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武川县坚持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委和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的伟大教导,根据本县地多人少的实际情况,坚持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发动群众在抓好当前农业生产的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地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促进了全县农业的发展。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两年间,全县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每年生产粮食一千一百十二斤,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两倍多。两年来这个县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亿零五百九十万斤。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北麓,自然条件较差。这里气候寒冷,风大沙多,无霜期仅一百一十天左右。全县十四万人,五万个劳动力播种着一百六十五万亩土地,每个劳动力平均担负着三十三亩耕地。过去,这里一些干部和社员,屈服于大自然的压力,强调地广人稀、天寒日短等客观困难,沿袭旧的耕作方法,只搞多种多收,不重视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果造成全县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一遇自然灾害,产量就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影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蓬勃发展的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一批批粮食单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先进社、队大量涌现。农业生产战线上这种形势,触动了一些领导人的保守思想。他们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改革旧的耕作制度,注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同时,也有一些人产生了片面性,不顾客观条件,不适当地压缩耕地面积,追求单产,结果有些生产队粮食单产虽有所提高,但总产量却下降了。
中共武川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以路线教育为纲,密切联系实际,全面分析了本县地多人少、气候寒、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研究了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认识到:只搞多种多收,不抓农田基本建设,是靠天吃饭的懒汉懦夫世界观的表现;而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压缩耕地面积,放弃多种多收,只搞小块高额丰产田,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地广人稀地区,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是对立的统一。大搞高额丰产田的农田基本建设,是彻底改变这类地区农业面貌的根本途径。但在目前劳力少、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下子建设成很多的高额丰产田。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多种多收到高产多收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不承认或者否定这个发展过程,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必然影响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把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结合起来,既要坚持种好现有的耕地,又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才能保证粮食单产迅速提高,总产不断增长,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中共武川县委认真总结了东红胜公社双玉成大队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从本队实际出发,把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的经验。这个大队共有三万多亩耕地,每个劳力平均担负耕地三十五亩。面对这种现实,他们一方面继续种好现有耕地,坚持多种多收,一方面又合理组织劳力,积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大队新建和修复水井十五眼,修建了一些排洪和灌溉渠道,深翻改土,建成高额丰产田五千五百亩,平均每人达到二亩以上,生产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单产和总产不断上升。去年虽然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仍然夺得了好收成,粮食总产达到二百九十五万斤,比一九六六年增加一倍多,平均每人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六百一十斤。
双玉成大队的经验,对各社队的启发很大。在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领导下,广大社员群众和干部,以大寨为榜样,因地制宜地学习双玉成大队的先进经验。许多社队根据当地条件,合理规划了土地,统一安排劳力,一方面种好现有的耕地,一方面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建设高额丰产田。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两年中,全县完成各种水利工程三千多项,新增灌溉面积三万四千亩,建成了一批高额丰产田,为全县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去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社、队大批涌现,有两个公社、八个大队、八十六个生产队平均每人生产粮食一千五百斤以上,十三个生产队平均每人生产粮食达到两千斤以上,并出现了小麦单产六百四十八斤和土豆单产六千九百斤的当地历史最高纪录。
今年以来,中共武川县委和县革委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县委和县革委会的主要领导成员,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各行各业也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现在,全县广大农村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广大社员和干部,一方面紧张进行耕地保墒、运送肥料、挑选良种、维修农具等各项备耕活动,一方面积极修渠打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决心夺取今年农业的新丰收。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既抓亩产 又抓总产
——察哈尔右翼中旗义发泉大队的好经验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中旗义发泉大队,共有两万一千亩耕地,分布在一山两滩四个洼。山是石头山,滩是干沙滩。过去,正常年景,亩产不过五、六十斤;一遇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人畜的饮水都有困难。今日的义发泉,东滩白杨西滩柳,千年沙滩清水流;机器??马达响,年年庄稼好收成。
一九六五年,义发泉大队开展了学大寨运动。
这个大队每人平均土地近十三亩,地多人少。发展生产的步子究竟如何走,大家认识不一。有的主张走广种薄收的老路。广大贫下中农认为,广种薄收实际上是下种等收,永远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集中了群众的正确意见,采取了建设高产稳产田和种好一般农田相结合的方针。他们在保持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建设高产稳产田。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一九六七年初步建成了高产稳产田三千多亩,全大队的粮食产量比一九六五年翻了一番。以后几年粮食产量连续上升,对国家贡献逐年增加。一九七○年粮食单产一百九十五斤,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四倍多,每人平均生产粮食一千七百多斤,向国家交售粮食一百四十万斤。去年又战胜了严重的风、冻、旱等自然灾害,夺得了较好收成。
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实践中尝到了实行“两条腿走路”的甜头,决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可是也有人提出:“学大寨就要亩产上《纲要》,不压缩耕地咋能办得到?”党支部把这个问题交给贫下中农讨论。大家分析了压缩耕地可能产生的后果。根据义发泉的自然条件和现阶段的生产水平,按去年计算,如果只种五千亩稳产高产田,平均亩产二百五十斤,总产量一百二十五万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不过八百斤。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去年平均亩产一百七十二斤,总产却达到二百一十万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超过一千五百斤。经过分析,大家认识到,只求亩产高,不顾总产少,不讲贡献多少,这不符合《纲要》的精神实质,而是图虚名、讲形式的资产阶级作风。
义发泉大队在多种多收的同时,抓紧解决发展生产的关键——水利问题。大队党支部坚持领导群众打井,不管是严寒刺骨的冬季,还是风沙弥漫的春天,每年打井不断。现在全大队共打成机井三十二眼,有效灌溉面积达五千亩,每人平均水浇地四亩多。在搞水利的同时,他们还植树造林,改造沙荒。昔日黄沙漫漫的沙滩,正在逐步变成绿树成荫、土地肥沃的新天地。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短评

讲求实效
武川县的报道告诉我们,领导农业学大寨运动,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正确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许多地方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全面大发展,粮棉单位面积产量超《纲要》,各种农作物的总产量逐年增长,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也有个别地方,对于学大寨的意义和争取亩产超《纲要》的意义理解不够正确,片面地追求提高单产,不注意提高总产,有的甚至用压缩播种面积的办法片面追求单产超《纲要》,使运动走上了弯路。武川反映的问题,是有教育意义的。它提出了在学大寨、超《纲要》的过程中有关领导思想作风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不少地方耕地有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问题是用什么思想作指导,用什么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凑数字,图形式;还是讲实效,求贡献?这是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武川县平均每个劳动力担负着三十多亩地,人少地多。过去他们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不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注意提高单产;在他们克服了这种错误思想以后,一些人又不顾客观条件,打算压缩耕地面积,只搞小块高产田。经过进行路线教育,排除了“左”右干扰,弄清了学大寨的意义和亩产超《纲要》的目的,采取了多种多收和小面积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全县粮食单产和总产就逐年提高,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
农业学大寨的目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争取对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作出较大贡献,而不是为了搞形式,图好看。那种不顾客观实际,不问总产多少,甚至用缩小耕地面积的办法,片面争取单产超《纲要》的作法,是违背《纲要》基本精神的,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思想作风的一种反映。深入学大寨,必须反对形式主义,不图虚名,讲求实效。


第4版()
专栏:

一把禾穗
广西资源县金山大队地处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一九六七年开始试种双季稻。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耐寒的晚稻良种,寒露风一吹,绝大部分晚稻失收。第九生产队试种的四亩晚稻,仅仅收得一百二十个成熟的禾穗。一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如获至宝,把这些禾穗扎成一把挂在壁上,几年来,一直把它当作“金山不能种双季稻”的“物证”。
一九七一年,这个大队进行了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广大贫下中农决心学大寨人,迅速改变山区面貌。扩种双季稻的问题又一次提了出来。这时,那些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又拿出了那把保存了四年之久的禾穗,说:“金山就是不能种双季稻,这一把禾穗就是证明。”
大队党支部的同志们想:在高寒山区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大面积扩种双季稻,是一场生产革命,它必然要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这场思想上的革命,就要从这把禾穗开始。大队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启发大家用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点重新看待这把禾穗:金山的晚稻既然可以生长出一把这样的禾穗,那就是成功的开头。把这把禾穗能够成熟的原因找出来,就是宝贵的经验。反过来,也可以从其余的晚稻未能成熟的现象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反面的经验教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一把禾穗,也就可能在大面积田地上生长出这样的禾穗。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引进耐寒的早熟品种,采用科学的耕作技术,在金山就能夺得双季稻的丰收。
坏事变成了好事,阻力变成了动力。一九七一年,这个大队双季稻面积比上一年扩大了六倍。广大贫下中农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夺得了早中稻和晚稻的丰收,粮食亩产量第一次跨过了《纲要》。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给谷子摘去“低产”帽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公社晋庄大队
谷子,是我们大队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群众很喜爱,但长期戴着一顶“低产作物”的帽子。农业学大寨以来,我们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发扬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改进种植技术,终于使谷子摘去“低产”帽,亩产过千斤!
打破“低产”思想
我们大队的谷子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面积大,产量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谷子能不能高产?许多生动的事例教育了大家。老贫农阎扎根解放后种的几亩谷子,亩产曾达到七百多斤。他说:“谷子不是注定的低产作物,主要是得看怎么管理。”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大家认识到,谷子之所以低产,主要是由于思想上低标准,措施又没跟上。认识到这点以后,对谷子的管理加强了,增施了肥料,产量逐年提高。一九六六年,全大队谷子亩产平均达到七百二十七斤九两,并有十亩谷子亩产超千斤。“谷子低产论”破产了!
这时,部分干部和社员产生了“增产到顶”的思想,认为旱地谷,每亩打七百多斤,也算是猴子爬树梢——到顶了!思想上“满”了,干劲就小了,产量也就随着降低了,到一九六九年亩产降到六百多斤。一九七一年,大队紧密结合整党建党,深入开展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反骄破满,对比先进队找差距,克服了增产到顶思想,鼓舞了夺高产的信心,认真落实“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全大队四百亩谷子,平均亩产达到一千零一十一斤三两,其中有八亩九分亩产达到一千三百八十八斤。
我们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不断克服保守思想,提高为革命种田的自觉性,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才能夺得谷子的高产。
重视传统经验
谷子在我们大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群众中积累了很多种谷经验。我们认真总结老农的经验,加上新的科学技术,促使谷子高产再高产。我们这里十年九旱,播种后如何保全苗是个关键。我们主要采用秋耕壮垡,三墒整地,战胜春旱保全苗的方法争取高产。
秋耕壮垡,就是改变春天翻地施肥旧习,秋耕时,先浅耕耙去根茬杂草,平整土地,施足底肥,然后深耕翻下。这样可以避免春天翻地施肥,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同时经过冬春长时间熟化土壤,培养地力,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我们还把土地深翻好,把过去浅犁浅垡改为深翻壮垡。开始大家不习惯,经过两年的小块试验,大田示范,第三年全部谷地进行深翻壮垡,达到了保墒抗旱、培养地力的目的。
“三墒整地”就是春季多耢多耙保墒,石?镇压提墒,播种前浅犁塌墒。整地劳动较艰苦,我们结合路线教育,使大家干地里活,想天下事,树立了为革命整好地、种好谷的思想。男女社员不怕劳累,地里的坷垃,耙了又耙,打了又打,全部谷地整得细、平、绒、透,上虚下实。一九七一年尽管遇到了冬少雪、春无雨的严重旱情,但由于深翻壮垡、三墒整地,还是保证了谷子苗全苗壮。
主观适应客观
我们这里群众常说:“谷收三期”。就是播种、抽穗、成熟这三个时期,掌握好了,谷子就能高产。“三期”中适期播种是关键。
过去,由于我们对谷子生长规律摸得不透,不是种得早,就是种得迟,吃了不少苦头。种早了,抽穗遇上“卡脖旱”,开花正遇头伏天,秆高穗轻没分量,叶茂籽秕产量低。正象老农说的,“谷怕卡脖旱,更怕开花热”。种迟了,贪青晚熟黄不了,碰上早霜更糟糕。迟了不行,早了不行,到底什么时候下种才合适?我们三结合的科研小组经过七十多次试验,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摸索到了谷子的脾气和气候的关系。
在播种期试验中,我们逐步弄清谷子的生长规律,从出苗到拔节,这期间主要是生根,茎和叶长得慢,耐旱;从拔节到抽穗,以生长茎叶为主,特别是孕穗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拖泥秀谷穗”就是这个道理;从抽穗到开花、成熟,要求较多的日照和凉爽的气候,群众说,“雨淋要淋出秕来,日晒才能晒出米来”,就讲的这个道理。总的是:蹲苗期耐旱,孕穗期要雨,成熟期怕涝。我们这里,夏至雨水多,“小暑、大暑,淹死蛤蟆老鼠”,八月中下旬以后天气转凉,日照增多。
通过实践,我们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播种期,即在小满前后播种。这样就可以达到苗期赶在旱季,利于蹲苗;孕穗期赶在七月中旬雨季来临以后,躲过谷子“胎里旱”;抽穗期赶在雨季高峰,利于“拖泥秀谷穗”;灌浆期赶在雨量少、日照多时期,利于授粉,减少秕子,增大粒重;成熟期赶在早霜之前,避免了霜冻。具体的播种期还必须根据所选品种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仔细选择。
另外,还要繁育优良品种。几年来我们对二十几个品种进行了试验鉴定,从中选择了较好的品种“金棒锤”,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大青谷”等低劣品种。以后经过实验,又采用“长农一号”取代了“金棒锤”。这个品种几乎块块亩产超千斤。事实说明,良种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万能的,土、肥、水等各项条件必须相应地赶上来,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性能。
我们体会到:平凡技术很一般,贵在坚持认真干。我们大队谷子生产发展还不平衡,九个生产队中还有两个队没有超千斤;地块产量也很悬殊,高的达到一千三百八十八斤,低的只有四、五百斤。这说明谷子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需要我们继续发掘。


第4版()
专栏:

农业学大寨
吉林珲春县委领导成员和调查小组一起探查研究征服风、沙、水三害的计划。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