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小厂作出了新贡献
——济南向阳石油化工厂的调查报告
济南向阳石油化工厂,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兄弟单位的帮助下,以大庆为榜样,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了国家急需的石油化工产品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作出了贡献。
向阳石油化工厂是一个社办的小厂。它的前身是一个打铁壶、卷铁筒的铆焊厂。这样一个小厂怎么生产出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的?就是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毛主席教导我们:“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向阳石油化工厂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伟大真理。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生产
一九六六年,铆焊厂根据上级指示,改为石油化工厂,生产环氧氯丙烷。当时困难之多,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广大职工对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他们豪迈地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生产的方向!只要按照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去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事实果然如此。经过两年多的奋斗,到一九六九年一月,一座年产五百吨环氧氯丙烷的车间就正式投产了。
一九七一年春天,国家又交给这个厂一项新的任务:用环氧氯丙烷生产合成甘油。当时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生产成本可能高。有人说:“还是让大厂去生产吧,咱们这个小厂赔不起。”党支部认为,接受不接受这项任务,是对工厂执行什么路线的一次严峻考验。于是,党支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合成甘油是国家需要的重要物资,接受这项任务,首先要算政治账,不能只算经济账。再说,搞一项新产品,暂时成本高一点,这是常有的事情。只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增产节约”的教导,充分发动群众,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就一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党支部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了三个多月,在“七一”前夕,就建成了一座年产一千吨的合成甘油车间。
从实际出发 土洋结合
环氧氯丙烷车间的设计方案是北京化工研究院提供的。这个方案具有器材原料立足本国、土洋结合、便于发展地方小化工的优点。它虽然“土”,但对于向阳石油化工厂来说,有些东西还是“洋”得买不起。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想下马,而大多数人却坚定地说:“从实际出发,我们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为什么不能叫设计更‘土’一点?”化工研究院的同志也表示,设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不违背客观规律,不破坏工艺原理,在设备的规格上可以从实际出发,加以变通。于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这个厂组成了一个有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班子,对原来的设计方案重新进行研究,凡是能够因陋就简、修旧利废、以土代洋的地方,都进行了更改。例如,他们从废品商店里买来水车轮子代替碳酸钙搅拌器上的变速器,用塑料塔代替衬橡胶的耐酸塔,用普通电机加强防护措施暂时代替防爆电机,用同温度水的水井代替冷冻机降温系统,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保证了车间按时投产,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一九七一年春天,这个厂的职工又在北京化工研究院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参加了合成甘油车间的设计工作。由于他们继续坚持了土洋结合的原则,吸取了过去建设年产五百吨环氧氯丙烷车间的经验和革新成果,这次设计搞得更经济,更合理。整个甘油车间,只用了九十五万元投资和二百吨钢材,比通常的设计约节省投资三分之二,节省钢材一半以上。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生产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需要几百件设备。有人主张全部设备都向上级要,也有人主张到外单位去加工定货。针对这种情况,党支部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他们批判了“等、靠、要”的懒汉懦夫思想,树立了“干、闯、造”的雄心壮志,凡是自己能够制造的设备,一律自己动手制造。
制造化工设备,不象打铁壶、卷铁筒那样简单,必须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时向阳石油化工厂根本没有制造这种设备的专用设备,他们就用土办法加工。“土办法能保证质量吗?”向阳石油化工厂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能不能保证质量,不但要看有没有精密的器械设备,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例如,他们为了保证丙烯储罐的质量,加强了技术措施,精心操作,一道焊缝焊九遍,试验结果,完全合格,耐压达三十三公斤,保证了安全生产。
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这个厂经过艰苦奋斗,土法上马,修旧利废,造出了生产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所需要的三百多件设备,其中包括配电盘、气相色谱仪和硅整流器等比较精密的设备。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制造设备有四大好处:第一,用料省,造价低。第二,时间短,加快了建厂投产的速度。第三,工人通过亲手制造和安装设备,熟悉了整个工艺流程,为投产以后的操作、检修和工艺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制造设备,进一步培养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对技术精益求精
铆焊工人改行生产环氧氯丙烷和合成甘油,必须重新学习技术。一提起学技术,有些人就顾虑重重,怕犯单纯技术观点的错误。党支部认为,产生这种顾虑的原因是对政治和技术的辩证关系没有真正弄清。于是,他们组织干部、工人反复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政治挂帅和又红又专的教导,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技术第一”等谬论。通过学习和批判,大家提高了认识,决心用政治统帅技术,为革命学好技术,象白求恩同志那样,为革命“对技术精益求精”。
向阳石油化工厂培养技术力量的方法主要是三条:第一,把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人请进来教,或者派骨干到外单位去学。第二,组织干部、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学。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碰了钉子,出了错误,就反复进行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大家从中认识事物的规律,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第三,组织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根据实际需要,认真读科技书籍。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厂的技术队伍已经初步成长起来。工人们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工艺操作、分析化验、排除故障和设备检修,而且成功地进行了许多项重要工艺改革。
毛主席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向阳石油化工厂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他们坚持斗争,正确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结果。这个厂的党支部在实际斗争中深深体会到:加强党的领导,根本问题是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政策。几年来,他们每办一件事情,都首先分清怎样做就符合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怎样做就违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始终把组织干部、工人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的指示,批修整风,反骄破满,自觉改造世界观,不断加强党支部的思想建设。
目前,向阳石油化工厂的党员、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在党的“九大”团结、胜利路线的指引下,正在为建设低温结晶异构化分离对位二甲苯车间而继续努力,争取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作出新的贡献。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中共济南市向阳区委员会联合调查组


第3版()
专栏:

一定要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
华庆源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产品,不但求数量多,而且求质量好,耐穿耐用。”因此,每个工业企业在完成产品数量指标的同时,还要保证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方针。
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明确地规定了我国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必须做到多快好省。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工业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是,刘少奇一类骗子千方百计地反对和干扰党的总路线。他们拚命散布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妄图搞垮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
有的部门和企业,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完成了产量就是完成了国家计划,质量好不好无关大局。他们在工作中只追求产品数量,不问实际效果,对一些保证产品质量的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甚至随意废除,使某些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个别产品质量甚至下降。这种把数量和质量割裂开来、把多快好省对立起来的看法和做法,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是同社会主义企业对革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原则背道而驰的。因此,正确认识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只是生产技术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贯彻执行总路线的大问题,决不可等闲视之。
数量和质量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任何产品的数量,都是在一定的质量基础上的数量;任何产品的质量,也都是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有一个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在开始生产某种新产品的时候,首先要解决数量的有无问题。但是这个“有”也是在一定质量要求上的“有”。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建设的发展,不仅对产品数量的要求越来越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新时期,在不断增加产品数量的同时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把提高产品质量放到第一位,是全面落实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增产才能取得切实的经济效果。以轮胎为例,一条优质轮胎可以跑十万公里以上,而一条质量不好的轮胎,跑不了五万公里就要报废,两条只能顶一条用,即使增产一倍,也等于没有增产,还浪费了大量原材料。如果我们提高轮胎的质量,一条能顶一条半用,那末其实际效果就等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的产量。在原材料工业中,产品质量的好坏还会影响到其他很多产品的质量。例如,原煤质量的好坏影响洗精煤的质量,洗精煤质量的好坏又影响焦炭、铁、钢的质量。因此,努力消灭废品,提高产品质量,既是增产,又是节约。在有些产品供不应求时,就更应当注意产品质量,用有限的原材料,生产出优质产品,最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如果粗制滥造,老出次品、废品,那就不但浪费了原材料,也浪费了工时。特别是有些重要产品的质量好坏,还会直接影响战备,影响援外,影响国家的工业水平和信誉。
强调提高质量,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数量。数量很多,质量很差,这种数量的实际意义很小;而质量很好,数量很少,这种质量的实际意义也是很小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实现优质高产,全面完成国家计划。
各部门、各企业都要全面理解和认真执行党的总路线,树立起优质高产的观念。提高产品质量,关键是抓路线。企业党委一定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肃清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余毒。有关部门要敢于负起责任,深入到实践中去,总结搞好质量的规律,抓住提高质量的关键问题,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生产、使用、科研单位三结合,群策群力,攻克技术关,把好质量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也是一个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问题。既要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象大庆工人那样,坚持“三老”、“四严”的作风,不随心所欲,不马虎、不凑合,要刻苦钻研,不断创造,不断革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我们只要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紧密依靠群众,抓好各项具体措施,就一定能够把各种产品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版()
专栏:

广泛调查研究 探索制鞋规律
徐思亚
鞋号,是表示鞋子大小、肥瘦的一种标志。过去,我国生产的胶鞋、皮鞋、塑料鞋,大都是采用外国的鞋号和造型,不适合广大劳动人民的脚型和穿着的需要。由于没有统一的鞋号,各地制鞋厂各搞一套,因此,即使同一种鞋,同一个号,尺寸的出入也很大。工农兵群众反映说:“我们买鞋,长短合适一定窄,肥瘦合适一定长。”这种情况,给广大工农兵带来很大的不便,也给制鞋工业机械化和商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解放以前,我国劳动群众穿的一般是布鞋,大都是家庭手工缝制的,只有少数城市居民才买鞋穿。解放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农群众生活的改善,和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广大工农群众大都买鞋穿了。随着商品鞋需要量的大大增加,我国的制鞋工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制鞋工业生产的鞋,不能都象家庭手工制鞋那样量了脚的大小后才缝制,需要有统一的鞋号和鞋楦造型标准。能不能对过去采用的外国鞋号和鞋楦造型进行改革,使之适合我国劳动人民的脚型和穿着习惯,是制鞋工业能不能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制鞋行业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批判了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决心对制鞋工业进行一次改革。
遵照毛主席关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的教导,制鞋工业部门和有关部门一道,在一九六五年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一九六八年又组织了以工人为主体,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的“三结合”的脚型测量队,到工厂、农村、营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工农兵的脚型。
脚型测量队先后用了半年时间,踏遍了祖国的万水千山,在全国二十个省、市、自治区,测量了二十五万人的脚型。其中: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壮等各族人民;有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地质、纺织、搬运、林业、商业等行业的工人;有山区、丘陵、平原、水洼地区的贫下中农;有渔民、牧民;有医务、文艺、体育、机关工作者;有大、中、小学生和幼童;还有华侨同胞,等等。
在测量对象、体位和时间上,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夏季深入到车间、田头、营房进行测量,测量时采取站立体位。因为此时、此地是人脚最肥,最接近运动状态的时刻,测量出来的数据更符合广大工农兵脚型的实际情况。根据这种测量的结果,可以为劳动人民做出舒适合脚、美观大方的鞋子。
实践证明,要在广阔的国土上,测量二十五万人的脚型,并在半年内,计算出脚型资料,一定要大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
外国测量脚型用机械仪器和电动投影。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土法上马,很快就设计出一套由胶皮膜、印色、带尺、卡尺等组成的测量工具。
在测量的二十五万人的脚型中,有几千万个数据,要把这么多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来,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当时,我们手头只有十几部计算机,不够用,怎么办?办法仍然是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经过几个月的分析、计算,最后得出了四十多个控制数字,为制订新鞋号和鞋楦尺寸系列标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制订统一鞋号的工作,大体上是分四个阶段进行的:脚型测量,调查研究;脚型分析,探索规律;楦型研究,试制试穿;修改定型。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对脚型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脚型规律。每个人的脚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长,有的短,有的肥,有的瘦。地区不同,脚型特点也不同:北方人的脚较瘦长,南方人的脚则较粗短;城市居民的脚瘦小,农村贫下中农的脚较粗壮;女的脚长与男的脚长相同时,女的脚较瘦。总之,性别、年龄、地区、职业、生活环境不同,脚型也有所不同。但是,有几点却是相同的:脚的肥瘦与脚长成一定比例;脚的基本宽度与跖趾围长成一定比例,这就是脚型的基本规律。脚型的规律找到了,运用它来改造楦型,还要经过实践。
在鞋楦造型上,我们选择了群众使用量较大的解放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每一个鞋号都做了各种不同长短和肥瘦的鞋样,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劳动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试穿。通过试穿,找到了解放鞋各个鞋号的最合适的长度和肥瘦。当这些初步确定的解放鞋鞋楦拿到胶鞋厂去时,生产工人提出了意见。他们说,这种鞋楦的边太斜,生产时贴围条有困难。我们按照工人同志的意见,根据解放鞋的生产工艺对鞋楦进行了修改。就这样,经过二十多次的反复修改,解放鞋的鞋楦,才初步定型。
经过这样多次的反复,我们逐步认识到:鞋子的形状和尺寸固然应以人脚的形状和尺寸为依据,但鞋楦决不是人脚的简单复制品。因为人脚的结构和机能是十分复杂的。人的体重,劳动量的大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季节、气温变化,甚至在步行过程中,随着人体重心移动,脚的各部位的形状和尺寸都要发生变化,所以,鞋子的尺寸应该与脚的尺寸有所不同,才能适应脚在运动和劳动中产生的变化。
用解放鞋的数据来做凉鞋,是否可行呢?实践证明:不行。各种鞋子所用的材料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穿着条件不同,各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我们对胶鞋、皮鞋、布鞋、塑料鞋的各个品种,分别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几年来,共研究了八十多个品种。
根据我国劳动人民的脚型规律,同样大小的脚,肥瘦相差很大。例如,成年人的脚,肥的和瘦的相差达八十毫米,儿童也相差五十至六十毫米。根据这些脚型规律,我们在每个鞋号里,按每七毫米一挡,安排了三至五个肥瘦型。
通过反复实践,初步制定了统一鞋号,实现了鞋楦标准化、系列化。新鞋号和新楦型,是根据我国劳动人民的脚型特点制订的,因此,做出来的鞋子穿着舒适,式样美观大方,适合劳动和工作;统一鞋号以脚长为基础,脚长多少厘米,就穿多少号的鞋,每个鞋号里又有三至五个肥瘦型。这样,既便于工农兵选购适合自己穿着的鞋子,又便于商业管理;统一鞋号的采用,有利于制鞋工业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上海、青岛、西安等地的部分制鞋工厂,从一九七○年已经开始采用新的统一鞋号和鞋楦尺寸系列标准生产胶鞋、皮鞋、布鞋、塑料鞋,并投入市场试销。从试销的情况看,群众反映这种鞋“合脚、舒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