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为人民除害兴利
——记鞍山市铁西区十二名家庭妇女艰苦奋斗创办炼油厂的事迹
雄伟的鞍钢高炉群西侧,一片树林中有一个小炼油厂——鞍山市铁西区繁荣五街炼油厂。这里,没有高大的厂房,没有现代化的设备。院子里一排排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油桶和安置在席棚里面的土蒸馏釜,就是这个小炼油厂的主要家当。这个小炼油厂是由鞍钢给水厂的十二名家属动手创建的。一年多来,她们利用鞍钢污水沟中飘浮的废油做原料,提炼出一百二十多吨橡胶溶剂油、煤油、柴油、汽油、机油和部分化工产品,支援了工农业生产。大家热情地称这个小炼油厂是为人民除害兴利的好榜样。
鞍山市的西大沟,是一条又长又深的污水沟。鞍钢一些工厂的工业废油同垃圾粘合在一起,随着工业污水流入沟内,飘浮在水面上。铁西区的十二名家庭妇女,面对着这条污染河水、危害农田、危害人民健康的臭水沟,心情很不平静,她们下决心要建一座小炼油厂,把危害人民的废油化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石油产品,为革命作出贡献。她们的倡议,得到了鞍钢给水厂和上级党组织的支持。
妇女们说干就干。她们站在污水沟旁,用自己编的长把笊篱一下又一下地把废油捞起来。为了把废油捞净,她们跳进齐腰深的污水中,钉木桩、挂铁皮,修筑拦油屏障。废油和污水中的垃圾,溅得她们满身满脸,臭气熏得她们阵阵恶心,她们全然不顾,从早晨一直干到晚上,终于把屏障筑成了。下班后,沾了一身脏物的王碧英一走进家门,孩子就对她说:“妈,你身上的味儿真熏人!”王碧英听了,笑着说:“妈身上有油,只脏我一人,熏咱一家。要是让废油流到河里,放进稻田,那要脏多少贫下中农,毒害多少秧苗呀!为了使更多的人不受危害,再脏再累妈也心甘。”妇女们就是怀着这种崇高的心愿,战斗在污水沟旁,开始了炼油试验。
起初,她们认为炼废油和炼猪油是一个道理,只要火候到了,油和渣就会分开。她们找来砖头搭起一个炉灶,拣了几块劈柴点着火,盛了满满一铁盒废油就炼起来了。谁知过了一会,柴火烧光了,除了熬出一盆干巴巴的黑油渣子以外,看不见一丁点儿油。妇女们心想: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炼废油也不简单哩!这时,她们一起学习了毛主席的教导:“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毛主席的教导,给了她们坚强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她们一面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一面到有关工厂学习,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的时候,里面含有的油都变成气体跑掉了。她们按照学习得来的知识,又开始了新的试验。大家找来一只小油桶,把废油装进桶中,用一根弯弯曲曲的管子把桶嘴堵死,让管子通过一个冷却水槽。经过几次试验,终于从管口里淌出油来了!
要炼油,总得有一些设备。妇女们决心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她们说:“为人民除害兴利,要自己挑起千斤重担,不能给国家增加负担。”她们在鞍钢一些单位的帮助下,找了许多废旧钢板、钢管和砖头,借来了电焊和气焊设备,自己动手焊接炼油的主要设备——蒸馏釜。年龄最小的孙素珍和李淑清接受了焊接任务。每天,她俩来得早,走得晚,坚持在干中学,虚心向外单位有经验的老工人请教,很快学会了焊接和切割的技术。焊接蒸馏釜,没有滚板机,她们就把钢板烧红,用大铁锤把钢板砸出需要的形状来。孙素珍和李淑清还钻进蒸馏釜焊接。蒸馏釜里四壁不透风,又闷又热,她们默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持战斗,成功地用五十三块废钢板焊补成第一个蒸馏釜。
有了设备,厂址设在那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有的同志说:“咱们拖儿带女一大家人,应当把厂址选在离家近的地方。”街道革委会副主任、老工人张德中带领妇女们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大家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她们说,炼油烟气扩散,会影响居民区的空气。我们为人民除害兴利,宁肯每天多走路,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危害。最后,她们决定把厂址选在远离居民区的西大沟旁。
炼油厂终于建起来了。投产的那一天,十二名妇女站在蒸馏釜前,焦急地期待着出油。当温度表中的水银柱上升到一百一十度时,白花花的油从出油口淌了出来。妇女们眼里噙着喜悦的泪水,又蹦又跳,高呼:“毛主席万岁!”
投产以后不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一次出油的时候,张守芝等人发现从出油管里不时流出脏料来。她们把蒸馏釜和冷却盘旋管都作了检查,还是找不到毛病在那里。于是,她们坐在炉前热烈地讨论起来。张守芝望着炉膛里的火光沉思着,过了一会,她若有所悟地对大家说:“出油带脏料,是火太旺了吧!象咱在家做饭时,一开锅就得把火压上,或者把锅盖打开,不然米就随着水窜到锅外边了。出油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如果火太大,废油在蒸馏釜里翻腾得厉害,不就把油渣子顶出来了吗?”大家一听,都认为有道理,急忙把火压住,果然,再没有脏料了!
妇女们一鼓作气,连续炼出了三十大桶油。一天,她们从沈阳苏家屯化工厂请来一位技术员给油做鉴定。技术员仔细地检查了十桶油,最后说:“你们从废油中炼出这么多油,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些油只要再分一次,就可以使用了。”接着,技术员给她们讲述了废油中含有几种油类,以及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把它们分离开的知识。妇女们日夜奋斗,猛攻分油关,终于逐步掌握了分油规律,成功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种油分离开来。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炼油厂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现在,炼油厂已经有九十七名工人,他们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的光荣革命传统。去年,上级要给小炼油厂十万元投资,用来扩大再生产。工人们说,这笔钱应当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继续前进。他们没有要国家的投资,自己动手,建立了一个简易化验室,同时焊接了第二个、第三个蒸馏釜,使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今年一月初,他们又从废油中提炼出了石蜡和工业甘油等化工产品。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战斗在长白山上
在祖国东北边疆的长白山地区,活跃着一个被人们誉为“深山林海女闯将”的战斗集体。这就是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某部通信连女电话兵班。
巍峨的长白山,山高林密。冬天白雪皑皑,朔风怒吼。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烈日暴晒。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长白山,自古无人烟,冰封鹿难过,雄鹰展翅难……”。
一九六九年三月,八名女青年怀着保卫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跨进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来到了号称东北“屋脊”的雪山林海,组成了长白山上的第一个女兵班。
八名女战士进机房不久,很快就克服了各种困难,迅速地掌握了技术,单独地走上机台执行任务。但她们并不就此满足,主动提出了承担一百里内的外线维修任务的要求。过去,守机和检修外线都是守机班的事,连里考虑到她们是女同志,就把外线检修任务交给了两个男同志负责。维修外线,经常在野外作业,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危险的工作。女战士们牢记毛主席的教导:“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她们充满了信心,向党支部一再提出维修外线的要求,党支部看她们决心这么大,终于答应了。
女战士们爬杆的战斗开始了。开始上杆时,腿发抖,头发晕,心里突突地直跳。不少同志没等上到一半,就坐了“滑梯”下来,碰得青一块,紫一块。副班长张力,几次都没上去,后来,她使尽全身力气,刚爬到一半,心里一慌,腿一抖,一下子从三米高的杆上滑下来,坐到雪堆里。同志们劝她休息一下再爬,她说:现在都爬不到杆顶,打起仗来怎能冲上山头,这点困难不算啥!说完,她重新戴上脚扣子,以顽强的毅力一步一步地终于爬上杆顶,接好了线路。这时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这样,全班同志很快掌握了爬杆修线的本领。
女战士们掌握维修线路本领后,不管白天黑夜,不管狂风暴雨,不管严寒大雪,只要线路一出故障,她们立即出动查线,从不拖延。
一个冬天的深夜,风雪呼啸,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多度,一条横穿林海的重要线路突然中断了。共产党员仲建平马上叫醒班长张艳华,两个人背着枪和修线工具,顶风冒雪奔向深山老林。她俩趟着没膝深的积雪,一直走了十二、三里路,到了线路维修线段的分界线,还没有找到故障。这时,她俩已累得满身大汗了,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她俩想:通信战士肩挑重担,银线和北京紧相连,它象通往心脏的血管一样,一刻也不能梗塞。于是,她俩借着雪光,又继续向前检查。她们走一段,用单机试一试线路,饿了紧紧裤带,渴了吃几口雪,默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后她们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张艳华爬到杆顶,用钳子吃力地铰着铁线。没铰几分钟,手就冻麻木了。她用嘴呵一呵手,再继续铰,还是没铰断。仲建平赶忙换下张艳华。后来,张艳华又换下仲建平爬上了杆顶。她俩就这样轮换了五、六次,才截断了铁线。一夜的战斗,迎来了东方的朝阳。她们在雪地里走了三十多里路,战斗了七个多小时,终于排除了故障,接通了线路。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保定市郊区韩庄公社郭庄大队党支部委员胡桂英(中),在劳动休息时和“铁姑娘队”的同志们交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 
本报通讯员摄


第4版()
专栏:

上海市革委会举行体育表演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
英·萨利特使等柬埔寨贵宾也应邀出席观看
新华社上海一九七二年三月八日电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为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今天晚上举行体育表演。
英·萨利特使以及秀木、谢桑、诺罗敦·凯卡妮娅公主、西索瓦·梅达维亲王和凯密大使等柬埔寨贵宾也应邀出席观看了体育表演。
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洪文、马天水、王秀珍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冯国柱、陈阿大、金阿娥、金传德等陪同柬埔寨贵宾观看表演。
陪同观看体育表演的还有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康矛召,以及杨玲同志等。
江湾体育馆内洋溢着中柬两国人民团结战斗的热烈气氛。场内悬挂着巨幅横幅,上面写着:“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中柬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战斗团结万岁!”当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英·萨利特使等柬埔寨贵宾由王洪文副主任等陪同走上主席台时,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今晚,上海的运动员为柬埔寨贵宾们作了体操、武术、技巧等体育项目表演,中柬两国乒乓球运动员还进行了乒乓球友谊表演。运动员们的精采表演,受到了柬埔寨贵宾和全场观众的热烈鼓掌欢迎。
表演结束后,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英·萨利特使等柬埔寨贵宾在王洪文、马天水、王秀珍等陪同下,走下主席台同运动员们亲切握手,并一起照了相。
今天,西哈努克亲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英·萨利特使以及其他柬埔寨贵宾,由王洪文、王秀珍、康矛召和杨玲同志陪同,参观了上海市少年宫,观看了少年儿童们的文艺、体育等活动。
英·萨利特使以及部分柬埔寨贵宾,连日来分别由王洪文、马天水、康矛召等陪同,参观了上海工业展览会、上海建筑机械制造厂、观看了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柬埔寨贵宾所到之处,受到了上海市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附图片)
表演结束后,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英·萨利特使等柬埔寨贵宾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洪文、马天水、王秀珍等陪同下,走下主席台同运动员们合影。 新华社记者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哈萨克族“赤脚医生”努尔巴哈拉
新疆乌苏县向阳公社向东大队的女“赤脚医生”努尔巴哈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进半医半农训练班学习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个只上过四年小学的哈萨克族姑娘,有好多字认不得。父亲怕她在困难面前动摇,嘱咐她说:“姑娘,可不要忘记过去那苦难的岁月啊!那时,草原上没有大夫,你的叔叔、姑姑有病没处治,眼睁睁地给折磨死了。”听着父亲的痛苦回忆,努尔巴哈拉想起了临上训练班时党支部书记鼓励她为贫下中牧学好本领的情景,觉得浑身上下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良好的学习成绩毕了业,回到了贫下中牧中间。
几年来,努尔巴哈拉自觉执行毛主席的医疗卫生路线,全心全意地为贫下中牧和社员群众防病治病。为了推广中草药,她向群众作宣传,带领群众看图采药,如今已办成了草原上第一个小型中草药加工厂。雪山峡谷的一些偏僻草场还有人用旧法接生,母子健康受到影响。她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毅然学习助产。为了能及时给牲畜治病,她就虚心向兽医学习,学到了治疗一般牲畜疾病的常识。现在,她不仅能治疗一般常见病,而且还能治疗一些疑难病症。
在万恶的旧社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牧民达瓦老两口,得了严重的胃溃疡、关节炎等疾病。解放后,他们多方求医治病,没有治好。努尔巴哈拉了解到两位老人的病痛,立即同一位蒙古族“赤脚医生”一起探望达瓦老两口来了。达瓦老两口愤怒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批判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使努尔巴哈拉和她的蒙古族战友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和路线教育,更加坚定了她们要为两位老人治好病的信心。她俩坚持天天跑到达瓦家去,查看病情,反复研究,确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一边扎针,一边服药。为了提高疗效,她们还在自己身上试针,找出适当的穴位和深度,并且四处打听医治这种疾病的“土方”,搜集急需的草药。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天精心护理和治疗,达瓦老两口的病基本上治好了,能下床走路了。两位老人激动得逢人就讲:“毛主席的医疗卫生路线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赤脚医生’就是好!”
以牧业为主的向东大队,一百多户人家散居在天山深处,往来都是艰难险阻的羊肠小道。努尔巴哈拉几年来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春天草原上最繁忙的季节,努尔巴哈拉在草原上为贫下中牧防病治病,并参加接羔育幼工作。在盛夏和深秋,这里时常风雨交加,努尔巴哈拉照样骑马来往在羊肠小道上,进行巡回医疗。在隆冬,努尔巴哈拉则冒着严寒,坚持为贫下中牧出诊。前年冬天,吐斯太草原下了几场大雪,天气格外寒冷。一天,努尔巴哈拉刚刚出诊回来,牧工吐汉骑马急驰而来,说他的小弟弟病重。努尔巴哈拉顾不上休息,骑上一匹马就和吐汉一起上了路。她骑的是一匹生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跑着跑着,马突然受惊,狂奔起来。努尔巴哈拉被摔了下来。吐汉急忙把她扶起来,劝她先回家休息,但是努尔巴哈拉坚定地说:
“我们哈萨克人常讲,灌木丛里找不出高飞的山鹰;不攀悬崖采不到洁白的雪莲。要执行毛主席的医疗卫生路线,就决不能下马走回头路!”说完,她再次骑上那匹生马赶路。努尔巴哈拉忍着疼痛,整整走了八个多小时,晚上九点多钟才赶到吐汉的家。她看到病孩昏迷不醒,立即进行抢救,给他打针,喂药,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他身旁精心护理。第三天孩子好了,吐汉全家喜笑颜开,一再挽留她休息一天再走,可是努尔巴哈拉婉言谢绝,又骑上那匹生马,迎着初升的红日,去执行新的任务。
年轻的共产党员努尔巴哈拉,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茁壮成长。去年,她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候补委员和向阳公社党委委员。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她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努力改造世界观,在三大革命运动中不断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贫下中牧把她誉为雪莲花,说:草原上的鲜花千万朵,唯有我们的“雪莲花”最鲜艳。
新华社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