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改变贫困面貌
——关于齐湖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调查报告
江苏省淮阴县和平公社齐湖大队,历史上是个老灾区。在旧社会,贫下中农生活无着,许多人扶老携幼外出逃荒,有不少人被饿死或被卖在外乡。解放后,在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这里被说成是“地孬人穷无法改变”。由于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解放后十几年来,这里的粮食亩产量一直只有一百五十斤左右,贫下中农的生活未能得到基本的改善。
从一九六四年起,大队党支部领导全队群众,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坚决执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面貌迅速改观:第二年就做到粮食自给有余;第三年,粮食亩产超《纲要》;第七年,即一九七一年,平均亩产粮食又提高到八百七十多斤,全大队交售余粮一百九十六万斤,还集体储备粮一百二十万斤。现在,齐湖大队已成为稳产高产的鱼米乡,到处是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齐湖大队党支部在领导群众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是怎样克服错误思想和反动路线的流毒,怎样发挥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作用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按照自然环境的特点去改造自然
第一、批判“地孬人穷无法改变”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去改造自然。
齐湖大队自然环境的最大特点,是濒湖靠河,地洼水多。能否正确认识它,是能否改造它的前提。
齐湖大队的土地并不孬,群众也不落后。在解放前,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贫下中农还无条件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他们只看到水害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也无力做到变水害为水利。结果,世世代代都受到水害的折磨。毛主席说:“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的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解放后,特别是公社化以后,群众完全有可能去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但是,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破坏,群众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水害威胁。有些人受到唯心论的先验论的毒害,继续认为“地孬人穷无法改变”,产生了对水害无能为力和单纯依赖政府的思想,听任自然的摆布。
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在学大寨运动中,大队党支部书记齐守权,带领支委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等教导。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他们把齐湖大队的土壤和大寨的土壤作了对比,认识到齐湖的土壤并不孬;人们说齐湖土壤
“孬”,是由于他们把高地种植旱谷的标准生搬硬套在低洼田地区而得出的错误结论。如果在低洼田上因地制宜地种植不怕水的庄稼,就能使水害转化为水利,把“孬”地变成好地,由低产变为高产。于是,他们发动全队社员对“如何改变齐湖面貌”的问题进行了七天讨论,从而使大家对齐湖自然条件认识得更清楚了,并坚定了全队社员迅速改变自然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群众被发动起来了。大队党支部组织了干部、老农、土技术员三结合的勘察、调查小组,对大队的地形、沟河、雨量、土壤、作物、产量和耕作制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并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社员一致决定改旱地为水田,改种旱谷为种水稻,变水害为水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制定了改旱地为水田的具体规划。
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路
第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改造自然。
齐湖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制定了旱地改水田的规划,这仅仅是改造自然的开始。怎么实现它,仍然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按照规划,要实现旱改水,需建十条大型、四十一条中小型的排灌沟渠,还要建二百七十一座桥梁涵洞,这些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还需二百五十节水泥筒子,七万块砖。当时,一个钻进大队领导班子里的富农分子,拚命推销刘少奇一类骗子的“农民种田、国家给钱”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黑货,胡说什么“齐湖人穷,办不成大事。想改变面貌只有靠国家”。一些受这种思想影响较深的人,也在困难面前表现动摇,主张农田基本建设慢慢来。
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党员和贫下中农牢记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们说:“人穷不可怕,只要有志气。大寨人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改造了七沟八梁一面坡;我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也能改造七荡八洼齐湖滩。”大家还愤怒地批判、斗争了那个富农分子,克服了“向政府伸手”、“慢慢来”等错误思想,决心走自力更生的革命道路。
大队党支部书记齐守权,在旧社会三岁要饭,全家饿死了四口人;他被卖在外乡,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回了家。他梦寐以求地要改变齐湖的穷困面貌。齐守权的愿望,代表了全大队党员、干部、贫下中农和广大社员的愿望。
为了实现改造家乡面貌,摆脱穷困,走向富裕的规划,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象火山爆发一样显示了出来。一九六四年冬,水利工程开始动工。全大队社员经过七天的战斗,挖成了一条五里长、五米宽、一米七深的排水河。经过连续三个冬春的奋斗,全部完成了旱地改水田的自流灌溉系统工程,计挖土五十一万方。
在兴修桥梁涵洞工程中,大队党支部发动社员人人献计,克服了各种困难。搞涵洞缺少水泥筒,群众用柳条筒代替。没有木料,群众就用树棍子代替。没有砖头,群众就兴建砖窑自己烧。大家只有一个心思,争取早日完成旱地改水田工程。就这样,他们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如期完成了水利配套工程。
在以后平整土地等改造自然的一系列战斗中,由于社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群策群力,不断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五生产队社员冒着严寒填修了虎口路洼地。后来虽然两次被水冲垮,但他们继续奋战,终于在第三次战斗中填好了这条一里长、五十米宽的低洼地面,并把它改造成一块水田。全大队还整治沟塘三十六条,变四百多亩荒废土地为稻麦两熟的良田。
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
第三、克服自卑和守旧思想,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不断向稳产高产的目标前进。
齐湖大队旱地改水田的规划基本实现以后,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向着稳产高产目标前进中,仍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一些人由于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农民“不懂科学”等“群众落后论”的毒害,认为旱地改水田“产量高不了”。他们对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改进耕作方法,缺乏信心。
大队党支部根据毛主席关于科学来自实践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的教导,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大批判,提高认识,肃清余毒,坚决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实行科学种田。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劳动人民的思想一旦获得解放,就能产生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奋勇前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齐湖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心明眼亮,干劲倍增。各生产队的科学试验计划、技术革新打算,不断地送到党支部来。党支部因势利导,发动群众积极学习水稻栽培技术,认真总结、推广当地旱地改水田的经验。他们还有计划地在大队和生产队建立科技小组,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并进行试验研究,掀起了群众性科技活动的热潮。
齐湖大队党支部在领导群众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中,既有全面规划,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七年,他们重点解决水利的问题,并大面积种植绿肥。一九六八年以后,他们重点解决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问题。第十三生产队的科技小组,采取深翻土地、增施绿肥等办法,改良了葛家荡里的沙礓土。大队党支部及时帮助他们总结并推广了这一经验,各生产队立即掀起改良土壤和养猪造肥的热潮,使很多薄地变成了良田。一九六九年,他们单是选用良种“农垦五十八号”一项措施,就使水稻增产百分之十左右。
事实证明,广大群众不仅懂得科学种田,而且在实践中对科学技术有所发明创造。第五生产队社员打破了所谓“淮北地区无霜期短、气温低,不能种晚稻”的错误说法,试种了三十亩双季稻。他们不顾有保守思想的人的冷嘲热讽,在党支部的支持和鼓励下,终于取得成功,双季稻亩产达到一千三百二十斤。他们试种的玉米连作水稻,亩产也达到一千一百六十斤。
由于大队党支部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几年来,这个大队在推广绿肥、培育良种、实行新式育秧、提高水肥管理等技术方面,年年都有发展和提高。七年来,全大队粮食总产量以较大幅度、稳定地增长,平均每年递增四十万斤。广大社员普遍认识到,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不断改进耕作技术,是不断促进稳产、高产的保证。大家对于改进耕作技术有了浓厚兴趣,对争取高产更高产充满了信心。
淮阴地区革委会通讯组 淮阴县革委会通讯组
编后
今天本版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两个不同地区的生产实践,说明了一个真理: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
在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思想与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被束缚了,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增产潜力得不到发挥。例如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不坏的齐湖大队,由于受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长期低产贫困,却被说成是“地孬人穷无法改变”。又如气候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北大荒”,那里的大豆产量,更一直被认为只能低不能高。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正确的思想被群众掌握了,变成了巨大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面貌就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齐湖大队在两年内,由穷队变为余粮队,进而又成为稳产高产的鱼米乡。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二十团在“北大荒”大面积播种的大豆,平均亩产超过人们认为难以越过的百斤之后,又迅速地超过了二百斤,有的连队的单产竟达五百斤以上。
读了这两篇文章,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无比威力。


第4版()
专栏:

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大豆增产
沈建文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二十团,在大豆生产实践中,在毛主席哲学思想和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以及他们所散布的依赖思想与“粗放经营”等黑货,正确处理人和物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和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打破了“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错误结论,使大豆产量逐年提高。一九七○年二十万亩大豆平均亩产二百三十二斤,其中有近二千亩平均亩产达四百斤以上。一九七一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获得好收成。
二十团在大豆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一次证明了毛主席提出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这一伟大的真理。
破“大豆不能高产论”开辟了增产的途径
毛主席指出:“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一辩证唯物论思想是二十团夺取大豆高产的有力武器。
二十团从一九五六年开始种大豆,但是直到一九六四年,亩产一般没超过百斤。在这九年中,他们想把大豆产量提高,但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无法克服。其中首要的困难,是有些人受到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不相信“北大荒”大豆能增产,更不要说高产了。这些人说“‘北大荒’大豆低产的帽子摘不了”,根据是“‘北大荒’地区无霜期短,经常不能保证大豆成熟,限制了增产”。
“北大荒”的大豆能不能高产呢?二十团党委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大豆生产的有关条件,批判了那种所谓大豆不能增产的错误看法。他们一方面承认,要使“北大荒”大豆增产,必须具备适应无霜期短的一定条件,如果不看到这点,光凭主观愿望办事,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提高广大战士的政治觉悟,提高大家为革命种大豆的自觉性,象大寨人那样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为增产创造条件,低产就可以转化为高产。如果只看到现有条件不利于增产的一面,在困难面前停住脚,不去发挥人的创造性,不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增产条件,就不合乎辩证法,而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思想,是修正主义路线流毒的反映。那样,就永远脱不掉“北大荒”大豆低产的帽子。
二十团党委在辩证唯物论思想指导下,对于当地有关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们根据当地每年无霜期只有一百二十天左右的特点,从外地引进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再加上采取适时早播、增施磷肥等措施,促进大豆生长,保证它在无霜期短的情况下能正常成熟,从而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以十六连为例,这个连采取以上这些增产措施的当年,全连三千九百亩大豆,每亩产量比一九六四年提高了一点三倍。
二十团用事实打破了“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谬论,为大豆增产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破“耕作技术定型论”夺取大豆全面丰收
毛主席说:“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二十团党委在发动广大战士打破“北大荒”大豆不能高产的错误结论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改进耕作技术,积极解决增产措施的问题。他们根据当地的情况,紧紧抓住密植和锄草两个关键问题。在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中,也存在着勇于创新和因循守旧的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
在密植方面,一提到合理密植,有些人就说:“豆打旁秸麦打齐”,这是农民几十年的经验,大豆只能稀植,不能密植;每亩植株只能是一万五千到二万多株,不能超过三万株。有的“专家”也认为每亩大豆超过三万株的保苗株数是不可思议的。
毛主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对于别人的经验,接受或借鉴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别人的经验是否完全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需要经过亲身实践的检验。“豆打旁秸”,是当地群众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它主要是通过均匀稀植,使大豆旁枝多结荚多而丰产,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二十团是大面积机械化生产,耕作栽培方式同老办法截然不同。在目前,使用机械做到均匀稀植是有困难的。即使做到了均匀稀植,由于大豆分枝多,结荚部位高低不齐,不便于田间管理,也难实现丰产。如果把稀植这个别人实践的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不结合自己生产的具体情况,就必然达不到丰产的目的。而且,二十团选择以主茎结荚为主的大豆品种,合理密植后,株数比原来增加了,虽然每株比原来结荚少些,但群体增产的优越性得到了发挥,总荚数却增多了。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面积丰产。而且,合理密植后,分枝少,也便于机械管理和收割。从现象上看,合理密植违反了“豆打旁秸”的传统种植习惯,但两者靠荚多粒多夺取丰产的实质是一样的。有一个连采取了合理密植,每亩收获株数在三万株以上,近四千亩大豆亩产达到了三百二十六斤。还有一个连,大豆收获株数每亩达到三万二千株以上,比过去增加了二万株,结果三千四百亩大豆单产超过了三百斤。
究竟怎样的密度才是合理的呢?二十团党委在全团几个有代表性的不同土质条件的连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密植的幅度是同现有机械的特点和性能,土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以及所选择的品种的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并且从摸索中提出了“肥地宜稀、瘦地宜密”的密植原则。对肥力较高的土地,每亩收获株数保持在二万八千到三万株;对比较瘠薄的岗地白浆土,每亩收获株数保持在三万三千株到三万五千株。他们还推广了增垄缩行、宽苗带等大豆合理密植的好方法。
对大豆地里灭草的问题,开始,他们只注重在大豆生长中期机械中耕,而草总是消灭不了。这时有人以为大面积机械化种大豆是“灭草难办,有草难免”。为什么注重灭草还是灭不尽草呢?他们在全团选了二十个不同土质条件和地形的灭草试验点,每年不间断地观察。经过五年试验,终于摸清了全团地区杂草的生长规律,发现处于“白芽期”的杂草最容易消灭。原来,中耕所以灭不尽杂草,就是因为一部分苗眼草消灭不了。这使他们认识到“锄草不见草,见草锄不了”的道理。他们利用杂草和大豆生长的差异性,发挥机械作用,采取综合灭草措施,改中耕为主为中耕和苗耙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对耕作技术又作了新的改进。结果大豆地里的草荒被克服了。仅这一项,就增产达二成以上。
破“增产到顶论”争取不断增产
毛主席说:“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当二十团全团大豆生产由几十斤稳步上升到二百斤以上时,有人说:“保持现在的生产水平就不错了。”这时,能不能再增产,又成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新内容。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大豆的增产技术措施是随着大豆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二十团对耕作技术已作了一些改革,促进了农业“八字宪法”的落实。但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对技术措施又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每一年的增产都只能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纪录,终极的认识是没有的。
事实也正是这样。一九七○年,十六连四千六百亩大豆亩产达到三百六十二斤,其中一千九百五十亩大豆亩产达到四百零九斤。而毗邻的另一个连,生产条件与十六连差不多,亩产只有二百多斤。这种各连之间、地号之间的产量有高有低的现象,正说明继续增产是很有潜力的。一九七一年,这个连在十六连的推动下,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干一年,亩产量有显著增长。而二十连的科研小组,又经过大胆实践,采取新的增产技术措施,继续挖掘增产潜力,又夺得了小区试验大豆亩产五百零六斤的更高的收成。
“北大荒”大豆增产潜力在不断被挖掘,但大豆产量并没有到顶,潜力并没有挖完。如何看增产,如何看潜力,归根结底,反映着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能正确认识大豆不断增产的客观规律,从而促使大豆由高产走向更高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