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草原工业跨骏马
——记白城草原地方工业的发展
过去,人们一谈到草原,往往会联想起那句描写草原风貌的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但是,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白城草原,却完全是一幅新的图景。这里不仅农业增产,牧业兴旺,而且,以小钢铁、小煤炭、小石油、小机械、小化工、小水泥等为基础的地方工业,也犹如跨上千里骏马,正沿着社会主义大道飞奔向前。
地方工业茁壮成长
白城草原位于吉林省西北部,解放前,这里人烟稀少,经济落后。解放后,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用勤劳的双手在辽阔草原上绘出了一幅新的工业建设的画图。
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所在地白城市,解放前只是一个小镇。论起工业,只不过有几家铁匠炉,几家木匠铺,一个成衣店,一个瓦盆窑。现在,白城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全市拥有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造纸、纺织、陶瓷、电子等工厂企业一百三十五个。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洮南府”——现在的洮安县城,解放前的工业只不过是油、酒、米、砖四厂,工人只有二百来名。现在,新建的毛纺、制糖、制药、造纸、化肥、煤炭等工矿企业有九十多个,职工总数达到一万五千多名。历史上“洮南府”一直是白城草原的皮毛集散地,但是,过去连一个象样的皮毛加工厂都没有。一九六四年,这里建成了一个拥有一千五百多纱锭的毛纺织厂,先后生产出了五十多个品种的呢绒、毛毯、毛线等。
以“骏马之乡”闻名的大安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县的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充分发动群众,采取老厂带新厂、众厂帮一厂、一厂变多厂的办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使工厂总数迅速增加到八十多个,产品品种由一百来个增加到三百多个。农村需要的电动机、水泵、胶皮管、输送带等农田水利设备,已能成批生产,配套成龙。
现在,全白城地区十一个县(旗)、市中,县以上的工矿企业就有三百六十多个,加上街道工业和社、队工业,企业总数将近八百个;主要产品为钢铁、煤炭、铁矿石、机床、水泥、柴油机、电动机、变压器、农业泵、化肥、棉布、毛呢、食糖、乳粉、罐头、机制纸等数十种。这些工业几乎都是从无到有,在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一九七一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水平增长了一倍多,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将近十九倍。
随着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素有吉林省“鱼米之乡”称号的扶余县,近几年来,由于地方工业的发展,全县建立了三级农机具修造网,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一九七○年,粮食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去年又比一九七○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七点三。过去,白城草原各族人民需要的轻工业产品,几乎全部依靠外地;现在,已经有百分之三十的轻工业产品能够自给。
自力更生创大业
白城草原的地方工业,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起来的。翻开白城草原的地方工业发展史,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工厂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
全省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之一——大安骨胶厂,就是一个自力更生创业的典型。一九五八年建厂时,这个厂的厂房、设备十分简陋。生产骨胶需要骨头,工人们就借来一辆旧花轱辘车,自己拉车外出收购。熬胶先要把骨头砸碎,他们就拣废铁,砌红炉,自己动手铸了五把大铁锤;洗骨没有设备,他们就用木板钉一个水槽;生产需要大量的水,他们就一桶桶,一担担,手提肩挑。就是这样一锤一锤地砸,一槽一槽地洗,一锅一锅地熬,终于熬出了胶水。
要把胶水变成胶,还需要浓缩设备。工人们日夜琢磨,研究出了用蛇盘管蒸发浓缩胶水的土办法,但造蛇盘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人们找来钢管,就地搭起红炉,用碾磙当胎具,开始了煨蛇盘管的战斗。他们把钢管装满砂子,放在红炉里烧红,然后把火蛇一般的钢管拽出来,飞步架到碾磙上,用力煨弯。弯错了尺寸,拉直了再煨;一次煨不成,烧红了再来。不怕失败,几经反复,硬是把直径二寸长十多米的钢管煨成了七圈蛇盘管,造出了土浓缩机,生产出了合格的骨胶。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给他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工人们学习大庆工人的革命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使骨胶产量逐年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又进一步大搞综合利用,用脱胶骨渣生产出了大量骨粉,支援了农业生产。现在这个厂的产品已由一种增加到五种,骨胶产量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了四倍,总产值提高七倍。
白城市汽车配件厂是另一个以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而闻名的单位。这个厂的前身是一个五金工厂,最初是由九个白铁工人创办起来的。一九六七年,上级领导部门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交给这个厂生产部分汽车配件的任务。制造这些汽车配件需要一些大型和专用设备,这个厂却没有。怎么办?工人们挖掘本厂潜力,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来解决。生产汽车配件,需要一台三百五十吨曲轴冲床,这种冲床的方形冲头要用大的铸钢件,白城的工厂铸不了,他们就用几十块钢板焊接起来代替。用钢板焊接成的工作台,表面需要刨平,他们就把小牛头刨放在加工件上,一点一点刨出光滑的平面。他们就这样攻克一个个难关,造出了比现有厂房还高的大冲床。几年来,这个厂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制造了大大小小的冲床、压床、剪板机、卷板机、点焊机等五十多种设备,为国家成批生产出了十四种汽车配件。
只有二百多名职工的洮安制药厂,在十四年前创业的时候,还只是利用草原上的麻黄草土法熬制麻黄膏。后来,他们反复探索,不断前进,土法上马,从土到洋,由土法熬制麻黄膏发展到用化学方法提取多种麻黄素,为国家生产出了大量原料药。跨入七十年代以后,这个厂的工人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搞综合利用,在废糖蜜中提取出了丁醇、乙醇、丙酮等化工原料。接着,他们又发扬敢于革命,奋发图强攀高峰的精神,经过四、五十次试验,试制成功了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的一种新的重要药品,为发展我国的医药工业作出了贡献。
就地取材,根基牢固
在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苇塘、草甸、盐碱泡,这些东西过去被当作草原上荒凉贫瘠的标志,如今却成了发展工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利用芦苇做原料,他们办起了十四个造纸厂,生产出凸版纸、有光纸等多种纸张。在草原南部的乾安县,有一个面积约六十余平方公里的大布苏湖。“大布苏”是蒙古语的“盐”,大布苏湖意即盐湖。这个湖内饱含盐、碱、硝和多种化学元素。由于浓度很大,湖水呈咖啡色。他们以湖水为原料,办起了化工厂,每年为国家生产出大量烧碱等化工产品。
在白城草原,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还有制糖、罐头、化纤、毛纺、皮革、皮毛等许多企业。
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不仅使地上资源得到了利用,而且使沉睡万年的地下宝藏得到了开发。在草原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人们正在抗严寒,战冰雪,大打矿山之仗。
过去,资产阶级“专家”、“权威”曾经断言:白城无矿。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也以此为借口,关掉了草原人民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钢铁厂。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白城草原除了一处小煤窑以外,别无矿山。文化大革命中,这个地区的各级党委和革委会领导群众狠批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展开了探索地下宝藏的战斗。地、县革委会的一些主要负责同志亲临现场领导,同群众一起找矿。科右前旗革委会副主任邵明仁亲自带队,翻山越岭,进行现场踏查,召集群众座谈,跋山涉水千余里,查到了五个重要矿点。广大群众积极找矿、报矿,地质队加紧调查勘探,很快地查到了一种又一种矿藏,探明了一个又一个矿点的储量。
揭开了地下的秘密,又开始了采掘宝藏的战斗。开发铁矿的新矿工,以“铁人”王进喜和大庆工人为榜样,战天斗地,开采矿石。两年来,他们大打矿山之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矿石源源不断地运进“乌钢”,“乌钢”的钢铁生产蒸蒸日上。白城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从此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新华社记者


第4版()
专栏:

且看今日古城湾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古城公社古城湾,是回族社员占百分之七十的地区。解放前,这里有“三害”:马鸿逵匪帮抓丁派捐;地主、富农重租盘剥;黄河洪水吞噬农田。许多回、汉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时的古城湾,芦苇丛生,砂石遍地。多少年来,在古城湾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穷河滩,烂湖田,吃饱肚子难上难;地主逼债如豺狼,穷人一年更比一年惨。”
解放以来,古城湾发生了深刻变化,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
古城湾,在黄河的一个湾子上。过去,由于黄河失修,上游的洪水奔腾而下,常常冲刷掉成片农田。解放后,广大回、汉族劳动人民成了这里的主人。在国家的帮助下,他们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展开了征服洪水的英勇斗争。堤坝逐年修筑加固,终于建起了一座五华里多长的防洪大坝。一年夏天,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这座防洪“长城”却岿然不动。沿岸农田的庄稼,茁壮生长。
改造涝洼湖田碱滩的斗争,是十分艰巨的。在严冬季节,男女社员镐刨、斗背,凭着两个肩膀一双手,把过去地主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垒起来的两个土寨子搬走,垫到低洼湖田上。他们在一千多亩低洼湖田上,铺垫了几十万立方米黄土,其中有三百亩湖田平均垫高了两、三尺。同时,还开垦河滩地六百五十多亩,开挖大小沟渠一百四十多条,使大片农田实现了园田化。
古城大队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已经连续十年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一九七一年这个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二百五十七万多斤,比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还增长百分之三十三点八。现在,全大队已有集体储备粮四十万斤,公共积累十一万元。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古城湾道路、沟渠两旁树木参天,果园里种上了苹果、桃、梨、杏、葡萄。新建的温室里,数九寒天,春意盎然,生长着西红柿、水萝卜、芹菜、韭菜等新鲜蔬菜。大队还办了砂石场、渔场、养蜂场等。这里骡马成群,羊肥牛壮,到处是一片兴旺景象。
来到古城大队,远远就听到隆隆的机器声。这个大队现在已有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粮食和油料加工机械等五十部,还有大胶轮车十七辆,小胶轮车一百八十多辆。耕地、播种、脱粒、加工和运输等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大批劳力正在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们在大队的一间屋里,可以看到水稻、小麦、玉米、青稞、高粱、胡麻、大麻等各种优良品种的标本,这些都是社员们实行科学种田取得的成果。从大队到各个生产队,都建立了由干部、老农、知识青年组成的“三结合”科学实验小组。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经常派技术人员驻队,和他们一起开展各种科学实验活动。在广大社员群众中,涌现出一批科学实验的积极分子。
在农事季节,人们看到,各个生产队都有许多试验田、样板田,社员们在那里进行着各种作物的品种、施肥以及耕作制度改革等试验。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丁学礼(回族),是有名的“土专家”。他带领社员群众培育和推广了许多优良品种。一九七○年从我国南方传来一种稻秧育苗的新技术,丁学礼马上带头试验。他的老伴也运用发豆芽菜的经验,帮助他催稻芽。他日夜精心管理稻苗,终于获得成功。
第一生产队副队长马金秀,对土肥、猪粪、牛羊粪和各种化学肥料进行了多种综合试验,摸索到在不同土质上施用不同肥料的一些规律,被社员们称为“肥料通”。去年他在新开荒的河滩地上进行肥料试验,使水稻亩产达到八百多斤。
在这里,科学种田已成为群众性的活动了。有的妇女走娘家,发现了好的品种,也带回一些来试种。从开展“农业学大寨”以来,他们培育和引进的优良品种,除自己使用外,还供应兄弟社、队二百多万斤。
科学实验也推动了耕作制度的革命。多少年来这里都是一年一茬庄稼。近两年来他们试验一年两熟获得成功。去年,他们创造了青稞水稻两茬亩产一千六百二十多斤、麦稻两茬亩产一千五百八十斤的历史纪录。
我们访问六十四岁的回族女社员胡凤兰家庭时,她告诉我们,解放前,她因生活所迫,以一件棉袄的代价被迫卖了出来。她被迫天天给地主家做衣服,自己却从来不能做一件新衣服。经历过严冬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胡凤兰说:“都是毛主席领导的好,我们回族人民的日子才一步一层天。”去年她一家六口人,在队里分了三千多斤粮食,领取了三百四十多元现款。他们家里有了缝纫机,去年一年做了不少新衣服。近几年来,她家还添置了自行车、小斗车、皮袄、毛毯、绸被和手表等。信用社里经常还有她家的存款。
古城大队的回、汉族社员,解放后差不多都盖了新房子。现在全大队已有自行车一百八十五辆。茶叶、香烟、水果、糖、糕点等消费品的销售量也年年增长。
古城湾的变化,生动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广大回、汉族社员说:“水有源,树有根,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我们翻了身。”
本报记者


第4版()
专栏:

为生产好胶片而努力
燃化部第一胶片厂党委,对全厂职工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学习大庆“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树立高度为人民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为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工作。(附图片)
为进一步提高胶片质量,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卞克强同志(左三)深入实际,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技术革新小组在研究改革涂布机。
整理车间工人在细心检验胶片质量。
片基车间一角。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