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认真改进领导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谢家公社党委紧密联系实际,认真看书学习,推动了全公社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新华社长春电 吉林省榆树县谢家公社党委成员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努力改进领导作风,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洗刷唯心精神,推动了全公社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谢家公社党委成员大部分在这个公社工作了十多年,有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他们中有人曾认为,自己对公社情况熟悉,凭着过去的经验就可以做好工作。但是,有一件事对他们教育很深。一九七○年,公社党委决心带领群众迅速改变全公社的生产面貌,但因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凭过去掌握的情况制订了发展生产的规划,结果许多地方不符合实际,行不通。后来,公社党委领导成员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对全公社的自然条件进行全面调查,还访问了基层干部和老贫农。在这个基础上,公社党委修改了原来的规划,使它切实可行,受到群众的欢迎。公社党委成员联系这件事,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著作,认识到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做好领导工作,就必须经常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跟上形势的发展。从此,公社党委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平时,留一名委员在家主持日常工作,其他委员都深入三大革命斗争第一线,和队干部、社员一起学习、劳动,总结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
谢家公社党委成员在调查研究中,针对基层单位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中出现的问题,抓好对干部和社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今年春耕播种期间,太平大队因为实行大面积科学种田,需要的粪肥增多,大队领导班子号召社员向集体投肥,但是成效不大。在这里蹲点的公社党委一位成员,召开老贫农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主要是党的政策没有很好落实,投肥计酬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他帮助大队领导班子对社员进行热爱集体、为革命种田的思想教育,同时和队干部一起总结过去执行党的政策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制订了合理的投肥计酬办法。这样,调动了社员群众踊跃向集体投肥的积极性。今年春耕播种期间,全大队社员向集体投肥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质量也比往年提高。
这个公社党委成员对于农业生产有较丰富的经验,加上他们坚持调查研究,指挥生产就能指挥到点子上。谢家公社无霜期比较短,而当地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生长期较长,因此,庄稼常受秋季早霜的危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社党委提出要适时早种。今年四月初就开始播种谷子。可是播种开始后遇到了寒潮,气温突然下降,化开的冻土又重新结冻,有些人怕冻坏谷种,把播种工作停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能不能播种谷子?公社党委一位副书记,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干部、社员一起查看冻情,调查岗地、洼地、向阳坡地、背阴坡地等各种不同地势的土壤特点和冻情,并在谢家大队第二生产队亲自试种谷子。结果证明,地的表面虽然上了一层冻,但是并不厚,再加上“立春”已过,土壤深处暖气上升,播下的谷种仍可得到萌芽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这次地冻对播种谷子没有影响。于是,公社党委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布置全公社普遍开犁播种谷子。谷子适时早种,为其他作物适时早种创造了条件。这样,全公社比历年提前半个月完成了播种任务,而且做到了苗齐苗壮。
谢家公社党委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洗刷唯心精神。党委书记陈光珍,去年冬天主持制订改良土壤规划时,开始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主张一冬春改土一千二百垧(每垧十五亩),每垧地拉进黑土二百车。后来,他到东胜大队第二生产队参加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智慧教育了他。这个生产队在改土中,不仅出动了全部车马,并且男女老少齐上阵,顶风雪、冒严寒,肩挑人扛,干得热火朝天,改土进度大大超过了陈光珍原来的设想。这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克服主观主义,才能带领群众不断前进。第二天,他把党委全体成员召集到东胜大队第二生产队,和社员一起劳动,认真学习贫下中农的好思想,好作风。党委成员把这里的经验推广到全公社,促进了改土工作。一个冬春全公社改土二千三百多垧,并且多数耕地是每垧地拉进黑土四百车,大大超过了原订指标。


第4版()
专栏:

广西贵县县委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这是他们深入到一造亩产高粱一千零一十一斤的大圩公社大圩大队第十七生产队,和干部、社员一起研究高粱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学外地经验,要因地制宜
今年春天,为了夺取早稻丰收,有的同志多次向区领导建议:学习外地经验,提早部署今年的早稻插秧。他们说:早稻早插可以调节劳力、畜力,保证季节;而且一熟早,熟熟早,可以掌握全年生产的主动权。区领导同志对这个建议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当时“春分”刚过,离往年插秧的时间还有半个多月。区的主要负责人想: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多种一些早稻和适当提早插秧是可以的,但要提得那么早,没有把握,需要很好研究本地区的条件,和贫下中农商量。区领导同志分头深入到金岸、后江等十多个大队、生产队,走访了许多贫下中农。然后大家根据调查的情况,对全区的气候、自然条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全区多数是山垄梯田,坡陡水冷气温低,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宜于过早插秧。但在城郊附近和沿溪两岸的一小部分丘陵平地,气温较高,早晚变化不大,可以适当早插。因此,区领导在部署今年早稻插秧的时间上,没有作统一的规定,而是强调各生产队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作到适时栽插。


第4版()
专栏:

推广新技术要注意条件变化
近两年,这个区大面积地推广了早、中稻“小苗带土移栽”的新技术,获得了成效。于是有些人就主张晚稻也普遍采用“小苗带土移栽”的方法,争取晚稻高产丰收。
区领导对这个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他们认为“小苗带土移栽”在早、中稻有成功的实践,确实有把握。但在晚稻能否用这办法还很少试验过,没有把握。他们分析了早、中稻生长和晚稻生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生长规律、栽培措施等方面看,早、中、晚稻是基本上相同的,但是气温条件却有很大的不同:早、中稻生长期的气温是从低温到高温,晚稻生长期的气温则是从高温到低温,情况有所不同。
究竟晚稻能不能采用“小苗带土移栽”的方法,区领导干部还到试验过晚稻“小苗带土移栽”的渡船头大队第三生产队进行调查。他们来到这个生产队以后,就帮助总结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晚稻如果插得晚,又是迟熟品种,是山垄梯田,就不能采用“小苗带土移栽”法。因为小苗移栽的特点是苗小、秧龄短,因此稻苗在大田的生长期长,这样抽穗、扬花、灌浆也都要推迟,易受霜害冻灾。反之,如果晚稻能够早插,又是快熟品种,田、水又向阳暖和,采用“小苗带土移栽”的办法就能增产。
这样,区领导就组织全区干部到第三生产队参观,吸取他们的经验,准确地解决了晚稻能否推广“小苗带土移栽”的问题。


第4版()
专栏:

正确执行上级指示
去年夏收夏种季节,县里同时发下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早、晚稻收、种进度表》,另一张是《夏粮入库统计表》。这两张表一齐往下发,说明了当时县里既要抓紧收早稻,栽晚稻,又要抓紧夏粮入库工作。
当时城关区有些领导成员感到很为难,引起了争论。有的人认为如果两样一起抓,收种质量就不会好。也有人说:“上级的要求要坚决执行,如果只抓收种,不顾夏粮入库,上面就是不点名批评,自己看着每天发下来的入库进度表,老是全县倒数第一,心里也不好受。”
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区领导对于这个情况作了具体分析,并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他们认为县里这样部署工作是对的,因为县里是从全局着眼的,如有些地方,收种任务比较少,交通方便,就近又有国家粮库,就可以做到收种和送粮入库同时进行。而城关区社、队分散,交通不便,收种任务繁重,当时又有旱情,需要抗旱才能抢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首先集中劳力把收种搞好,就有造成晚熟粮食减产的危险。
区领导统一认识以后,又把这些看法告诉全区社、队干部,得到社、队干部的一致拥护。结果,保证了全区的劳动力集中起来收早稻栽插晚稻,适时完成了任务。然后,又狠抓粮食入库工作,结果反比往年提前好几天完成了粮食入库任务。
去年,这个区的后熟生产,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由于区领导在工作上安排得当,仍然获得了增产。 新华社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迁靶场
驻广东省揭阳县解放军某部,在狗肚坪的山脚下开辟了一个靶场,已经好几年了。今年年初,靶场迁到了后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初建靶场时,这里还是荒坡秃岭,群众来往少,射击投弹,对群众影响不大。近年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靶场附近的荒山坡都开成了梯田,种上了庄稼。有一次,政委李盛福跟随部队到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发现生产队的社员群众上山劳动,有的挑着担子从侧面的山岭绕道过去,有的等着部队打完靶才走。这个情况,引起了李盛福的注意。打完靶,他顺着山路,先到生产队的地里转了一转,又绕道爬上山顶。经过实地调查,李盛福了解到,部队一打靶,就要耽误群众生产劳动时间,给群众造成不便。第二天,李盛福到生产队去,找干部社员一起商量,请他们提意见。贫下中农说:“你们训练打靶,是为了保卫祖国;我们上山劳动,绕道多走点路,不要紧。”从这些深情的话里,李盛福看到贫下中农对子弟兵的关怀和爱护,更感到部队的责任重大和应该怎么做。他回忆起战争年代,我军行军打仗不损坏群众庄稼,挖工事不毁坏农田的传统,更加认识到刘少奇一类骗子搞特殊化,妄图改变我党我军路线,破坏军民一致的罪恶目的。于是,他又第二次到生产队去,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最后,经过党委讨论决定:把靶场迁到后山去。
李盛福领着干部战士到后山勘察地形,取土填沟,砍荆棘,挖掩体,修靶壕。经过几天的努力,一个新的靶场修好了。他们还组织人力把原来靶场的掩体、靶壕填平,把山路修好,交给了生产队。
现在,狗肚坪上,梯田又增加了几层,贫下中农为革命搞生产,热气腾腾;后山靶场上,子弟兵为保卫祖国射击打靶,枪声阵阵。呈现出一派军民团结战斗的景象。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捉鸡还蛋
一天,解放军某部炊事员郭长智打扫院子,发现乱草堆里有七个鸡蛋。小郭拾起鸡蛋,拿回厨房。这是谁家的鸡下的蛋呢?炊事班长谢秋生和小郭一起,问遍了全村,也没有找到鸡蛋的主人。
过了三天,这七个鸡蛋还在厨房里。傍晚,炊事员詹国海向班长说:今天连里有个病号。供销社关门了,买不来鸡蛋,可否先用捡来的鸡蛋做病号饭,明天买来再还上?谢秋生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群众的东西不能随便动用。至于做病号饭,可以想别的办法。现在应该赶快找到鸡蛋的主人才对。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炊事员郭长智说,在乱草堆边下蛋的母鸡去惯了,再下蛋一定还会去。如果抓住鸡,就有办法找到鸡蛋的主人。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第二天早饭后,炊事班就派小郭去草垛附近“监视”。不久,小郭就看到一只大白母鸡,向乱草堆里溜去。
小郭立即跑上去,捉住了白母鸡,又捡起了三个鸡蛋。然后,他拿上十个鸡蛋,带着母鸡,挨户询问,终于找到了养鸡的主人老贫农杨大爷。杨大爷紧紧拉着小郭的手,十分激动地说:“你们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战士啊!”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苹果园里的故事
济南部队某部“红一连”七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遵纪模范班”。最近,在胶东半岛的苹果之乡——烟台市郊西沙旺大队的果园里,又传颂着他们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
一天中午,摘苹果的社员收工了,看园的张大爷拾掇好摘下的苹果,点上一袋烟坐在树下休息。他想,今年春天没下雨,苹果能长得这么好,多亏了“红一连”的同志帮助挑水抗旱。眼下伏苹果熟了,应该给解放军送些去。
说也巧,正在这时,七班刚好作完战术科目从这里路过。张大爷看到战士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就招呼说:“看把你们热的,快吃两个苹果解解渴。”班长仪发奎赶忙说:“大爷的心意我们收下,可苹果一个也不能吃。”张大爷忙说:“嗳,贫下中农感谢你们帮着抗旱,请你们吃苹果,犯不着纪律。”他一边说,一边把苹果往战士手里塞。一方坚持让吃,一方坚决不吃,苹果塞在手里,又放回筐里。
张大爷没有办法,就让了一步说:“你们既然不吃送的苹果,那就卖给你们吃吧。”仪发奎心想,如果买的话,张大爷肯定会少收钱,买卖不公平,仍然违犯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因此,他婉言谢绝说:“军队向地方买东西,必须买卖公平,现在苹果刚下来,国家还没有牌价,过几天再说吧。”张大爷连连称赞道:“多好的军队!”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还菜刀
一天,解放军某部二连来到一个偏僻山坳里,进行野营训练。炊事班副班长刘魁轩发现多了一把菜刀。原来,昨晚连队在八里勺宿营时,炊事班借了房东一把菜刀,由于部队出发匆忙,忘记了送还。这时,有的同志说,天这么晚了,又走出宿营地六十多里地了,给房东寄点钱去作为赔偿好了。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主张立即派人送回去。连长听了大家的议论,想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借东西要还”的规定,就给大家讲了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遵纪爱民的故事。
那是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二连和兄弟连队一起,一举攻克了敌人的城防司令部。在担任守卫任务时,他们爱护群众利益,没有占用一间民房,没有动用人民的一根柴草、一扇门板。一次,部队出发,离开驻地已经七八十里了,战士张清德发现自己借老乡的一把修脚刀,忘记送还了。他立刻返回去把修脚刀还给了老乡。二连严格遵守纪律,受到了群众的爱戴和好评。部队上级党委授予了他们“打得好,团结好,纪律好”的光荣称号。
刘魁轩听完这个故事,很受感动,决心向革命前辈学习,把菜刀立即送回去。
刘魁轩向连里请了假,连夜出发。忽然,天气骤变,风越刮越大,雪越下越厚,坡陡路滑,每走一步都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困难面前,他回想着连队在天津战役时遵守纪律的光荣传统,增添了新的力量。路上滑倒了,滚进了雪坑,他毫不在乎,爬起来继续前进。就这样,刘魁轩顶着风雪,翻山越岭返回了八里勺,把菜刀还给了房东。房东李大伯一面帮助他拍打身上的雪花,一面说:“你们可真象是当年的老八路啊。”
刘魁轩没顾上歇歇脚,告辞了李大伯,又连夜赶回了部队。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