士们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有的歌曲具有活泼、明快的基调,运用了典型的民间节奏,刻划出游击战士们乐观的性格和必胜的信念。舞蹈《科米塔舞》带有哑剧色彩,它表现了本世纪初为把祖国从土耳其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在马其顿山区坚持长期斗争的科米塔游击战士的战斗生活。这些节目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同外来的干涉、颠覆和侵略威胁进行坚决斗争的勇敢精神。中南两国人民在反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结下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的战斗友谊,今天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超级大国的强权政治。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歌舞时,感到十分亲切。
歌舞团的艺术家们怀着对中国人民的真诚情意,演奏了我国人民热爱的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还用中文演唱了中国革命历史歌曲《大路歌》。歌舞团为访问中国作了长期的准备,对《大路歌》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艺术处理:从开始的轻声演唱,声部交替出现,到中间部分运用复调对比的副旋律强调“工农兄弟联合起来”,直至强有力的结尾,看得出是经过反复练习和一再推敲的。这充分体现出中南两国人民的真挚友谊。
合唱是南斯拉夫人民热爱的艺术形式。歌舞团的合唱曲目,大部分都是根据民歌改编或以民歌为基调写成的。这些曲目里,把合唱艺术形式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声部对比、和声效果、复调处理等,和民歌特有的节奏、旋律结合起来。在合唱曲中,我们可以听到马其顿民歌多种多样的节奏变化,吉普赛民歌独特风味的、幽默的旋律,在《杜布罗夫尼克地区“林卓”舞曲》中,还用人声模仿了民间乐器的演奏风格,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部曲目都是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的。合唱队经过严格的训练,具有出色的艺术素养,音准、节奏都很好,音色和谐统一,表现力强。指挥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艺术造诣,对音乐处理得细致、准确,声部层次分明,力度变化幅度大,音乐高潮安排得突出。南斯拉夫艺术家们的合唱演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歌舞团的舞蹈节目展现了花团锦簇的画面。这里有产生于土耳其占领时代的古老舞蹈《弗尔利卡“柯罗”舞》,当时占领者不准人民集会、跳舞和娱乐,尽管没有音乐伴奏,但人民依然在踏脚声和妇女服饰的响声下成队环圈地跳起来,眉宇间充满对侵略者的愤恨。这个舞蹈,不但使我们了解到南斯拉夫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更了解到南斯拉夫人民的不屈性格。来自南斯拉夫南部地区的《马其顿“奥罗”舞》,是一个粗犷的男子集体舞,那雄壮的鼓声和男演员们强烈的旋转、急促的舞步和豪放的气概,体现出南斯拉夫人民勇敢的斗争精神。塞尔维亚东南部流行的《快乐的绍普斯卡舞》,带有竞技的性质,男女青年们比赛跳舞的耐久力和速度,多变的步法和奔放的舞姿,显示了南斯拉夫人民乐观、热情的精神面貌。南斯拉夫最北部地区的《斯洛文尼亚舞》除了结束时激烈的旋转外,整个舞蹈又具有轻巧、活泼的抒情风格。这些舞蹈编排得都很精彩,场面调度的变化丰富,情绪对比的转换自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保持了民间舞蹈原来的面貌,如环圈的舞蹈队形、成组地轮流表演、舞伴的经常变换以及互相拉着腰带的舞蹈形式等,还穿插了休息者挽手观赏、学习舞步等情节。这些舞蹈大部分都是边舞边唱,增加了农村舞蹈的色彩。《绍卡奇卡舞》再现了丰收后农村舞会的欢乐场面。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使人眼花缭乱的繁复舞步,激情洋溢的歌声,欢乐的呼喊和口哨声等等,气氛十分热烈,把整个晚会的情绪推向顶点。演员们的节奏感很好,舞步灵活,情绪饱满。
民歌演唱和民间音乐的演奏也是出色的。女声独唱《达尔马提亚民歌》是亚得里亚海沿海地区的民歌集锦,曲调优美流畅。男声独唱《马其顿民歌》则具有山区民歌热情奔放的特色。演唱者成功地表现了不同类型民歌的情绪,在声音技巧的运用和掌握民族特点方面都很有功夫。歌舞团的乐队只有十二个人,不用指挥,担负了舞蹈节目的音乐伴奏任务,全部背谱演奏,气氛强烈,出色地烘托了舞蹈的表演。在给独唱伴奏时,和演员的歌声配合得也相当融洽,还在适当的时候为独唱伴唱。乐队合奏中,更体现出乐队的高超水平。他们演奏的两组乐曲都是以南斯拉夫各地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汇编而成的,乐曲编配得很巧妙,运用了多种音色、节奏以及和声、复调的变化,突出了特色很强的民间音乐旋律。演奏形式活跃,每个演奏员的音乐感和节奏感都很好,如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组歌》中开始的长笛独奏部分,在乐队伴奏下,有如起伏的浪涛,十分和谐统一;在急促的舞曲中,节奏非常准确清楚,快而不乱,配合默契,显示了很强的合奏能力。小提琴手、巴扬手风琴手、黑管以及长笛演奏者的独奏段落,都以他们出色的演奏而吸引着观众。
“伊沃·洛拉·里巴尔”歌舞团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绚丽多采的民间歌舞,更重要的是,还给我们带来了南斯拉夫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们衷心祝贺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在我国的访问演出获得圆满成功!(附图片)
南斯拉夫“伊·洛·里巴尔”歌舞团演出大合唱。   
本报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来自人民生活的艺术
北京针织总厂工人 吴青凤
歌声传友谊,舞姿寄深情。我们北京的工人怀着兴奋的心情,观看了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市“伊沃·洛拉·里巴尔”歌舞团的精彩演出。艺术家们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斗争和生活。那有着南斯拉夫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歌舞,表现出艺术团的创作和演出,来源于人民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艺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南斯拉夫艺术家们的歌舞,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而创作的。这些节目形式多样,清新健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生活侧面。如民间舞蹈《科米塔舞》,表现出科米塔游击战士为把祖国从土耳其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而在马其顿山区进行长期斗争的坚强性格。舞蹈以简洁有力的舞步和机智多变的神态,体现了游击战士的战斗生活,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南斯拉夫人民在反侵略战争的战火硝烟中,冲锋杀敌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又如《弗尔利卡“柯罗”舞》,它产生于土耳其占领时期,人们用脚踏和服饰的响声伴奏,沉默深情地起舞,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入侵者的憎恨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这种舞蹈形式,正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演出的所有节目,无论是旋律活泼曲调宛转的乐曲,还是明朗新颖、优美清晰的歌唱;无论是古老的或反映现实生活的民间舞蹈,还是反侵略战斗的舞蹈,都说明歌舞团的艺术家们十分重视和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间艺术。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是值得我们从事业余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的人学习的。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市“伊沃·洛拉·里巴尔”歌舞团访问我国,给中国工人带来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祝贺艺术家们演出成功,并希望通过艺术交流,使中南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第4版()
专栏:

踏遍冰山为人民
——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电影放映队的事迹
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雪山草原上,有一支由三名塔吉克族放映员组成的电影放映队。他们十六年如一日,翻雪山,趟冰河,为聚居在这里的塔吉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族人民放映革命电影,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被人们誉为
“高原上的红色电影队”。他们就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第一电影放映队。
地处“世界屋脊”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地域辽阔,雪峰林立,冰河湍急,气候多变,交通极不方便,给电影放映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是,电影放映员们毫无畏惧,越是艰险越向前。
去年三月,在一个风雪弥漫的早晨,他们赶着牦牛,到大同公社去放电影。当他们翻越海拔六千多米的一个冰大坂时,狂风卷着大雪,更加猛烈地向他们袭来。放映队长、共产党员买买提夏皮带领队员沿着陡坡往上爬,好几次都被风雪卷了下来。在困难和考验面前,他们想起自己是党培养的塔吉克族第一代电影放映员,浑身充满了力量。他们从牦牛背上卸下机器,背在身上,顽强地向上爬,终于攀上了这个陡坡。走着走着,又遇上了崎岖的羊肠小道,上面是悬崖峭壁,下面是万丈深渊,人过要横走,马过要下鞍。他们背着机器和影片,赶着牦牛,缓缓而行。就这样,与风雪严寒战斗了两天一夜,到达了大同公社。他们一到这个公社,顾不上休息吃饭,就架起机器,挂上银幕,给当地的塔吉克族群众放映了电影《红灯记》和新闻纪录影片。
有一次,电影队收到阿克陶县卡尔龙公社柯尔克孜族贫下中农的来信,希望他们到那里去放电影。这时,有人劝他们说:“那里道路艰险,又不是份内的事,你们去图什么!”电影队的同志们说:“宣传毛泽东思想没有份内份外之别,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图的是为人民服务。”他们牵上骆驼就出发了。一路上,翻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到达依拉普夏河边时,只见浪涛滚滚,水深流急。但他们想到毛主席的教导:“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毅然抢险渡河。当他们把电影送到偏僻的柯尔克孜族山村时,当地群众感动地说:“你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革命影片,还给我们送来了塔吉克族兄弟的一颗心!”
除了放映电影以外,这个电影队还满腔热情地为当地各族社员群众做些其他的服务工作。他们听说叶城县曲车大队的社员想买毛主席著作,就热心地送上门去。大同公社三大队春耕缺少小农具,他们及时送到田头。晓东牧场的群众距商店较远,他们每次去放电影,总是带上茶叶和其它生活日用品。社员们亲切地称他们是“特别代销店”。这个电影队又是个“修理组”,一有空就帮助社员修理农机具、收音机和广播器材等。
第一电影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坚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虚心向各族人民学习。瓦卡草原上的老贫牧先比,为集体精心饲养牲畜,使羊羔成活率年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被誉为“草原活愚公”。电影队就请他上阶级教育课,学习他的革命精神。他们晚上给群众放电影,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坚持一年四季不脱离生产。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人民在石林欢度传统“火把节”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八月十八日电 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人民,在著名的风景区石林欢度传统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反抗土司暴虐统治的胜利而流传下来的一个民族节日。传说古时有一个土司无恶不作,彝族人民为了反抗他的统治,揭竿起义。起义者挑选了数千只山羊,羊角上缚上火把,然后驱羊前进,围攻土司,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便把旧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定为“火把节”。
解放后,在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火把节”成了各族人民举行文娱体育活动和增进民族团结的节日。
今年的“火把节”,热闹非凡。不但彝族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地前来参加,附近苗、回、壮、白、汉等各族社员也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体育表演。当身强力壮的运动员手挽着手,雄赳赳地步入运动场时,数万观众热烈鼓掌欢迎。摔跤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已经六十多岁的彝族老运动员寇大爹也挥臂出场,博得了阵阵掌声。东方红公社清水塘大队尾博邑村生产队队长毕有恒也是远近闻名的摔跤能手,他们村子今年有十多名运动员出场参加了比赛。
在欢度“火把节”时,文艺宣传队演出民族歌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商业部门也在节日供应了丰富多采的民族特需商品。


第4版()
专栏:

延边朝鲜族群众喜爱足球运动
足球运动是延边地区朝鲜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群众和体育工作者深入批判了“锦标主义”、“技术第一”等修正主义黑货,使群众性体育运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开展足球活动中,重视抓好普及工作。自治州经常组织思想、技术较好的运动员为工农兵进行足球表演,推动了足球运动的普及。延吉县东盛公社九十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足球队。社员们坚持农闲多练,农忙少练,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比赛。为了给基层培养足球运动骨干,自治州八个县、市都建立了业余体育学校。
现在,延边地区的足球运动相当活跃,广大群众自力更生修建起来的大小足球场已有一万多个,许多厂矿企业、农村人民公社、机关、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队。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了健康水平。


第4版()
专栏:

活跃的山村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牛棚区的各族社员,利用山区自然条件,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业余生活搞得十分活跃。
牛棚区的社员群众在工余、节日、假日和赶场的时候,经常开展富有民族色彩和适合山区特点的体育活动。地处海拔二千七百米高山的么窝公社的广大群众喜爱爬山;座落在牛栏江边的各生产队,打破“高寒山区不能下河洗澡”的老规矩,坚持开展游泳活动;这个区的彝族社员喜欢爬竿,屋檐下,树枝上到处挂起竹竿;打篮球是这里各族人民共同爱好的体育项目,全区三百二十多个生产队,就有七百多个篮球队,其中有三百多个是女子篮球队。
由于广泛多样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了人民体质。许多社员既是运动场上的积极分子,又是生产上的能手。


第4版()
专栏:

纳西族的“足球之乡”
被人称为纳西族“足球之乡”的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公社,有许多青少年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目前,全公社七个大队已建立起五十九个足球队。
这个公社利用农闲和工余时间,经常举行足球比赛。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都踊跃参加。老贫农和正先的儿子是壮年足球队员,孙子是青年足球队员,九岁的重孙是红小兵足球队员。每当进行足球比赛的时候,八十三岁的和正先老大爷总是拄着拐杖前往观看,并热心地给他们指点。社员们称他为“场外指导员”。
白沙公社经常教育社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因陋就简地办体育事业。许多生产队利用打谷场、地边的空地作球场。不少足球队员利用假日上山砍柴,自筹资金购买体育用品。
目前,全公社除足球运动外,还开展了篮球、田径、游泳、登山等体育活动。由于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社员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公社出勤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新华社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