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各族人民心坎上
北京医疗队一年来在甘肃、云南、西藏等地巡回医疗的事迹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指引下,去年五、六月间,中央卫生部直属单位和北京市部分卫生部门的革命医务人员,组成了七支北京医疗队,分赴祖国各地,在当地各级党委领导下,为各族人民防治疾病、巡回医疗。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西藏的阿里高原,长江下游的鄱阳湖畔,西南边疆西双版纳的深山密林,黑龙江克山县的农村,到处留下了北京医疗队的足迹。
挨户探问,送医上门
为进一步改变农村“一无医、二无药”的面貌,医疗队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坚决表示:一定要把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送到广大贫下中农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心坎上。
医疗队所到之处,贫下中农和各族人民热情迎接来自祖国首都的亲人,表达他们对医疗队的殷切期望和无产阶级的情意,使医疗队员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甘肃省酒泉地区,位于河西走廊最西部的戈壁滩上。北京医疗队的同志们穿戈壁,过草原,餐风饮露,送医上门。一年来,在酒泉地区八个县、市、旗的五十多个公社,先后探问了六万余户、三十五万余人,热情宣传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宣传党的政策,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蒙古族人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散爱木其(好医生)’!”
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西双版纳,村寨分散,交通不便,旱季骄阳炙人,雨季道路泥泞;西藏的阿里高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山高缺氧,气候严寒。赴这些地区的北京医疗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挨户探问,送医上门。医疗队到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沙壤区工作,白天,他们攀悬崖,爬陡坡;深夜,露宿在雪坡上,整整走了五天,才到达目的地。边疆各族人民激动地说:“我们这里山高、偏僻,你们还到这里为我们看病,真是边疆离北京千万里,毛主席和我们边疆人民心连心啊!”
实践使北京医疗队的同志们认识到:医疗队到农村后,决不能蹲在县和公社,当“坐堂医生”,等人来看病,而应该象赤脚医生一样,挨户探问,送医上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毛主席的关怀送到贫下中农的心坎上,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更加深入人心。
群防群治,普查防治地方病、常见病
北京医疗队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把对常见病的普查和防治,作为医疗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去冬以来,赴河西走廊的医疗队先后在酒泉地区的农村,为十九万多人普查老年慢性气管炎、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甲状腺肿病以及儿科、妇科、眼科等各种疾病,及时进行防治。西双版纳景洪县,是历史上有名的高疟区。赴云南省的医疗队深入这个县三个公社的二百九十九个生产队,普查三万多人次,进行了四千八百九十六人次的血清检查,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了发病率。各医疗队经过普查防治,不仅解除了群众的疾苦,并且基本上摸清了当地地方病、常见病的情况,为今后进一步控制和消灭当地的地方病、常见病,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北京医疗队的成员,都是城市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他们到了农村,没有城市医院的条件和设备,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何改变城市医院的作法,摸索出适合农村的防治疾病方法,是医疗队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作普查布氏杆菌病血清凝集试验,没有恒温箱,医疗队员利用冬天取暖的火炉,制造了达到恒温要求的恒温箱,使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普查肺结核的工作中,医疗队员身背爱克斯光机,往返几十里为出外劳动的社员检查身体,使受检率达到应检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严冬普查视力,室内光线不足,医疗队员利用雪地的反光作用,一连数小时在雪地里为群众检查。医疗队还开展了“帐篷手术”、“家庭手术”、“竹楼手术”,成功地为各族阶级兄弟做了一些较大的手术,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一月份,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一个叫措拉的贫苦女牧民腹疼数日,病情突然加重,急需作手术。医疗队员们在没有取暖设备的土坯房中,克服重重困难,连作两次手术,终于使她恢复了健康。
开展地方病、常见病的普查防治工作,工作量很大,医疗队在实践中体会到:单靠医疗队不能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开展群防群治。在甘肃省安西县布隆吉公社工作的医疗小分队,只有五个人,当地有五十多名布氏杆菌病患者需要治疗。开始,医疗队员觉得自己人手少,预防办法又不多,怕完不成任务。后来,他们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同当地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将病人集中在一个大队,开办了“布氏杆菌病医院”。医疗队员和当地医务人员一面治疗,一面同患者一起总结经验,提出了预防布氏杆菌病的措施。患者治愈后,到各生产队宣传防治这种病的知识,社员听得懂,办得到,自己起来同布氏杆菌病作斗争。由于加强了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布氏杆菌病的传播。近一年来,敦煌、安西、玉门三个县、市没有再发现新的布氏杆菌病患者。
预防为主,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北京医疗队在实践中认识到: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修建厕所,管理粪便和改变其他不卫生的习惯,是改善农村卫生面貌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的教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一年来,仅赴河西走廊的北京医疗队发动群众打井、挖泉五百余口,修井一千二百余口,挖厕所一万七千九百多个,开始改变了当地一些社队长期饮用“涝池水”和“人无厕所、猪无圈”的状况。其他几个医疗队在防治当地常见病、地方病的同时,也因地因时制宜,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发动群众改井、建圈、挖厕所和改变其他不卫生习惯。
甘肃省敦煌县黄渠公社,过去人畜共饮一池水,每到夏季,经常发生肠道传染病。医疗队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利用各种会议和劳动空隙,积极宣传防病常识,宣传吃井水的好处,宣传加强粪便管理可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道理,群众爱听易懂,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常丰大队过去是“有路尽是坑,车马不能行,猪跑鸡飞,屎尿成堆”的地方。在医疗队帮助下,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打扫街道和庭院,队队修建水井,夏季肠道传染病比前年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勐陇、景洪两个公社,在医疗队的帮助下,大部分大队做到了“家家吃井水,户户有猪圈,寨寨有厕所”。勐陇公社曼栋大队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积肥三十多万斤。由于深入地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各医疗队所在地区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病率大大降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培训赤脚医生,巩固合作医疗
医疗队的同志在实践中看到: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山区,村寨非常分散,赤脚医生实践经验少,学习和提高有一定的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必须帮助赤脚医生提高防治疾病的本领,巩固和发展合作医疗。因此,医疗队把培训赤脚医生和不脱产卫生员,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双版纳景洪县勐陇公社前进大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寨。去年八月,医疗队来到这里,同各族人民一起忆苦思甜,在田地里、火塘边共同批判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宣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使群众认识到实行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的意义。社员们挑选十一个贫下中农子女,办起了培训班;医疗队带赤脚医生参加巡回医疗,使他们很快学会了治疗一般常见病的本领。
赴各地的北京医疗队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训练班,为当地培养赤脚医生和不脱产卫生员。一年来,仅赴河西走廊的北京医疗队,就为当地培训赤脚医生四百七十余名,卫生员、接生员一千二百余人。这些赤脚医生热情为贫下中农防治疾病,巩固了合作医疗,受到群众的欢迎。傣族贫下中农称赞说:“毛主席派来的北京医疗队,给我们留下了永远不走的摩雅(医生)。”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附图片)
北京医疗队在延安地区的山村中,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 本报通讯员摄


第3版()
专栏:

他们为戈壁人民的健康而战斗
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部的戈壁滩上。这里气候多变,时而严寒,时而酷热,有时风沙漫天,有时暴雨倾盆。在这多变的自然环境中,活跃着一支北京医疗队。
这里记述的,是北京医疗队在酒泉地区为贫下中农(牧)服务的几个片断。
盐碱滩旁找“甜水”
七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北京医疗队的一个小队,来到敦煌县黄渠公社戴家墩大队。在查病治病的过程中,医疗队的同志们发现,戴家墩水井极少,居民饮水不卫生,肠道传染病人较多,并有布氏杆菌病流行。
面对着这种状况,有些医疗队员提议发动群众打井,改变饮水不卫生的习惯。可是,他们一跟群众提起打井的事,一位老汉说:“我搬来这里五十多年,只见打出一眼甜水井。”还有的社员说:“咱们大队三面紧靠大盐碱滩,以前打过十几眼井,都是苦水。想打出甜水难上难。”
到底戴家墩能不能打出“甜水”来?医疗队员们经过分析认为,戴家墩过去打成过“甜水井”,现在有的生产队还用着“甜水井”,这证明戴家墩地下不全是盐碱量大的“苦水”。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家决心帮助社员找出“甜水”。意见统一了,决定抽出部分医疗队员,专门去找甜水。
负责找水的队员又到群众中进行调查。贫下中农听说医疗队决心要帮助自己找出“甜水”,就告诉他们:第七生产队有位七十多岁的老农,解放前打过井,他知道“甜水”的位置。医疗队员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先后四次到七队这位老汉家里去请教。老汉领着他们绕着庄子看了几口废井,介绍自己多年打井的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打井要靠近水渠。
为了证实那位老汉的经验,找水的医疗队员和大队赤脚医生一道,走遍了全大队四十五平方里的土地,察看了废井遗迹六十一处,访问了一百四十一人次。他们总结过去群众打井的经验,初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靠近水渠或涝池打井,就会打出“甜水”来。在他们建议下,贫下中农在第六生产队一个涝池和水渠的中间开始打井。
经过医疗队员和社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六队的一口井终于打好了。大家把水取上来一尝,是甜的。戴家墩大队党支部立即作出决定,在全大队再打一些“甜水井”。接着,没有一眼井的第七生产队在涝池旁打出了一口“甜水井”,这个生产队的社员从此再也不吃涝池水了。
从群众的需要出发
敦煌县红光大队一位贫农女社员,患老年慢性气管炎五年多了,每到冬天咳嗽、痰多,不能睡觉,不能劳动。去年冬天,北京医疗队用当地中草药牛含水(又名野胡麻)制成的注射液,每天给她注射一次,经过连续八天的治疗,这位贫农女社员的病基本痊愈了,并能参加劳动。她非常感激,逢人就说:“是毛主席派来的医疗队治好了我的慢性病。”
牛含水注射液是怎样来的?这要从北京医疗队员宋振玉认识、研究中草药说起。
宋振玉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副教授。他在高楼大厦里搞了几十年药物研究,从未来过农村。这次医疗队下来之前,他曾想:去的地区是戈壁滩,气候干燥,药草稀少,大概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
宋振玉来到戈壁滩,耳闻目睹了由于刘少奇一伙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干扰,造成这里缺医少药的严重情况,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决心为贫下中农研究出防病治病的药物。由于他长期呆在大城市里,当地中草药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他根本不知道。他就拜敦煌县三号桥大队赤脚医生李惠为师,在李惠的带领下,一边认药,一边采集。一天,李惠对宋振玉说:“用牛含水的根部熬汤,可以止咳、去痰。”宋振玉想:既然牛含水可以止咳、去痰,还可以消炎,那么,对于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有没有作用呢?他和医疗队员黎莲娘一起,采回牛含水,开始了研究、试制治疗慢性气管炎药物的工作。
在戈壁滩上进行科学研究,缺少设备,缺乏资料,困难是很多的。宋振玉和黎莲娘等同志,利用农村现有条件,因陋就简,没有高温消毒锅,就用两个脸盆扣在一起来代替;没有渗漏容器,就把旧瓶子底部打掉,安上橡皮管,以土代洋。从采药到试制,前后只用了两个月,牛含水注射液就试制出来了。
为了观察牛含水毒性大小,宋振玉从市场上买来几只兔子作实验。他为了对病人负责,先在自己身上试用,最后用于临床。他们用试制成功的牛含水注射液,给患老年慢性气管炎、小儿扁桃腺炎、妇女乳腺炎的病人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宋振玉很有感触地说:
“我由大楼来到戈壁滩,由争名、争利到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只有树立为广大群众健康负责的思想,才能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
老队员新面貌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玉门市赤金公社和平大队的合作医疗站里,有几个儿童不停地咳嗽,使赤脚医生王玉贤很为难。原来,这几个小孩得了“百日咳”,合作医疗站的几种抗菌素都用光了,他们的病却还没有好。小王正准备再去买些药。
这时,北京医疗队的籍孝诚同志走了进来。他看到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被“百日咳”折磨的痛苦情形,深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他对王玉贤说:“你先不要取钱买药,我找中医想想办法。”老籍与当地老中医一块研究后,到合作医疗站抓了二十多包中草药,发给各生产队,让他们立即熬成汤,给所有小孩服用。经过两、三天的时间,这个大队小儿“百日咳”的蔓延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病小孩也逐渐治好了。
籍孝诚是北京一个医院小儿科的一位主任医生。过去,受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影响,他在一九五九年到河北省安国县作儿童病普查时,骑上自行车,带上一个大杆秤,在农村跑来跑去;群众只见他称小孩,记数字,为写论文积累数据,却不见他给小孩治病。一九六七年,他到甘肃省张掖地区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接受了以前只查不治的教训,整天背着药箱给群众看病送药。去年,籍孝诚第三次来到农村。他认真地总结了前两次只查不治、只治不防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推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
今年春节前,玉门市革委会发出“搞好爱国卫生运动,掀起积肥高潮”的号召。他积极响应,不仅宣传群众,而且亲自动手帮助贫下中农修厕所。他到各个生产队去,总是身背粪筐,走到那里拾到那里,为生产队积了一些优质肥,受到群众的赞扬。今年春天,他在赤金公社普查小儿病时,把查、防、治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个公社的小儿病普查和防治工作得到了顺利进展。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