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实践出真知
——徐州矿务局各级领导成员坚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的事迹
徐州矿务局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领工人在实践中摸索矿山生产的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这个矿区出现了生机勃发的新局面。一九七一年,徐州矿务局煤炭产量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国家任务,比一九七○年国家计划产量增加了一倍多,超过矿井总设计能力百分之六十四点五,一九七二年头两个月,又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原煤产量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徐州矿务局所属煤矿有不少是老矿。这些老矿能不能超过设计能力,为国家增产更多的煤炭?去年一开始,围绕这个问题,两种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大部分干部和群众满怀信心地表示要挖掘老矿潜力,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但是,有些人却表现了信心不足。有的说:“一九七○年我们实现了大幅度增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潜力不大了。”有的说:“徐州煤矿老矿井衰退了,新矿井刚上马,设计能力难以超越。”
为了坚定大家增产煤炭的决心,矿务局领导引导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等哲学著作,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武装干部和工人,认真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韩桥矿,是个煤层薄、条件差的老矿。过去资产阶级“权威”散布“薄煤层无开采价值论”,曾经要这个矿收摊子。为了研究老矿能不能继续大幅度增产,这个矿的革委会主任王宣华带头来到井下,参加劳动,调查研究。
采煤工作面上,人来车往,热火朝天。王宣华同工人们一道推煤车,攉煤炭。他在井下连干了两个班,从白天到深夜,同工人促膝交谈,向群众作调查:老矿有没有潜力可挖?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们说:老矿底子厚,老工人多,但现在采煤方法还比较落后,只要依靠群众,实现机械化开采,就大有潜力可挖。
韩桥矿革委会接受了工人们的意见,组织以老工人为主体的三结合小组,猛攻采煤机械化这个关键。王宣华亲自和工人们一起进行用快速刨煤机采煤的试验,及时解决用机器采煤中碰到的问题。他们经过几个日夜的苦战,终于用快速刨煤机采煤成功。使用这种机器采煤,在不增加人力和工作面的情况下,煤炭日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实践出真知。韩桥矿的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不是老矿没有潜力可挖,而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束缚了一些人的手脚,破除了主观唯心主义,就可以找到增产门路。从此,他们破除形而上学思想,坚持调查研究,大搞技术革新,使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去年这个矿的原煤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提前完成了国家计划。
老矿能挖掘潜力、超过设计能力,那么新建的矿井能不能尽快地超过设计能力呢?围绕这个问题,在新矿井夹河煤矿同样进行了一场破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革命。
夹河矿是一九七○年建成投产的,人员新,技术力量较薄弱。有人说,照过去的老规定,新矿井要一年试产,二年投产,三年正常生产。要想在投产第二年超过设计能力,没有这个先例。
煤矿领导干部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懂得了“先例”是靠实践创造的。矿党委组织领导干部对夹河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他们下矿井、钻巷道、爬小眼、看工作面,对全矿掘进、采煤、通风、提升运输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多方倾听工人的意见。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新的生产高潮中,采煤工人发挥冲天的革命干劲,使采煤效率大幅度提高。但由于矿井提升运输系统能力小,增产的煤炭提不出来,在井口卡住了。机电工人说:“新矿井要突破设计能力,井口提升系统一定要彻底改革。”领导干部从实践中找到了主攻目标,他们立即发动工人大力改革提升运输系统。工人们将井下单车翻滚笼改为双车翻滚笼,把提升箕斗容量加大,由原来一次提三吨煤增加到五吨。经过干部和工人一个星期的努力,新的提升运输系统很快试车成功。
改革以后的提升系统,提升能力比原设计提高三、四倍,适应了井下煤炭增产的需要。当干部工人看着滚滚的乌金从井下源源提上地面时,无不兴奋地说,这是实践第一光辉思想的产物。
这一年,夹河煤矿生产的煤炭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五十五以上,创造了新矿井投产第二年就超过设计能力的“先例”。
徐州煤矿各级领导成员在学习毛主席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还努力通过实践去认识矿山生产的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矿山、建设矿山。权台煤矿胜利地制服了井下水火灾害,就是这个矿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与自然作斗争的光辉成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权台煤矿是徐州矿务局有名的多灾多难的矿井。井下地下水大,发水时,南北巷道都是一片汪洋。采煤工作面温度高,常常起火,资产阶级“权威”断定为“三级瓦斯矿、自然发火煤层”。当时这个煤矿的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巷道水大了就忙着排水;煤层起火了就赶快灭火。资源回收率低,生产长期徘徊不前,投产十年来没达到设计水平。
权台煤矿真的“没法治”吗?权台矿的工人和干部联系煤矿的斗争实际,学习毛主席的教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们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征服水、火灾害,彻底改变矿山的生产面貌。
巷道发水的原因是什么?矿革委会常委张建东带着工人,穿过南北巷道,顺着巷道测水位、找源头。那时正是雨季发水的时候,巷道深处,一股地下水汩汩地冒出来,有的地方水深超过一米以上。工人们关心地对张建东说:“那儿水深,不要过去!”张建东回答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找到水源,怎么治水?他扶着巷道支架,勇敢地涉进了深水。水渐渐漫到他胸前,冰冷彻骨的地下水冻得他浑身打颤。张建东却毫不回头,顺着水流察看水源,调查水的出路。通过调查,他终于找到了发水的原因:矿井巷道曲曲折折高低不平,排水不好,积水就越来越大。
权台矿真的是“自然发火煤层”吗?党委副书记王来堂钻进四十多度高温的采煤工作面,同工人一起观察险情。工人们告诉他,这并不是“自然发火煤层”,而是巷道开拓布局不合理,顶板太软,年久失修,巷口堵塞,通风不好,致使温度升高,引起煤层发火。
他们把发水和发火的原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造成煤矿发水、起火的根本原因是过去在设计时,没有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而是照搬照抄洋框框,致使矿井设计不合理。要治水、治火就要改革矿井的设计。根据这一认识,他们在开拓第二水平巷道时,依靠工人群众,从当地的地质条件出发,制定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工人们打通了近万米整齐坚固的巷道,改善了排水、通风条件,征服了自然。去年一年,没有发生过一次水、火灾害,煤炭产量超过矿井设计能力百分之八十,今年一、二月份的煤炭产量又创造了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
在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徐州矿务局和所属各矿的领导干部不断深入现场,同工人同劳动,同学习,同实践,解决了生产斗争中的许多难题,也促进了领导成员的思想革命化。
董庄煤矿革委会主任焦文胜,刚来煤矿时感到煤矿工作又苦又累,思想上不大安心。在读书学习活动中,他自觉参加三大革命实践,同工人一起在井下挖煤攉炭,亲眼看到工人们为了给国家增产煤炭,日夜奋战在井下,从来不叫苦,不喊累。他把自己的思想同工人对比,受到深刻的教育。从此,他爱上了煤矿,增强了对工人群众的深厚无产阶级感情。
一次,董庄煤矿采煤二区工作面冒了顶,老工人姜中文为了抢救阶级兄弟,自己被埋在塌方里。焦文胜听到消息后,立即带领两个工人赶到现场。工作面被塌方堵住了,焦文胜同工人一起沿着塌陷的洞子往前爬。顶板上的碎矸石一个劲地往下掉,工人一把拉住焦文胜说:“焦主任,这儿危险,我们来。”他坚定地说:“抢救阶级兄弟要紧,越是危险越要上!”
十米,十五米……,焦文胜终于爬到了老工人姜中文身旁。他看到姜中文被一块大矸石和一根铁梁卡在中间,立即同两个工人一起搬矸石,锯铁梁。铁梁锯断了,但压在姜中文肩头的大矸石就要塌下来。在这紧急关头,焦文胜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肩膀顶住那块大石头,让其他工人把老姜救了出去。
老工人得救了,焦文胜顶着矸石,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这时,一些同志带着坑木赶来了。经过一场惊险的战斗,终于战胜了塌方,使大家安全脱险。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第3版()
专栏:

革命一辈子 劳动一辈子
丽水县基层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提高了觉悟,推动了生产
新华社杭州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电 中共浙江省丽水县委遵照毛主席关于“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教导,对广大干部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干部参加劳动的自觉性。去年,全县生产大队一级干部平均每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百六十天,生产队长平均每人参加劳动三百天以上。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改进了工作作风,加强了党的领导。当前,全县有四百多名县、区、社干部,深入春耕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同广大贫下中农并肩战斗,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而努力。
中共丽水县委在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全县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和有关干部参加劳动的论述。同时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帮助广大干部不断提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自觉性。崇义公社大片大队是丽水县的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大队的干部牢固树立“革命一辈子,劳动一辈子”的思想,长期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认真落实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和政策,一九七○年粮食亩产比上年增加二百多斤,跨过了《纲要》。仙渡公社董弄大队原来和大片大队一样,也是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集体,干部参加劳动比较好。可是后来有的干部放松了劳动,脱离了群众。一小撮阶级敌人乘机大刮资本主义妖风,使全大队的革命与生产遭受损失。这两个大队的鲜明对比,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丽水县委在教育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工作中,做到既言教,又身教,带头落实毛主席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指示。去年以来,这个县的七个县委常委,平时除留一至二人主持日常工作外,其余都深入社、队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实行面对面领导;或者带宣传队下乡蹲点,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劳动。县委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大大带动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热情。
为了保证社、队干部每年能够有必要的时间参加集体劳动,丽水县委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第一,经常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帮助社队领导班子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基层干部有较多的时间参加劳动。第二,努力精简会议。县委规定,县级机关召开社、队干部参加的会议,要经县委常委讨论决定。前段时间,这个县的政工组、保卫组、生产指挥组分别要求召开工作会议。县委考虑到春耕迫近,确定合并召开,由公社共青团团委书记参加,然后以公社为单位进行传达贯彻。这样做,既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又为基层干部参加劳动创造了条件。第三,适当减轻各级不脱产的党委成员和革委会中的群众代表的工作量。去年以来,县委对全县三百六十多个不脱产党委成员和各级革委会群众代表的工作情况和劳动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别不同情况,有的减少他们的兼职,有的减少他们的会议活动,使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加速了思想革命化,更好地发挥了不脱产党委成员和群众代表的作用。


第3版()
专栏:

河南出土一批重要历史文物
新华社郑州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电 河南省最近几年发现和发掘出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市小屯“殷墟”遗址,发掘出二十一片古代作占卜用的完整的牛肩胛骨,其中六片刻有文字,最多的一片上有六十多个字,是关于商代王室祭祀的记载。解放前在“殷墟”曾发现和发掘出不少刻有文字的龟板和骨片,但大部被帝国主义者及国民党反动派掠走。解放后,在郑州、安阳等地也发现过甲骨文,但数量不多。这次“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解放后二十多年来发现的数量最大、字数最多的一次,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一九七一年五月至十二月,河南省博物馆先后两次在淅川县王岗发掘了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这处遗址,有仰韶、屈家岭、龙山文化三层遗存相叠压的地层关系。除屈家岭文化的房基、烧陶器窑外,还在一些墓葬内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一千五百余件,其中有一浅黄色的三足陶鼎,鼎体似罐形,三足扁而宽,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陶鼎中少见的器形。这些文物,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一九六八年八月,在温县一处商代奴隶主墓葬中出土了鼎、斝(音假)、觚(音孤)、爵、铙(音挠)、戈等青铜器二十三件。其中鼎、斝底内有铭文,斝的腹外壁铸出直立展翅的鸮(音嚣)纹三组,纹饰奇特,是这一类器物中少见的。这些生活用具、乐器和兵器,铸造精致,是当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批青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商代的社会情况和青铜工艺增添了新的资料。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在新郑县城关公社白庙范大队“郑韩故城”遗址(春秋时期郑国和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所在地。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郑为韩所灭。韩国在此建都为公元前三百七十五年到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的外廓城,发现了韩国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一百多件。这些兵器有的至今还很锋利,不少带有铭文,记有制作年代和监造者、负责冶铸者的名字,反映了两千二百多年前我国青铜冶铸的高度工艺水平。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在济源县轵城地区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其中一个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一组八个釉陶乐舞俑,还有持盾武士俑、骑马武士俑、放牧鸡鹅的僮俑等。墓内有一个陶风车和舂碓模型,车旁并站有摇风车的陶俑和踏碓俑。陶风车的发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西汉时期已经使用风车。风车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的创造;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机械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在另一座汉墓中还发现一株通体施釉的陶树,即古代传说中的扶桑。陶树顶部立一金鸟,象征太阳;酱黄色树干上有九枝,枝端有绿叶,枝上有猴子,叶上有鸟、蝉;树座呈三角锥体,座上有人、奔獐、飞蝉、山峦、花木等,造型生动,是一位不知名的汉代艺术家的富有浪漫主义的创造。一九七○年九月,在郑州市新通桥附近发掘出用一百三十块空心砖砌成的汉墓,空心砖上有四十多种模印图案。题材除常见的图案外,还有乐舞、骑射、车骑出行、械斗、驯牛、斗鸡、乘龙、刺虎、熊树等,这些图案构图简练生动,不仅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也反映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成就。
一九七一年一月,在洛阳东关发掘的一座东汉墓,长三十三米,宽九点九米。墓中出土有铅车器六十八件,玉饰四十二片,陶俑、陶明器等一百多件。在墓道内发现殉葬人骨架十具,有些骨架作挣扎状,显系强迫致死。殉葬者在四至六岁的四具,十至十五岁的二具,三十至四十岁的四具。这一血淋淋的事实,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这一发现,为研究东汉的社会情况和进行阶级教育提供了材料。在洛阳市关林等地发掘的唐墓中,还出土了大批三彩釉陶马、骆驼和牵马俑、牵骆驼俑,其中有一匹釉色莹润、造型生动的黑彩马,是已发现的唐三彩中仅有的。还有一座唐代女坐俑,釉色鲜艳,形态庄重,也为唐俑中所少见。在焦作市发现的一组元代杂剧陶俑,有奏乐、吹口技、舞蹈等,姿态优美,生动逼真。


第3版()
专栏:

湖北首次发现远古人类劳动工具——旧石器
新华社武汉一九七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电 不久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湖北省大冶地区第一次采集到了远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旧石器。这一发现,为研究远古人类的历史和第四纪地质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九七一年冬天,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的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在章山公社石龙头的石灰岩中开出了一个山洞,洞里充填着含有动物骨胳化石的堆积物。中国科学院及湖北省博物馆等有关单位的科学工作者立即前往发掘、清理,从中发现了旧石器,其中有砍砸器、石核、石片等,是用石英岩卵石、石英砂岩、燧石等原料打制成的。经过鉴定,包括这些旧石器和剑齿象、大熊猫、鬣(音列)狗、犀牛等动物化石的堆积物,形成于地质时代的中更新世,距今可能有二、三十万年。这一发现再一次表明,湖北省地下,尤其是在石灰岩山洞里,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物和研究人类原始阶段有关的化石材料。
大冶旧石器地点的发现和清理,得到了当地群众和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中南地质研究所、黄石市文化馆、大冶县文化馆等单位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工作。目前,清理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附图片)
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旧石器。左上图为石英岩砍砸器正面,右上图为砍砸器侧面。左下图为石英岩石核。右下图为石英岩石片。
新华社稿
这是在湖北首次发现旧石器时,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左上图为剑齿象的乳齿。右上图为大熊猫的下臼齿。中图为鬣狗的上颌骨及第三前臼齿。左下图为犀牛的上牙。右下图为犀牛的下牙。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