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我国工业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贡献。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锻炼,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进一步提高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继续革命的觉悟,更加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为人民立下了新功。这里介绍的,是其中的几位英雄模范人物。
炼钢能手又创炼钢新成绩
一天上午,阳光绚丽,鞍钢第一炼钢厂的平炉车间里,一场快速炼钢表演正在进行。
年近五十的快速炼钢表演队队长李绍奎,头戴炼钢帽,身穿白色帆布工作服,冒着炽热的高温,在六号平炉前指挥着装料,装料机把一槽槽矿石、白灰和废钢准确地装进火红的炉膛。在熔炼过程中,他手持钢钎,一会儿透过蓝色看火镜仔细观察炉内的情况;一会儿又操起其他工具,进行搅拌、除渣、吹氧和补炉……。
“当当当”,清脆的出钢钟声响彻车间,一炉钢水瀑布似地注入了大型钢水罐,出钢时间比往常提早了三个小时。观看表演的人都称赞老模范李绍奎不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炼钢技术表演,而且还传播了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作风。
李绍奎是著名的炼钢能手,曾六次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当年鞍钢恢复生产时期,他把行李搬到钢厂,日夜守卫在平炉旁,又炼钢,又护厂,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上,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他所负责的八号平炉也因为创造了出色的生产成绩,成为全国闻名的红旗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他担任了平炉车间副主任和中共鞍山市委委员之后,更加谦虚谨慎,一直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党指向那里,他就战斗在那里。
六号平炉是全厂有名的“老牛”炉。这座炉子自从扩大装炉量以后,熔炼时间延长,钢的产量低,质量也差,影响了全厂的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厂党委书记多次找李绍奎商量,最后采纳了他的意见,成立了一个有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快速炼钢表演队,由李绍奎当队长,以六号炉为突破口,摸索快速炼钢的经验。
技术表演开始前,李绍奎就投入了繁忙的准备工作。当白班工人劳动一天之后已经离开钢厂,李绍奎还不知疲倦地围着六号平炉,跑上跑下,细心观察,了解过去炼钢时间长的原因,寻找缩短炼钢时间的办法。表演的那一天,李绍奎早早就来到车间,认真巡视了炉体各部位的状况,对十几种测试仪表都作了精心检查。经过李绍奎和快速炼钢表演队全体同志的努力,首次表演就使“老牛”炉创造了新纪录。
李绍奎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带领全队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六号炉又连炼了十几炉钢,针对这座平炉在扩大装炉量以后引起的一些不利因素,总结出了一套勤检查、勤分析、勤调整的经验,为增加钢产量找到了新途径。半年来,六号平炉单是因为缩短了熔炼时间,就为国家增产了一万多吨优质钢。和六号炉同类型的三号、四号、五号平炉,纷纷学习六号炉的经验,也都相应地提高了产量。
李绍奎把自己的心都扑在为革命炼钢上。一次,七号平炉的后墙烧穿了一个窟窿,滚滚的浓烟烈火直往外喷,情况非常危急,眼看就有被迫停炉的危险。李绍奎想,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钢,决不能把几百吨快要炼好的钢水倒出来停火检修。他凭着自己多年的炼钢经验,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提出了顶火补炉的建议。在李绍奎的率领下,工人们齐心协力地投入战斗。李绍奎夹着一包耐火材料,奔向窜出一米多长火苗的炉墙缺口,在高压空气喷管的掩护下,冒着炽热的高温,把耐火材料投补到缺口上。经过两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补好了炉墙,挽救了一炉好钢,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第2版()
专栏:

“青年鲁班”的新贡献
在北京市建筑材料供应公司木材厂的码料场上,工人们正在一座高高的龙门吊旁讨论问题。有人提出,请李瑞环出个主意。李瑞环,这位在当年兴建人民大会堂时曾经带领青年木工突击队立过功,被人称为“青年鲁班”的先进生产者,这时也在思索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原来,这里的工人为了解除码料的笨重体力劳动,几十天来起早贪黑,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动手制造了一台龙门吊。龙门吊架起来了,可是因为缺少一对带动吊车运行的滑环式马达,还不能使用。这种马达一时找不到,订货又来不及,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工人们在龙门吊前开起了“诸葛亮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为什么必须用一对滑环式马达?”一位工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好比两个人走路,要走齐,就要喊‘一、二、一!’”另一位工人说。
“要是只一个人走道,不喊不也是齐的吗!”
一位老工人最后说的这句话给了李瑞环很大启发。他想:对,要是一个人走道,不喊也是齐的。滑环式马达就是起个喊“一、二、一”的作用。那末,我们就想办法让一个普通的马达带动吊车两头的轮子,不就“走”齐了吗?他把这个想法讲了出来,大家都表示支持。
怎么设计呢?李瑞环曾经在业余建筑工程学院上过学,懂得一些物理、力学、数学等理论知识。他把自己的设想向大家讲了一讲,又画了一个简单易懂的设计图,计算了各种数据。工人群众经过讨论,觉得他的设计是可行的,就动手干起来。
几天以后,马达安装好了,搬运工人们轻便地开动这座龙门吊,把木材整齐地码放成垛,或者装车运走。原先三个小组的工人都忙不过来的活,现在一个小组的工人就轻松地完成了,连体力较弱的女工也能操纵。从此,全厂最笨重的一项体力劳动,就这样解决了。
李瑞环是个木工。十多年前,他曾经总结过很多木工的实践经验,创造了一套“木工简易计算法”。近几年来,李瑞环继续同大家一起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做出了卸木料用的长柄铁丝剪、自动缥车器、吊钩分绳器等多种设备和工具。


第2版()
专栏:

矿山尖兵再攀高峰
矿井下,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河北省宣化钢铁公司龙烟铁矿马万水工程队的矿工们正在攀登冶金矿山掘进的新高峰。工地上,一个老矿工正在紧张地战斗,汗水不断从他脸上淌下来,也顾不得擦。他就是工程队的队长马明。
英雄的马万水工程队,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万水领导下,曾经多次创造全国冶金矿山快速掘进的新纪录,成为全国冶金工业战线的先进集体。一九六一年,马万水同志因病逝世以后,马明同志就先后担任这个队的副队长和队长。他接过马万水同志的班,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把队伍带得更加坚强,更加朝气蓬勃。一九六四年,这个工程队离开了龙烟铁矿,被调往新的矿区。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七年,这个队先后十五次创造了全国冶金矿山快速掘进新纪录。
一九七○年,组织上又把马明和他的一批战友调回宣化钢铁公司。这年十二月,他们重返龙烟铁矿,投入了大打矿山之仗的战斗。一年多来,他们接连打了三个硬仗,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新的成绩面前,马明同志说:“革命就得朝前看,就要不断攀登新高峰!”今年三月底,他和战友们又提出了矿山掘进月进千米的新指标。要达到这个指标,困难很多。许多新工人技术不熟练,不少老设备机件不齐全,遇到的又是最坚硬的岩石层。但是马明豪迈地说:“困难再大也难不倒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他召集老工人一起研究人员力量的搭配,各班、组的合理分工等,然后带领工人投入了战斗。
在战斗进行中,风管发生了堵塞事故,马明抢先去处理。突然,风管疏通,吹出一块铁片,把他手腕上的血管打破了,鲜血顺着手背淌下来。医生给他缝好伤口,他又下了矿井。由于劳累和震动,他的伤口发炎了,手背肿得老高,但他仍然坚持在井下战斗。工人们再三劝他出井去休息,他说:“这是我的战斗岗位,我怎能离开它?让我干点活,疼就忘了!”
马明坚守在战斗岗位上。他关心工人的操作,细心地注意工程的质量。一次,他发现有个班负责的一段巷道走向偏离了中线,就要求他们返工。这个班的班长觉得返工会影响本班的施工进度,为难地说:“差一点,碍不了大事就算了吧!”马明十分严肃地说:“咱们要为整个矿山着想,对革命事业负责,不能只看到本班的进尺,就丢了工人阶级的优良作风!”这个班长心服口服,愉快地重修了这段巷道工程。
就这样,经过日夜奋战,马明领导的马万水工程队创造了新的成绩:从三月二十七日到四月二十七日一个月内,共掘进一千二百二十六米,第十六次创造了冶金矿山快速掘进新纪录。


第2版()
专栏:

老模范继续革命不停步
在上海国棉二厂,人们称赞老模范裔式娟认真看书学习学出了新水平,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做出了新成绩。
裔式娟现在是上海国棉二厂的党委委员和厂革命委员会常委。她和许许多多老工人一样,在万恶的旧社会,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和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解放以后翻身作了主人。在党的领导下,多少年来,她一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在生产上作出优异的成绩,被群众推选为劳动模范,她所领导的小组是上海纺织工业系统的先进小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裔式娟回顾战斗历程,深深感到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坚决执行和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年多以前,她为自己制订了一个新的学习规划,坚持每天看书学习。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的书,重温了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
裔式娟文化程度不高,开始读马、列的书遇到不少困难,身边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也常常影响她的学习。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使裔式娟“打退堂鼓”。她想,工农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继续革命的需要,自己怎么能因为有困难就退缩了呢!她一方面采取“边学文化边读书,多问勤学细琢磨”的方法,克服文化低的困难;一方面注意掌握孩子的生活规律,做到妥善安排,每天挤出一个多小时的业余时间学习,始终坚持不懈。学习中遇到有不理解的地方,她就逐段逐句地摘记下来,虚心地向人请教。
裔式娟这种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她所在的小组。今年春节这一天,全组的同志们聚集在一起,办了个学习班,选学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部分章节。大家联系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的幸福生活,进行回忆对比,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搞阴谋诡计,妄图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恢复人吃人的旧社会的罪恶勾当。大家越学越有劲,越谈心里越敞亮,决心以加倍的努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裔式娟自从担任厂党委委员和革委会常委以来,一直坚持跟小组的工人们一起在细纱运转班劳动。前不久,上级交给裔式娟小组纺五个品种的纱支,并且新增加了纺棉涤纶的任务。过去这个小组最多只纺过三个品种,从来没有纺过棉涤纶。有人担心品种多了,会发生“纱支混杂”和“回花混杂”的现象。裔式娟了解到这种情况,便积极鼓励大家努力克服困难,迎接新任务。全组同志干劲冲天地投入了战斗。为了保证产品达到高质量,她们把纺出来的一只只筒管纱,都做好标记,以便后一道工序监督检查。她们还定期访问后道工序的工人,听取对质量的意见,随时加以改进。由于全组工人精心操作,在品种变化、任务加重的情况下,产量创造了新纪录,产品质量也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第2版()
专栏:

“土专家”造新机床
在湖南省动力机厂里,人们发现加工柴油机调速器杠杆零件的机床变样了。两年前,这个厂加工这种零件用的是一台普通钻床,尽管它日夜转动不停,等待加工的零件仍然堆积得象小山一样;今年,全厂柴油机产量将比一九六九年增长两倍多,可这里却是清清爽爽,零件来多少加工多少,因为这里新出现了一台五轴钻、铰两用专用机床。
提起这台新型机床,人们就热情赞扬全省著名劳动模范、工人工程师谭义斌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作出的新贡献。
事情还得从一九七○年说起。
这一年,全厂柴油机的生产计划比一九六九年增加了一倍。加工柴油机调速器杠杆零件的普通钻床,钻孔、铰孔要五道工序,产品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六十。每到月底,六个工人日夜三班操作两台钻床也完不成任务,成为生产上的薄弱环节。谭义斌见了非常着急,他找工人们商量,到外厂学习,提出了制造一台钻、铰两用专用机床的设计方案。他身穿沾满油污的工装,带着设计图板和工具,同工人、技术人员一道,从废料堆里找出能够代用的机床床身和底座,边设计绘图,边加工制造,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就制造出来了。
谁知,第一次试验时,加工出来的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当天晚上,谭义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自己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工程师,三次上北京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幸福情景,心情非常激动。他悄悄地又来到车间试验现场,一个人围着这台机床打圈子,反复地琢磨着。第二天,他和往常遇到困难时一样,在试验现场召开了一个“诸葛亮会”,细心地听取工人同志和其他技术人员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反复实践。正当大家一时找不出失败原因的时候,一位老工人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看法,给谭义斌很大启示。他立即按照这个建议,改变了原来的部分设计方案,加工出来的第一件产品果然达到了质量要求。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取得了成功。现在,只要操作工人把电钮一按,这台机床就能自动加工,钻孔、铰孔五道工序一次完成,产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以上。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谭义斌同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共实现重大技术革新一百多项,设计、制造各种专用机床一百多台,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曾多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的工业劳动模范、唐山钢厂工人王益元和其他工人一起搞技术革新,作出了成绩。这是王益元(左二)和工人共同研究一项新技术。 新华社记者摄


第2版()
专栏:

姚文元同志会见“美国和中国人民团结代表团”
新华社一九七二年五月一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姚文元今天下午在颐和园会见了由克拉伦斯·西德尼·米尔斯率领的“美国和中国人民团结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随后,姚文元同志同美国朋友和参加“五一”游园活动的首都群众,一起观看了中国上海舞剧团演出的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片断和其他群众歌舞节目。中共中央委员、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徐景贤同志也陪同美国朋友看了演出。
参加会见和陪同观看演出的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任允中、申健、冯铉、杨玉衡、李肖白、邢竹芳、张耕田、李瑞生、齐吉树、潘世强、高铦等。
(附图片)
这是会见时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