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党的阳光普照仡佬冲
在被人们称为“广西屋脊”的金钟山上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公社,有一个仡佬族聚居的地区,名叫仡佬冲。这里曾流传着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仡佬冲的平地全被地主山霸强占,仡佬族人民只好在石山陡坡上耕种。这里没有水,他们每天要到几十里外挑水吃。那时有个英雄名叫阿德,他看到仡佬人没有平地种,没有水喝,便用铁扁担把仡佬冲的几座大山挑走,使山坡变成了平地,石窝涌出了清泉。但是,这个神话只不过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千百年来,仡佬族人民的穷困面貌没有丝毫改变。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他们才开始了幸福生活。
当我们经过白云缭绕的金钟山麓,踏进仡佬冲时,便看到山峦葱绿,百花盛开。一幢幢新盖的瓦房掩映在密林深处;一群群肥壮的牛羊象片片彩云。山上山下,条条渠水盘旋环绕,滋润着一片片茁壮的禾苗。
这里原是九分石头一分土、滴水贵如油的石山窝,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解放前,地主、山霸不仅霸占了山,还霸占了水。那时仡佬冲附近有一口水井,地主杨万林常年派狗腿子守在井边收水租。贫农杨金林奶住在井旁。有一年她从井里打了一瓢水喝,被狗腿子发现,把她毒打一顿,推下井去,又打死她的丈夫。乡亲们把她救起来,狗地主又把她赶进深山老林。那时候的仡佬冲,不知有多少人为了一瓢水,被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贫下中农斗倒了地主和山霸。接着,他们又打响了凿石打井的战斗。打井缺石灰,他们自己动手,烧出三万多斤来。不懂技术,他们就向汉、苗族兄弟学习。就这样,他们先后打了七口水井、十个水柜,实现了人畜饮水不离寨,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改变山区面貌,仡佬族人又乘胜前进,投入了兴修水利、建造梯田的战斗。这里大部分是“乱石滚滚难下种,种下玉米一窝压一窝”的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产量很低。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穷山开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仡佬族社员们团结战斗,共修了水渠三十条,把旱地变为水田。他们还用石头砌起一道道一丈多高的崖墙,把坡地建成一层层大寨式的梯田,使粮食由解放初期亩产二百多斤提高到六百多斤。仡佬族贫下中农说:仡佬冲的变化,不是靠一条扁担挑走两座山的阿德,而是靠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昔日被称为“乞丐村”的仡佬冲,今天已经变成欣欣向荣的幸福冲。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仡佬冲农、林、牧、副都得到很大发展。粮食连年增产,队队有储备,户户有余粮。随着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发展,社员生活越过越好。解放前仡佬人“岩洞当住房,麻片当衣裳,火炉当棉被,野菜当食粮”的苦难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旧社会,仡佬人没有一个识字。今天的仡佬冲,冲冲办起了学校,党和人民政府为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学和大学毕业生。下冲生产队十二户人家就有八个初中生和两个高中生,还有三个进民族学院学习。仡佬族青年郭祥,从百色医专毕业后,回到当地积极为各族人民治病,成了仡佬族的第一代医生。
在旧社会被称为“乞丐”的没有政治地位的仡佬人,现在在祖国社会主义的各民族大家庭里,充分享受着毛主席给他们的政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做了国家的主人。仅下冲的十二户人家中,就有七人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多次到首都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八人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有十二人分别参加了县、公社、大队党委会、革委会工作。
在旧社会,仡佬族妇女受到多重压迫,地位低下。解放后,她们和全国各族妇女一样,顶起了“半边天”。郭秀明原来是一个普通的仡佬族妇女。现在她担任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团委副书记,积极为党工作,在实践中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自己的任务。
我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仡佬族副队长郭卜金兰家。这是一座新盖的宽敞的大瓦房。郭大爷沉痛地对我们讲起他家过去的不幸遭遇。他说:“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山霸把我们仡佬族人当作一根草,要割就割,要踩就踩。我一家被赶进深山老林,过着野人般的生活。”现在,他一家和所有仡佬族人民一样,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去年,他家平均每人分到八百多斤粮食,还分到现金,新盖了一栋大瓦房,银行里有存款。全家大小一年四季个个有新衣裳,还有毛衣、棉衣;家里还添置有缝纫机、收音机、手表、自行车;全家生活过得象蜜一样甜。郭大爷深情地说:“地大有边,海深有底,毛主席的恩情比地大、比海深。”郭大爷一家的变化,就是仡佬族贫下中农今昔生活变化的缩影。
党的恩情比山重,阳光普照仡佬冲。这里的人们热情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歌颂中国共产党:
“山花为什么开得那样鲜艳?
因为有春天的雨露来滋润!
仡佬人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甜?
因为有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来指引!”
百色地区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千年黄土山 今日绿胶园
广东省云霄山脉南端,有一个方圆六十余里的橡胶林,郁郁葱葱,遮山盖岭,一片热带风光。
“山山乱石滚,岭岭尽黄土”、“旱时结板,雨时成浆”。过去,人们曾用这样的话来形容云霄山。多少年来,山上草不长,木不生,一片荒芜。这里夏热冬寒,温差达三十度。
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九五二年开始,一批干部和战士,在这里战天斗地,治山治水,二十年来,把黄土山建成了橡胶园。
胸怀壮志 艰苦创业
一九五二年,参加生产建设的老战士二百多人,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高举红旗,肩扛锄头,爬山涉水,浩浩荡荡地开赴黄土山。他们在一座破旧庙宇里安营扎寨,开始了一场“誓叫黄土山变成绿胶园”的战斗。
黄土山,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时而骄阳似火,苦热难忍;时而雷雨交加,台风怒啸。冬天,冷风刺骨,寒气逼人。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吃的粗米饭,喝的黄泥水,住的地方是“日出晒床头,雨来处处湿”。但是,大家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鼓舞下,劈山凿石,挖出了一个个大坑,再填入上百斤优质肥,栽下了棵棵橡胶树苗。天旱,挑水上山浇林;落霜,堆火熏烟保暖。
在战士们的精心护理下,第一批树苗茁壮地生长起来。就在这时,有的人提出要下马,说什么“云霄岭黄土山,石多地瘦,根本不能种橡胶!”“在这样的地区种橡胶,外国资料没见过!”等等。老战士们理直气壮地驳斥道:“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连一双球鞋、一条自行车轮胎都操纵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手里。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这段历史,创造新中国的橡胶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们头顶蓝天,脚踏黄土,日夜战斗在云霄山上。
“狂风恶浪敢顶,云霄万山能劈。”老战士们用铁臂钢肩,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一九六○年,他们在纵横几十里的五百五十八个山头上,种上了橡胶树。十七连的老战士,还创造了实生树五年半开割的植胶新成绩!
保水改土 建设胶园
云霄山区的土壤结构不好,水土流失严重,这就给橡胶速生高产带来了严重障碍。文化大革命前,在刘少奇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毒害下,严重破坏了胶园基本建设,使橡胶园长期失管,产量一直上不去。生产建设部队组建后,广大干部战士在部队党委领导下,彻底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开展了轰轰烈烈、扎扎实实的学大寨运动。
部队党委主要成员,跑遍山岭,实地探察,全面规划,发动群众进行保水改土的基本建设。广大干部战士用勤劳的双手,翻开黄“铁板”,撬开顽岩坚石,把等高线上的株株橡胶树连成一条两米宽的林带。山顶没草,他们就到山脚下掘草坯,搬上山顶,一块块、一层层砌上。他们在山坡上筑起层层梯田,最低要七八层,最高达三十层。他们又给每株树挖一个长三尺、宽二尺、深二尺的肥坑,再从山下几里路,甚至十几里路远的地方,一担一担地把有机肥挑上山,施入肥坑。
经过干部和战士们两年多的奋战,这里百分之八十六的胶林实现了梯田化,修建了十里长的环山水渠,安装了抽水机站,灌溉面积达三千来亩,大大改良了瘦黄土。他们还清除了株间乱石、杂草和杂木。由于采取许多有效措施,胶树长势良好,一片墨绿,产量猛增。一九七○年干胶总产,比一九六八年翻了一番多。
科学割胶 产量提高
割胶时,要用胶刀切断树皮乳管,拿取胶水。树皮很薄,实生树才一厘米左右,芽接树仅仅几个毫米,要拿到胶水,但又不伤树,不多消耗树皮,还要保持一定排胶量和干胶含量,技术十分复杂。
一九七一年,广大干部和战士在部队党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两篇光辉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深入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结合实际,围绕着怎样为革命割好胶、多拿胶的问题,总结割胶经验。他们举办了有干部、胶工、技术人员参加的训练班,组织现场参观,加强对新胶工的培训和老胶工的复训工作。
广大干部和战士认真探索橡胶树的产胶、排胶规律,开展练割运动。一连七班的战士们,坚持“上山练树桩,下山练木桩”,为革命割好每一刀。在割胶实践中,根据林区日照、背阳向阳、树皮厚薄、排胶时间、橡胶品种等具体情况,改进割胶的技术操作,做到稳、准、轻、快,和因时、因地、因树施割。经过勤学苦练,他们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大大减少了伤树、死皮和树皮消耗,提高了橡胶的产量。
一九七一年,虽然总割次数比一九七○年减少,但是干胶单产却提高百分之九点五,打破了这里历史上的最高单产纪录。
“千年黄土山,今日绿胶园。”胶水盛产期,人们欢声笑语,披星戴月,割胶、运胶,一片繁忙。在毛泽东思想阳光照耀下,现在,这里的山山岭岭翻绿浪,层层梯田展新容,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今日大陈岛
在祖国东海前哨的大陈岛上,公路如带,盘旋山麓;新屋幢幢,遍布海滨;白天千帆竞发,入夜灯火辉煌。这一切,把社会主义的新海岛点缀得分外美丽。
解放前,这里渔霸横行,民不聊生。“三寸板上飘四方,三寸板下见阎王”,就是渔民悲惨生活的写照。一九五五年二月,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国民党反动军队狼狈逃窜,强行劫走了一万八千多居民,把二十个村镇烧成废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陈浩劫”。
大陈岛解放后,一批批工人、农民、渔民、干部和知识青年,怀着重建大陈岛的雄心壮志,先后渡海来到岛上,和驻岛人民解放军一起,开展了对大陈岛的整顿和建设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岛上广大群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集体经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贫下中农说:“走资本主义老路,我们就要吃二遍苦,受二遍罪。这条路千万走不得。”
广大干部群众的路线斗争觉悟提高了,更加团结一致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航向阔步前进。近三年来,全岛捕捞的各种鱼货近两千万斤,比“九大”前三年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比解放后头三年猛增五倍多。岛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现在,岛上军民已在断垣残壁的废墟上建造了几百所新建筑物,办起了渔业机械修配厂、发电厂、造船厂等。全岛三十多个居民点都通了汽车,学龄儿童全部上学,上下大陈都设立了医院。
大陈岛刚解放时,由于蒋匪帮的烧杀掠夺,岛上的渔业生产工具被破坏一空,全岛只剩下一条破旧的小舢舨和几张破鱼网。可是现在,以渔业生产为主的大队,已实现了海洋捕鱼机帆化,并且全部用上了尼龙网。
“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卫星渔业大队,原来是个一无船、二无网的“穷棒子”组。刚解放不久,他们便迅速组织起来,从敌人破坏的废船堆里,找出一条破旧的小船,又从岛上找来了破网,修理好了,就投入了当年的冬汛生产。这个“穷棒子”组的生产越来越好,使贫苦渔民越来越认识到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增强了自力更生建设海岛的信心。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大家一致表示:学大寨人,立大寨志,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个大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几年来又添置了六只机帆船。目前,全大队已有机帆船十三只,实现了远洋生产机帆化,近洋生产机帆拖驳化,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几年来,海岛军民以大寨人为榜样,要海洋献宝,向荒山要粮。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蕃茄、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产量逐年提高。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他们还发展了海水养殖业。去年,海带和紫菜都获得了丰收。
在共同守卫和建设大陈岛的斗争中,军民团结,互相学习,共同战斗。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炎夏或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暴雨倾盆或狂风呼啸的日子里,军民一起站岗放哨,一起巡逻执勤,共同守卫祖国的东大门。
大陈岛军民在战斗上互相配合,工作上互相帮助,生产上互相支援。去年夏秋间,久旱无雨,群众吃水发生困难。驻岛某部六连指战员知道后,立即组成探井队,寻找水源。他们冒着酷暑,利用休息时间,一锹一锹地挖掘旧井,使水井重新冒出清清的泉水。贫下中农深深为解放军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把这口井叫做“爱民井”。去年八月间,海军某部要抢修一条公路,跃进大队民兵知道后说:“解放军的任务就是我们的任务。”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去支援。
黄岩县革委会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高螺区”变成了“无螺区”
岳阳贮木场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的南津港。过去,这里是洞庭湖区有名的“高螺区”,血吸虫病流行很严重。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这里变成了“无螺区”,消灭了血吸虫病。据统计,解放初,工人中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而近几年进场的新工人却无一人感染。工人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生产的持续上升。去年,这个场提前二十六天完成了国家规定的生产任务。今年的生产形势又一派大好。
走进岳阳贮木场,只见到处热气腾腾。一台台出河机马达轰鸣,一辆辆牵引车往来如梭,一根根载重钢丝腾空而起。远从湘、资、沅、澧四水汇集到这里的木材,源源不绝地送到全国各地。战斗在这里的工人,个个身强力壮,精神振奋。
在旧社会,南津港是个血吸虫病窝子。工人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南津港,有三害,土匪湖霸和水怪(指血吸虫),岸上受尽千般苦,下河又被水怪害。”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了解到,这里的老工人几乎都患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血吸虫病,就立即派人抢救。各级党的领导还经常深入到工人的工棚、住宅、病房问病问苦,省里多次派来血防医疗队到工人中普查普治,使一批又一批被“瘟神”折磨得濒于死亡的老工人重返工作岗位。
老工人张永清祖籍湖北洪湖,世代在水上飘泊,受尽湖霸的剥削欺凌。后来,全家人划着一条小破船,沿湖乞讨到岳阳,住在南津港白马庙里。一九四八年,他母亲和姐姐突然患了急性血吸虫病,不到半月相继死去。当时,他也患了侏儒形血吸虫病。解放后不久,他!!参加贮木场工作,场领导马上送他到医院治疗,后来又到工人疗养院休养。只半年时间,张永清肚子里腹水消失,人也长得又高又胖,红光满面。后来,他结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庭。张永清无比激动地说:“旧社会吃人,血吸虫害人。只有党和毛主席,才是我们工人阶级的大恩人。”
“要吃簰上饭,莫想身上干。”过去,簰筏工人离不开水上作业,免不了同疫水接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场党委的两个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领技术革新小组到出河工班,同工人们一道劳动,一道开展革新活动。经过多次试验,创造了平车下水运木的新办法,成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但是,少数工人还得下水干活,仍然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场党委组织技术革新小组的同志和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伟大教导,进一步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终于造出许多器械来。今天,簰筏用拖轮运进坞址,用机械拆散。然后,宛若长龙的扒木机和出河机迅速地把木材拢到岸边,卷到停场。装车机挥起巨臂,将一捆捆木材轻巧地放到列车上。整个工序中,没有看到一个工人在水下操作。
过去,岳阳贮木场沿湖十多里,有近两万亩水沼地,杂草丛生,钉螺密布。钉螺密度竟高达每平方米一百多个。接触这样疫水的人,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场党委成员同老工人、医务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沿湖各个港汊、沟渠、水湾,仔细了解钉螺分布的情况,作出周密的灭螺规划。全场工人、家属、学生自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投入紧张的查螺灭螺战斗。他们用药杀,用土埋,用火烧,围歼钉螺,使血吸虫没有一块孳生的场所。
我们来到了贮木场的“血防水库”,只见水天一色,波光粼粼。这样的水库,贮木场有三座,水面共一千八百多亩。过去这里都是港汊,停泊簰筏最适宜,但血吸虫疫情又最严重。港汊改建成水库后,经过多年的水浸、药杀,这里的钉螺已经全部消灭,工人从此彻底免除了血吸虫病的威胁。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列车上
徐 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