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发扬“一担挑”的光荣革命传统
——记江苏省大丰县龙堤地区医院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事迹
大丰县龙堤地区医院的革命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发扬革命老传统,肩挑药担,串门走户,为群众送医送药,查病治病。广大群众把这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誉为“一担挑精神”。(一)
龙堤地区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新四军在这儿设立过“包扎救护所”。当时,医务人员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病员,还挤出时间,为群众治疗疾病,和贫下中农建立了鱼水深情。解放不久,在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下,这儿办起了“老根据地诊疗所”。当时,只有三个医务人员和三间简陋的茅屋。他们发扬八路军、新四军的光荣传统,数年如一日为群众送医上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赞扬。打那时起,“一担挑医院”的名字就传遍了斗龙河两岸。
现在,这个诊疗所已经发展成为有门诊、病房、手术室、放射科、化验室等一定设备的农村医院,医务人员也增加到二十多个。条件好了,但是,医院党支部始终把“一担挑”的革命精神,作为路线教育的好教材,作为医务人员思想革命化的传家宝。有一个时期,少数医务人员认为:“如今,大队有赤脚医生,生产队有卫生员,我们可以不必成年累月在下面到处奔波了。”为了纠正这种看法,提高大家的认识,医院党支部带领医务人员到生产队去,请贫下中农谈老根据地的革命传统。许多老贫农回忆了当年“包扎救护所”和“老根据地诊疗所”的医务人员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事迹,语重心长地说:“‘一担挑’是革命的好传统,我们贫下中农最欢迎。这个传统,千万不能丢啊!”医务人员受到很大教育,说:“‘一担挑’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需要,在条件好了以后仍然需要,世世代代永远不能丢!”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担挑”的光荣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一年四季,全院保持有四分之一的人员轮流在农村巡回医疗。几年来,他们为贫下中农查治各种疾病达八万多人次。黄海之滨、斗龙河两岸的村村队队,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二)
龙堤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巡回医疗中,把“处处为贫下中农着想,事事给贫下中农方便”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一次,龙堤公社普查普治血丝虫病。在医院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组织了一支查治血丝虫病的医疗小分队,肩挑药箱、显微镜,冒着连绵阴雨,踏着泥泞小路,深入到生产队去。每到一处,他们就举办关于防治血丝虫病的卫生知识讲座,为每一个贫下中农和社员进行检查和治疗。检查血丝虫病,需要在夜间抽血化验。有一天,他们在大达五队检查,到夜半时,只剩下一个住在河对岸的老贫农还没有查到。如果去的话,就得绕过河,多走二、三里路。他们想到,这不仅仅是为一个人查病,更重要的是衡量自己为贫下中农服务是不是完全、彻底。于是,他们绕过河去,替这位老贫农作了检查。就这样,他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公社九十五个生产队,为二万四千多人普查了血丝虫病,并及时为有病的人进行了治疗。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小团大队贫农李大娘呕吐、腹疼不止。医疗队的同志顶着刺骨的北风,摸黑走了两里多路,赶到李大娘家。经过详细检查,诊断李大娘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治疗。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在下面作过手术,也缺乏手术设备。怎么办?这时,他们想起了当年“老根据地诊疗所”这样一件动人的事:一个贫农被牛角挑破了肚子,肠子流了出来,生命危在旦夕。医务人员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就地抢救,终于把这个贫农的伤治好了。光荣的传统鼓起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们立即行动起来,门板一搁就当手术台;没有高压消毒器就用蒸笼代替;把李大娘家的室内进行一番整理消毒,用纱布一围,搭成了一个临时手术室。经过周密准备,他们终于成功地为李大娘作了阑尾切除手术。打这以后,为了更方便贫下中农,他们经过反复实践,自行设计了一套便于携带的手术设备,在巡回医疗中随时随地为群众进行手术治疗。象肠梗阻、阑尾炎、疝气、腹部小肿瘤等手术,他们都能在下面进行。(三)
龙堤医院的医务人员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搞好合作医疗,必须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农村医疗技术骨干。最近两年,他们对龙堤地区三十九名赤脚医生和一百一十名卫生员普遍进行了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注意传授医疗技术,更注意把当年“一担挑”医院的革命精神传给赤脚医生和卫生员。东滩大队赤脚医生戴秀清,文化水平较低,在刚做医疗工作时,她思想顾虑较多。医疗队的同志就和大队党支部商量,让戴秀清参加巡回医疗队。在巡回医疗中,医疗队的同志告诉她:当年创办“一担挑”医院的三个同志,有两个是贫下中农出身的“泥腿子”,识字很少,从来没有学过医,但是,他们凭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刻苦钻研,不断实践,迅速提高了医疗水平,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革命传统教育,使戴秀清坚定了当好赤脚医生的信心,她在巡回医疗中,虚心向医护人员学习,认真钻研技术。在学习针灸时,为了准确掌握穴位,她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身上扎针练习,终于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从此,她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专心尽力地为贫下中农治病,受到群众的热情赞扬。
齐心大队有些赤脚医生缺乏勤俭办医的精神,土方草药推广不开,群防群治工作没有抓好。医院的同志就配合大队党支部,组织赤脚医生和卫生员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在学习班里,他们谈了当年“包扎救护所”和“老根据地诊疗所”艰苦奋斗、勤俭办医的事迹。那时,环境十分艰苦,药品非常缺乏,医护人员用土方草药为伤病员和贫下中农治病,没有止血药,就用刺艾来代替。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提高了大家的路线觉悟。从此,赤脚医生和卫生员都能在医疗工作中采用中草药。大队卫生室也由过去的“西药房”变成“中西药铺”。许多社员也能做到自采、自制中草药。医疗队的同志还带头使用中草药,带头实行新针疗法,发动群众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医疗队总结了齐心大队的经验,配合公社党委,在这个大队多次召开现场会,使艰苦奋斗、勤俭办医的精神在全公社大大发扬,促进了合作医疗的巩固。(四)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龙堤医院的医护人员深切体会到,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发扬“一担挑”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他们在巡回医疗中,处处注意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断清除资产阶级的医疗思想和医疗作风,在思想革命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放射科医生孔祥华,过去在给病人透视时不够仔细,怕透视时间长了,爱克司射线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在下乡巡回医疗时,他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看到贫下中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心里怎么也不能平静。他狠批了刘少奇一类骗子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和“活命哲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为贫下中农仔细检查疾病。有一次,临近的盐城县步风公社一位贫农的孩子来检查时,为了准确诊断,他为这个孩子连续进行透视拍片。当他准备进一步检查时,不料那位贫农已经抱着孩子走了。他心里很着急:孩子的病情还没有查明,如果就这样算了,怎能对得起贫下中农?不管怎样,要把孩子找回来!于是,他立即飞奔出门,一口气赶了七、八里路,找到了那位贫农,又把孩子接回诊疗所。经过仔细检查,终于作出了确切的诊断,使孩子及时得到治疗,迅速恢复了健康。那位贫农感动地说:“从来都是病人找医生,现在的医生找病人!你们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医生,是我们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一丝不苟
在武汉部队某部医院的一所供应室里,一排排明晃晃的器械摆得整整齐齐。一位年轻的白衣战士,正忙着把一大盘注射器、针头按号分类。她,就是卫生员张军。
供应室里,大量的工作就是洗涤、消毒器械和敷料。两只手每天都少不了和各种酸液、碱液、热水和冷水打交道,张军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特别是一到冬季,她的双手就肿裂。但她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句累,对工作始终极端负责,从不马虎。
一次,张军负责洗涤五百多块纱布。她不怕水冷钻心,不顾双手疼痛,满头大汗地搓洗着。突然,一粒玻璃碴子刺进了她的手心,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但她毫不介意,拔出玻璃碴子,贴上块胶布,又继续洗起来。
纱布洗完晾出后,仔细一看,发现有三块纱布上还留下几个芝麻大的脓点。她刚要动手重洗,同志们劝她说:“天这么冷,水又这么凉,改日再洗吧。”但她却坚毅地说:“越是条件艰苦,越能磨练我们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说罢,她又重新把三块纱布搓洗得干干净净。
又一次,张军负责冲洗二百多个注射针头。她一个一个地洗,一个一个地冲,一个一个地磨,花了三个多小时才把针头冲洗完。当她检查擦洗针头用过的棉球时,发现一个棉球上有一块火柴头大的血迹。棉球带血,这表明一个针头的底部没有擦洗干净。顿时,张军脑子里翻腾开了:找不找呢?如果不找,这个带血的针头继续用在病人身上,就会给阶级兄弟的健康带来危害,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可是,要从二百多个不同型号的针头中,找出这个带血的针头来,也有困难啊!她揉了揉酸痛的胳膊,心里犹豫了一下。
这时,她想起了毛主席的伟大教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眼前仿佛出现一个高大的形象:一个身穿灰军装,脚穿草鞋,戴着“八路”臂章的外国人,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为八路军伤病员进行手术……。张军脸上一阵火辣辣的。她忘记了腰酸、臂痛,立即动手寻找这个带血的针头。她边擦洗边观看,一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找出了这个带血迹的针头。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极端负责
在武汉部队某部医院里,流传着化验员王洪英反复化验三次终于找出疟原虫的故事。
一天,下班铃早已响过,一个面色憔悴的中年妇女走进了化验室。
病人叫唐慧银,是医院附近的一个工人,已经高烧四天了。门诊医生根据临床检查和病人自述,怀疑是炎症引起的高烧,决定做“白血球计数分类”的化验。
化验员王洪英仔细检查了病人的血液,化验结果并没有任何炎症的迹象。按照常规,小王把化验结果交给医生就行了。可是,这张化验单并不能帮助医生进一步确诊病因。小王看看坐在身边的病人,从她焦急的表情中,知道病人多么希望能够早日病愈啊!小王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出病人的发病原因。她又一次仔细地观察着病人,发现病人虽然连续高烧四天,两颊却不象一般高烧病人那样发红,而是呈现出发黄而消瘦的症状。当时正是疟疾发病季节,会不会是疟原虫所引起的高烧呢?小王决定再给病人作一次检查疟原虫的化验。
小王重新坐到化验桌旁,透过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一个红血球的变化。她一会儿擦擦额上的汗珠,一会儿揉揉看花了的眼睛,一丝不苟地检查。半个小时过去了,小王找遍了显微镜中的每一个红血球,也没有发现一个疟原虫的影子。是不是判断错了呢?小王重新涂了一个玻璃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又是二十分钟过去了,汗水湿透了衣服,她仍然仔细“搜索”着。突然,小王的眼睛睁大了:红血球里出现了一个黑点,这是疟原虫的特征,但仔细一瞧,又不太象。她用手帕擦了下眼睛再看,还是不象。这是怎么回事?小王分析着:有些混入人体的疟原虫,受到防疟疾药物的打击,是不是改变了原来的形状了呢?为了更准确地作出判断,她又涂了第三片玻璃片,终于找到了一个没有变形的疟原虫。
临床和门诊的医生都对小王翘起大拇指说:“我们的‘侦察兵’,真是精益求精啊!”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把手术送到广大农村
——河北省张北县工农兵医院手术下乡的调查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医疗卫生路线的指引下,河北省张北县工农兵医院,在做好医院工作的同时,把手术送到广大农村。几年来,医务人员先后走遍了全县二十个公社,在社员家里做肝破裂缝合、肠胃切除、子宫切除等大、中、小型手术一千多例。这不仅大大方便了贫下中农,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而且还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赤脚医生,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合作医疗。
张北县工农兵医院是一个县级医院。门诊病人一天最多达五百人次,最少有三百人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不要把手术送到农村去?他们经历了一场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
一九五八年,这个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总路线的鼓舞下,经过学习毛主席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提出了手术下乡的要求。在刘少奇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医务人员的这一革命行动受到压制。一个中修正主义路线毒害较深的领导干部说:“咱是县医院,病人来了就看,不来就算。下乡做手术,手术费收得少,不干这个赔钱买卖!”因此不让医务人员下乡,即使下乡,也不准带手术器械。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发表后,张北县工农兵医院的革命医务人员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组织两个巡回医疗手术队,深入农村。在巡回手术实践中,他们虚心向群众学习,总结和运用了一套简易消毒法,使所有的农村手术没有发生感染,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
张北县工农兵医院的大量事实说明,开展手术下乡,具有许多优越性。
一、能更好地落实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指示。过去,农村中有些需要进行手术的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治疗而发生意外;也有一些小型手术,本来应该就地解决,可是因为农村不能进行手术,只得到县医院去做,加重了社员群众的负担。手术送到农村后,改变了这种状况。察北牧场二分场的一名女工劳动时被拖拉机翻车砸伤了,造成肝破裂。曾几次想送到县医院,但一动就休克。巡回医疗手术队立即派人去进行手术,很快抢救过来。
二、打破了“手术神秘论”,为公社卫生院、农村广大赤脚医生开展手术治疗闯出了路子。过去,农村的医务人员认为进行手术是大医院的事,自己做不了,遇到做手术的病人,不论手术大小,一律转县。巡回医疗手术队把培养农村医务人员学会做手术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每次手术,都要吸收基层医务人员参加。几年来,一共培养了一百多名能做中、小型手术的农村医务人员。过去,全县二十个公社卫生院,没有一个能进行手术,现在有十七个能做中、小型手术。赤脚医生也开始拿起手术刀。大河公社小河子大队赤脚医生高立奎,已学会做疝气、阑尾、剖腹产等手术。
三、可以更好地实现医务人员思想革命化。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后,增强了同贫下中农的感情,逐渐地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这个医院有些医生以前下了班就不愿意给患者看病,在下乡当中,看到贫下中农常年累月地辛勤劳动,赤脚医生白天黑夜地工作,深受感动,决心在给贫下中农治病时做到极端负责,一丝不苟。一次,一位伤寒患者,并发肠穿孔,手术后,又合并萎膜性肠炎,病情较重。但医务人员不怕疲劳,尽力抢救。经过三天三夜的精心护理和治疗,病人终于脱险,逐渐痊愈。
由于医务人员思想革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医院工作的人员虽然少了,但工作效率却反而高了。住院处的病床由四十张增加到一百多张,适当满足了患者的需要,他们的工作也搞得更好。
本报通讯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