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
——学习《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沈钧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与蒋介石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及时组织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大战役。毛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这次战役,从战役的准备到结束,作了一系列及时具体的指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是毛主席所作的两次电报指示。毛主席的光辉指示,指引着东北广大军民沿着正确的军事路线,夺取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对于同蒋介石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的掌握,战略决战方向的选定和战役的部署,都是建立在对战略和战役的全局的科学分析上的。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在辽沈战役中,毛主席高瞻远瞩,全局在胸,掌握时机,抓住关键,自始至终把握着战役的整个进程,使战役各阶段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引战役一环紧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
毛主席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伟大战略任务,指出了它的可能性,并为我人民解放军提出了从一九四八年七月开始的一年内,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的作战规划。这是毛主席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作出的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经过敌处战略进攻、我处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我处战略进攻、敌处战略防御阶段以后,由于我军继续大量地歼灭敌人,到一九四八年八月,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从一九四六年六月的一百二十万人增加到二百八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由四百三十万人减少为三百六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虽然在数量上还少于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还差于国民党军队,但是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军心动摇,而我军经过战争的锻炼和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战斗力大大地超过了敌人。这时,战争已经不是在解放区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敌人已从“全面防御”被迫转入“重点防御”,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经过土地改革,整党工作,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革命积极性。蒋管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陷入摇摇欲坠的境地。但是,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的存在,还没有使敌人失败。这种条件和形势,具备着决定胜败的可能性,但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看出了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毅然决然地定下了同敌军实行战略决战的决心。
毛主席在紧紧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定了决战的方向。当时,全国各个主要战场的形势,都有利于我不利于敌,而东北战场的条件,则对我更为有利。东北广大军民根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有了巩固的后方,使东北解放区联成了一片,经济上在全国各解放区占第一位。在军事上,我已发展到主力军七十万人,地方军三十万人;敌只有正规军四十八万余人,被迫分别困守在长春、沈阳和北宁线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敌军曾企图撤至关内,以加强南线的防御;但又打算坚守东北几个孤立的要点,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关作战。在敌人处于或撤或守,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毛主席从全国各战略区的相互关联和战争的全局出发,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将东北蒋军就地歼灭。这样,既能粉碎敌人把东北蒋军撤至关内的迷梦,又便于我各战略区各个歼灭敌人,并且为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尔后入关作战,争取全国战局的更大胜利创造条件。
在东北战场进行决战,对敌军据守的长春、沈阳和北宁线三个孤立地区,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应首先指向哪里,才有利于战役的发展,有利于全歼东北敌人,有利于全国战局,这是作战指导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毛主席明确指出,主攻方向应指向北宁线,“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主席提出的南下北宁线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是东北战场作战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南下北宁线作战,对我极为有利。因为北宁线上的“锦、榆、唐三点及其附近之敌互相孤立,攻歼取胜比较确实可靠”。同时,在北宁线作战,可以吸引长春、沈阳敌军来援,“攻锦打援亦较有希望”。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敌人就愈陷于被动,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有利于战役的发展。在北宁线作战,又是中间突破的方法,可以使华北战场与东北战场两翼敌军互相孤立,不仅华北敌军的增援可因我华北人民解放军的牵制而削弱,而且控制锦、榆、唐于我手,有利于尔后向两翼作战。毛主席关于“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的方针,充分体现了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关系上的辩证法。
长春孤敌,为我久困,是东北战场上敌人的弱点,但是,敌人却企图以长春来牵制我军,掩护沈阳、锦州敌军改善态势,并进行撤退的准备工作。我作战方向如首先指向长春,就会中敌人的诡计;而攻占长春,又会将沈阳、锦州的敌人迅速吓跑,影响整个战役和全国战局的发展。毛主席坚决拒绝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提出攻打长春,把我东北主力留在北线作战的错误主张,一再指示要南下北宁线,“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并指示要据此“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在毛主席英明指挥下,我东北解放军主力克服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正确地转向了北宁线。
在北宁线上的锦州,是联结东北和华北战场的一个战略要地,是敌人的致命点。打下锦州是整个辽沈战役的关键。在辽沈战役的作战指导上,毛主席不仅把战役的主要方向指向锦、榆、唐方面,而且明确指示,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坚决打下锦州,全歼锦州守敌,决不可平分兵力。毛主席在十月十日电报中反复强调了这一决心,着重指出:“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你们要用全部精力注于锦州方面之作战”。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攻打锦州上,这对整个战役的全局来说,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是毛主席全局在胸而投下的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好棋子。打下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东北蒋军就成为“瓮中之鳖”,这样就能“关门打狗”,置敌于死地。攻打锦州,敌人必然来援,但是正因为如此,才能调动敌人,把龟缩在几个要点不大好打之敌,调出来变成比较好打之敌,迫敌决战,实现毛主席“攻锦打援”的方针。这样做,“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能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或大部”,“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总之,打锦州,就能牵一发动全身,掌握全战役的主动权。整个战役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锦州城头的炮声一响,南京蒋家王朝大为震动。蒋介石惊惶万状,象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飞到沈阳督战,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妄图挽回败局。由此可见,毛主席决心首战锦州,正是打中了敌人的要害。刘少奇一类骗子在攻锦部署已经就绪的关键时刻,提出回兵北上打长春的所谓“建议”,妄图改变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毛主席坚决驳斥了这种错误主张,详细分析敌我情况,坚持预定的作战计划,保证了攻锦作战的胜利进行。
辽沈战役的进程,完全实现了毛主席的科学预见。锦州一战,全歼守敌,俘敌十万余人。锦州的解放,迫使长春十万敌军,一部起义,其余全部投降。由沈阳驰援锦州的敌兵团,被我阻击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锦州解放后,蒋介石梦想夺回锦州,打开关内外联络,严令沈阳援敌继续向锦州前进。我军根据毛主席指示,立即向东北方面回师,在大凌河以北地区,一举全歼该敌十万余人。我军乘胜猛追,随即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至此,解放了东北全境,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整个战役,总计歼敌四十七万余人。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胜利,也是毛主席无产阶级军事路线战胜右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胜利。辽沈战役从准备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两种军事思想、两条军事路线的激烈斗争。毛主席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时曾经指出:“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一切过高地估计敌人力量和过低地估计人民力量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又指出:“总观全局,说明了一个真理,就是只要坚决反对保守主义,反对惧怕敌人,反对惧怕困难,依照党中央的战略总方针及其十大军事原则的指示,我们就能展开进攻,大量歼灭敌人”。(《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毛主席这里所指出的当时党内的错误倾向,所强调的执行十大军事原则的重要性,正击中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要害。在辽沈战役中,刘少奇一类骗子对敌人的力量估计过高,对人民的力量估计过低,看不到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看不到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可能性。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看不到发展的趋势;只看到战争的局部,看不到战争的全局;只看到现存的一些困难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推进战争形势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敢南下到敌人侧后作战,不敢攻打锦州,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将东北敌人全歼在东北境内。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挥,坚决制止和纠正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才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加上其他各个战场上的胜利,就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对于国民党军队也转入了优势。我军通过这次战役,获得了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东北全境的解放,为解放平津和全华北准备了前提,也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战略上巩固的和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后方,党和人民获得了逐步转入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这就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毛主席在辽沈战役胜利后不久发表的《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主席这一英明论断,得到了完全的实现。
辽沈战役的胜利到现在已经二十四年了。今天,我们在批修整风运动中重新学习毛主席《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这一光辉文献,感到格外亲切。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通过学习,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这个真理。正确的军事路线来自于正确的政治路线,无产阶级的革命科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要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更加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更好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战斗。
(原载《红旗》杂志一九七二年第八期)


第2版()
专栏:

学而不倦,奋斗不息
——记秦川机床厂老工人温德芝
陕西省秦川机床厂革委会副主任、老工人温德芝,十多年来坚持刻苦读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厂里工人们称赞他是“看书学习的带头人,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党员”。
温德芝在旧社会没上过一天学。解放后,他为了懂得革命的道理,顽强地坚持一边学文化,一边学毛主席著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的文化水平达到了初中毕业程度,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他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号召,更加刻苦地看书学习,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他如饥似渴地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又刻苦学习《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雇佣劳动与资本》和《自然辩证法》等马、列著作。他对同志们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保证自己搞马克思主义、正确地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每天下班后,总是戴着老花镜,坚持看书学习。星期天和节日,除了走访工人群众外,也几乎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上。他在学习中注意抓住基本观点反复地领会,联系实际,深思苦钻。通过学习,他更加懂得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应该怎样工作和战斗。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给这个老工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文化大革命中,温德芝坚决抵制刘少奇一类骗子煽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他说:“‘抓革命,促生产’,这是毛主席说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岗位,决不能上阶级敌人的当!”他带着大炉组的工人坚守生产岗位,没有停过一次炉,几年来产量持续上升。前年年初,温德芝发现阶级敌人散布什么“亲不亲,同乡人”的谬论,妄图拉拢和腐蚀青年工人。他挨门串户地同工人谈心,向大家宣传毛泽东思想。在一次群众会上,他和几位老工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批驳了阶级敌人的谬论。他站起来大声说:“什么亲不亲,同乡人!不对。亲不亲,阶级分!”他问大家:“我同苏北家乡的地主该是同乡人吧,为什么他们把我父亲打成了终身残废?我在上海工厂干活时,那个资本家和我都是江苏人,为什么我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活活地饿死和病死?”在温德芝和几位老工人的启发教育下,青年工人们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纷纷揭发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温德芝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教导,学习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深深感到,关心青年工人的成长,是老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炉组有两个青年工人一度不安心工作,温德芝就一次次地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讲自己在旧社会当童工所受的压迫和剥削,还亲自把他们领到附近生产队,请老贫农讲苦难的家史。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温德芝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又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技术。一个青年工人的父亲来厂探望儿子,感动地说:“有这样的好师傅,我就放心啦!”经过半年多的教育,这两个青工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一个已经加入了共青团。
二十二年来,温德芝勤勤恳恳地工作,干活从来不误班,担任工厂革委会副主任的工作以后,仍然坚持参加劳动。去年三月,他从延安参加省的党代会回来,脚刚踏进厂门,就来到车间劳动。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挂到了“机动栏”内,引起了很大震动。他想,我从“顶班劳动”变成了“机动劳动”,这不正反映了自己参加劳动少,有脱离群众的苗头吗?当晚,他重温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第二天在小组会上进行了自我批评,使工人们受到很大教育。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2版()
专栏:

汨罗公社党委成员联系执行政策中的问题
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汨罗公社党委成员,联系执行政策中的问题,认真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保证了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有一段时间,这个公社的个别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来源于实践,反映了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基层干部只要照传不走样就行了,因而在执行政策中只满足于一般号召,忽视调查研究。在贯彻党的养猪政策时,公社党委只是在会上把党的政策强调了一下,没有进一步了解和及时解决执行政策中的问题,结果生猪发展还是不快。这个事实使党委成员受到教育。他们学习毛主席关于“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的教导,认识到,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这两件大事,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满足于一般号召,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于是,他们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抓住发展生猪生产中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开展革命大批判,排除干扰,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社员解决养猪中的具体困难。公社、大队、生产队办的集体猪场,母猪由二百一十头发展到五百四十头,解决了猪源问题。对少数困难户,采取集体提供仔猪的办法,调动他们养猪的积极性。各大队、生产队还划给社员饲料地,推广糖化饲料,并且培训了一批不脱产的兽医,普及防疫知识。去年,全公社生猪发展到一万一千七百多头,比前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八。
汨罗公社党委成员通过学习,明确地认识到,革命实践,是群众的实践。只有充分依靠群众,才能贯彻好党的政策。公社党委一位副书记到东风大队检查落实政策的情况,发现这个大队在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中,没有发动群众讨论,依靠少数干部制定了一套劳力安排和评工记分的方案,结果出现了赶生产进度,不顾农活质量的现象。这位副书记和大队党支部委员共同学习毛主席关于“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的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和“群众落后论”,使大家懂得了离开广大群众,就将一事无成。他们收回了原来的方案,举办群众性的政策学习班。大伙经过学习讨论,划清了“按劳分配”与“物质刺激”、“工分挂帅”的界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妥善安排劳力,制定出了合理的评工记分办法。社员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活质量不断提高。
去年“双抢”大忙季节,先锋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政策,全大队妇女出勤率由百分之四十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大加快了“双抢”进度。公社党委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可是过了不久,这个大队妇女出勤的人数有所下降。经过了解,原来是一部分干部把贯彻这一政策,单纯看作是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农忙时重视“同工同酬”,在农闲时就忽视“同工同酬”,而且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农活不放手让妇女去干,这样就挫伤了一部分妇女的积极性。公社党委成员联系这件事,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深深体会到落实政策不能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只有坚持进行调查研究,不断揭露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在斗争中使党的政策不断得到贯彻落实。他们帮助这个大队结合执行“男女同工同酬”政策中的问题,进行路线教育,发动群众批判“妇女落后论”,提高了广大干部、社员的路线斗争觉悟,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现在,这个大队的妇女积极参加劳动,刻苦钻研农业技术,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