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最新最美的图画
——荆江两岸巡礼
“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二年五月为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
最近,我们到这个工程的主要受益地区——湖北省荆州地区访问,亲眼看到了荆江两岸人民在毛主席光辉题词的鼓舞下,二十年来,在这块三万四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下的最新最美的图画。
荆江堤畔
荆江,是长江中游从湖北省的枝江到湖南省的城陵矶这一段的通称。两岸是富饶的江汉平原。登上沙市古镇江塔,环顾两岸,新中国第一个最大的防洪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便历历在目:北岸的荆江大堤,蜿蜒曲折,伸向远方;南岸的进洪闸,迎着浩瀚的江水,耸立在分洪区上。江上,满载客货的轮船,往来如梭,沙市港一片繁忙景象。五月,正是长江桃汛季节,但是人们却沉浸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欢乐气氛中,旧社会那种“不怕荆州动干戈,只怕荆堤一梦终”的提心吊胆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荆江大堤上自江陵县的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一百八十二公里,是荆江北岸四百万人民、八百万亩农田和武汉市的安全的屏障。群众称之为“命堤”。但是,过去的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管人民死活,以致堤防长期失修,堤身矮小单薄,隐患丛生。加上荆江水深流急,河道弯狭,洲滩栉比,每逢汛期,洪水常常漫堤溃口,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据记载,仅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三十八年间,荆江就有二十年发生溃口,给沿江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荆州地区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江治水的斗争。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九日,毛主席授予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词的锦旗,极大地鼓舞了这个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治好荆江的信心和干劲。
荆江分洪工程,根据“鄂湘并重,江湖两利”的原则,在荆江南岸的湖北省公安县境内,建立一个分洪区。在分洪区的上端修建一座每秒进洪八千立方米的巨大进洪闸。一旦洪水暴涨,超过了荆江过洪能力,便可开闸分洪,保卫北岸荆江大堤的安全。为了减轻荆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还在分洪区下游建筑一座节制闸。同时大力修筑和加固荆江大堤,提高抗洪能力。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整个工程只用了七十五天就胜利完成。
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一九五四年,正赶上长江发大水,洪水量比洪水泛滥的一九三五年还大,但是在荆江两岸,情况却和一九三五年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一年,长江沿岸和洞庭湖区一带,梅雨季节长达三、四个月,当时湖南的湘、资、沅、澧四水相继暴涨。这四水汇入长江的洞庭湖口——城陵矶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位,而长江上游也同时涨水。这样,川水与南水碰头,使荆江从七月初至八月中旬先后出现七次洪峰,比一九三五年的洪峰多六次。洪水总量也相应增大,有一百三十亿立方米的超额洪水在荆江不能安全通过,比一九三五年多四十亿立方米。一九三五年的大水,造成荆江大堤溃口五十多处,淹没农田三百八十多万亩,淹死的人数以万计,还有一百六十五万人无家可归。而一九五四年的大水,由于有了荆江分洪工程,先后三次开闸分洪,很快降低了水位,使荆江大堤和两岸堤防,安全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洪峰,保卫了江汉平原人民生命财产和武汉市工业基地的安全。
抚今思昔,荆江两岸人民无不纵情歌唱:“毛主席挥笔改河山,洪水听从人使唤;水害变水利,荒地成良田,新旧社会两重天。”
分洪区内
分洪区保卫了荆江北岸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现在分洪区的情况怎样呢?
当我们来这里访问时,只见广阔的田野上,叶脉似的排灌渠道伸向田间,稻秧茁壮,麦苗碧绿,菜花金黄。公路、大路四通八达,汽车、拖拉机来回奔驰。村庄里,绿树掩映,粉墙衬托,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然而,给我们印象更深的,是分洪区人民胸怀全局的革命精神。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听到了体现这种精神的战斗口号:“分洪保全局,不分洪保丰收。”
公安县有关部门向我们介绍: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分洪区人民的面前,即在年年都有可能分洪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搞好分洪区的建设?分洪对国家作出了贡献,那末是躺着靠国家,还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分洪区的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坚决批判了那种分洪区“建设无用”以及“蓄洪有功,伸手有理”等错误思想。他们说,分洪是为了全局,建设好分洪区,夺取农业丰收,支援国家建设,同样也是为了全局。正是在这种全局观点的指导下,这里开始了建设分洪区的斗争。
分洪区人民,在国家的支援下,积极加固蓄洪区围堤,修筑移民车站、桥梁以及在安全区修建移民房屋,为分洪作好准备。十多年来,分洪区二百多公里围堤普遍比一九五四年加高了一米,建设了二十一个安全区和七十五个安全台。在安全区和安全台修建了移民砖瓦房八百九十多栋,房屋总面积达三十五万六千多平方米,移民车站通到了生产队,一旦需要分洪,就能在分洪前二十四小时内把群众以及集体、个人的财物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这同时,他们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控制旱涝,做到不分洪保丰收。现在,全分洪区共修建大中型排灌涵闸十五座,大中型电排站五座,开挖大中小型干支渠道五百二十一条,总长一千一百九十多公里,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排灌网,改变了过去“排无出路,灌无水源”的“靠天收”状况。他们还坚决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使分洪区粮棉产量逐年上升。近几年已经涌现出一批粮、棉亩产超《纲要》的社、队。对国家贡献也逐年增多,一九七一年同一九五三年比,卖给国家的余粮增长了七点五倍;卖给国家的棉花增长了五点四倍。
分洪区人民年年准备牺牲局部利益,蓄洪保全局;又年年力争农业丰收,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革命精神,来源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热爱。
云梦古泽
分洪区的人民勇于牺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局安全的革命精神,激励着荆江北岸的人民,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重新安排河山,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这里,我们访问了沔阳县。
这个县位于古云梦泽遗留下来的湖沼地带,四周被汉江及其支流东荆河包围。境内大小湖泊九十多个,旧社会封建割据,在湖边东修一垸,西筑一堤,形成蜂窝似的民垸,水系紊乱,排灌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极不稳定,过去人称“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要解决排灌矛盾,就得打破民垸界限,变分散治理为统一治理,按照办社会主义农业的要求,建立新的水系。于是,全县人民在沔阳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勘测设计,提出了“内排外引、排灌兼顾、等高截流、分层排灌”的治理措施,把全县变为一个统一的治水单位。平时,把湖水排走,泄空“肚子”;同时,在汉江堤上建立一座大型涵闸,遇到干旱,就引汉江水灌溉农田。为了解决上下游之间矛盾,又按地形实行高低分层,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水高灌,低水低灌,互不干扰。
在全面安排,统一规划下,全县人民艰苦奋战二十年,已建成大、中、小型涵闸六千六百多座,开挖干支渠道一万七千多条,在全县出现了一片片“棋盘格”式的畦田,基本上实现了排灌自如的河网化。总共完成土方二亿四千四百多万立方米。“十年九不收”的“沔阳州”,如今年年庆丰收。一九七一年和解放初期相比,粮食增产二点三五倍,棉花增产十五点五倍。去年,沔阳人民又建起一座能抽水二百零七个流量的电动水轮泵站,进一步提高了旱涝保收程度。
沔阳县水利建设的成就,只不过是江汉平原人民重新安排山河的一个缩影。二十年来,全荆州地区已经先后治理了四湖、汉南、汉北、漳河、洈水、滶溾、江南七大水系,旱涝保收田的面积已占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四湖水系所包括的地区,解放前荆江大堤溃口,大部土地荒芜,成了芦苇丛生,野鸭栖息的地方。解放后,他们开挖了一条长达一百八十多公里的人工运河,把境内四个大湖泊——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连接起来,并以它为骨干,构成了一个能排、能灌、还能蓄水的水利网。这个地区长期被洪涝灾害荒芜的二百多万亩土地,重新开拓成为良田。
在那些“滴水贵如油”的丘陵山区,这些年来也先后建成了五百多座大、中、小型水库,逐步形成了库连渠,渠连塘,塘连沟,沟灌田的“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改变了“十年九旱”的面貌。
水乡园林
在荆江两岸访问中,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是这里树多。据几位“老荆州”介绍,这都是治水以后带来的新气象。过去这地方到处光秃秃。原因之一,是这里地下水位高,栽了树长不活。加上经常涨水,长活了也要淹死。现在的情况可就根本不同了,让我们从潜江县讲起。
潜江县是个水网地带。解放初期,全县每人平均只有四棵树。如今,走进潜江县境,宛如走进了一座绿树苍天的大公园。每个村庄,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座绿色小丘。公路上树木成行,枝叶茂盛,遮天蔽日。一条条渠道上种的水柳,就象一条条碧玉带嵌镶在广阔的水光粼粼的稻田中。
据潜江县有关部门谈,他们植树造林是紧密结合农田水利和公路建设进行的。全县开挖的大、中、小型渠道三万多条,基本上做到了“一条新渠,两条新堤,堤上栽树,渠成林成。”十多年来,全县“四旁”和成片植树造林共达六千八百多万株,平均每人达一百二十多株。到去年年底,全县伐木近十一万立方米,农用木材基本自给。
令人兴奋的是,在这低洼的湖区,还见到了一片片长得枝干挺拔,郁郁葱葱的湘杉、水杉和松柏等过去只有高山才能生长的优良树种。我们参观的史家湖畔的广华寺林场,过去是一片芦苇荡。现在他们营造的一百四十多亩成片水杉林,大部分已经成材。随着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和湖区地下水位的降低,湖区的干部和社员发扬革命精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搞科学试验,决心把高山树种引下山来。他们象管理菜园那样,在苗圃里对那些松、杉之类的高山树种进行精心抚育。失败了,再试验,经过多次反复,终于获得成功,使高山树种在这湖区安家落户。
潜江县发展林业生产的事实告诉人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荆江两岸人民,不仅制服了水患,而且正在利用水利面貌变化以后的新条件,从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过去,荆江两岸交通条件很差,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弯弯曲曲的河流把江汉平原分割得支离破碎。解放前,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虽然有几条较大的河流,也因为年久淤塞,只能通行小木船。二十年来,荆江两岸人民在荆州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把兴修水利同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同时施工,做到渠成、堤成、路成,渠里通船,堤上行车。还兴修了二千多公里长的公路和五百多公里能通汽车和拖拉机的乡村大道,形成了把全荆州地区十三个县、市、一百零六个区和许多公社连结在一起的公路网。内河航运也在迅速发展。
最近,荆江两岸人民,认真总结了二十年来的治水经验,决心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更大的胜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大理白族自治州
今年举行的“大理三月街”盛会空前
赶街的各族群众达六十五万人次,交流了各种物资,开展了文体活动,生动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
新华社昆明一九七二年五月十九日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最近举行了传统的“大理三月街”盛会。前来赶街的白、汉、彝、回、藏、纳西和傈僳等族的群众达六十五万人次。他们在会上交流了各种物资,并按照传统习惯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生动地反映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
“大理三月街”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历时一周。据记载,“三月街”开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当时,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大理城西修建寺庙,举办庙会,利用封建迷信愚弄人民。从清朝起,英、法帝国主义侵入我国,派遣许多传教士到大理地区,利用“三月街”进行反动的宗教活动。解放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大理三月街”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开展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今年的“大理三月街”比往年更加繁荣兴旺。在举行盛会的日子里,苍山脚下帐篷相连,红旗招展,人们熙来攘往,互相交流传统的交易物资——大牲畜和药材。
今年的“三月街”,上市的牛、马、骡、驴等大牲畜,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和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大牲畜。剑川、鹤庆等县,大力开展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使大牲畜发展很快。今年上市的大牲畜大都长得膘肥体壮,受到省内各地和河南、河北等省顾客的欢迎。
今年“三月街”的药材市场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品种和数量都比往年增加。国营药材公司上市的中药材有二百多个品种,三万五千多斤,其中三七、潞党参、云木香、川芎、红花、附子等名贵药材都大量供应。近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大理州各地大力发展家种药材生产,由解放前的六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四十五个品种,种植面积达两万多亩。与此同时,各地社员群众还利用空闲时间,上山采挖中草药,对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了很好的作用。
商业部门广大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积极组织货源,为“三月街”提供了大量生产资料和日用百货。昆明、下关、大理等地的商业部门,在“三月街”上设立了十几个门市部,供应的日用百货达八千多个品种规格,有近一半是地方产品。农业机械门市部供应的脱粒机、柴油机、碾米机、榨油机、粉碎机等十多种产品,有百分之八十是大理州地方工厂生产的,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大理县自己生产的十多万件小农具,品种全,规格多,质量好,当地社员纷纷选购。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月街”上出售的各种毛织品、锦纶、涤纶和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商品销量很大。七天时间商品销售额就达一百五十四万多元,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五。
在“三月街”上,许多门市部还设立了民族商品专柜,出售民族服装和其他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少数民族社员高兴地说:“党和毛主席对我们少数民族最关心,为我们想得真周到。”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给今年的“三月街”增添了不少光彩。大理、剑川、鹤庆等县白族人民制造的大理石产品、木器、瓷器、草帽和绣花制品,祥云县彝族人民制造的陶器等,都吸引了大批顾客。
“三月街”期间,大理县革委会举办了路线斗争教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美术摄影等展览,生动地反映了大理县各族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绩。大理州、大理县的文艺工作者和工厂、学校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在街头、剧院还为各族群众进行了演出。除上演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和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选场等节目外,他们还用白族民间艺术形式演出了自编的一些新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来自省、州、县的二十多个单位的二百多名男女运动员,还为群众进行了篮球、排球表演赛和武术表演。


第2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开荒造田要注意水土保持
我们公社地处丘陵地区。几年来,兴建了许多山塘、水库,发挥了很大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公社的干旱面貌,夺得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去冬今春,我们公社掀起了一个开荒造田的群众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生产队在水库周围的山坡上开荒造田,没有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影响了蓄水量和坝首的安全。
希望各级党组织、革委会和水库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库区周围社、队干部和群众的教育,树立全局观点,在开荒造田时,一定要注意水土保持,不要在影响坝首安全和蓄水量的地方开荒,确保农业用水。
广西田东县合恒公社
卫 库


第2版()
专栏:革命群众来信

不要随便填塞塘堰造田
我们区地处江汉平原,汉水之滨。境内沟、渠、塘、堰纵横密布,是发展渔业生产的较好场所。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不少社、队充分利用现有塘、堰养鱼。
但是,也有一些生产队为了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把一些塘、堰填死,移水造田。他们说:“粮食收多了,对国家有贡献,对集体和社员个人都有好处,至于鱼,可以少吃点。”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片面性,不符合“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当然,根据具体情况,把那些对农业生产有妨碍的塘、堰填塞起来,改成耕地,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为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把适于养鱼的塘、堰也填起来,更不应该把能在抗旱排涝中发挥作用的塘、堰填塞了。据我们了解,其它地方也有随便填塞塘、堰的现象。
我们建议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的布局,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处理好粮食和渔业等的关系,互相促进,全面发展,满足城乡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湖北沔阳县
常红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