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辩证法与管水
云南省砚山县回龙水库领导小组
回龙水库担负着灌溉三十八个生产队的基本农田和供应灌区一万多人饮水的任务。十几年来,我们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指引下,解决了一些矛盾,实行科学管水,合理用水,使小水库发挥了大作用,为农业增产作出了贡献。
蓄水与用水
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广大贫下中农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荒改田增多,灌溉面积扩大。有的同志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回龙水库蓄水量无法增加,灌溉面积已经“到顶”了。究竟能不能增加蓄水,挖掘潜力,扩大灌溉面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的教导,深入灌区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上游与下游之间在用水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有时出现“沟头水翻埂、沟尾田开裂,沟头水等人、沟尾人等水”的情况;一些地方不重视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了水的浪费。要扩大灌溉面积,除了设法增加蓄水以外,还必须克服浪费水的现象。
为了多蓄水,我们通过灌区代表会议,发动群众陆续挖了全长九里的四条引洪沟,每年可引进洪水三十多万方。在灌区群众的紧密配合下,沿沟三条灌渠,修筑了小坝潭二十三个,组成了一个“长藤结瓜”的小水利网。每年秋收后,这些小坝潭将雨水和水库溢出、漏出和渗出的水积蓄起来,常年蓄水达十一万方,可灌田五百多亩,起到了辅助水库的作用。这样,回龙水库蓄水量逐年增加,一九七二年达到三百七十多万方,比常年蓄水量增加了一百二十多万方。
要使水库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为此,我们一方面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认识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广大贫下中农深深地感到,水源不足,滴水来之不易,自觉地坚持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认真总结群众中管水、用水的经验,加以推广。我们先后推广了大外革村三个生产队联合管水、用水的经验和江那大队“轮流放水”的经验。“轮流放水”的经验,就是把水集中起来,根据需要时间和需要量,逐队逐田解决用水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一滴水的作用,避免浪费。在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了按水库、大队、生产队逐级配水的制度,使原有灌溉面积和新增灌溉面积都保证了灌溉。
有的同志提出,一些地方水量少,不能满足需要。我们想:已经分别按负担面积放水了,怎么还说不够用呢?我们又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亲自到沟上察看输水能力,到田间察看地形、土质结构和灌溉情况。原来有些夹沙田难坐水,放水时间长,增加了用水量;有些沟段整修跟不上,水路受阻,造成水的流失。在一片耕作区内,也有因安排不当而造成水的浪费的情况。经过这次调查,使我们进一步懂得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过去我们只注意到灌溉面积的多少,而没有考虑各种土质的不同需水量,以及放水中出现的新矛盾,产生了片面性。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熟悉管水的情况,才能够制订出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用水办法来。例如,为了使水充分发挥作用,放水前坚持整修沟道;为了合理使用水,放水员做到栽插节令与放水时间对口,栽插进度快慢与水量大小对口,作物成长情况与放水量对口,灌溉面积大小与放水量多少对口。用水时,做到先用坝潭水后用水库水,先灌高田后灌低田,白天灌远田夜间灌近田。为了保证各生产队用水,放水员注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熟悉生产安排和用水计划,熟悉田块和作物的不同需水量,熟悉水沟、水口流量大小及放水时间。这样,科学管水,合理用水,大大节约了用水。原来每亩平均用水量需要三百多方,后来只需要二百二十方就够了,灌溉面积比原来扩大将近一倍。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蓄水与用水的相互关系,蓄水为了使用,使用必须合理、节约。合理用水,使水充分发挥作用;节约用水可以减少放水量。这样,节约用水和增加蓄水量起了同样的作用。只有把蓄水与用水很好地结合起来,科学地管理,才能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为夺取农业新丰收作出贡献。
治水与治山
根据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道理,在管好水库的同时,积极绿化荒山和发展水面养鱼,做到治水不忘治山,用水不忘养水。
开始,有的同志由于对治水与治山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有“单打一”的思想。后来,有一件事情使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年夏天,暴雨成灾,洪水从山上冲来了大量泥沙,淤塞了溢洪沟底,冲塌了部分沟埂,毁坏了不少农田和庄稼。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经过反复学习,大家认识到:山和水是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的。不治山,就会冲刷下来大量泥沙,泥沙可能填满水沟、水库,毁坏农田。只管治水不管治山,不仅不能治好水,而且山还会反过来破坏水。这就是“穷山恶水,山穷水尽;青山绿水,山明水秀”的道理。因此,治水还必须治山,搞好水库周围的绿化。只有把治水同治山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山水相依,水土并存。
于是,我们在管好水库的同时,积极配合机关、学校和水库周围的群众大搞植树造林,开展治山运动。经过两个夏秋的奋战,造林五百多亩。新寨、法龙两个生产队的群众,这些年来,始终坚持植树造林。目前,已基本上绿化了水库周围的荒山。我们又充分利用空隙时间,自己动手在沟埂两边、水库周围和房前屋后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和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木,实现了“水库一片绿,山坡一片青”。我们还依靠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护林活动,有效地保护山林。同时,在水面放养了六万多尾鱼,发展了多种经营,增加了收入。由于我们坚持了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大搞水库周围的绿化,保持了水土,保护了水源,比较有效地制止了洪水危害,促进了管水蓄水工作。


第3版()
专栏:

认识伏雨 增产食盐
解放军某部一连五班
过去,盐工中流传着这样的话:“不怕太阳毒,就怕连阴雨”,“好盐工,难管天,碰上阴雨干瞪眼”。这就是说,下雨是影响产盐的主要障碍,特别是三伏天,正是气温高、结晶快的好时机,却偏偏雨水频多,没法开滩晒盐。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有“伏季不产盐”的老规矩。
能不能治服老天,在伏季产盐呢?联系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的规律都是可知的,伏季下雨的规律也是能够摸得清的。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怕困难,细观察,多思考,就能够摸透下雨的规律,变被动为主动。
开始,我们心里没有底,就采取了以防为主的办法,一晴天,就灌池,一听预报有雨就赶快圈卤回塘。但夏季气候变化快,常常弄得我们手忙脚乱。有时眼看要下雨了,我们圈起卤来,可乌云从一边溜走了,耽误了晒盐时机。面对老天对我们的戏弄,同志们气愤地说:“咱不能光打防御战,叫老天牵着鼻子走,必须打进攻战。”可这个进攻战又咋个打法呢?我们当时片面地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采取了和老天硬抗的办法,不管天气变幻莫测,硬灌池子,结果又吃了亏。
两次的失败使我们坐下来冷静地考虑,失败的原因在那里呢?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事物都有本身的规律性,不根据夏季降雨的特点采取具体措施,消极的防御和盲目的硬抗都会犯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毛病。和老天斗,没有严格的科学态度,热情再高,也不能成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实现伏季产盐,必须首先摸透夏季降雨的规律,才能有主动权。为此,我们除收听气象台的预报外,又注意观察气候变化情况。特别在阴雨前,我们十分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各种事物会出现什么征候,风向、风力的变化,湿度的差别,等等。然后把这些情况认真记录下来,经过分析、研究,我们逐步掌握了夏季降雨的规律。如池内冒泡,卤塘流黑线,附近的云台山出云,海州山“戴帽”,这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候。如果海州山与云台山云彩“搭桥”,必是一两天后有雨。由于我们这儿两面环山,山对雨有很大影响。不管山对面怎么下雨,只要乌云漫不过山顶,雨就过不来。掌握了这些特点,我们心里有了底,遇事就不慌了:能抗就抗,不能抗就撤。有一次,我们灌上的六池子卤,刚刚开始结晶,气象台报告要下雨。如果这时候刮盐撤卤,损失较大;能不能保住它呢?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认为有雨是确实的,但不一定下到这儿来。于是我们作好了抗和抢的两手准备,没有立即撤卤,结果获得了成功。
后来,我们为了充分地利用雨间的短晴天,采取了以快对快的办法,见缝插针,放卤晒盐,能晒一天就晒一天,能刮一担就刮一担,和老天打游击战,打破了伏季不产盐的老规矩。同志们高兴地说:“胸怀革命眼观天,云彩缝里夺高产,气得老天干瞪眼。”
在对下雨有了一些认识之后,我们有了抢盐保卤的主动权。但是我们还感到,每次雨后,一排一灌,恢复晒池至少得两三天才能长盐,这样就减少了结晶时间。能不能使雨过天晴就长盐呢?我们又对雨水对于卤水的影响作了多次的观察和测量,采取了“小雨抗,中雨蒙,大雨保”的方法。这就是:下小雨不理它;下中雨前加深池子卤水深度,蒙住咸板,雨后把盐池上口子和卤水开的一样平,迅速排掉它;下大雨就快圈卤水。这样,我们在和老天斗争中就更有力,更有主动权。
实践出真知。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的,它需要有一个由生到熟、由浅入深的过程,也就是有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


第3版()
专栏:

变被动为主动
装甲兵某部炊事员 曹文德
我调到炊事班后,领导分配我烧火。为了使火过夜不灭,又要节约用煤,我每天晚上压点烧过的煤灰,结果压一次灭一次,第二天早上还要重新生火,既费时间又费煤。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每天晚饭后添满一锅水,压上点好煤,结果到第二天早上,煤也快烧完了,水也快开了。几天下来一计算,用煤比前一种做法节省。
为什么想节约反倒造成浪费,而每天晚上加点好煤反倒节约了呢?具体的情况要作具体的分析。压火的目的无非是不让火着上来;当然也不能让它灭掉。为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要缩小煤与空气的接触面;二要保证一定的燃烧能力。毛主席教导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后一种做法,两个条件都具备,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因此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前一种做法只压了些失去燃烧能力的煤灰,使火灭掉,不合乎客观规律,因此头天晚上的“节约”,导致了第二天早上的较大的浪费。
那么,煤灰就不能再利用了吗?煤炭燃烧有它自己的规律。做饭要用煤,又要节约煤,这就产生了矛盾。但是,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节约的目的。用煤压火,让煤白白地烧了,是否可想别的点子呢?我想,煤炭已经燃烧过,变成了煤灰;煤灰虽然失去燃烧能力,但能把火压住。如果把煤灰掺到好煤里面,不就既能把火压住,又能降低煤的燃烧速度了吗?于是,我就利用休息时间把烧过的煤灰用筛子筛过,把一些还有一点燃烧能力的煤核保存起来。用它和好煤掺起来压火,经过试验,成功了。以后,我随着烧火技术的提高,逐渐少放煤,多掺煤灰。日子一久,为国家节约了不少的煤炭。
烧火和其他工作一样,要把事情办好,就要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自己不断从盲目的被动状态转变为自觉的主动状态。


第3版()
专栏:

在实践中积累养蜂经验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养蜂小组
我们养蜂小组三个人,过去甭说养蜂,根本没见过蜂群。两年来,我们在养蜂实践中,努力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逐步认识了蜂的生长规律,打破了我们这个地区“清明出窖”、“小满育王”等老规矩,解决了高寒地区高速度繁殖蜂群和争取蜂蜜高产所遇到的一些矛盾,既使蜂群迅速发展,又使蜂蜜产量有了增长。
这里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低。蜂群在窖里越冬,历来都是“清明”(四月五日前后)出窖。出窖后,首先要促使蜂王产卵,然后要促使越冬变弱了的蜂群复壮,在这个基础上分蜂,变繁殖群为采蜜群。如果要繁殖一倍,达到一比一分箱,整个过程需要一百天左右,到七月中旬才能完成。可是这里主要蜜源是椴树,它一般在七月初就开花流蜜,到七月十四日前后花落蜜绝。这样,要高速度繁殖蜂群,就无法及时采椴树蜜,繁殖蜂群和夺取蜂蜜高产发生了矛盾。由于这个矛盾没有解决,多年来一直是在六月初就停止分蜂,这就影响了蜂群的发展速度。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创造条件使蜂群提前出窖。这能否办得到呢?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访问了当地许多有经验的养蜂员。有个老养蜂员讲了一件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年春天,蜂箱在窖里受潮了,眼看蜂群有全部覆灭的危险。他只好在三月中旬就使蜂群出了窖,并加倍注意蜂巢的防寒保暖。结果,蜂虽然冻死一些,可是由于蜂群早出窖,早排便,早活动,沐浴早春的阳光,呼吸新鲜空气,加速了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了蜂王提前产卵,新生的蜂更多了,整个蜂群的复壮倒比往年快了。一箱蜂意外受潮的“坏事”,打破了多少年来“清明出窖”的老规矩,反而引出蜂群复壮加快的好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老养蜂员的这个经验,我们查看了这个地区的气象资料,对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三月中旬,这里从整体上看,气温在零上四度上下波动,还不够稳定,蜂群出窖是有风险的;但从局部上看,晴天和每天中午气温都比较稳定,这时候把蜂放出去,一般来说是安全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严格地掌握好放蜂时间,完全可以克服早春放蜂的某些不利条件,取得早春放蜂的主动权。“清明出窖”的常规,没有全面地具体地分析问题,只看见早春出窖死蜂多的一面,没看见在一定条件下早春出窖能使蜂群繁殖快的一面;只看见早春气温不稳的一面,没看见整体不稳定中有局部稳定的一面。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增强了让蜂群提前出窖的信心。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三日,当气温达到零上四度时,就让蜂群出窖。我们注意掌握好放蜂时间,做好防寒工作,精心饲养蜂王。结果,蜂群很快复壮起来了。这和“清明出窖”的老办法相比,不仅提前二十三天,而且每箱增多了一框蜂,为提前分蜂创造了条件。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要提前分蜂,还要提前育蜂王。蜂无王不能成群,有了交尾后的蜂王才能成群。可是,出房的处女王只有在气温达到零上十九度以上才能外出飞翔交尾。我们这个地区一般是在“小满”之后气温才稳定在零上十九度。怎么解决这个提前交尾的问题呢?毛主席教导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为了摸清处女王交尾的时间,我们前年在“小满”之后,就天天注意观察蜂王外出飞翔交尾的情况,终于掌握了蜂王与雄蜂飞翔交尾都是在朝阳处进行的这一特性。同时,我们查看了当地的有关气象资料,发现在四月底时,晴天朝阳处的气温通常已达零上二十度左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好放蜂时间,在四月底蜂王也是能够交尾的。根据这一认识,一九七一年,我们在提前壮群的基础上,提前开始育王。结果,交尾蜂王数占出房处女王总数的百分之七十。这和过去的老规矩比,交尾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由于提前分群成功,到六月五日停止分群时,蜂群数已经增加一倍,达到一比一分箱,为充分采椴树蜜,准备了优势“兵力”。
有了较大的蜂群,为了夺取更高的蜂蜜产量,除了椴树蜜源外,我们又充分利用梢条流蜜。为此,从去年起,我们把所有蜂群的换王时间,都推迟到八月初梢条流蜜时进行。在采完椴树蜜之后,把蜂箱连夜装车,转地饲养,追花夺蜜,充分利用椴树蜜、梢条蜜两种蜜源。这样,蜂群实现了一比一分箱,增加了一倍;每箱蜂平均又比过去多采蜜四十四斤,蜂蜜的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