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朝气蓬勃 继续革命
——江苏省盐城地区几位老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工作的事迹
革命老根据地江苏省盐城地区的老干部们,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导工作,朝气蓬勃,继续革命,和全区人民一道,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阔步前进。
吃一堑 长一智
麦收时节,一位头发花白、年过半百的人,推着一辆载着行李的自行车,行走在蜿蜒的田间小道上。他就是中共盐城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钱万新。
年近六十的钱万新,是一九四一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他焕发了革命的青春,更加精神振奋,朝气蓬勃。现在,为了探索改造后进队的经验,加快全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步伐,他根据地区领导上的决定,来到一百多里外的阜宁县杨集公社周邱大队蹲点调查。
钱万新赶到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他把自行车在一户老贫农家里一放,顾不上卸行李、吃晚饭,就和在这里帮助工作的公社干部一道到各生产队去看看。他们一路走一路谈,一个公社干部向他反映了这里耕作粗放的情况,什么麦田墒沟堵塞不通,麦子受渍啦,什么麦行里的草没有锄净啦,等等。可是,钱万新问他们这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情况时,公社干部的回答却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
夜深人静了,钱万新不顾一天的劳累,坚持在灯下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他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着公社干部的谈话。他想到:光从生产、技术措施上来考虑问题,这不是自己过去走过的那条老路吗?文化大革命以前,自己在盐城地区做了十多年农村工作,担任过地委副书记,当过专员。那时,也到农村基层蹲过点,但只是就生产抓生产,对农村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抓得很不自觉,结果犯了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经过革命群众的批判、帮助,在“五·七”干校里又联系实际看书学习,才深刻认识到:生产面貌变不变,关键在路线。于是,他在这个大队蹲点调查过程中,经常给大家讲自己的切身体会,同时和公社、大队的干部一道,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调查了这个大队的历史和现状。在初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他帮助大队党支部大张旗鼓地开展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组织干部、社员们学习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提高了大家的阶级觉悟,揭发和批判了破坏大队革命和生产的阶级敌人,使这个大队刹住了资本主义歪风,集体生产有了新的起色。
这时,领导上通知钱万新和在这里帮助工作的几个同志回去参加一个会议。几天后他们回来一看,那股资本主义歪风又渐渐露了头。原因在那里?钱万新再一次深入到群众中调查研究。一天晚上,他和贫农邱大娘谈心,邱大娘向他反映:队里资本主义歪风露头,和大队党支部的领导有关系。邱大娘的话给了钱万新很大启示:原来光顾了抓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对整顿好党支部这个基层战斗堡垒下的功夫却不够。这样,就不能真正改变这个大队的面貌。于是,钱万新经过同其他同志商量,就充分发动群众,揭开了大队领导班子中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盖子。他们带领党员和群众,按照毛主席的干部政策,清除了坏人,教育了犯错误的干部,把坚定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选拔到大队和生产队的领导岗位上来。这样经过一年奋战,这个大队甩掉了后进帽子,跨入了学大寨先进单位的行列。
这以后,钱万新带着周邱大队改变后进面貌的经验去指导面上的工作。在他的建议下,地委决定狠抓后进队面貌的改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区后进大队的面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三分之一跃入了先进行列。


第3版()
专栏:

勇挑革命重担
深夜,黄沙港工地上一片沉寂,十八万治淮大军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之后都休息了。设在工地上的盐城地区治淮指挥部办公室里,中共盐城地委常委、地区治淮指挥部副指挥唐钧伯还在聚精会神地看书学习。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南京参加省委召开的会议的地委负责同志打来长途电话,了解黄沙港工程的进展情况,并且希望这一工程能赶在春节之前完工。这个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坚定地回答:“我们尽一切努力,保证完成任务!”
整治黄沙港是整个治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十多个县约几百万亩耕地的旱涝保收问题。原计划在冬春用一百三十个晴天竣工,如今要提前一个多月,任务是很艰巨的。唐钧伯仔细琢磨着地委的意图,他认识到,黄沙港工程在春节前竣工,就可以使各社、队在春节后集中劳力投入春耕生产,为夺取一九七二年农业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关系到盐城地区革命和生产全局的大事,担子再重,也要挑起来。
唐钧伯马上把指挥部各组的负责人找来,连夜开会商量。有人认为,如果要提前在春节前竣工,非增加施工人数不可。也有人说,不增人,也得加班加点。但是,唐钧伯却从工程日报表上发现,参加施工的各民工团、营的平均日工效差距很大,他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我们应该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走到群众中间去,只要我们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第二天,唐钧伯带着指挥部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盐城团龙冈营的工段,看到一派团结治水、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在一华里长的工段上,各民工连齐头并进。他们的劳动组织得很好。工前工后休息时间,只见干部和民工三五成群,在开“诸葛亮会”,一条条加快工效、提高质量的合理化建议提出来,并且很快得到了采纳。到了晚上,工棚内灯火通明,民工们和当地老贫农一起,忆旧社会的苦水,讲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对刘少奇一类骗子开展深入的革命大批判。一个工程员告诉他们,这里从来不加班加点,工效却不断提高,现在全营每人每天的平均日工效已经达到三点二方了。唐钧伯从龙冈营的所见所闻中受到很大鼓舞。他立即把指挥部各组和各民工团、营的负责人请来,在龙冈营工地上开现场会。大家经过热烈讨论,作出了推广龙冈营经验的决定。从此以后,整个黄沙港工地,到处是路线教育的课堂,革命大批判的战场,干部、民工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在工程进行过程中,唐钧伯一直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从一个工段走到另一个工段,不断地用心寻找群众中的新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指导面上的工作。在他的提议下,指挥部先后召开了多次现场会议,推广了许多先进经验,从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度不断加快。
黄沙港工程终于在春节前完工了。


第3版()
专栏:

三下常胜大队
新当选为中共射阳县委书记的老干部李子建为了改变当地生产面貌而三下常胜大队的事迹,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颂。
一九七○年春,李子建第一次来到长荡公社常胜大队二队。他看到大片油绿茁壮的麦苗,但旁边有块二十来亩冒着盐硝的土地却空在那里。他走过去,和几个正在劳动的老大爷攀谈起来。
“这块土地为啥空着?”
“唉!那是碱地改水田留下的尾巴!前几年,我们队搞了二十来亩碱地改水田,没搞成功,这块地也荒废了!”贫农胡进才回答说。
“什么尾巴啊,还不是措施没有跟上!人家七队一直坚持改,不是成功了吗?”老贫农贺佩珠顶了一句。
李子建为了了解碱地改水田是怎样搞成功的,又来到常胜大队七队的田头。他看到大片碱改水的田里,长着茂密的蚕豆和苕子。老贫农徐凤伍告诉他:“老同志啊!种田就是干革命,干革命就要敢冲敢闯!我们七队开始搞碱改水也失败过,但后来还是成功了。”
这天夜里,奔走了一天的李子建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他回忆起老贫农徐凤伍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回到县上他就和县委的其他领导同志商量,建议在全县大力提倡碱地改水田。一个老同志提出,这个县过去搞过两次碱改水,都失败了,教训很深,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
为了找到答案,他又第二次来到常胜七队。一到队里,就下田和社员一起劳动。他仔细观察,发现这里开的沟同别处不一样。社员们告诉他,这里是盐碱地,田里排出的水含有盐分,有两条过水槽,一条引淡水灌溉,另一条把碱水送走,这样水稻才能长得旺。接着,他又看到社员在碱地改成的水田同棉旱田的交界处,并行地开了两条沟,两沟中间又做了一条高埂,就问:“这有什么作用呢?”大队党支部书记回答说:“这也是从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经验。我们这里土壤容易渗水,碱分又重,开一条沟隔不住碱,开上两条沟,碱分爬过了一条沟和埂,就过不了第二条沟,同碱改水毗邻的棉旱田,就不易发生盐渍化。”
李子建顺手抓起一把盐碱土,用舌头舐了舐,真有点咸味,便又问:“你们过去碱改水失败了,是不是就是这些原因?”一个贫农社员回答:“不!还有一条,碱改水要成片,零打碎敲,水旱田插花,就改不好。再就是绿肥要跟上。”
这一次田头调查,使李子建学到了许多东西。过去碱改水失败的教训是不是就在这里呢?但他又想到,全县有一百二十八万亩耕地,射阳河南北、黄海公路东西的土质情况各不相同,不能以一点就概括全面。因此,和县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继续到面上作调查。
李子建和其他几个同志一起,跑遍了全县十七个公社,走访了近二百个生产大队、上千个生产队。每到一处,他们就找基层干部和贫下中农座谈,了解、研究碱改水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李子建发现,全县两次碱改水虽然大部分地区失败了,但坚持下来取得成功的,并不只是一个常胜七队,而是有上百个生产队。他把自己调查的情况和看法,向县委常委作了汇报。经过讨论,不少同志支持他的看法。但因为事关重大,李子建要求大家再作些调查研究,自己并没有急于下结论。
这年秋后,常胜大队的五百零四亩碱地改水田获得了大丰收,水稻平均亩产八百零三斤。李子建带领县委的同志第三次来到常胜大队,请这个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介绍他们坚持碱改水,连年获得丰收的经验。活生生的事实,给了大家深刻的教育,使他们的认识很快统一了起来。经过充分讨论,县委作出了决议,确定第一步搞碱改水十七万亩,受到了全县贫下中农的热烈欢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一九七一年全县大面积碱改水获得了成功。五万一千亩原来平均亩产只有二、三百斤的轻碱土,现在亩产都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八百斤指标。
(新华社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爱护群众积极性 关心群众生活
上海工交战线各级领导切实抓好防暑降温和夏令卫生工作,改善高温作业工人的劳动条件,注意劳逸结合,推进了革命和生产
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四日电 当前已进入高温季节,上海工交战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注意关心群众生活,切实抓好防暑降温和夏令卫生工作,改善高温作业工人的劳动条件,注意劳逸结合。这些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和生产的发展。
上海工交战线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广大工人提高了路线觉悟,纷纷用抓革命、促生产的实际行动,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阴谋,夺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今年头五个月,全市的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七以上,产品质量也有提高。在工人群众积极性越来越高涨的形势下,工交战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更加注意关心群众的生活。当前,他们特别注意搞好防暑降温工作,许多部门和工厂切实加强领导,进行专门研究,干部深入工厂、车间,深入高温作业第一线,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纺织局党委会总结了去年防暑降温工作的经验教训,在第一季度内就向所属公司和工厂作了部署。他们调查了解了今年由于生产发展而引起某些单位或部门增加高温作业的情况,及早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多次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全系统防暑降温工作的落实。冶金工业战线今年生产任务重,车间扩建和改建的多,高温作业面广。冶金局在发动工人群众揭矛盾、提措施的同时,专门组织了由工人、干部和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的检查组,对各厂的劳动保护、饮食、宿舍、通风散热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厂与厂之间也进行对口检查,交流经验,相互促进。
上海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工厂,生产任务比较重,厂房面积小,劳动条件比较差。工交战线各级领导很早就注意帮助这些工厂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制造玻璃、搪瓷、铝制品等产品的日用器皿行业,有些工厂的炉台、烘房旁边,温度很高。市有关领导部门在三月份就和这个行业联系,研究防暑降温的准备工作,五月份又专门举办了全行业防暑降温专职干部和医务人员学习班,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和防暑降温的业务知识。目前,这个行业的八十多个工厂都已作了防暑降温的安排。广大工人感激党和毛主席的关怀,以更加充沛的革命干劲战高温,夺高产,五月份这个行业完成的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十左右。
上海工交战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认为,搞好防暑降温工作,是广大工人群众的要求,只要依靠群众,认真和群众商量,很多问题都可顺利解决。上海玻璃瓶六厂的大炉车间,自然通风条件不好,室内温度一直很高。以前也有人建议开大窗,但是厂的领导一直担心开大窗会影响房屋质量,年年想开,年年不敢开。今年,厂革委会认真和群众商量,根据工人的建议,加固了围墙,开了四扇大窗,通风条件好了,室内温度很快下降。达丰铸造厂的工人发挥集体的智慧,创造了不少排热、吸热和散热的土办法,显著地改善了劳动条件,五月份完成的铸造任务,比四月份增加了百分之十一。上钢一厂党委在抓防暑降温工作时,采取专业队伍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办法,发动全厂工人按专业和区域进行防暑降温和安全生产的大检查,发动大家揭露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无缝车间的轧管机旁边温度高,辐射强,劳动强度高,过去车间领导几次想安装马达风扇,都没有成功。这次成立了以老工人为主体的攻关小组,终于用管道通风的土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许多工厂在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的过程中,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力争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而办较多的事。上海搪瓷六厂利用厂里的包角铁皮拼接成通风管,省下了三十多只台扇。上海人造板厂利用厂里的零星三夹板做成多排风板,然后用一只马达带动,既经济,又实用。亚洲粉末冶金厂把地下室的冷空气抽送到高温车间,同样起到了降温的作用。上海纺织电机厂、上海化工机械厂等单位还采用了一台马达带动多台土风扇的办法。这些因陋就简的办法,花钱少,用料省,受到广大工人的欢迎。
上海市一些直接为高温作业工人服务的工业、商业和卫生部门,也积极为搞好防暑降温工作贡献力量。生产盐汽水等清凉饮料的上海汽水厂,今年生产任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重。这个厂从去年年底就组织力量,对生产设备进行大修,同时组织人员前往广东、四川、云南等地采购原料,为今年增产清凉饮料创造条件。市卫生部门抽调医务人员,深入到二十多个重点工厂,为高温作业工人进行体格检查。他们还举办学习班,印发宣传小册子,宣传和讲解防暑降温的卫生知识。商业和物资部门也积极调运必要的物资,支援在高温下生产的广大工人。
党和政府对工人群众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干劲,表示决心要夺取抓革命、促生产的新胜利。


第3版()
专栏:

周恩来、李德生、廖承志、王国权会见日本日中友好旧军人会朋友
并设便宴招待,宾主进行了友好谈话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四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副会长王国权,今天会见日本日中友好旧军人会的朋友: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和下田升、冈林龙之、内田哲也、后藤节郎、香取千昭,及在北京的日本朋友德地末夫,并设便宴招待他们。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参加会见和便宴的有吕村夫、李平、甘迈、王晓云、肖向前、王云、金苏城、金黎、丁民、单达圻、周斌、黄幸、赵仲鑫、李志洁、高光泽、王音。
(附图片)
这是周恩来总理等会见日本朋友时合影。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