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依靠老工人 改造老矿山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矿的调查
三年前的铜官山,被一些人称作“人老矿老设备老,黄金时代过去了”。现在的铜官山是“人老矿老设备老,革命精神焕发了”。这个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矿党委的一条重要体会是:改造老矿山,要依靠老工人。他们发动工人批判了那种只看到老矿山的不利条件,看不到老矿山的有利条件的片面观点,使大家认识到“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老经验多,人老办法多。只要依靠老工人,就可以革新老设备,改造老矿山。
三年来,矿党委紧紧依靠占工人总数百分之七十的老工人,教育青年工人,团结知识分子,建设矿山,改造矿山,使老矿改变了老面貌,作出了新贡献。这个矿的产量一九七○年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八点八,一九七一年又比一九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点二。去年的生产水平,比恢复后投产的一九五三年生产水平增长六倍。今年第一季度又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
靠老工人发掘新矿源
按照原设计计算,到一九六九年,这个矿的资源已经枯竭,开采寿命就要完结。因此,发掘新矿源,就成为矿山挖潜力的关键。矿党委发动全矿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找矿、报矿活动。小铜官山采区,原来认为矿石已经采光。老工人余家学在这里干了十年以上,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带着战友们来到一个深如“龙潭”的采空区。老余根据他的经验判断,这里可能找到过去在采易丢难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扔掉的难采的矿石。下面原来的巷道已堵死了,他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腰系安全绳,攀着软梯子,从一个洞口钻入“龙潭”,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勘探,终于发现了大量优质矿源。
就凭着老工人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全体职工的努力,在一些所谓矿源枯竭的地方找到了数量不小的新矿体。宝山采区,文化大革命前被认为“无宝”而封闭了。可是,就在这里,找矿队找到了大量宝贝——二十多万吨富矿源。笔山采区,原来也被认为没有什么油水,可是,找矿队也在这里探明了相当可观的矿石储量。到目前为止,原来被人认为“资源枯竭”的铜官山矿探明了大量新矿源,两年来已为国家采出了五十万吨矿石。按照现在大大扩大了的生产规模,还可以开采十多年。
靠老工人打开“禁采区”
这个矿的松树山采区,由于矿石含硫高,易氧化,常常发火,被人们称为“火区”。从一九五二年起,就想解决这个火区的开采问题。可是,由于修正主义办企业路线的干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虽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开采方案,什么充填法,分层崩落法,灌浆灭火法,等等,试验一个,失败一个。最后只好当作“禁采区”而封闭起来。
全矿掀起大挖老矿潜力的热潮以后,老工人决心进行“火区”开采试验。矿党委坚决支持老工人的倡议,组织了三结合开采试验小组。试验小组的同志钻进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硫烟呛人的旧采场进行开采试验。老工人汪来金,根据他在“火区”工作十五年的经验,总结了以前几次失败的教训,认为过去所以不能征服
“火区”,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高硫矿的特点,采区开得太大,采矿时间拖得太长,矿体充分氧化而起火的。大家研究了老工人的经验,提出了一个新的开采方案,把采场大大缩小,采矿时间大大缩短,争取在发火之前把矿石采出来。三结合试验小组采取强掘、强采、强出的“三强”办法,经过艰苦奋战,过去采一处需要三个月时间,现在缩短成半个月,在发火之前,把矿石抢采出来了。这样,“禁采区”变成了“主采区”,出矿量占全矿产量的四分之一。
靠老工人改造老设备
这个矿的主要设备多是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老产品。加上过去受“重使用,轻维修”错误思想的影响,总是“使坏了才修,修不好就丢”。很多设备带
“病”运转,不少设备残缺报废。在大挖老矿潜力过程中,矿党委紧紧依靠老工人,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加强了设备维修力量,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使带“病”运转的设备“恢复健康”,使残缺报废的机器起死回生。
钻岩机是矿山采掘的重要设备。由于缺少备件,有一半钻岩机已经报废,影响改造老矿的工程。老工人马余伦等主动提出自己动手“复活”废钻岩机的建议。矿党委坚决支持,及时组织了修复钻岩机技术小组。技术小组的同志们坚决表示:“不当伸手派,不吃现成饭,攻下备件关,做出新贡献。”他们凭着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采取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办法,终于克服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重重困难,试制成功钻岩机活塞等四种主要备件。经过他们精心修理,二百多台长期不能使用的钻岩机又先后投入了大打矿山之仗的战斗。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发挥老工人的骨干作用
公冶平
老工人受革命和生产锻炼的时间比较长,不但实践经验多,一般地说,思想觉悟也比较高。因此,社会主义企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特别要注意依靠老工人。铜官山矿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
目前,有些企业生产秩序所以不够好,产品质量所以不够高,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很好地依靠老工人。这是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否定老工人作用的流毒的反映。在当前的批修整风运动中,应当严肃批判这类极“左”思潮,认真纠正妨碍依靠老工人的错误做法。把那些政治觉悟高,革命干劲大,实践经验多的老工人提拔到企业的基层领导岗位上来。要保证老工人在生产上有充分的发言权,尽快改变有经验的老工人在生产中不能起应有的作用的状况。
落实对老工人的政策,这是企业斗批改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关系到青年一代工人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健康成长。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加强对青年工人的培养教育,一定得依靠老工人。企业的党组织要教育青年工人懂得,自己不论思想上还是技术上,同老工人比起来都有差距,必须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向优秀的老工人学习”。首先要学习他们的思想作风,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操作技术。为此,就要认真解决师徒关系问题,切实建立“尊师爱徒”的制度。徒弟要虚心地向师傅学习;师傅要严格地要求徒弟。这样,才能保证老一代工人阶级的革命思想、优良作风和精湛技术传下去,才能保证企业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当然,老工人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也有个不断提高觉悟的问题。他们应当虚心地向实践学习,向青年工人的长处学习。只有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才能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第3版()
专栏:来信

掘进要重视规格质量
有一段时间,我们队只强调掘进进度,不重视规格质量。领导要进度就钻(向前钻孔),要煤炭就宽(开宽巷道),开拓巷道不看中线,凭估计打眼,结果有的巷道打得象蛇一样弯弯曲曲。按规格要求,开出的巷道左右不能偏差十厘米,可是我们有的巷道一差就是一米多。由于巷道不直,给回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生产。有时因为规格质量太差,不得不重新返工,造成巨大浪费。
后来,针对出现的问题,举办了学习班,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从此,领导对规格质量经常布置,经常检查,工人每放一茬炮都要看中线,量尺寸,发现巷道有不直的地方,及时处理。思想觉悟提高了,规格质量也提高了,弯曲的巷道变成笔直的了,还超额完成了掘进任务,一跃跨入先进行列。大同矿务局红五矿
掘进四队工人


第3版()
专栏:开发矿业动态

开发矿业动态
龙角山矿提高设备完好率
湖北冶炼厂龙角山矿,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改造。有的班组开展了“用好、管好、修好”和“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故障”的“三好”“四会”活动,使许多设备做到不漏风、不漏水、不漏油、不漏电。目前,全矿设备完好率达百分之八十七,比历史最好水平提高百分之三以上。
华铜铜矿自建勘探队
辽宁华铜铜矿自己成立小型勘探队,自力更生挖矿源。他们采取大钻和小钻相结合,钻探和坑探相结合,既能有效地解决深部探矿问题,又能加密钻探,尽量避免漏掉矿体。目前他们已打了总长九万多米的大、小三百七十多个钻孔,获得了可观的矿量,还在过去被认为是“无矿区”里找到了较大矿体。
掖县镁矿用煤粉烧轻烧镁
山东掖县镁矿烧结车间试验成功了用煤粉烧轻烧镁,比用旧法生产节约煤炭百分之三十,提高产量一倍。在试验中,他们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把原设计的“段节式煤粉输送机”,改为“螺旋式煤粉输送机”,解决了由于煤粉输送不匀,容易引起炉膛爆炸的问题,使试验顺利获得成功。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矿山新人
——记战斗在南京牛首山铁矿的青年矿工的事迹
牛首山,沐浴在初夏灿烂的阳光里。一队队青年工人,在老工人的带领下,精神抖擞地走在通往采矿工地的大路上。
人们称赞这些进矿一年多的年青人“年纪轻,有文化,觉悟高,干劲大”。艰苦奋战 建设矿山
“共产党员、老工人陈兴海在一次突击采矿中,脚骨受伤开裂,不吭一声,以惊人的毅力,忍着剧烈的伤痛,坚持战斗。老工人汤忠华,在暴风雨袭来的紧急时刻,冒着架头崩塌的危险,冲到架头底下,抢出了工具,推走了矿车,保护了国家财产……”
这是青年矿工经常听到的关于老工人如何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事迹的讲述。
这个矿是露天开采。冬天,朔风呼啸,雪盖冰封。夏天,骄阳似火,暑气蒸人。雨天,泥沙俱下,遍地泥泞。矿党委坚持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经常运用老一代工人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不断培养新一代工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闻名全矿的“小老虎”班——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二岁的二工区四班,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发扬光大的一个集体典型。去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四班正在当班,突然电闪雷鸣,下起瓢泼大雨。雨水夹带着泥沙从架头上倾泻而下,矿车的轮子和轨道都淹没在水中。按照过去的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歇工。可是,这个班为了把爆破工刚放下来的一批矿石抢运出来,顶狂风,斗暴雨,坚持战斗,直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共青团员、风钻手张雨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为了溶化冻结了的风管,端着火盆,在六十度的陡坡上,一节一节地烘烤,手套烤焦了,脚冻麻木了,他全然不顾,坚持完成任务。共青团员、女放炮工高文莲一次来到工地,突然发现四辆矿车沿着轨道飞驰而下,便冒着生命危险,冲上第一辆矿车,勇敢地把车刹住,避免了一场事故。
目前,大批青年工人,正在党的路线教育下,在开矿的艰苦实践中成长。红在矿山 专在矿山
盛夏,闷热的电铲驾驶室里,一个青年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她不断地扳动着操纵杆,吃力地蹬着脚刹,一会儿把这边的矿石挖到那边,一会儿又把那边的矿石挖到这边。汗水湿透了她的衣服,也不休息一下。老师傅关切地喊她:“小黄,下来歇歇吧!”小黄笑笑说:“我再抓紧时间多练会儿。”黄胜月,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苦练操作本领的一个青年女工。
小黄进了矿山,领导上决定培养她当电铲司机。她的热情很高,决心为祖国的钢铁事业贡献力量。开始,她学习毛主席著作很努力,干起活来挺卖力,就是不热心学技术。因为她有个不正确的想法,以为只要政治好,技术自然会好,何必下功夫学呢?有一次,师傅不在,要她单独操作。她手忙脚乱地扳动开关,费了好大的力气,电铲还是不听使唤。突然,心里一慌,脚下一滑,装满矿石的铲斗,从半空中掉了下来,砸坏了矿车,砸断了道木,使生产受了影响。
领导上和老师傅找她谈心,教育她懂得:光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完不成为人民服务的任务的。她从此提高了学技术的自觉性。她体力较弱,踩不住脚刹,是不能熟练掌握开电铲中落斗技术的主要原因。为了锻炼腿劲,她不顾疲劳,利用换班时间,刚刚跳下电铲,就推着矿车在百米长的运输线上来回奔跑。经过坚持不懈的苦练,她终于掌握了开电铲的基本功,做到挖得快,转得稳,落斗轻,对得准,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爆破班的青年工人,在刻苦的钻研中,学会了通过听钻头掘进的声音,看排出来的灰尘的颜色,判断地下岩层的情况,调整操作方法,解决了陷钎子的问题。打眼的青年工人梅日泰,在老工人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的实践,在打眼时,一方面放慢速度,一方面勤排灰,勤散热,降低钻头温度,解决了合金钢片脱焊的问题。
目前,熟练地操纵着风钻、电铲、电机车和卷扬机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年工人。热爱矿山扎根矿山
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矿山,在党的耐心教育下,在老工人的热情帮助下,深深地爱上矿山,决心扎根矿山。被人们称为“铁姑娘”的青年女工苏阿凤,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是学开电机车的。她不仅份内的工作干得很好,还常常抢着干份外的工作,以致有时人们分不清她到底干的是什么工种。帮助推车,她是刹车工;抡起大锤,她又是大锤手;拿起插销,她成了挂钩工。一次,小苏帮助别人放车时,右脚受了伤,脚趾骨折。矿上决定送她回家疗养,她恳切地请求留在矿山上,说:“我的脚不能走,一双手可以为大打矿山之仗出力。”她常常请人背着参加班组学习和团组织生活,经常伏在床上写广播稿和班组总结。有时,还忍着疼痛为上班的同志洗衣服、打开水。
许多青年工人把热爱矿山、扎根矿山的决心化为开发矿山、建设矿山的实际行动。他们不仅生龙活虎地参加大打矿山之仗的战斗,而且意气风发地改善他们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他们自己动手,披荆斩棘,在山腰里盖起了一幢幢整齐坚固的宿舍。他们从山上搬来数千立方米的石头,铲平了土坡,填平了凹地,建起了篮球场和洗澡堂。他们在房前屋后,栽上了一排排树木,开出了一块块菜地;在矿区周围铺设了一条又一条碎石道路……。入夜,山坡上灯火点点,宿舍里书声琅琅,这里,那里,歌声在荡漾,整个矿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