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沙尔达坂草原绘新图
——记新疆乌鲁木齐县东风公社的变化
东风公社座落在天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之中。解放前,这里的哈萨克族贫苦牧民,在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部落头目的残酷剥削压榨下,过着濒于灭亡的悲惨生活。“草原再大没有我们一棵草,畜群再多没有我们一根毛;冻死一张老羊皮,饿死一把青稞面”的情景,就是解放前哈萨克族贫下中牧(农)生活的真实写照。解放后,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亮了博格达峰下的沙尔达坂草原,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哈萨克人民摆脱了在封建桎梏下形成的贫穷和落后,这里的畜牧业一天天繁荣起来。
自力更生建设草原
原来,哈萨克牧民还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牲畜没有棚圈,人没有定居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他们决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沙尔达坂草原上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数九寒天,山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哈萨克族牧民,脚登皮窝子,绑上铁爪子,手持大斧,向天山雪峰开战,攀上海拔二千八百多米的高山,运回了木材。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一条条牧道环绕山间,一座座棚圈和接羔房星罗棋布,实现了群群牲畜有棚圈的愿望。在冬夏牧场间,他们还筑起一条二十五公里长的木栏,保护了草场,为畜群安全越冬度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防止了自然灾害,促进了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去年,这个公社的牲畜总头数比合作化初期净增了两倍多。
正当畜牧业不断发展的时候,这里的牧民们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不要种庄稼?牲畜饲料能不能做到自给?有人说,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种地,牧民放羊”。也有人说,我们只要把牲畜养好就行了。公社干部引导牧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使大家认识到,牧业要发展,必须有农业来支援;而牧业的发展,又将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他们说:“我们一定要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
沙尔达坂草原上的哈萨克牧民,向农业进军的号角吹响了。一九六五年春天,三百多名男女社员高举红旗,上了水利工地,修渠引水,开荒造田。这时,遍地依然是白雪皑皑。祖祖辈辈只拿过放羊鞭的哈萨克族牧民,第一次抡起铁镐开山打石,破冻挖土。共产党员、老贫牧阿依木哈买提,和汉、回族的干部、社员一起大闹技术革新,改革了浇灌水泥板的方法,提高工效十多倍,节约了大量资金。就这样苦干几个冬春,终于修成水泥渠道和浆砌卵石渠道二十七公里,建成小型水库两座,引来了天山清泉,扩大灌溉面积二万五千多亩,大片旱地变成水浇田。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去年达到二百三十万斤,社员口粮和牲畜饲料基本自给,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己生产的面粉。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公社公共积累的不断增加,为农牧业服务的一些小工业,也兴办起来了。
哈萨克族牧民的欢歌
我们来到天山深处的小渠子。解放前给牧主扛过二十五年长工的哈萨克老贫牧拉马赞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我们走进他那明窗粉墙的新居,在堆着一大叠绸缎被褥和铺着好几条花毡子的炕上坐下来时,殷勤的女主人立即离开缝纫机,端来了香喷喷的奶茶;两个上小学的女儿正在学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也关上半导体收音机,过来攀谈。拉马赞老人一边喝着奶茶,一边打开了话匣子:“要是旧社会有客人到我家来,可没有这样好的奶茶招待啊!那时候,我一家父子三人给牧主放羊,没黑没明地干一年,还挣不到几斗粮食。有一次,狠心的牧主无中生有地说我偷了他家的东西,不仅半年的工钱分文不给,还遭到一顿毒打。”
拉马赞的回忆把我们带进昔日哈萨克草原的苦难岁月。新疆解放前,商品奇缺,物价飞涨,四只肥羊只能换到一块茶砖,十公斤羊毛才能换到一米花布。现在,在公社的商店里,一只羊的价钱就可以买到四块茶砖,一公斤羊毛可以买到八、九尺花布。
夜深了,新衣柜上的座钟敲了十二下。拉马赞老人兴奋地告诉我们,自公社化以来,他家平均每年收入一千二百多元,生活过得赛蜜甜。去年入冬时,他们宰了一头牛和三只大肥羊,家里还有一头奶牛。他的大儿子当了伐木工人,二儿子初中毕业后当了营业员,三儿子参了军,四儿子当了生产队里的放牧员,他自己也被评为模范牧工。四年前,当他有了第一个小孙女时,老两口为了表示对今天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为她取名“努尔古丽”,意思是光辉灿烂的花朵。
拉马赞一家,是今天的沙尔达坂草原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缩影。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公社平均每户年收入高达九百二十多元,比合作化初期增加了五百元。现在,全公社百分之八十的社员都有了手摇缝纫机,百分之七十的家庭都有了半导体收音机和钟表。
公社所在地——甘沟,这个解放前只有二十几间低矮土屋的荒凉山村,现在呈现一派欢腾热闹的景象。入夜,分布在坡上沟里的农牧具修造厂、面粉乳粉加工厂、医院、中学和小学校、银行、邮局的电灯,把这个新兴的村镇照耀得一片光明。公社电影队为牧民们放映着彩色影片,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唱自己编写的节目。“天边的白云千万朵,没有我们公社的牛羊多。地上的鲜花千万朵,也比不上哈萨克牧民的新生活”的歌声,伴随着悠扬的“冬布拉”琴声,在草原上飘荡。
继续革命永向前
在辽阔的沙尔达坂草原上,到处传颂着哈斯木“走娘家”的事迹。哈斯木是合作化的带头人,前进生产队的老支书。在哈斯木担任这个队领导的时候,这里一直是东风公社的先进典型。但是,在哈斯木离开这个生产队担任东风大队党总支副书记以后,这个队的一部分干部一度背上了“老先进”的包袱,前进的步子越来越小。
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鼓舞下,年过半百的哈斯木,更加精神振奋,青春焕发。他向公社党委书记扎木扎谈了他的想法,决定“走娘家”。哈斯木回到前进生产队,同牧民们一起劳动,调查研究,很快熟悉了这个队的情况。在干部党员学习班上,哈斯木和他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教导,启发他们回顾贯彻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战斗历程,进行了一次路线教育。
去年一开春,这个队的党支部就带领社员群众,上山岗,下河滩,刨树根,搬石头,开荒造田。他们第一次种上两千亩庄稼,秋后收获饲料五万六千斤,解决了这个队由于牲畜多,饲料长期不能自给的问题,为革命作出了新贡献。广大群众看到这种情况,高兴地说,前进队又大步前进了。
先进队在不断前进,后进队怎么样呢?我们访问了座落在一条深山沟里的高潮生产队。只见肥壮的羊群在蓝天下蠕动,骏马在雪原上奔腾,铁匠房里炉火熊熊,木工房里正在修造牧业生产工具。整个山谷到处是热气腾腾的景象。
高潮生产队两年前还是一个后进队。这个队新的党支部成立后,党支部书记阿布都尔和干部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跑遍了生产队的四季牧场和每座毡房,勘察草原,了解膘情,访贫问苦。去年他们根据调查来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合理利用草场的计划,使畜群晚进冬窝子二十天,并且发动群众打贮冬草一百二十万斤,使群群牲畜严冬有暖圈,荒春有贮草,长得膘肥体壮,全年四千三百九十头适龄母畜产仔四千四百四十一头,创造了公社幼畜繁殖成活率的最高纪录,一跃跨进先进行列。
 本报记者


第3版()
专栏:

昔日荒沙滩 今朝百果园
首都西北,燕山脚下,有一座绵延十余里的果园。这就是南口果园。
“南口三件‘宝’:沙子、石头、大酸枣”。人们用这句话形容南口地区的贫瘠、荒凉的过去。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乱石滚滚,沙堆遍地。由于严重缺水,草不生,树不长,只有一些耐旱力强的酸枣棵在沙堆石缝中露出头来。
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南口农场的广大革命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把昔日乱石滚滚的沙石滩建成了一座大果园。一九七○年水果总产量达到五百万斤。一九七一年战胜了多年少有的旱、虫、风等自然灾害后,又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水果总产量达到六百万斤。广大职工看到十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都豪迈地说: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结果,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的胜利。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一九五八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首都财贸、文教、粮食等部门的两千三百多名下放干部,怀着“誓把沙滩变果园”的雄心壮志,肩扛锨镐,浩浩荡荡地来到南口,在乱石滚滚的沙石滩上,支起帐篷,竖起标杆,风餐露宿,开始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
沙石滩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夏天,骄阳似火,天干地灼;冬春天气,狂风怒吼,沙尘弥漫,吹得人睁不开眼,站不住脚。吃饭,窝头冻成“铁疙瘩”;喝水,碗里一层黄沙泥。但是,大家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下,刨开一个个口径三米、深一米的树坑,填入一筐筐好土,栽下了一棵棵果树。
树种上了,没有水,怎么办?垦荒战士们借用附近农村的渠道,将十几里以外的响潭水库的水引来,蓄入水池,再把水一担一担地挑到树下。
“哪怕汗水流成河,誓叫祖国遍地青”。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一九六○年,植树面积达到六千多亩,栽植果树十一万多株。这一年收获了两万六千多斤葡萄,桃和苹果也已部分结果。
修渠挖井 建设林田
南口地区,风大土薄雨水少,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春旱严重时,从果树花芽萌动到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三、四个月不下雨,常常造成枝叶枯黄,果实干瘪。农场革命职工,一不动摇,二不伸手,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搞水利,同干旱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们组成了兴修水利的队伍,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参加了响潭水库的扩建,职工们背着大石头,从山下运到山上,筑起拦水坝,增加了水库的蓄水量。然后,又自己动手,利用遍地的石头,砌起了引水渠道。当时,正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隆冬,人们为了赶在春灌前完工,早出晚归,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从水库到农场——十四华里长的渠道修建任务。
随着果林面积的扩大,用水量日益增加,场党委决定扩大水源,在荒沙滩上打机井。没有深水泵,就先挖一个井坑,在坑底开钻打井。经过近半年的奋战,终于在干旱的沙石滩上打出了第一眼机井。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南口农场广大职工决心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原有“花盆”式的树坑,扩大成五米长、四米宽、一米二深的畦田。扩坑换土,改良土壤,这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任务。
经过几个冬春的奋战,果园的面貌改变了,全场有百分之八十的果树区实现了畦田化,改良了土壤,平整了行间道,清除了株间的乱石杂草,果树座果率逐年提高,一九六八年水果产量二百万斤,到一九七○年上升到五百万斤。
科学管树 再夺高产
果树栽培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在荒沙滩上栽培果树,更加缺少经验。文化大革命前,有些人照搬洋教条,大搞什么“基部三主枝”的树形,片面追求“树形美”。由于果树修剪量过大,挂果减少了。文化大革命中,广大职工在党委的领导下,狠批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唯心论的先验论,联系实际,围绕着果树应该怎样修剪的问题,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场党委组成了有职工、干部、科技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科研小组成立后,发动群众,认真观察果树生长情况,调查南口地区气温、雨量、土壤等各种自然条件,批判了过去不从实际出发的错误做法,实行了因地制宜的修剪措施,为果树大幅度增产开辟了道路。
食心虫是果树的大敌,它危害新梢,影响果实质量。桃树晚熟品种“晚黄金”的虫果率最高曾达百分之七十六。查遍中外技术资料,防治这种虫害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喷药灭虫,消极防御,穷于应付;二是果实套袋,浪费人工,收效不大。为了彻底防治这种病虫害,一分场的职工经过七十多天的仔细观察,了解了食心虫越冬后的生活规律,找到了它第一代成虫孵化的准确时间,确定了四月底为打药灭虫的有效时机,有效地消灭了食心虫第一代成虫,又不会影响授粉。接着,他们又用糖醋诱杀的办法向食心虫第二、三代成虫进攻。这一年“晚黄金”的虫果率下降到了千分之三。
科学管树,喜结硕果。一九七一年采收季节到来时,各种水果挂满枝头,广大职工满怀丰收的喜悦,从六月中旬收杏子开始,到十一月中旬收“国光”苹果结束,整整五个多月,忙个不停。采收场上,挑灯夜战,抬筐过秤,分级包装,一片繁忙景象。这一年水果产量达到六百万斤,向国家上缴利润十三万元。
现在,南口已建成一百多个果树区,果园面积发展到八千六百亩。两千亩茂密的防风林象一道道绿色的城墙,挡住了风沙,调节了气候,保持了水土。千年的沙石滩几乎全部被绿树覆盖。五十多眼机井,马达轰鸣,日夜抽水灌溉。“沙子、石头、大酸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本报通讯员


第3版()
专栏:

在劳动实践中学习
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战士 陆红珠
一九六九年五月,我初中毕业后,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从上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开始,我有一个建设边疆的强烈愿望。可是,种庄稼的知识和技术,我一点也不懂。例如包米的几个品种,我都辨别不清,许多农活不会干。于是,我下定决心,从头学起,积极参加播种、施肥、锄草等各种劳动。从这些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从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也从书本上,学习农业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农业生产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一次夏锄,我寻思,看哪株苗弱就把它锄掉,于是抡起锄头就向前锄。干了一段,转头看到贫下中农锄过的地都是一株株包米苗间得距离相等,齐刷刷的,可是我间的苗却有稀有密。一位老贫农走过来,指着垄上的包米苗对我说:“有的两株虽然都是壮苗,但距离太近,互相争夺养分,就得间掉一株。也有的虽然是弱苗,但它距离适当,就要留下。”
过去,我在学校里很少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对它也从未发生过兴趣。后来经过劳动锻炼,感到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和钻研。我结合生产实践学习了《玉米杂交与育种》、《植物栽培学》等书籍,努力钻研农业科学知识。
在学习中,我看到书上记载花生是温带的喜温作物。我想,在“北大荒”高寒地区能不能也生长结果呢?如果能,使“北大荒”增加花生这一种作物,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们一起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们种下了一捧花生种,秋天收获了半麻袋果实。实践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体会到,书本知识是重要的,可贵的,但它是别人的,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必须通过亲身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把书本知识和当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在参加收割大豆的劳动中,发现同在一块地里,有的品种产量高、质量好,有的品种产量低、质量差。听老同志说,大豆是油料作物,它的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是看含油量的高低。在生产劳动中,我了解到花生的含油量一般是百分之三十左右,大豆的含油量一般是百分之二十左右,心想,如果想办法把大豆的含油量提高,将为国家增产多少豆油呀!我和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志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对大豆与花生的七十多朵花进行了杂交试验,后来结下了八个豆荚,一九七一年把它种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杂交试验。
在种小麦时,我想,用果树嫁接的方法,生产的苹果产量又高又好吃。小麦能不能也这样搞呢?在实践中,因小麦茎秆是空的,又细又薄,贴也贴不住,粘也粘不上。毛主席说:“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分析,果树和小麦在本质上不同,用果树嫁接的方法嫁接小麦当然行不通。于是,我改变了用芽接、枝接的想法,学习和运用胚接的方法。我们进行胚接的小麦成功了。经过对收获的种子的分析,小麦的粒型、颜色和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千粒重量高达四十一点二克。
毛主席说:“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短短两年多的劳动锻炼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使我的思想觉悟有了提高,我深深体会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长期地参加生产劳动,与工农结合,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就能不断得到丰富的知识,改进耕作技术,解决农业增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建设“北大荒”作出贡献。


第3版()
专栏:

工业战线新成就
这是沈阳矿山机器厂第一季度生产的永磁磁选机正在包装外运。这种新投产的磁选机效能高,为矿山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