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搏涛击浪夺“自由”
——记昆明部队某团九年来坚持开展游泳训练的事迹
午夜,巍巍瑶山脚下,红河浊浪翻滚,呼啸奔腾。
抢渡红河的演习开始了。解放军某部一连和八连,经过十公里急行军,进抵达沟渡口。这时,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传来了指挥部全线武装强渡的命令。指战员成战斗队形,向对岸扑去。无线电兵在波涛中准确、迅速地传递着命令;有线电兵劈波斩浪,迅速跟进,架通了水上线路;炮兵和机枪兵利用简便器材,推着各种火炮和机枪渡河;运输队牵着骡马,拉着满载弹药的筏子,紧紧跟上;卫生队的医生和卫生员,在河中紧张地展开救护工作。
演习结束,在现场参观、指导的首长们,无不赞扬他们的水上功夫。
担任演习任务的是昆明部队某团。九年来,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他们年年坚持游泳和泅渡训练,先后十三次泅渡金沙江,七次泅渡澜沧江,十四次横渡滇池,还分别泅渡过黑惠江、西马河、金水河、洱海等江河湖泊。
他们这套功夫是从那里来的?是毛主席光辉的《实践论》照亮了他们前进的方向,使他们搏涛击浪,夺得了水上自由。
一九六四年夏天,这个部队野营训练来到了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渡口,首次进行武装泅渡训练。当时,正是洪水季节,江水暴涨,水急浪高。部队大部分人不识水性,少数会水的也没渡过这么大的江;有的干部没有组织整营、整团泅渡的经验,担心完不成任务;炮兵分队更发愁没办法把那么重的炮拖过江去。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怎么办?
要突破水上障碍,先要突破思想障碍。部队党委成员深入到连队,在帐篷里、篝火旁,组织干部战士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伟大教导,学习毛主席多次横渡长江、湘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伟大革命实践。原团长王月才向大家讲述了一九四九年我军飞越长江的战斗事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长江天险,把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阻隔在长江北岸,以便取得喘息时间,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军驻地到处贴着这样的豪言壮语。四月,乍暖还寒,大家穿着一条短裤,抱着一块门板或是一根粗毛竹,在水中试流速,识水性,苦练水上功夫。在很短的时间内,部队中就涌现出大批的水手。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百万大军齐努力,万船竞发过大江。这个部队的党委还组织部队来到“红军渡口”,请当年给红军摆渡的纳西族周大爹讲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毛主席的教导,我军的光荣传统,使干部战士加深了对搞好游泳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了刻苦实践的自觉性。同志们表示:一定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踏着红军的足迹,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练出一身水上功夫,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部队出现了群众性水上大练兵的热潮。从干部到战士,人人精神振奋,个个斗志昂扬,风里来,雨里去,战波涛,斗激浪,勤学苦练。这时候,少数连队的干部战士,出现了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苗头。部队党委及时教育干部战士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原参谋长田执云亲自到七连搞游泳训练试点,他和战士们一起实践,共同研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基础训练是在静水里好,还是在活水里好?是带漂浮器材好,还是不带漂浮器材好?他都和战士们一一亲自试验。通过实践,他们逐步认识了规律,总结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学蛙游、侧游为主,抓好基础训练;先静水后活水,先小江岔后大江岔;先徒手后负重,先基础后应用的经验。全连干部战士都学会了游泳。七连的经验及时推广到全团。
拨亮一盏灯,映红一大片。全团从机关到连队,从干部到战士,积极苦练游泳基本功。经过一个时期勤学苦练,普遍提高游泳技能,学会了捆扎和利用漂浮器材,熟习了抗逆流,避漩涡,抢急流的要领。有些炮兵连队的同志原先既发愁“自身难保”,更发愁带不了炮,经过刻苦训练,人可以游了,炮也可以带了。接着,整连、整营、整团全副武装泅渡过了激浪滚滚的金沙江。
这个部队不限于泅渡一江一河的一得之功,始终严格遵循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不断反骄破满,摸索各种江河湖泊的特性,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千变万化的客观规律,又胜利地渡过了澜沧江、洱海、滇池,积累和丰富了武装泅渡的经验,为保卫祖国锻炼了一身好本领。
本报通讯员
(附图片)
昆明部队某团,九年来坚持游泳和泅渡训练,有力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图为这个团进行武装强渡红河演习。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大凉山上第一支体操队
——记甘洛县业余体校少年体操队
东方刚发白,四川省甘洛县业余体校少年体操队的少年儿童,便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训练场地,开始刻苦锻炼。半年多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半年前,甘洛县“五·七”学校的革命师生建议开展业余体操活动。校党支部积极支持革命师生的这一建议。但是,器械、教员都没有,怎么办呢?他们说:“路是人闯出来的。没有条件,我们自己创造。”学校领导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几十里外把外单位丢掉的废棕垫拉了回来,下面铺上草,解决了棕垫问题;把一副三条腿的双杠修理好,又用废木料做成平衡木……。一位热心的教师主动担任了业余教员。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上军体课的时间,普及体操基本知识,结合学习样板戏讲解体操动作,注意培训骨干力量,广泛向群众宣传开展体操运动的意义。就这样,大凉山上的第一支体操队诞生了。
一天晚上,甘洛县礼堂内灯火通明,少年业余体操队在向全县工农兵群众作汇报表演。小朋友们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彝族翻身奴隶的女儿、体操队队长体席的表演更受欢迎。
小体席今年十四岁,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都去世了,是党把这个孤儿哺养成人的。小体席热爱体育运动,一听说学校要成立体操队就积极报名参加。谁知一到体操队就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动作,别人都学会了,她还学不会,心里很着急。她错误地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在全队年龄最大,学体操不合适。教练员发现她的思想苗头,就和她一起忆苦思甜,学习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教导。小体席认识到:在旧社会,自己的父兄给人当牛马作奴隶,那能学体操?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才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她表示一定要努力锻炼身体,长大以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此,体席成了全队学习最刻苦的一个,每天她比别人来得早,走得迟。难度大的动作,人家练一遍她练十遍。学习“横卡”这个动作时,她让同学们帮助她压腿,同学们看到她头上已经渗出了汗珠,要她歇一下再做。可是,她朗诵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口号,要同学们再把压腿的力加大。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大部分同学都回去了,体席和几个同学还在练平衡木上的动作,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平衡木也跟着倒下来压在她身上,同学们忙把她扶起来,体席二话没说,转身放好平衡木又继续练习。
少年业余体操队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经常利用节日、假日和各种会议期间为广大工农兵群众表演。一次,临到表演时间,天气突然变化,气温下降,狂风呼啸。那天是为到县上开会的农村基层干部作表演,表演场在露天坝里。队员们都穿着短袖运动衣,观众们担心孩子们身体受不了,劝他们改日再表演。可是队员们想到农村干部看一次表演不容易,仍然坚持表演。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表演十分成功,受到广大农村干部的赞扬。
半年多来,业余体操队由十多个人发展到五十多个人,他们成了学校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一支骨干队伍。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持之以恒,刻苦锻炼
——丰台车辆段钳工王福兴取得环城赛跑冠军的经验
“祝贺你!”“向你学习!”
一九七二年春节那天,北京铁路分局丰台车辆段钳工王福兴同志,取得了北京市第九届环城赛跑冠军。许多工农兵体育爱好者围着他,向他祝贺,要他介绍经验。战友们的热情鼓励,使王福兴十分感动;但说到介绍经验,他却觉得很为难。憋了好半天,他才挤出了几个字:“没经验,就是要坚持经常,刻苦锻炼。”
“坚持经常,刻苦锻炼”,这是王福兴十几年来积累的经验。
王福兴从小就喜爱体育,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名的“长跑家”。一九五八年,王福兴来到丰台车辆段工作,党团组织知道他爱好体育,就鼓励他继续为革命锻炼身体。从此,王福兴的劲头更足了。
他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加大运动量,克服种种困难,刻苦锻炼。长期跑公路,他的踝关节力量较弱,他就多练立定弹跳;下班后,到工人体育场练习馆训练身体素质。在长跑中,他的中段和后段速度较差,他就加长跑的路程,锻炼变速跑的能力。王福兴从家里到工作单位的路程远,工作又是三班倒,他相应地安排了锻炼计划:上中班和上白班时,早上锻炼,上夜班时,下午锻炼。有的时候,早晨从家里到北京站赶去丰台的火车,这段路有一万多米,他就跑步去。有一次,国庆节前夕,民兵在天安门前练队,晚上练完以后,别人都坐车回丰台,他却把这当作一次长跑练习的好机会,从天安门一直跑到丰台。
一九六七年,王福兴的右膝不慎受伤,不用说练跑,就是走路也很困难。他十分焦急,觉得工作还可以干,长跑锻炼这回算吹了。领导和同志们鼓励他,帮助他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学习解放军的英雄事迹,使他增强了恢复锻炼的信心。王福兴忍受着膝盖的剧烈疼痛,开始了锻炼,他一步一步地移动,由慢走到快走,由慢跑到快跑,经过一个时期的顽强磨练,终于使右膝恢复了健康,他又象从前一样高兴地跑在大道上。
去年七、八月,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王福兴认为这是锻炼毅力的好机会。他每天从呼家楼到东四,来回跑一万多米,气压低,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王福兴同志默念着毛主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坚定地继续跑下去。就这样,十多年来,他冬练“三九”,夏练 “三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为革命刻苦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磨练了思想。
长期的体育锻炼,使王福兴在生产中有充沛的精力。去年九月,为了使车辆段的一个大型锅炉迅速投入生产,他既当壮工,又当瓦工,连续三个星期天没有休息,和同志们一起,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一次,为了抢修机车,王福兴跨过十几股道轨,来回几里地扛来了“制动梁”,及时进行了抢修,保证了列车的正点。老师傅赞扬他说:“小王练长跑没有白练,真用在节骨眼上了!”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