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正确处理粮、烟生产关系,不断提高烟叶质量
襄城县烤烟生产连年优质高产
据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二年四月十日电 河南省襄城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正确处理粮、烟生产关系,几年来在夺得粮食丰收的同时,烤烟生产也取得了好收成。一九七一年,这个县粮食平均亩产四百九十七斤,十二万多亩烟叶平均亩产达到三百二十斤。全县向国家交售烟叶三千九百万斤,其中上、中等优质烟叶占百分之七十三,创造了襄城县烤烟生产历史上的新纪录。
狠抓路线教育,落实粮、烟种植计划
襄城县是河南省烤烟主要产区之一。去冬今春以来,襄城县广泛开展了路线教育,认真总结经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的需要,合理安排了粮、烟生产布局,使十二万多亩春烟种植计划及早地落实到了生产队。
在落实粮、烟种植计划中,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亲自到基层蹲点,还组织了十几个调查组,到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安排粮、烟种植计划中,有人主张多种粮食,少种烟叶,认为“烟叶抓不抓不要紧,只要把粮食搞好了,对上好说话,对下好安排,上下都光彩”,有的社、队盲目扩大红薯种植面积,挤掉了烟叶种植面积;也有人认为“粮食连年丰收,已经够用了,要想多用钱,还得多种烟”。县委和县革委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这些思想不解决,便不能正确处理粮、烟生产关系,必须结合路线教育,向群众广泛宣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粮、烟生产关系。他们在全县范围内,自上而下,层层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回顾过去在处理粮、烟关系上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反复学习和领会毛主席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
在路线教育中,县委和县革委会还总结和推广了十里铺公社小张庄大队几年来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粮、烟生产关系,实现粮、烟双丰收的经验。这个大队每人只有六分多地,过去有人说:“这一点地,种金豆也不够吃的”,主张搞自由种植,结果发展了资本主义倾向,生产下降,社员每年吃粮靠国家,农业建设靠贷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大队开展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决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合理安排粮、烟种植面积,实行科学种田,结果粮食平均亩产连年超千斤,烟叶平均亩产四百多斤。他们连续六年不仅粮食自给,还向国家交售粮食三十六万斤,集体储备粮九万多斤,六年来向国家交售烟叶三十四万八千斤。现在,这个队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社员生活不断提高。通过推广这个典型经验,使广大干部和社员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排除了在安排粮、烟种植计划中的“左”右干扰。
为了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襄城县在路线教育中,还认真检查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情况。县委一位领导成员在基层蹲点时,发现有的大队在分配上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忽视了在增产年景下,增加社员收入,同时还存在着男女同工不同酬,大队干部、赤脚医生、广播员等参加劳动少,工分记得高的不合理现象,因而影响了社员的积极性。县委和县革委会很重视这些问题,立即在十几个不同类型的社、队进行了调查,并召开了社、队主要干部会,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同时发动群众逐社、逐队检查党的政策落实情况,正确地落实了党的分配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积极性。
运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创烟叶优质高产
襄城县在正确处理粮、烟生产的过程中,解决了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粮、烟之间争地、争肥、争劳力的矛盾;一个是烟叶生产中一直没有解决的所谓“优质不能高产,高产不能优质”的“老大难”问题。
在解决这两个矛盾的过程中,襄城县广大干部和社员认真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光辉著作,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他们分析了粮、烟之间争地、争肥、争劳力的矛盾,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粮食生产。广大社员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努力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实行了“五改一扩大”,即:改单作为间作、套种;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改旱田为水田;改旧耕作制度为精耕细作;改劣种为良种;努力扩大水浇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采取这样一些改革以后,粮食迅速增产。例如,全县每年在十多万亩早红薯地里间作了玉米,仅此一项即可增产粮食一千多万斤。粮食生产上去了,就不再和烟叶争地、争肥、争劳力了,这就为烟叶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烟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粮食生产提供了资金。近五年来每年烟叶收入二千多万元,全县利用这些资金,办起了“五小”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促进了粮、烟连年增产。
对于烟叶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他们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烟叶生产不仅要求达到高产,而且还要通过加工烘烤达到优质。要达到高产就要水肥足,烟叶才能长得肥大;可是水分多的大烟叶一经烘烤,往往成了一堆黑糟叶子;相反,长得瘦小的烟叶虽然产量不高,却能烤出黄烟来。这样,有的人便认为,烟叶产量和质量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死症”。
烟叶生产究竟能不能做到既高产又优质呢?山头店公社乔庄生产队通过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复实践,终于解决了这个矛盾,为全县树立了榜样。这个队由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科学实验小组,经过试验和认真分析,认识到烟株低,烟叶小,含水分少,炕出黄烟的有利因素多;烟株高,烟叶大,叶片厚,水分多,炕出黄烟的不利因素多。大家说:烤烟烤烟,它本身就具备烤黄的内因;过去没把烟叶炕黄,主要是外部条件不适应。于是他们就下决心创造适应炕黄烟的条件。共产党员、老贫农乔合法和科研小组的同志一起,冒着摄氏五、六十度的高温钻进炕房内,观察烟叶的变化,经过三十多次的观察、总结,终于找到了影响烤烟质量的主要原因,是炕房排湿设备不合理。一个炕房内每次要装进三千多斤的青烟叶,炕干以后,只剩三百来斤干叶子,这就等于说有近三千斤水蒸发成水蒸气,需要从炕房内排出去。由于排湿的设备不畅,水分排不出去,便造成烟叶黑糟。找到原因以后,他们就对旧炕房进行彻底改革。接着又探索影响烟叶优质高产的另一个原因。这里经常发生春寒、夏旱、秋涝,烟叶育苗晚,移栽晚,收烤时往往碰上秋涝,这样就造成了青叶水分多;再加上炕房昼夜温差大,火候不易掌握,这都给烤烟增加了不少困难。针对这些情况,他们便着重从“早”字抓起,早育苗,早移栽,早收烤,提前一个农时节令,在秋涝之前烟叶已经收烤完毕,躲过了不利天气。
在毛主席光辉哲学思想指引下,乔庄生产队经过反复实践,认真总结,终于找到了夺取烟叶优质高产的规律。他们归纳了这样几条:抓“早”字,争主动,多炕伏叶;抓内因,培育推广良种;抓关键,改革旧炕房。采取这些措施以后,烟叶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而且达到了优质。去年,全队烟叶平均亩产四百八十五斤,上、中等烟叶达到百分之九十四。
中共襄城县委和县革委会抓住乔庄这个典型,通过举办学习班,召开现场会,请进来,派出去,以及巡回作报告介绍经验等形式,发动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远学大寨,近学乔庄。全县根据乔庄的经验,培训了七千名技术员,首先改革旧的耕作制度,抓“早”字,多炕伏叶。其次是培育推广良种,实现了良种化。全县还对一万一千多个老式炕房,全部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烤烟生产的发展,不断夺得优质高产的新成绩。
现在,襄城县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按照粮、烟种植计划,积极搞好春耕生产。


第4版()
专栏:

广西超额完成甘蔗种植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认真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甘蔗生产。现在,全区已经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甘蔗种植计划,种植面积超过了往年。
广西是我国的重点蔗糖产区之一。为了保证完成国家种植计划,夺取今年甘蔗生产的新丰收,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把种好甘蔗,全面落实国家计划作为当前生产上的一件大事来抓。去冬以来,自治区和各甘蔗重点产区的地区、县、公社都先后召开了甘蔗生产会议,总结推广甘蔗生产中的先进经验,狠抓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和甘蔗种植面积的落实。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援,各地糖厂都把搞好蔗区生产当作“第一车间”来抓。
广西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领导成员,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纷纷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甘蔗种植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武鸣县委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大家反复学习“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并运用典型事例,通过算账对比的方法教育干部和社员,说明按照国家计划种植甘蔗对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粮食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调动了干部、社员种植甘蔗的积极性。到三月底,这个县就保质保量地超额完成了今年甘蔗种植任务。


第4版()
专栏:

慈溪县加强领导做好棉花春播工作
浙江省棉花著名产区的慈溪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切实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带领社员群众采取各种措施,力争今年棉花丰收。现在,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在抓好越冬作物管理的同时,正忙着翻地松土,积肥送肥,晒种拌种,消灭越冬害虫,做好棉花春播工作。
地处杭州湾的慈溪县,有四百多年植棉历史。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棉花,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贡献,去冬今春以来,中共慈溪县委和县革委会领导成员,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教导,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带领一百多名机关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春,在全县普遍开始选、备棉种时,一些社、队的干部和群众,存在着慈溪是“老棉区”,种棉有“老经验”的思想,对选种工作不够重视。县领导干部发现这种思想苗头,立即帮助这些社、队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提高大家对种好棉花的责任感。由于政治工作做到现场,思想发动比较充分,今年全县棉花备种、选种工作行动早、速度快、质量好,为适时播种棉花,力争早苗、全苗、壮苗打下了良好基础。
慈溪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在领导棉花生产中,认真落实有关经济政策,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和棉花生产的关系。他们切实帮助社、队解决粮、棉争地、争劳动力的矛盾,保证按照国家计划,种足种好棉花。


第4版()
专栏:

各地群众积极种蓖麻
种蓖麻季节到了,许多地方的群众正抓紧时机,利用零散地块和宅旁空地,大种蓖麻。
北京
入春以来,北京城乡广泛向群众宣传种植蓖麻对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广大群众行动起来,掀起了种蓖麻的热潮。密云县东学各庄大队过去就很重视种蓖麻,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蓖麻籽四千多斤。今年开春以后,社员们几天之内就把绝大部分空闲地块种上了蓖麻。海淀区常乐大队已种了一万多垵。大兴县小黄垡大队仅用两天时间就种蓖麻四十三亩。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制订了管好蓖麻的制度,做到保种保收。去年,北京市种蓖麻取得很好成绩,全市收购的蓖麻籽比一九七○年增加了三十万斤。今年有关部门及早做好蓖麻籽的供应工作,保证适时播种。
德州地区
山东省德州地区春节一过,不少县就动员群众种植蓖麻。济阳、武城、宁津、陵县、商河等县专门召开会议动员,并且制订了发展蓖麻生产的计划。商河县到二月底,已种二千五百万垵。德州商业部门职工利用休息日,一天种蓖麻六万多垵。近几年来,德州地区蓖麻有了很大发展。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年全区共收购六千八百多万斤蓖麻籽。一九七一年全区不少公社受到严重水灾,但仍收蓖麻籽一千八百万斤。
霍丘县
中共安徽省霍丘县委反复向干部和社员宣传种蓖麻的重要意义。社员们说,利用空隙地种植蓖麻,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又支援了国家建设。他们抓紧时机,见缝插针,到处播种蓖麻。县商业部门的职工,利用一个上午就种蓖麻四万多垵。沈台公社两天内种蓖麻两万多垵。县商业部门在去年冬季就备足了三万四千多斤种子,入春以后在全县七十多个地方设立了蓖麻种子供应点,满足群众的需要。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浙江普摘春茶
浙江省目前已普遍开始采摘春茶。入春以来,由于全省雨水充沛,气候温暖,加上对茶园的精心培育管理,促使春茶发芽早,发芽齐,长势喜人。著名的龙井茶产区杭州市郊区西湖公社,已在三月下旬开园采摘第一批春茶。
浙江省各级党组织、革委会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茶叶生产的领导,全省茶叶连续九年获得丰收。去年茶叶总产量比一九七○年增长百分之八点八,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创造了春茶一季增产百分之十九的历史最高水平。为了夺取今年茶叶生产的新丰收,去冬以来,杭州、绍兴、丽水、台州和温州等三十多个产茶的市、县,都先后召开了茶叶工作会议。许多地区、市、县的领导干部,还深入茶区,调查研究,帮助社、队落实政策,安排生产计划,及时解决制茶机械设备等问题。


第4版()
专栏:

安徽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
安徽省各地农村在医药、商业部门协助下,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一九七一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六万四千多亩,品种由过去的几十种扩大到了四百种。
安徽各地为了扩大药材品种,引种和试种了一批中药材,或者把野生药材变为人工种植。东北的人参、四川的黄连、川芎、云木香、杜仲、天麻等贵重药材,现在有的已试种成功,有的已有大量收获。霍山、贵池等县还开办了梅花鹿、野生獐的养殖场。人工培殖珍珠也已试验成功。中药材生产的发展,使一些过去要靠外地供应的药材品种,已能部分自给,有的还自给有余,支援了外地。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海南岛生产建设部队某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群众性的油棕人工授粉活动,促使油棕结实累累,产量连年增长。这是战士们在收油棕。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