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炼钢
唐山钢厂第一炼钢车间第一炼钢小组组长 王益元
几年来,我们小组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指导炼钢,为革命多炼好钢,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实践又一次证明: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侧吹转炉能不能吃冷“废”料
我们小组用侧吹转炉炼钢。侧吹转炉就是从炉子旁边吹进空气的炼钢炉。这种炉子比起从炉顶吹进氧气的顶吹转炉是落后了。我们厂准备把原有的侧吹转炉逐步改成顶吹转炉,但在目前条件下,有一些侧吹转炉还得用一阵子。
在冶金战线上,由于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厂炼钢的生铁一度就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停工待料,把侧吹转炉废弃不用;一条是广开原料来源,让侧吹转炉为革命继续作出新贡献。一次我路过本厂机械科,看到从车床上车下来的钢屑有的填了大坑,有的垫了马路。我还想起上次到机车车辆厂去,那里的废钢屑更是堆积如山。一个厂“一座山”,全市、全省,该有多少废钢屑啊!如果把这些废钢屑都收集起来,不正是很好的炼钢原料吗?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转炉能不能吃冷料。从一般转炉炼钢生产工艺看,都是先把铁块用化铁炉化成铁水,把它倒在转炉里炼钢,这叫吃热料。不经过化铁,直接往炉里加废钢铁,这叫吃冷料。按照书本的记载:侧吹转炉温度较低,不能吃冷料。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侧吹转炉温度较低,炉子小、散热快,确实是一个问题。然而,能不能由此就得出不能吃冷料的结论呢?“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结论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铁块在化铁炉里加热到一定温度,化成铁水。铁水到了转炉,经过吹炼,由于铁水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变化,变成了钢水,温度也相应地变得更高了。铁水和铁块相比较是热的,但和钢水比较起来,温度又是比较低的。所以,冷和热是相对的,可变的。冷料转化成热料的条件是温度。有了一定的温度,冷料就可以变成热料,钢屑也可以变成钢水。我们平时把废钢样子加到钢水包里,出钢时把合金料直接加到钢水包里,这些是常见的现象。从冷料变热料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小规模地吃冷料。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转炉吃冷料都是可能的。
于是,我们开始了试验。头几回,我们总想让炉子多吃点冷料,多为国家节约点好铁,加得很多,结果,热铁水中加了过多的冷钢屑,冷料吸收热量过大,矛盾激化,炉子吐吐地冒黑烟,喷溅得厉害。出钢后一量,产量几乎一点也没有增加,所加的钢屑都喷出去了。这说明在冷热这一对矛盾中,必须让热占绝对优势,冷才能转化成热。我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好加钢屑的数量和时机。以后我们就炉炉观察,次次分析,逐步摸到了门道:新炉(温度低)不加,中、老炉(温度高)多加,再加上高温快炼大风压,防止热量散失,加速冷料转化,终于使侧吹转炉吃了冷料。
在让转炉吃废钢屑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始了让它吃废锅铁的试验。锅铁含硫很高。硫对一般的钢来说,是一种有害元素。锅铁含硫量比一般生铁高两倍还多,很难炼,大家都叫它“硫老虎”。学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增产节约的指示,我们决心驯服“硫老虎”。我们每炼一炉,都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在铁水里,硫是呈酸性状态存在的,含硫量越高,酸性越大。为了解决酸碱这一对矛盾,我们在车间党总支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大胆改变了配料方法,增强碱度,使酸碱中和,很快驯服了“硫老虎”,开辟了原料新来源,增加了钢产量。
侧吹转炉能不能炼重轨钢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全党开展批修整风,我们厂也深入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大打矿山之仗,加速矿山建设。建矿要铺铁路,铺路需要钢轨。是伸手向国家要,还是自己炼,自己轧?按我们厂的条件,经过努力,是可以自力更生解决问题的。我们小组勇敢地接受了冶炼重轨钢的任务。有人认为,侧吹转炉温度低,冶炼周期短,炼不了重轨钢。这种钢,综合性能要求比较严格。在我国,一般是用平炉冶炼,我们也缺乏炼这种高碳钢的经验。因此,有些同志担心,怕打不着黄鼠狼惹一身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回顾了小组的战斗历程,增强大家夺取胜利的信心。自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建组以来,我们总结出了高寿炉、高拉碳、高温快炼等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并用侧吹转炉冶炼出了六十八个新钢种。每一个胜利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洗刷唯心主义精神的结果。这样一分析,大家心里豁亮了。同志们说:“能炼不能炼,实践当中看。”冶炼重轨钢的信心增强了,侧吹转炉炼重轨钢的试验开始了。
在实践中,我们对有些人所说的由于侧吹转炉温度低、冶炼周期短而不能炼合金钢的“定论”进行了分析:他们仅仅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事物的积极作用,忽略了事物在发展中可以不断改造和完善的一面。这种无所作为的观点,决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根据毛主席关于“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的教导,我们把转炉本身的缺陷和冶炼重轨钢的难点都摆出来,那怕是一个很小的操作细节也不放过,只要思想上重视,在办法和措施上搞得具体和细致,就可力争较好的效果。温度低,我们用高温快炼的办法解决;周期短,我们用细心操作、眼勤、手勤、脑子勤的办法解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变不利为有利。我们炉前看火候,判断情况,主要观察从炉口喷射出的火焰和钢水中碳花的变化,以判断钢水温度和含碳量的高低。但是,重轨钢我们没炼过,重轨钢的碳花我们没见过,怎么办?我们多次开会,集中大家智慧,终于找到了办法:把重轨钢的钢样子冷却后用砂轮去打,从打出来的火花来辨别碳花。我们把这种观察碳花得来的直接经验再和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互相印证,得到了对合格重轨钢碳花的初步认识。我们又把这种初步认识放到冶炼过程中去检验。实践的结果,证实并加深了我们得到的认识。这样我们通过反复实践,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具体帮助下,终于初步摸索到用侧吹转炉冶炼重轨钢的规律。
小转炉能不能做出大贡献
我们使用的一些侧吹转炉是五十年代的设备,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看,它是陈旧了,落后了,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人们对它的认识并没有完结。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十几年来,我们和全厂职工一起用侧吹转炉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消耗,扩大了品种,提高了质量,把它的技术性能和技术指标都提高了一步。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没有终结。我们现在还正在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炉子寿命,使“老古董”焕发出青春。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经常立足于“小”字,心中想着大事。人家笑我们的炉子小,说它是“小玩艺”,可我们却偏要在“小”字上做文章。炉子小,投资少,便于建造,适于战备。炉子小,但炼钢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却和大炉子大体相同。我们在不断提高“小玩艺”的各种性能和各项技术指标的同时,力争在炼钢的技术和工艺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样我们对革命的贡献就可以相对地多一点。
炼钢车间处处是火,好象一座火焰山。要是把炼钢车间的余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该能节省多少焦炭和电力?过去我们车间有一个大焦炭炉,新砌的钢水包放在它上边去烤干,每个月就要烧六十吨焦炭。刚倒出来的红钢锭,温度很高,平时我们常把饭盒放在上面蒸饭,十几分钟就熟,比炉子上蒸的还快。我们想红钢锭既然能做熟饭,如果用它来烤包那不就把焦炭省下来了吗?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后来,二炼车间用红钢锭烤砖,又发展了一步。
在冶炼过程中,钢水中不允许存住氧气,不然钢锭会出现马蜂窝似的气泡,造成废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一般的工厂还都用金属铝做脱氧剂。铝价很贵,又是国防建设中很重要的金属材料。我们炼一炉钢少则用几公斤,多则用十几公斤铝,所以我们总想找别的东西来代替它。我们平时也用矽铁脱氧。我们把铝和矽铁比较了一下,铝和矽都是脱氧元素。我们厂生产的矽铝合金,既含矽又含铝,而且很便宜。从理论上看,矽铝合金因为含有矽和铝两种能脱氧的元素,所以可能比纯铝和矽铁脱氧性能要好。从经济上看,节约成本。我们就用它试验代替纯铝脱氧。矽铝合金的熔点高,我们把它砸成小块。出钢时加到钢水包里,它浮在钢水面上,久久不能熔化,起不到脱氧作用。几次试验都失败了。“吃一堑,长一智”。最后在出钢时直接往炉里加,采取预脱氧的办法,终于成功了。经过反复试验,反复检验,证明矽铝合金不仅能代替纯铝脱氧,还能增加钢水中的含矽量。这样矽铁也可以省了,并且提高了钢的质量,减少了钢水的杂质,真是一举两得。去年一年,我们一个小组就为国家节约了二十多吨纯铝。


第2版()
专栏:

集体出智慧
海军工程兵某部测量班副班长 倪立帮
去年底,我们班接受了坑道曲线部分拱顶被覆测量的任务。坑道里石头高低不平,光线昏暗,我们按照过去的方法进行测量,找点看不清,钢尺又拉不平,测量的数据很不理想。任务没完成好,影响了施工进度,我们心里很难受。这时,部队首长向我们提出了希望:改革测量方法,加快测量速度,提高测量精确度。
改革测量方法,从哪儿改起呢?我翻了几本坑道测量的技术书籍,对坑道曲线部分拱顶被覆测量的方法没有记载。怎么办?我的脑子象上足了发条似的整天算呀,想呀,一连几天都没有想出个“道道”来。
一天,我和战士小徐去坑道测量。小徐说:“副班长,你看坑道里石头高高低低,尺子拉不平;坑道里光线暗,尺子上的度数又看不清,影响精确度。我看,不用要钢尺,还是用仪器测量吧。”短短的几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测量回来,小徐的话一直在我心里来回翻腾着。毛主席教导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原来,我只想到自己的责任,没看到全班同志的积极性;只顾自己埋头实践,没有把自己的实践和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拿我们班里的情况来说吧,老同志虽然文化水平低,但他们的测量实践比我多,经验比我丰富;新同志虽然测量实践比我少,但他们敢想敢干,在分散作业中克服了许多我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样一分析,使我懂得了个人实践、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认识到依靠群众的必要性。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个人的力量有限,群众的智慧无穷。脱离了群众,单凭个人的实践,不管你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搞不成多大的事。只有依靠集体的实践,群策群力,才能出智慧、出力量、出办法。
我和班长商量后,召开了班务会,请大家出主意。有人说:“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尽量发挥仪器的作用。”还有的人说:“我们一定要想法子越过高低不平的石头。”在这个基础上,有人大胆地提出:把坑道外测量采用的“交点放线测量法”搬到坑道里。我们琢磨,这个点子有门。这个测量法,是不用钢尺,利用两部仪器,根据计算好的角度,同时测量一个未知点。采用这个方法可以把仪器架高,越过高低不平的石头堆。但是,这个测量法是用于野外长距离直线上的,现在我们要测的是短距离曲线,能用吗?大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获得真知就要进行试验”。
于是,全班同志扛着仪器,来到弯度大、高低悬殊的梯田作为实地,进行试验、校对和核算。在反复的实践中,大家发现,我们测量的曲线拱顶部分,虽然跨度比较大,但是曲线比较长,弯曲的角度比较小;施工时又是分段分期作业的,这样就把整体的曲线分成了一段一段的直线。把“交点放线测量法”稍加改革,完全可以用。
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们用这个方法在坑道里测量,由于坑道光线昏暗,给使用观测仪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测量的精确度。大家在实践中细心摸索,努力思考,集思广益,很快又找出了用工作灯顺着仪器观测的方向,从上向下照亮测量点的办法。这样测量点是亮的,四周是暗的,既解决了光线问题,又能很快发现目标,节省了测量时间。
集体的实践结出智慧的花朵。经过改革,我们用新的测量方法,进行曲线部分拱顶被覆测量,完成一次测量任务,由原来的八小时缩短到二小时,精确度也有了提高,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民群众,聪明靠集体,群众出智慧。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只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紧紧地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中群众的智慧,那末,困难就只能向我们低头,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第2版()
专栏:

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
北京部队生产部队某部十连稻田管水班
我们管水班六个同志都是新手,工作中盲目性很大。插秧后灌水,别人说灌多深,我们就灌多深。结果,几天之后,苗的长势很不一样,有的又高又细,有的又矮又黄。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仔细观察,从长势不同的田里拔出几株来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实践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才逐渐懂得一些道理。原来秧苗离开秧床插到大田后,要有几天时间才能适应大田的环境,这个适应过程,叫“缓秧”。在“缓秧”阶段,秧苗是否对新环境适应,主要表现在根上。旧根又黑又黄,新根则又白又嫩,白根越多、越粗、越长,就证明秧苗已适应了新环境。这里,影响秧苗适应新环境的条件主要是水和碱。秧苗又高又细,是由于灌水大,使得苗随水长,却不扎根,苗就得不到养分,就越来越细。如果再灌深水,苗就会长得又细又弱,根又少又短,到后期穗不丰满,还会倒伏。对这样的秧苗,就得灌小水,促进根的生长。秧苗又矮,又黄,是由于碱大和缺肥。水灌得小些,虽然避免了苗随水长的毛病,但由于水量小,碱的浓度就相应增大了,碱大,苗必黄。调查研究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我们就根据稻苗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灌不同深浅的水。没几天,苗黄的就变绿了,根短的变长了,长势就基本上差不多了。
“缓秧”期过后,有几块田的苗还是黄溜溜的。我们想:水已经灌得合适了,再黄大概就是缺肥了。于是,我们就给这些苗上粪。过了几天,苗比以前更黄。这是怎么回事?技术员来看了看苗的情况,用试纸测量了水中含碱度,说这几块地的问题主要是碱大。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的教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认识到:缺肥是矛盾,碱大也是矛盾,但这些地的主要矛盾是碱大,而不是缺肥。“碱随水上,碱随水下”,这里的水稻田,碱的浓度本来就大,一上肥就要保水,保水的时间越长,水里的含碱量就越大。几天不换水,苗就被碱烧死。这样,上肥再多也不起作用。通过对肥和碱的分析、研究,我们对于管水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后来,我们对这几块地天天换水,而且水量也大。没多久,这些地的苗也长好了。
分蘖期是秧苗消耗养分最多的时期,分蘖及时、合适,就能增加产量。这时,及时、合理地施用分蘖肥是促进分蘖的关键。为了促进稻苗分蘖,我们就多追肥,追好肥。我们还把化肥和大粪一起施用,这样上两次肥只要保一次水就可以了,免得分两次上,保两次水,增加水中含碱量,从而解决了由于施肥保水引起上碱的矛盾。
灌水的知识逐步增多了,但是,稻田怎样保持适当的水,总是掌握不准。有的地灌了水,好象很合适,第二天早上一看,高处的地皮早已露出来了。为什么呢?毛主席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水和土的关系很密切,土靠水来灌溉,水又靠土来保养。水灌不好的原因,除了其它条件之外,就在于我们只顾水,而没有考虑土的因素。不同土质的地,渗水量不一样。沙性土质渗水量大,有的一夜渗一至二厘米;粘质土渗水量小,两天才渗一厘米。如果灌水时不考虑这些因素,肯定灌不好。为了弄清渗水量,我们做了一些小木尺,插入田中,观察灌水后水位一天下降多少,确定一天渗多少水。弄清了规律以后,我们就在灌水时把渗水量加进去。这样,稻田都能保证在一定的时间有充足的水,使稻苗生长整齐。
这里气温低、地温低、水温也低,给水稻生长带来了困难。气温、地温是不易改变的,但通过人的努力,在灌水时恰当掌握,就能提高水温,为稻苗生长创造条件。我们在灌水时,尽量放小些,只要适合需要就行了。虽然太阳照射的时间不长,但水小,易晒热,可以提高水温,保持水温。
要改造自然,就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实行科学种田,就能在盐碱滩上闯出一条种好水稻的新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