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路线教育之后
——记徐州服装厂职工一针一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徐州市,有一个被广大工农兵誉为“一针一线为人民”的服装厂——徐州服装厂。
近年来,这个厂的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指示,在职工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路线教育,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以及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作风。服装工人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想工农兵之所想,急工农兵之所急,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态度不断改善,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工农兵顾客热烈地赞扬他们,说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照亮了服装厂。
一针一线对人民负责
一天,这个服装厂的第十三门市部老工人傅兴瑞,在熨衣服时发现一件衬衣的袖子上跳了一针,线头鼓起了个小圈圈。他拿起剪刀把小圈圈剪开,然后用熨斗一烫,烫得平平整整,就是专职检验员也不会发现这里有什么问题。可是,当他拿第二件衣服来烫时,他的手停住了——
“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傅师傅想起前些日子党支部还在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这段教导,把质量问题提到路线上来认识,号召大家注意质量,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他又想起前一个时期到煤矿参观,煤矿工人为了更好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千方百计提高煤炭质量,生产时,把煤炭和矸石分开;收工时,把工作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煤炭里混进矸石。他们是那样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可是自己刚烫的这件衣服,明明看到跳了一针,虽然烫平了,对顾客穿着也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总是不符合质量标准呀!想到这里,他迅速把那件衣服拣了出来,拿到缝纫机上,认真地补了两针。
这两针,傅师傅不声不响地补上了,但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对头:改正错误偷偷改,对吗?应该把它亮出来。于是,在一次会议上,傅兴瑞向大家讲了前两天发生的事情,并且作了自我批评。
傅兴瑞老师傅的斗私批修给其他职工教育很深。过去,有的同志对这一针一线从不放在心上,认为跳一针两针不碍事。现在经这么一讲,认识到如何看待这一针一线也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位老工人回忆说:解放前,有一次,一个资本家给顾客扎衣服,跳针跳了很大一节,他用浆糊给粘上,把顾客哄骗走了。解放后,咱服装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咱这一针一线都得为群众着想,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啊!
追客送布
这也是发生在第十三门市部的事。
一天,来了一位取衣的顾客。她做了三件衣服,取衣的时候,其中的一条裤子还没有烫整。整烫工马上从裤袋里将剩余的碎布取出来当场进行烫整。可是烫整后忘了再把碎布塞进裤袋里。顾客急急忙忙取了衣服走了,余布也就忘记给她带走。
过了一会,营业员老胡发现了这块不到一尺长的布,吃了一惊。他想起这块余布是刚才那位取走了三件衣服的顾客的,就立即向门市部负责人傅师傅报告。
傅师傅二话没说,向老胡问明情况,又赶紧叫他查出顾客的住址,就放下手中的活,拿上余布,骑上自行车,去追赶顾客。这位顾客来取衣服的时候,傅师傅也在场,他记得这个女同志是高个儿,胖胖的脸,短头发,穿灰上衣。
“傅师傅!”老胡又赶上来提醒说,那位顾客才走了二十分钟,家住西关矿务局,有可能到汽车站搭乘汽车回去。于是,傅师傅就骑上自行车直奔开往西关的汽车站而去。
他先到了开往西关矿务局的公共汽车的起点站。乘车的人排成一列等候上车。傅师傅推着车子,从排头寻起,一个一个人端详。可是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寻不见那个顾客。他掉转车头,连忙赶往第二站。终于发现了那位顾客。
“你是刚才到第十三门市部取衣服的同志吗?”
“是呀!”那人惊奇地回答。
“是取了三件衣服吧?”
“是呀!”
傅师傅高兴极了:“对不起,我们太粗心了,你做的裤子剩了一块布,我们烫整后忘了放进裤袋里!”说完,便取出了那块裁剩的布。顾客接了布,看看眼前这个为了送还碎布而追赶得汗流满面的老师傅,感动极了,紧紧握着傅师傅的手,连声地赞扬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为“夺煤保钢”出力
在市区通往庞庄煤矿的长途公共汽车上,经常看到两个妇女背着包袱,定期地往返在这条线路上。她们是徐州服装厂第四门市部负责人赵玉茹和营业员小周。她们深入矿区,上门为矿工服务。
第四门市部“上矿服务”的制度是从去年秋季开始建立的。那时,中共徐州市委号召全市人民开展“夺煤保钢”活动,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任务。服装厂党支部组织全厂职工展开讨论,第四门市部的十多个职工也热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夺煤保钢”是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咱们也得尽一分力。有的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毛主席的指示,咱们不能直接去挖煤炼钢,难道不能用咱们的剪刀、尺子为挖煤炼钢的人服务吗?一直在静静地听着同志们热烈议论的门市部负责人赵玉茹,这时接上去说:“‘夺煤保钢’,工人同志一定很忙,咱们到矿上给工人同志做衣服不行吗?”接着,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前些日子,她和别的同志到矿上参观,了解到有个老工人买了一件裤料,几次想到城里来做,都因生产忙,没来成,一直压了很长时间。
一听有这样的事,服装工人们更加感到不安了。都说,我们要改变“等顾客上门”的作风,要走出去为矿工服务,让矿工同志们有更多的时间抓革命、促生产。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他们每周派两个人去矿上,带上尺子,量好尺寸,把衣料带回门市部缝制;下周又带了做好的衣服送到矿工手里,再接回新的衣料。周周如此,风雨无阻。广大矿工们感谢他们这种上门服务的精神,更是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的服务质量。
一次,有个老矿工拿着一件破旧皮袄问赵玉茹:“我这件破皮袄穿了十几年,还能翻修吗?”赵玉茹看了看那件皮袄,贴边和里子已经烂了,棉花滚成了疙瘩,皮子也有点霉了。赵玉茹在思索着。老工人以为不好做,就说:“要是不好翻修,也就算了。反正我平常不穿它,只是夜里挡挡风用。”
赵玉茹忙说:“老师傅,我们不怕麻烦,你这件皮袄能翻新。刚才我是在考虑怎么个翻新法。”接着,她把自己设计的翻修方案告诉了老工人。老工人乐呵呵地把皮袄交给了她。
回到门市部,赵玉茹组织大家拆的拆,洗的洗,弹棉花的弹棉花。不几天,就把这件旧皮袄翻旧如新了。她亲自把这件皮袄送到老工人手里时,老工人激动地说:“你们上矿为工人服务,真做得好啊。”
送来了党的温暖
今年春节前夕,气象台预报寒潮要到,即将下雪。服装厂青年工人刘淑云、戴先荣早早地来到了门市部,看到货架上给顾客加工好的棉衣,还有几件没有取走。小刘就和小戴商量,要赶在寒潮到来之前,把这几件棉衣给顾客送去。门市部负责人老曹听了她们的意见,亲切地说:“你们提的意见很好。”
小刘和小戴一听,高兴极了。两个人各抱了四件棉衣,带上发票,查看清楚顾客的住址,就去送棉衣了。
第一个顾客的地址发票上写的是“大同街五十号”。可是,大同街有许多巷,有的巷内又有六、七条小巷,发票上显然是漏写了巷名。怎么办呢?小刘和小戴就一条巷一条巷地对号、查名,向居民委员会打听,足足两个小时,才找到了顾客的住处。可是不凑巧,这位顾客上班去了。他们就又找到顾客的工作单位,让顾客试穿了棉衣。随后,她们继续向第二个目的地进发。
天,下起大雪来了。各抱着一大包棉衣的小刘和小戴,这时已累得腿痠、腰痛。特别是小刘,感冒没好,正在发烧。是继续送,还是回门市部?十八岁的小戴对十七岁的小刘说:“为人民服务要完全、彻底,咱决不走回头路!”雪越下越大,顾客的新棉衣上已是一层白了。小刘急了:“这怎么办?别淋湿了顾客的衣服!咱脱下衣服包起来吧!”小戴说:“那怎么行?你感冒了。”小刘说:“没关系!”说着,两人毅然脱下了自己身上的棉衣,用它包好了顾客的棉衣。
一路上,呼啸的北风刺透了小刘和小戴身上薄薄的绒衣,迎面的雪片打得她们眼都睁不开,两手冻得生疼,口罩也结冰了。可是,她们紧紧地抱着顾客的棉衣,毫不犹豫地前进着。到了第二个地址——徐州地委门口,她俩简直成了雪人了。传达室的解放军同志,热情地接待了她们,把她们拉到了温暖的火炉旁,一面让她们烤火,一面给她们写了收条。并且激动地说:“你们雪里送衣,这真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啊!”
解放军同志的勉励,更使小刘、小戴增添了力量。从地委传达室出来后,风更紧,雪更大了,可是她们为工农兵服务的心却更热了。她们把寒冷、疲劳、饥饿都置之度外,一心要把棉衣早早地送到工农兵顾客手里。过路的一位老大娘望着这两个姑娘穿着单薄的绒衣,却把棉衣抱在怀里,顶风冒雪地一个劲地往前奔,惊奇地说:“这两个憨丫头!棉衣不穿,抱着,嘴唇都冻紫了,成了雪人了。”
小刘爽朗地回答说:“大娘,俺不憨。俺心甘情愿!”她俩向好心的老大娘说明了原委。大娘听后,十分感动,忙说:“好姑娘,你们真是毛主席的好工人!”说着就要回家给她们拿雨伞。可是,为了尽快把棉衣送到顾客手里,她们谢绝了大娘的好意。又匆匆地赶路了。
从早上七点直到下午四点,在风雪天里,小刘和小戴走遍了全市东、西、南、北四个关,啃了两个冷饼当午饭,将两包棉衣一一送到了顾客手中。当棉衣送到最后一个顾客——永康路西巷六号一位老工人的手中时,老工人接过棉衣,十分激动,连连说:“今天你们送来的不只是一件棉衣,而是送来了党的温暖呀!”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共崇明县委领导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才能不断巩固集体经济,促进全县革命和生产形势的发展
据新华社上海电 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领导成员,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积极领导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了全县革命和生产的大好形势。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发展,崇明县在一九六八年就实现了粮食亩产千斤和皮棉亩产百斤。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崇明县委领导成员近几年来反复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领导工作步步深入。在调查研究中,县委领导成员白天同社员一块干活,晚上走家访户,同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促膝谈心。他们从几十个生产队的调查中发现,有的生产队由于领导成员路线斗争觉悟不高,没有按照上级的要求安排种植计划,有的地方阶级敌人仍在鼓吹“自由经营”,腐蚀社员和干部,结果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而有些生产队由于狠抓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坚决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办事,群众觉悟不断提高,生产年年增长。这些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才能不断巩固集体经济,崇明县才能继续前进。于是,县委作出了相应的决定,同时把调查中掌握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交给群众,向群众进行路线教育。许多社、队联系本单位实际,对照这些材料,认真学习先进,批评错误,总结经验,深入开展对刘少奇一类骗子的批判,有力地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鼓舞了干部和社员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
崇明县委在蹲点调查过程中,充分发挥县委“一班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深入研究生产上的问题。他们通过多点对比调查,对了解到的情况反复分析研究,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掌握崇明的自然特点和农业生产的规律,在指挥生产上做到了有的放矢。近两年来,县委领导成员在一些先进队和后进队参加劳动中,总结了一些社、队的增产经验,也寻找出一些社、队减产的原因。在三星公社十六大队蹲点的一个县委常委,发现一个生产队的一百三十多亩粮田在一九七○年全部实行三熟制后,全年粮食比一九六九年增产四万多斤;另一个常委在海桥公社八大队第六生产队调查,得到了这个队一百多亩麦田改狭幅条播为阔幅散播,亩产量比上一年猛增一倍的材料。县委的一个主要领导成员在堡镇公社堡兴八队了解到的材料也表明,由于实行早稻的合理密植,一熟亩产量就比上一年同熟增产三百零二斤。他们从这些事实中认识到,崇明县增产的潜力很大,实行合理密植,扩大三熟制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还有一些县委领导成员在一些社、队调查的材料,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有的队因二熟制改三熟制或因改稀植为密植而减了产。县委的领导成员,带着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材料再回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并且对一些队减产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反复了解,他们发现这些单位提高土地利用率后之所以减产,或者是因为劳动力和肥料不足,或者是因为灌溉条件差,从而懂得提高土地利用率只是增产的一个方面,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力、肥料、灌溉条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于是,县委在推广三熟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又及时总结推广了汲浜公社和向化公社十八大队发展养猪事业的先进经验,促进全县养猪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加肥料。
崇明县委领导成员在蹲点调查中,十分注意根据群众的批评意见,切实改进县委的工作,加速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去年春天,县委制定了一个学大寨的规划草案,由常委分头拿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在各社、队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在讨论这个规划草案时,建议县委要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凡不注重研究生产的人,不算好的领导者”的教导。县委领导成员从中认识到,广大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对县委以及一些地方的干部不注意研究生产、抓好生产,很有意见。于是,县委书记首先在县委会议上斗私批修,检查了自己在领导生产问题上的一些错误看法,县委的其他领导成员也检查了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种种糊涂认识,进一步分清了抓革命、促生产和“生产第一”的界限,增强了县委“一班人”对领导好农业生产的自觉性。为了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县委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情况,并把常委蹲点、下基层调查研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鼓励大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导好农业生产。


第3版()
专栏:

十万山下好药店
大直公社国营药材商店在十万山下。这个店的职工们经常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不断改进药材购销工作,积极支援山区社会主义建设,深受山区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有一天,药材商店的职工送药到屯蒙大队时,贫下中农建议说:“这里山高岭大路又远,我们到收购站卖中草药很不方便,要是你们多设几个收购点就好了。”药店的领导和全店职工商量,决定在远离公社五、六十里的屯蒙、那天两个大队增设中草药收购点,并千方百计改进药材的运输路线,缩短运输路程,为国家节约了运费。
“十万山,药材多,上山一趟药一箩。”大直国营药材商店批判了过去那种“只管买卖,不问生产”的单纯业务观点,积极帮助生产队发展药材生产,和群众一起开发山区,建设山区。为了解决种苗来源,药店的职工和贫下中农一道,顶风冒雨,攀悬崖,钻老林,采集了三十多万株药苗,帮助生产队自力更生办药场。
大直药店的职工卖药又学医,热情帮群众煎药、制药丸,还想方设法把群众需要的药品和其他用品送上门去。群众赞扬他们是“十万山下的好药店”!
广西钦州县
革委会报道组


第3版()
专栏:

深山购猪
福建南安县东田公社雪峰大队,山高路陡。以前,采购员很少来这里,社员们要卖猪都得自己抬出来。
最近,东田商业服务站食品组决定改进生猪收购办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一天,组里派刘天生同志前往雪峰大队就地收购生猪,在大队干部的支持下,一天工夫,就收购集体和社员喂养的生猪三十一头。过去,一头猪要用两个劳力抬;现在只用六个人,就把一群猪赶下山来。社员们高兴地对刘天生说:“你们不怕辛苦来收购,方便了我们,支援了农业生产。”
南安县革委会商业办事组


第3版()
专栏:

马帮深夜送肥来
一个圩日,广西乐业县新化供销社的营业员们忙了一整天。到下午五点多钟,从五十多里外的福乐大队百达生产队来了一个社员要买磷肥。售货员给他办了手续,把磷肥过好秤。那位社员又说,队里生产忙,今天抽不出劳动力来挑,明天再派人来取吧。
这句话,被正在营业的共产党员刘继国听到了。他想:现在正是要用肥的时候,如果把供销社的十几匹马组织起来运输支农物资该多好啊!他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汇报,得到领导的支持,同志们也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老刘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和两个同志绑好马驮,赶着马出发了。刚走了一段路天就黑了,还有四十多里路才能到目的地。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山路又崎岖,又泥泞,他们对这些全然不顾。当马队翻过一座高山下坡时,一匹马突然被一块大石头绊着脚,滚下八米多深的山沟。那两个同志急忙把马拉上坡,老刘抢着把一百多斤重的两包磷肥连驮一起从沟底里一口气扛了上来,荆棘划破了衣服,刮伤了他的皮肤,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下,他说:“为支援农业,争时间要紧。”可是在过河时,由于河底青苔太滑,马又滑了一脚,身向右侧边倒下去,眼看国家财产将受到损失,老刘想起了毛主席关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教导,用肩膀奋力地顶住快要翻下河的马驮。结果,磷肥丝毫没有损失,他的肩膀却被磨破了皮,脚趾被利石刺破流血,泡在水里疼得钻心。他毫不在乎,整理好马驮又继续前进。深夜,他们终于把一千多斤磷肥送到生产队。
马帮深夜送肥来,社员们高兴极啦!全村男女老少,提着马灯,打着火把,前来迎接。看着一袋袋磷肥,贫下中农热情称赞供销社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