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

唤醒了沉睡的抚远荒原
朝阳挑开了晨雾,射出万道金光。从乌苏里江畔到七星河两岸,从大兴岛上到街津山下,在这一万六千四百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百台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象红色的骏马驰骋。一辆辆运粮的大卡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奔驶。一队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战士,迎着朝阳,英姿勃勃,走向田野。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的大部分地方还是长满荒草枯苇和乱树荆棘的沼泽地呢?一
一九六九年冬,火红的战旗划破了风雪长空,千百支垦荒大军开进了抚远荒原。开初,有人对在这片茫茫沼泽地里开荒种地信心不足。老干部们跑遍每一个绿帐篷,给青年战士讲述我党我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大家决心“迎着困难上,不向上级伸手;苦干实干加巧干,誓叫抚远山河变”。
在开荒战斗中,机务战士住地窨子,钻草垛,战胜各种困难。被称为“铁姑娘”的四个女机务战士,做出了好榜样:蚊子叮肿了手和脸,她们全然不顾;雨水湿透了衣服,她们仍然坐在大犁上。这一年,她们这个连队开出了一万一千亩荒地,打出了四十万斤粮食,盖起了一千八百八十平方米宿舍,被誉为“大兴岛上大寨花”。
一九七○年,广大指战员开出荒地七十六万四千亩,比原耕地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八。在新的形势下,是守摊子,还是创新业?有人说,“够了!”广大指战员们说得好:够了?谁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够不够?世界革命的需要够不够?我们不能光看到开出来的几十万亩土地,还要看到没开出来的几百万亩土地。
挠力河畔,开荒大军越战越勇,尽管每台机车担负着四千五百多亩耕地的繁重作业任务,他们仍然大挖潜力,突击开荒。连队周围的地开完了,他们就拉上爬犁房,带上粮食油料,到几十里外的荒野里继续战斗。爬犁房透风又漏雨,战士们风趣地称它为“风雨楼”。播种时,由于新开地土块大,常常找不到堑,一到晚上更不容易看清。战士们拿来木棍,绑上手电筒,几十米远站一个,排成一排。手电亮了,就象航标灯一样,指引着机车前进。
两年来,他们开荒建点数,超过了原来四个农场十五年建设的总数,耕地面积扩大两倍。二
在向荒原进军的征途中,道路是不平坦的,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的考验,接踵而来。
一九七一年初,挠力河西八千三百亩即将播种的小麦地里,数百个“锅底坑”里,积满了雪水。二百多人围着一个个“锅底坑”,用脸盆端,水桶挑,把积水一点一点舀了出去。北大荒的四月,地表层化冻,烂泥陷脚,战士们索性脱掉了靴子光着脚干。他们苦战二十多天,干一块,耙一块,播一块,终于适时播下了种子。
从七月中旬开始,大雨倾盆,一昼夜降雨一百多毫米,造成了严重的涝灾。大家决心战胜灾害,从龙口中夺回战备粮。
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们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率领群众抢收小麦。许多麦捆漂浮在水面上,大家就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打捞。一个连队经过一天半的苦战,就把一百二十多亩泡在水里的麦捆全部打捞上来。
为了增强机械防陷能力,机务战士就在拖拉机履带上钻眼,钉上十几厘米高、五十厘米长的木方子,给机车穿上“高跟鞋”。他们还把收割机的轮子用木板封闭起来,防止淤泥堵塞,再安装上“抓地板”,加大磨擦力。原来四台拖拉机拉不动一台收割机,现在只要两台就可以拉动了。拖拉机牵引着收割机,象威武的舰艇,劈开泥水前进。
在那紧张而又艰苦的日日夜夜里,人们从各个角落涌向麦海。大家万众一心,互相支援,紧密配合,经过五十多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把全部小麦都收回来了。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群众自有回天力!一九七一年,尽管涝灾严重,粮食总产量比丰收的一九七○年,仍然增加了四百多万斤。三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耕地面积猛增到三百二十余万亩,粮食产量逐年上升,一九七○年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八,一九七一年又有所增长,向国家提供了大批粮食。
农业的丰收,推动了五业并举。部队生猪存栏数比两年前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一,大牲畜和羊都增长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在这些数字中,凝结着多少饲养员的心血和劳动啊!
名贵的梅花鹿也来到这片荒原上安家落户了。为了使鹿群增进健康,加快繁殖,他们大胆试验野外放牧。现在,每当哨音一响,驯顺的梅花鹿就跟着战士们奔出圈门,成群结队,跑上山林。如今,梅花鹿的饲养量比两年前增加了十一倍。
两年前,战士们住地窨子,苦战荒原。就在这些地窨子后面,现在一排排营房整整齐齐,一株株树苗排列成行,抚远荒原正在变成北国江南。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今日白帝城
白帝城在四川东部长江北岸,紧靠瞿塘峡口。远远望去,白帝寺红墙碧瓦,林木掩映。峡中轮船汽笛长鸣,乘风破浪。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今日白帝城和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几百里锦绣河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白帝城内矗立着一片高大的厂房,那就是正在兴建的现代化的小氮肥厂。它的年产量是一万八千吨,将为全县每亩农田提供三十多斤高效氮肥。同氮肥厂隔江相望的是一座磷肥厂。去年,工人们提前一百天完成国家计划,今年一季度的生产又超过计划的百分之十三,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五十二。在那夔柚果林深处,矗立着的灰砖青瓦的楼房,是刚刚建成的年产三万多吨的水泥厂。不断扩大的工业区,已经把江南、江北,奉节城、白帝城连成一片。到了夜间,十数里灯火辉煌,映入长江,极为壮丽。
在白帝寺脚下观音洞前,原来有个滟滪堆,横亘长江中心,方圆二十丈,形状如马。滟滪回澜,漩涡千转,自古以来不知撞烂了多少船只。一九五八年,党和人民政府整治川江航道,炸平了滟滪堆,船过这里畅通无阻。
由重庆下航的轮船,经过白帝城进入三峡天险。管理三峡航道的奉节航道段是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工人们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正确处理人和物的关系、水和沙的关系,摸清水、沙变化规律,掌握每一个暗礁险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悬崖陡壁、暗礁险滩,准确地设置航标,指挥上下行轮,无论洪水期或枯水期都能安全航行。入夜,半导体自动开关霓虹航标灯照亮航道,天险变通途。
白帝城对面的白盐山上,飘扬着一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永乐公社丰收大队第一生产队。这个山高坡陡的山村,过去粮食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他们开山凿石,变坡地为水平梯田,四个冬春,建成大寨式的高标准农田一百二十多亩。粮食连年丰收,一九七○年粮食亩产达到七百九十三斤,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一倍。
从白帝城沿草堂河东走几华里,就到了唐代诗人杜甫住过的草堂寺。现在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果园。有一种无核广柑,果实大,水分多,香甜可口。全县水果已发展到二十多种,每年仅广柑一项产量就达六、七十万斤,除满足本县需要外,每年都有大量上等产品供应全国各地和出口。
白帝城西十华里处,是奉节县城。解放前,反动官吏、恶霸地主、封建把头、地痞流氓,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现在,这里已经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山城。街道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居民、职工家属大办工厂,一九七一年街道工业总产值近一百万元。许多过去靠外地运进的产品,如工业生产上用的水玻璃、元明粉、硫酸铝、甲醛、明矾,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的钮扣、塑料制品、玻璃制品等,现在都能自己生产了,有的产品还支援外地。
奉节城东南角的永安宫旧址,如今建起高大的楼房,办了一所能容纳一千多名学生的中等师范学校。在奉节城北最高处的树林里,有一排排整齐房屋,那是奉节中学。解放前,全县只有这一所中学,现在,全县十个区都有中学,八十八个公社都有初中班。小学由解放初期的一百一十二所,发展到一千五百三十一所。
城东面新建的楼房,是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广大医务人员,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现在不仅可以做普通外科手术,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也可以做了。各公社也都办起医院、联合诊所,“赤脚医生”遍布广大农村。
除长江航运外,白帝城地区的陆上交通也日益发达。万山丛中开辟了公路。奉节城每天向巫溪县、云阳县、湖北恩施县和本县各地发出汽车,大大便利了物资运输和旅客来往。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地下水地上流
大青山南麓的地下水位很低。过去,这些地方别说用水浇地,吃水也非常困难。解放前,土默特左旗巴什公社沙尔沁大队居民为了吃一担水,得挑上桶进山,来回跑三、四里地。山洪一来,只得涉水到别村担,来回六、七里。年青力壮的可以到远处担水,那些老弱病残,只得喝泥汤和污水坑里的水,吃着用这种水做的饭菜。
新中国成立后,遵照毛主席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教导,广大人民把开发地下水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现在,土默特左旗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前的八万亩扩大到五十二万亩,提高了五倍半;粮食产量由解放前的五千万斤提高到一亿六千六百多万斤,提高了两倍多。
察素齐公社西沟门大队,在三年时间内,截了四条伏流。他们从五六里外的山沟里铺下暗管,把水引出山来,隔一段距离再打个竖井。此外,他们经过二年苦战,用工二万多,打成了一个上口六百平方米的大水池。西沟门大队过去一直靠国家供应粮食,现在破天荒地向国家交售了余粮,粮食亩产由解放前的七十斤提高到三百四十九斤。
在打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群策群力,土洋结合,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办法。有一种井叫“蜂窝井”,在一片地方集中打许多眼井,象蜂窝一般。巴什公社的金星大队有沙地、淤地和下湿地三种。同土默川许多缺水的地方比起来,这里却是另一种样子。涝天,水从井里溢出来,同地面的积水连成一片。妇女们烧火做饭时,从炉坑里、灶门里可以舀出水来。他们就想办法,在下湿地里,每亩打七八眼土井,把各个井的水集中到一条渠里,输送到远处的旱地里,既使沙地得到灌溉,又降低了地下水位。
土默川开发地下水的过程是当地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的过程。它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的道理。解放初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人们只能打一些土井,用手一斗一斗地提水,一天浇不了半亩地。浇上一、两个月,井就塌掉了。合作化时期,各社有劳力可以用石头砌井,有资金可以购置水车。每天可浇三亩地的水车井,就成了当时最高级的井了。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一九五九年土默川开始通电了,从此电力机井就成了一种主要的取水形式。现在全旗二百八十五个大队就有二百一十五个大队有了电力机井,有的大队多到二十眼,有一些大队凭靠井灌已经实现了水利化。
几年来,土默特左旗从打井实践中,发现在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北部有一条很宽的地下河流,自北向南,长达数百里。为了彻底改变土默川干旱低产的面貌,人们正在开发这条地下河流。技术人员同贫下中农共同研究,创造了一种大口机井,井管的口径达二、三米。土默特左旗沿山四个公社都有了大型机井群。十一眼机井所组成的井群,流量达每秒一点五立方,汇成一条绿波粼粼的小河。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报道组


第2版()
专栏:

竹乡纪行
广东省信宜县竹山公社,素有“竹乡”之称。我们来到这里,只见河岸村旁,大山小岭,都是翠竹成林。微风吹来,竹叶沙沙作响。公路上,人们推车挑担,熙熙攘攘,把各种精致的竹器送给供销社。
竹山公社每人平均五分多耕地,近三亩山地。解放前,这里流传着“家有千株竹,世代都富足”的说法。可是,那时候山权在地主手里,贫下中农想种竹却无地可种。所以,这里原来只有疏疏落落的一千多亩竹林。解放后,农村走上合作化、公社化的康庄大道,改变了竹山的面貌。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社员们与天斗,与地斗,发展起来大片竹林。在刘少奇一类骗子刮起的资本主义妖风影响下,曾出现卖竹苗、分竹苗的现象。但是,广大贫下中农学习大寨人,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改变“先垦后种”的老习惯,实行“先种后垦”。旺同大队种竹四千亩,绝大部分都是凌空挺拔的单竹。这种竹韧性大,最适宜加工竹器,群众十分喜欢种它。现在,全公社的竹林已经发展到二万六千多亩。
竹山公社的生产队,大都有竹器厂。旺同大队三十一个生产队,除一个队以割松脂为主外,其余的队都有自办的竹器厂,大队还办了各队联营的竹器加工厂。我们来到一个竹器厂内,只见社员们进行流水作业,有的锯竹,有的刮青,有的破篾,有的编织,很是熟练。从事竹器加工的除了一部分年迈体弱的社员外,学生放学回来也参加劳动。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他们积极扶持社员家庭手工业。
这里的竹器品种日益增多。在大田山联队竹器厂,我们见到一批新产品,如波浪蛋兜、圆箩、飞碟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原来品种只有二十多个,现在增加到四十多个。许多传统性的竹制品,源源不断供应市场。
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竹山公社集中力量搞好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竹子生产,并充分利用竹林资源进行竹器加工,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收入大大增加。副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资金,促进了农业增产。一九七一年,全社粮食亩产达一千二百八十七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九七○年增产百分之十二。这一年全社副业收入中,仅竹子这一项就达八十万元,占全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八点七。白坡大队靠副业收入的现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购买耕牛四十头,喷雾器四十四个,打禾机四十七台,双轮车十六部,兴建公路七华里,为农业的持续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山秃岭崩岗多,土地瘦瘠粮产低”,这是过去竹山公社的写照。如今,满山郁郁葱葱,绿竹与桉树争高,同松柏并茂,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报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侗寨新貌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斗江公社,位于层峦叠嶂的桂北山区。这里居住着侗、壮、汉、瑶、苗五个民族的人民。
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斗江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各族贫下中农过着“松脂照明,棕皮做衣”的苦难生活。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各族革命人民团结战斗,用勤劳的双手,给深山侗寨绘上了秀丽夺目的图景。浔江河畔座座电站屹立;山腰上渠道蜿蜒伸展。茂密葱茏的油茶林,青翠挺拔的杉木、竹林,好似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斗江公社河涧纵横,水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河深田高,“河里溪水枉自流,山上用水贵如油。”由于干旱,粮食产量很低。公社党委决心带领群众把水引上山来。他们爬山涉水,走遍了全公社大大小小的河流和山坡,访问了二百多家村寨,白天调查,晚上和各族贫下中农一起讨论重新安排河山的计划。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公社党委提出了拦水筑坝,修小电站、水轮泵站,引水上山的规划,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支持。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斗江公社修水坝六十多条,修水渠一百八十条,建成水电站三十一座,水轮泵站九十八座。百分之九十八的生产队通了电,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户用上电灯。电力把河水送上高山,沿着条条渠道流进田里,使公社八千亩旱田全部变成稳产高产的保水田。过去从来不种双季稻的斗江,如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田种上了双季稻,粮食连年丰收。一九七一年粮食亩产达到七百八十七斤。每到傍晚,广播喇叭播送着激昂悦耳的乐曲,千万个“夜明珠”大放光明。
清晨,公社农机修造厂里,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赶制电动打谷机。在榨油厂里,机轮飞转,热气腾腾,茶油香气扑鼻。
随着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公社现在已经办起农机修造厂、造纸厂、榨油厂、铁工厂、面粉加工厂、碾米厂和榨糖厂。过去连一个小小的铁钉也造不出的斗江,现在已经生产出电动打谷机、插秧机和打米机。在公社生产资料门市部里,摆满了本地生产的农业机械和犁、耙、锄头和镰刀。
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公社小学增加到五十六所,中学增加到九所。过去走遍村寨无人会写信,现在家家都有识字的人。
各个大队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赤脚医生”。一批天津医生,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怀着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决心,来到这里安家落户。这些人民的医务工作者,登群山,越涧谷,为革命采集中草药,收集民间验方、偏方。公社卫生院制药室和部分大队医疗站,自制多种膏、丸、散。医院医生和大队“赤脚医生”经常背药箱串村寨,巡回医疗,普查普治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人民体质不断增强。
党和毛主席为侗寨人民送走了“一筒粟米分三餐”的悲惨生活,迎来了粮丰林茂的大好光景。三江侗族自治县革委会报道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