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铁人精神”开新花
——记大庆油田第一个青年女子采油队
一九七○年九月的一天。灿烂的朝霞映红了辽阔的大庆油田的上空。近百名青年女采油工,在指导员赵清芝和三名工人老师傅的带领下,徒步到“铁人”王进喜十年前在这里打的第一口油井,去学习“铁人精神”和大庆石油会战的光荣传统。这支队伍,就是刚成立不久的大庆油田第一个青年女子采油队。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一岁。
今天,这个采油队的全体职工,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更加朝气勃勃,扎扎实实。她们管理的几十口油井,一直稳产高产,被誉为大庆油田的“铁姑娘采油队”。
一九七○年国庆前夕的晚上,青年女子采油队为了给祖国二十一周年国庆献礼,决定将一口新油井提前投入生产。但是面前摆着很多困难:井场上,照明用电的电线还没接上,夜里伸手不见五指;给输油管线加温的水套炉需要添水,水罐车却没有送到;数百斤重的油井清蜡装置还在三里之外。……指导员赵清芝问大家: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向铁人学习,迎着困难上,保证新井提前投产!”
一场新井投产的战斗开始了。她们很快接通了输电线路。接着,又冒着阵雨,踩着泥路,从一里多远的水泡子里,用水桶、脸盆运来一吨多水,灌满了水套炉。最后又从三里之外把沉重的清蜡装置抬到了井场。雨水和汗水湿透了她们的衣衫,有些人的肩被压肿了,脚被压伤了,脸被划破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她们自豪地说:咱们没有赶上艰苦创业的石油大会战,更没有经过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战火考验,今天,能为多采石油,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革命多吃一点苦,是完全应该的。九月三十日夜间十一时三十分,新油井终于胜利投产了。听到原油哗哗地喷进输油干线的声音,姑娘们个个笑逐颜开。
青年女子采油队负责管理的数十口油井和水井的地下,大部分是属于低压层,油、水、气压运动不稳,变化大,影响油井产量的稳定。怎样把这些油井管理好,为国家多出油,出好油,成了姑娘们继续前进的一个新课题。她们一上手,就遇到了一个很难管理的井。这个井结蜡多,三天两头出毛病。为了制服这口井,姑娘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学习了老师傅们制服“调皮井”的经验,总结出“刮蜡片,缓慢下,遇阻起出就打蜡;下一会,停一下,勤活动,多打蜡;平稳起,细观察,遇顶赶快用手拉”的办法,解决了结蜡严重的矛盾,使这口井实现了稳产高产。
油田下面复杂的地层,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掌握地下油层变化的规律?采油队员们发扬大庆革命传统,坚持“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认真分析地层情况,搜集第一性的资料。以往,这些难度较大的工作,是由男同志组成的专业队来干的。现在,这个女子采油队,也有个小小测压班,她们从建队以来,夏涉水,冬踏雪,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地活跃在井场上,对每口油井进行了二百三十多次测量,取得了上万个油水层的变化数据,为科学管理油井,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性资料。一天深夜,零点过后,滂沱大雨倾盆而下,这正是测压班需要给两口井测取数据的时候。怎么办?共青团员邓艳霞坚定地说:“晚测一次,就少一个判断地层情况的数据。有毛泽东思想引路,有‘铁人’王进喜作榜样,不要说下大雨,下刀子也要把资料取回来。”说完,她们扛着测试工具,冒着大雨出发,按时取回了两口井的数据。她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了解油田地下的变化,从每一滴油,每一滴水,每一个气压的变化中,进行几百次的分析、实验,从中记清每一条来水方向,每一个油层的变化,每一口井的特点,清楚地掌握着地下的情况,提高了科学管理油井的水平。
铁姑娘队的青年们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三大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她们当中,不少人参加了党、团组织,有的当上了队里的干部,有的被选为大庆油田党委委员。被大家称为“小铁人”的张彩凤,出生在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来到青年女子采油队以后,她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以队为家,吃在井场,干在井场。有段时间,她腿上生了疮,仍然冒着风雪巡查着她管理的油井。去年四月间,一场意外的烈火威胁油井的安全。在“铁人”精神鼓舞下,她立即投入抢救物资、扑灭烈火的战斗。烈火烧伤了她,但她坚持不下火场,一次一次地冲上去,人们感动地说:“真不愧是大庆的铁姑娘!”
现在,青年女子采油队的姑娘们,更加信心百倍,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高举大庆红旗,一直扛到共产主义!”
本报通讯员


第4版()
专栏:

女师傅热心教徒弟
去年十一月的一天,从徐州开往裕溪口的二○五次列车向南奔驰着。在四号车厢里,有一位女列车长右手提着茶壶,左手托着茶杯,熟练地为旅客冲茶倒水,不到五分钟,就从车厢这头走到了另一头。紧紧跟在后面的七、八个青年列车员以及车厢里的旅客,无不佩服这位女列车长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她就是原三八包乘组列车员、现二○五次列车代理列车长杨凤兰。为了提高青年列车员的业务水平,杨凤兰经常这样对她们进行示范教练。
去年八月,组里来了一批新列车员。这些年青人初上车时,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有的把列车员工作看得过于简单,认为到站开开门,清扫一下车厢有什么难的;有的则认为,整天和拖把、抹布打交道,没有出息。杨凤兰了解到这些情况,回想起自己在党的教育下,在老一辈列车员的帮助下成长的过程,更加意识到作为一个老列车员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列车员小孙想当火车司机,不安心列车员工作。于是,杨凤兰就到小孙负责的车厢,和他一起整理车厢、照顾旅客,培养小孙为工农兵服务的感情。出车归来,她又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孙家中,跟他一起学习《为人民服务》,谈自己成长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帮助,终于使小孙从列车员的每一项琐碎、平凡的工作中,悟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爱上了这项工作。
为了不断提高为工农兵旅客服务的质量,杨凤兰不仅帮助青年列车员提高思想,而且教他们学习业务。在杨凤兰等同志的推动下,列车上展开了为革命学业务、练技术的热潮。许多新学员迅速掌握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青年列车员刘敏,晚上躺在床上背规章;清晨对着镜子喊站名,很快成为服务工作上的能手。
列车员分散在每个车厢,为了使大家在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下,作到服务质量一致,杨凤兰向车队领导建议制订新的客运乘务工作制度,加强列车管理。根据她的建议,车队党支部组织列车员利用休班时间,深入到沿线矿区和安徽省农业学大寨的红旗——萧县郭庄大队参观学习,调查研究,了解各大站周围厂矿分布情况,换乘汽车、轮船的时间,同时综合客运工作的经验汇编成服务手册,人手一册,照章执行,使整个列车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为人民磨刀补锅
姚秀惠,是在一九六八年中学毕业以后,分配到石家庄市土产公司中山路反修门市部当售货员的。三年多来,她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由轻视商业工作到热爱商业工作,从站柜台售货到走街串巷,热心为人民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热情赞扬。
初冬的一天,一位老人来到门市部,从一个柜台走到另一个柜台,好象在寻找什么急需的东西。姚秀惠马上走到他跟前询问,老人说:“我正在安装炉子,缺半截烟筒,找了好几个门市部都没有,看了看你们这儿也没有。”说着,他就往外走。姚秀惠和蔼地对老人说:“门市部的货卖完了,我到仓库里给您找一找。”于是,她让老人坐在三轮车上,自己蹬着车向仓库奔去,终于从仓库中找出了半截合适的烟筒,满足了这位老人的需要。
还有一天晚上,姚秀惠正准备下班,看见一个拄着拐杖的退休老工人,对着刚买的一套几十斤重的生铁炉子没法送回家,正在那里发愁。她立即想到毛主席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导,问清了这个老人的住处,就用三轮车把炉子、烟筒和老人一起送回家。
一九七○年十一月,石家庄市土产公司学习北京市宣武区土产日用杂品商店便利群众的先进事迹,增加了为群众磨剪子、抢菜刀、补锅焊盆、修理日用家具等服务项目。姚秀惠调到磨剪子抢菜刀、修旧利废小组。一天,门市部派她推着车走街串巷去收活。她想,一个女孩子到大街上喊“磨剪子抢菜刀”,可真难为情。到了大街,她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走了好几条街,也没有喊出一声,最后推着空车回到门市部。同志们见她皱着眉头,推着空车回来,猜透了她的心思,都来鼓励她说:“咱们走出门市部搞修旧利废,为的是方便群众,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条新路子,你大胆地闯吧!”她听了同志们的鼓励,受到很大的教育,认识到走街串巷,为的是革命,为的是人民,没有什么难为情不难为情的问题,应该大胆地去干。
第二天,她又推着车上街,宏亮地喊出了“磨剪子抢菜刀!”没多久,车子上就装满了破旧的锅盆、铁壶和剪子、菜刀,她愉快地推回了门市部。从此以后,不管刮风下雨,姚秀惠都经常推着车子,走街串巷收活,等门市部的同志修好后,又一家一户地送回去。
为了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年多来,姚秀惠几次到剪刀厂拜老工人为师,刻苦地学习技术,现在已经初步掌握了焊铁器、修理笼屉、锔盆、配钥匙等二十多种修理技术。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在三大革命斗争中的妇女们
广西贺县黄石大队党支部书记盘美英同志(右一),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群众。
新华社稿
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港务局重视对青年女工的培养。这是港口的女共青团员、装卸新工人陈定国在码头上。
本报通讯员摄
河北省安新县赵北口公社知识青年尚碧兰,是一位深受群众欢迎的女教师。这是她和学生一起到生产队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本报通讯员摄
解放军某部医院炊事班的女战士,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本报通讯员摄
河南省许昌市西大街派出所女民警、共产党员黄玉栋深入住户,密切联系群众。
本报通讯员摄
吉林省延吉市长白公社明新大队的女民兵,在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下,练习射击本领。
本报通讯员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